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鄉村和城鎮》教學設計一、學習目標1.知識技能目標⑴掌握鄉村土地利用的基本類型及空間分布特征。⑵理解城鎮功能分區的形成原因及空間結構模式。⑶學會分析付租能力與城鎮空間結構的關系。⑷掌握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及案例。2.思想方法目標⑴通過案例分析,學會從 “空間 - 人地關系” 角度分析地理問題。⑵運用 “歸納 - 演繹” 法對比鄉村與城鎮空間結構的差異。3.素養成長目標(核心素養)⑴區域認知:結合諸葛村、香港、巴西利亞等案例,理解不同區域城鄉空間結構的獨特性。⑵綜合思維:從自然、經濟、社會、歷史等多要素分析城鎮空間結構的形成。⑶地理實踐力:通過繪制示意圖、實地調查,提升空間分析能力。⑷人地協調觀:認識合理規劃城鄉空間對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二、課標教材課標要求:運用資料,說明鄉村和城鎮內部的空間結構特點,解釋其形成原因。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節,包含鄉村土地利用、城鎮空間結構、形成與變化、合理利用四個模塊,案例豐富,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三、學情分析已有基礎:學生已掌握 “聚落的形成與發展” 基礎知識,對城鄉景觀有初步認知。學習難點:⑴抽象概念(如付租能力、功能分區)的理解。⑵多要素綜合分析城鄉空間結構的成因。⑶哈密特色:結合哈密綠洲城鎮(如巴里坤古城)、鄉村(如五堡鎮)案例,增強學生親切感。四、教學過程設計第一步:情景引入(5 分鐘)—— 大圩古鎮的空間密碼素材:展示廣西桂林大圩古鎮航拍圖及哈密回城鄉村落圖片。問題鏈:對比兩幅圖,鄉村與城鎮的景觀差異有哪些?為什么古鎮的房屋沿河流分布?現代城鎮為何出現工業區與居住區分離?目標:激發興趣,引出 “空間結構” 主題。第二步:問題導學(5 分鐘)—— 明確學習任務任務清單:⑴鄉村土地利用有何規律?⑵城鎮內部為何形成不同功能區?⑶哪些因素影響城鎮空間結構的變化?⑷如何實現城鄉空間的合理利用?第三步:新知探究 1—— 鄉村的土地利用(15 分鐘)活動設計:浙江蘭溪諸葛村村落空間結構分析(圖見課本)素材:諸葛村平面示意圖(含居住區、農田、池塘、宗祠等)。學生活動:繪制簡圖:分組繪制諸葛村功能區分布圖,標注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小組討論:⑴居住區為何集中在村落中部?(防御、水源)農田、菜地分布在村落外圍,體現了鄉村土地利用的什么規律?(同心圓模式)⑵宗祠、戲臺等公共空間的位置有何意義?(文化中心)教師總結:⑴鄉村土地利用:居住區→公共用地→農業用地(由內向外)。⑵影響因素:自然條件(地形、水源)、社會文化(宗族制度)。第四步:新知探究 2—— 城鎮內部空間結構(20 分鐘)活動 1:香港高級居住區與普通居住區的分布素材:香港地形及居住區分布圖(太平山 vs 天水圍)。問題鏈:⑴高級居住區為何多分布在太平山附近?(環境優美、交通便利)⑵普通居住區為何集中在西北沿海?(歷史發展、工業布局)⑶地形對香港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體現在哪里?活動 2:唐代長安城的 “里坊制”素材:唐長安平面圖(宮城 - 皇城 - 外郭城)。學生任務:對比 “坊”(居住區)與 “市”(商業區)的分布,分析功能分區的特點。思考:嚴格的功能分區反映了古代社會的什么特征?(等級制度、集權管理)第五步:深度學習 —— 城鎮空間結構的形成與變化(20 分鐘)活動設計:某城市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素材:假設哈密市某區域地租曲線圖(商業、住宅、工業付租能力對比)。學生活動:讀圖分析:⑴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的最佳區位分別在哪里?為什么?⑵若城市中心出現綠化帶,地租曲線會如何變化?角色扮演:開發商(選擇工業區)、居民(選擇住宅區)、商人(選擇商業區)闡述選址理由。教師總結:經濟因素(地租)是影響城鎮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輔以歷史、政策、環境等因素。第六步:當堂應用與拓展(10 分鐘)案例分析:巴西利亞的功能分區素材:巴西利亞城市規劃圖(飛機形狀、功能分區明確)。問題:⑴巴西利亞為何將工業區布局在城市邊緣?(減少污染、交通便利)⑵行政中心(三權廣場)位于城市核心,體現了什么規劃理念?(政治職能優先)⑶對比哈密市新老城區,談談功能分區對城市發展的意義。第七步:歸納總結與實踐作業(5 分鐘)思維導圖:師生共同構建 “城鄉空間結構” 知識框架(見板書設計)。實踐任務:調查作業:分組調查哈密市領先花園小區(居住區)或廣東工業園區的形成與變化,完成調查報告。五、教學板書設計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一、鄉村土地利用1.結構:居住區→公共用地→農業用地(同心圓)2.案例:諸葛村(地形+文化)二、城鎮空間結構1.功能區:商業/住宅/工業/行政/文化2.模式:同心圓/扇形/多核心3.案例:香港(地形+經濟)、唐長安(等級)4.形成與變化5.影響因素:地租、歷史、政策、環境三、合理利用案例:巴西利亞(功能分區)、哈密新城規劃六、分層作業設計基礎層:繪制哈密市某鄉村土地利用示意圖(標注主要功能區)。提高層:分析哈密市火車站附近商業區的形成原因。拓展層:結合調查結果,為哈密市某功能區優化提出建議(圖文結合)。七、教學反思成功點:1.結合哈密本地案例(回城鄉、領先花園),學生參與度高。2.付租能力角色扮演活動有效突破抽象概念。改進點:1.唐長安案例可增加 3D 復原視頻,增強直觀性。2.調查作業需提前指導方法(如問卷設計、訪談技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