資源簡介 (共31張PPT)7.1 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流動的運河文化一河通古今,一脈傳千年。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活著的、流動的精神家園。京杭大運河的“杭”即是浙江杭州,從杭州出發,途經紹興、寧波,直至寧波三江口入海,如今,從河畔人家到科技小鎮、從古橋渡口到文藝街區,亞運場館沿河崛起,工業遺存重煥生機,這里的運河沿岸呈現出一派綠色生態、活力開放的現代生活景象。第一目什么是文化議學提示:你能區分出以下哪些是文化嗎?你的區分依據是什么?京杭大運河黃河拱宸橋河畔人家一、文化的內涵(1)廣義的文化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2)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內容,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等非意識形態的內容。≠物質活動意識形態:指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形態、從而也反映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觀念體系,在階級社會中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非意識形態:指不反映一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識形式,不具有階級性。如:自然科學、技術、邏輯、語言和文字等。不包含經濟、政治現象方法點撥判定文化現象的方法(1)主體判定:文化是人的活動,純粹動物的活動不屬于文化,如蜜蜂筑巢。(2)領域判定:純自然的東西不是文化,經濟現象或活動不是文化,政治現象或活動不是文化。(3)范圍判定:文化包括精神活動和精神產品,沒有精神附著的純粹物質的東西不屬于文化,如大氣、太陽。(4)行為判定:文化現象屬于一種精神活動,不屬于物質活動。精神活動主要是指人們認識世界的活動,以及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體現的精神狀態。物質活動主要是指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5)形式判定:文化既包括靜態的文化產品,也包括動態的文化活動。思想、理論、信念、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靜態);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動態)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的創造主體是人文化為人所特有方法點撥判定文化現象的方法第一,經濟現象或活動不屬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第二,政治現象或活動不屬于文化,如參加選舉活動等。第三,純自然的山水、景觀不屬于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第四,文化既包括靜態的文化產品,也包括動態的文化活動。——思想、理論、信念、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靜態);——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動態)。小試牛刀下列現象屬于文化現象的是:①2023年汽油價格上漲②黨的二十大召開③泰山的自然風光④莫高窟的飛天壁畫⑤看電影《建國大業》⑥2023年杭州亞運會成功舉辦⑦5G技術和克隆技術√√√√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兩岸已形成一條以自然生態景觀為核心主軸,以歷史街區、文化園區、博物館群、寺廟庵堂、遺產遺跡為重要節點的文化休閑體驗長廊和水上旅游黃金線。大運河的漕運之便,澤被運河兩岸,積淀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使景區沿岸成為傳統民俗的建筑的集聚地。它不僅反映了百姓的市井生活,而且也是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京杭大運河運道提升工程于2022年5月底全面完工,實現了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兩岸從鳳起路到石祥路30.4公里綠道全線貫通,作為我國文化象征,擁有全新面貌的千年古運河在杭州亞運會之際也成功向國際一展魅力。議學提示:1.京杭大運河既是旅游黃金景區,又作為當地名片展出國際,這體現出文化與政治、經濟之間是怎樣的關系?2.文化具有哪些特點?①經濟、政治決定文化。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②文化反作用于經濟、政治,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③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的發展不與經濟政治發展始終完全同步。文化可能先于經濟、政治而發展,也可能落后于經濟、政治的發展。二、文化與經濟政治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彼此制約、相互作用)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關鍵詞:文化產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勞動者素質(彼此滲透、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文化與經濟政治三、文化的特點特點1: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這些秀美的風景能稱為文化嗎?將它拍攝成藝術照片稱得上文化嗎?風景本身不是文化,將它拍攝成藝術照片可稱得上是文化。三、文化的特點特點2: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三、文化的特點特點3: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①含義:所謂文化載體,是指文化的記錄、記載、標識、傳承和表現的物化形式。②文化與文化載體的關系: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文化載體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文化載體作用)③表現: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等是文化的載體,而非文化本身。其體現和傳導出來的思想、價值觀、審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刺繡文化通過衣物做載體與野蠻對立,人類進步和開化狀態的標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態文明、社會文明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文明都是積極向上的文化有先進、落后之分推動、促進先進文化……促進落后文化……阻礙①都是實踐的產物,其創造主體都是人。②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廣義、狹義四、文化與文明小結1:什么是文化第二目文化的功能古老的運河從悠久歷史中走來,必將流向未來歷史長河。中國大運河全長3000多千米,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的人工河。“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作為泱泱中國的歷史見證、中華文明的輝煌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壯舉,中國大運河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是當代中國一張響當當的“金名片”。結合所學與實際,思考運河文化從古至今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作用?·中國大運河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生命線,也是中國天下一統的生命線·沿岸孕育出杭州、蘇州、揚州等許多經濟文化繁榮的城市·四大名著以及《儒林外史》《桃花扇》都是產生于運河文化帶的作品·溝通了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造就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長廊·推動商業的繁榮、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的相互交融、滲透、碰撞·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標識,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進程·……分角度:對國家對社會對個人①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②文化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③文化服務社會,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④文化推動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1.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對社會)文化的功能2.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對個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文化的功能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對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代中國,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前提。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意:文化的力量與功能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可在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但不能認為文化可以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是需要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將文化與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相結合。文化的功能難點突破(1)從地位上講,文化屬于影響因素,而非決定性因素。(2)從領域上看,文化不僅影響個人成長,也影響國家和民族發展。(3)從性質上看,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對個人成長和國家、民族發展起推動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對個人成長和國家、民族發展起阻礙作用。(4)從過程上看,文化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但是從本質上看,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正確認識文化的影響(1)(文化的實質)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實踐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2)(文化的核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先進、健康的文化促進經濟政治發展落后、腐朽……阻礙……。(4)(文化對社會的功能)優秀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注意:這里的文化,指的是優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5)(文化對人的功能)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6)(文化對民族的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7)綜合國力: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知識梳理文化的功能(意義、作用)課堂總結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文化的功能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內涵(廣義、狹義)文化的四大基本功能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文化對民族的影響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文化與經濟政治文化與文明文化的載體學以致用1.文化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2.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3.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意味著文化可以與經濟、政治相互替代。【解析】文化有先進與落后、健康與腐朽之分。只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才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解析】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文化具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解析】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三者之間的聯系加深,呈現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但并不能抹殺三者之間的區別。×××易錯易混分析4.文化是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解析】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經濟和科技實力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易錯易混分析5.器物、行為、制度等文化載體就是文化本身。×【解析】器物、行為、制度等是文化的載體,而不是文化本身。6.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可以對社會的發展起決定作用。×7.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活動及現象。【解析】人類全部精神現象【解析】文化對社會發展有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1.“二十四節氣”產生于中國農業社會的生產實踐,并且不斷完善。它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它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牛活,一直沿用至今。這體現了( )①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②文化具有推動發展的功能③文化促進社會實踐的發展 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A2.2021年1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發布的《“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要實現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更加完善,共建共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更加健全,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更加有效等目標。我國重視職業技能培訓是基于(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②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支撐③職業技能是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④社會發展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