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三單元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單元復習題一、單選題1.有一種浪漫叫“中國人給航天器起名”。火星車命名為“祝融”,月球車叫“玉兔”,載人飛船叫“神舟”,貨運飛船叫“天舟”……這些命名( )A.說明中華文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B.體現了科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詩意融合C.說明中華文化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D.告訴我們面對多樣文化,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2.某校積極開展誦讀孝親敬長故事、舉辦孝親敬長黑板報、開設與實施孝禮課程等活動,以不同的實踐形式培育學生孝親敬長之情。此舉( )①是因為孝親敬長只能依靠學校的教育②源于孝親敬長是傳統美德和法定義務③有利于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④能夠讓所有的學生都自覺孝親敬長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道德滋養,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以下《朱子家訓》的內容與傳統美德對應正確的有( )①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勤儉節約②施惠毋念,受恩莫忘——知恩圖報③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強不息④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尊老愛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稻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傳承2000余載的二十四節氣,融合著世代中國人民樸素的時間觀、深厚的自然觀、豁達的人生觀。下列語句與二十四節氣無關的是( )A.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B.淀漿初灌麥粒滿,熟稔靜候盡歸倉C.蘇醒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D.立夏送春歸去意徘徊,佇立小庭空自哀5.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中外文化交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以下舉措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有( )①提高公共文化場館的免費開放服務水平②應用全息影像、虛擬觸摸等還原歷史場景③堅持守正創新,打造關于非遺技藝的文創精品④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國門,以文明優越超越文明共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被稱為“云之翼”的杭州亞運會棒(壘)球體育文化中心,建筑立面從綢帶、書卷、瓦頂等傳統文化符號中提取曲線元素,以弧形穿孔鋁板材料營造水波連綿的江南意象。這一建筑設計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 )①連續性 ②和平性 ③統一性 ④創新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載體。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近百年來,殷墟考古發掘幾未中斷,宮殿、王陵、甲骨文、青銅器等的驚世發現,讓商代歷史成為信史,把中國信史向前推進了近千年。激發我們不斷叩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題,探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這說明(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中華文化獨一無二、最為優秀③中華文化絢麗多彩、獨樹一幟④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永恒不變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8.“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中的這句名言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思想是( )A.自強不息 B.敬業樂群 C.腳踏實地 D.實事求是9.“勤”的本義是辛苦地勞動。早期先民工具簡陋,生產力水平低下,用農具在黏土地上勞作,需要用很大的力氣,很辛勞。能夠承擔這種辛勤勞動的品質被稱為“勤”。如圖說明( )①勞動是財富的源泉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③中華文化兼收并蓄④勤勞是中華傳統美德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我們偉大的祖國文明悠久,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以下圖片共同反映了( )A.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B.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遼闊的疆域、燦爛的文化C.各民族共同保衛了偉大祖國D.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是最大的11.聯合國環境規劃署3月27日發布的《食物浪費指數報告2024》顯示,2022年全球浪費了10.5億噸食物,占消費者可獲得食物總量的19%!該報告建議制定政策,在各個層面解決食物浪費問題,并將其納入國家行動計劃。把解決食物浪費納入國家行動計劃,是因為( )①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②節約食物利于落實節約資源國策③糧食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④部分人覺得剩菜打包帶走丟面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中華民族創造出燦爛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傳的美德。下列詩句的內涵與中華傳統美德不一致的是( )A.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自強不息B.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尊老愛幼C.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艱苦奮斗D.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愛國情懷二、非選擇題13.我們的導航衛星叫“北斗”、科學衛星叫“悟空”、登月探測器叫“嫦娥”、火星探測器叫“天問”、太陽探測衛星叫“羲和”……這些名字接地氣、有雅氣,巧妙地契合了航天器的功能,藏著千年文化底蘊。這些充滿著詩意與浪漫的名字寄托著中國人民對浩瀚星空和未知宇宙的無盡憧憬與想象,而小云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結合所學知識對小云的觀點進行評析。14.保護文化遺產延續文化血脈2023年9月17日,在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至此,中國擁有57項世界遺產。作為全球第一個以茶文化為主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經過13年的努力申遺成功,填補茶類世界遺產空白,有效維護中國茶文化在世界種茶、制茶及飲茶領域的發源地和主體地位。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的重要意義。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我國,“家國天下”的情懷已然躍動于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里,不少春聯也傳載著這種情懷。小林家2023年春節貼有如下春聯:① 唯誠唯信行世事,克儉克勤踐家風② 天地萬情和至貴,古今百善孝為先(1)請談談良好家風家訓對青少年成長的作用?材料二 今年14歲的小芳是某中學七年級(5)班的學生。平常在學校里,她沉默寡言,十分內向。但是一進網絡聊天室,她就跟換了一個人似的,非常活潑,和網友什么話都說。漸漸地,小芳越來越迷戀網上交友,對老師、父母、同學反而疏遠了。她有什么話有什么事情也只愿意對網友說。(2)請你告訴小芳,如何做到慎重結交網友?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博物館(院)工作,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在第47個“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學校組織學生走進博物館觀展、研學,開啟一場“博悟之旅”。【感悟文化現象】博物館熱 悄然興起當下,博物館已成為人們出游的熱門“打卡地”之一,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2023年“五一”假期,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游客超5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1)“博物館熱”的悄然興起傳遞出什么信息?【領悟文化力量】古今博覽 文脈賡續◆1號展廳:推出“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階段性成果展”,展示1750件(套)歷代繪畫佳作高清打樣稿,再現中國古代繪畫2000余年的發展歷程。◆2號展廳:推出“人格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展”,陳列中國共產黨人飽含深情的手稿、書信等珍貴文獻及實物170余件,用故事化的方式講述黨史。◆3號展廳:推出“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展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等模型和航天服、火箭發動機等實物,展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2)同學們在觀展后紛紛感嘆:“這次參觀讓我們增強了文化自信!”結合材料,請你分析大家發出這個感嘆的理由。【體悟文化擔當】展現行動 弘揚傳播近年來,各地各級博物館積極聯合中小學校開展“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為青少年搭建一個學習歷史、展示自我、參與社會的平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小小講解員”隊伍,他們通過在博物館的學習、生活,將文化根植于心,肩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3)如果你是博物館的“小小講解員”,你將如何講好中華文化故事?17.【絲路敦煌 文化自信】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以“敦煌”為題,臨夏州某中學開展了以下主題探究活動。情境一:2023年9月6日,以“溝通世界: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為主題的第六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說:“敦煌是各種文化交流匯合的地方,文博會再現了這一景象……”情境二:2024年4月29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榮獲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為把莫高窟保護好,敦煌研究院幾代人不忘初心、積極探索,運用創新思維和高科技手段,在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領域取得一系列顯著成就,逐漸樹立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典范。情境三:“講好敦煌故事,最好的學習在路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組團“打卡”敦煌,開啟了豐富多彩的研學之旅。孩子們在沉浸式游覽、動手制作和游戲體驗中,了解敦煌歷史文化,觸摸千年絲路印記。(1)從敦煌看文化,試分析中華文化歷經滄桑仍薪火相傳、歷久彌新的奧秘是什么。(2)以“敦煌”為例,上述三則情境對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有何啟示?(3)了解歷史文化,觸摸絲路印記。請向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推薦兩個當地文化名片。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分析】B.根據題文中的描述可知,這些航天器的命名將科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巧妙結合,體現了科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詩意融合,符合題意;AD.表述與題意無關,不符合題意;C.說法過于絕對,這些命名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但不能說中華文化已經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化知識點。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2.【答案】B3.【答案】C4.【答案】A5.【答案】A【解析】【分析】①②③.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提高公共文化場館的免費開放服務水平;應用全息影像、虛擬觸摸等還原歷史場景;堅持守正創新,打造關于非遺技藝的文創精品等,符合題意;④.人類文明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我們要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弘揚中華文化知識點。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6.【答案】B7.【答案】B8.【答案】C【解析】【分析】ABD:自強不息、敬業樂群、實事求是在題干中沒有體現,故ABD不符合題意;C:題干中名言意思是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體現了中華民族腳踏實地的思想,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要求學生在理解題干名言意思的基礎上,找到對應選項即可。9.【答案】D10.【答案】B【解析】【分析】AC、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各民族共同保衛了偉大祖國,說法正切,但材料未涉及,故AC不符合題意;B、題干中良渚遺址玉琮、長江三峽巫峽段、清明上河圖,都是先人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表明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遼闊的疆域、燦爛的文化,故B符合題意;D、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故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此題考查中華文化,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選擇即可。11.【答案】A12.【答案】B13.【答案】我認為小云的觀點是錯的。①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經歷的奮斗歷程,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貫穿著中華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②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③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④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雖歷經滄桑仍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是與時俱進的,不會過時。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沒有過時,我們應該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4.【答案】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文化軟實力;有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助于自身文明的發展;有利于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有利于推動世界文明的進步。15.【答案】(1) 有利于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家庭氛圍和社會環境;有利于青少年學習、傳承民族美德、家庭美德,提高道德修養。(2) ①需要考慮對自己學習和生活的影響,學會理性辨別、慎重選擇。②虛擬世界的交往,帶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們要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③將網上的朋友轉化為現實中的朋友,需要慎重。④在網上交往過程中,我們要遵守法律、法規。16.【答案】(1) ①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②博物館成為人們感受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平臺。(2)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精神標識; 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 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④觀展增強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3) ①要認真學習中華文化,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儲備,熱愛中華文化; ②要增強文化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③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服務社會的意識,以飽滿的熱情做好解說工作; ④要熟練掌握解說的各項技能和禮儀知識,提高講解的水平和能力; ⑤要自覺弘揚中華文化,做中華文化的建設者、弘揚者和傳播者。【解析】【分析】(1)首先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公民,需要運用文化的有關知識,從分析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其次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游客超5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博物館成為人們感受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平臺;最后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首先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國家,需要運用自信、自強的有關知識,從分析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其次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中華文化的特點及重要性;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增強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最后整合信息,組織答案。(3)本題考查講好中華文化故事,為開放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點評】考查中華文化。注意在答完題目后,要留出一定的時間進行復查。檢查答案是否完整、準確,是否有遺漏或錯誤的地方。同時,也可以檢查卷面的整潔度和字跡的清晰度,確保給閱卷老師留下良好的印象。17.【答案】(1)中華文化具有應對挑戰、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2)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3)敦煌莫高窟、蘭州牛肉面、嘉峪關、麥積山、張掖丹霞等。【解析】【分析】(1) 中華文化歷經滄桑仍薪火相傳、歷久彌新的奧秘,即原因,結合所學,從中華文化具有應對挑戰、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回答。(2)堅定維護自信的啟示,即怎樣堅定文化自信。結合材料和所學,從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回答。(3)向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推薦兩個當地的文化名片。屬于開放性試題,比如敦煌莫高窟、蘭州牛肉面、嘉峪關、麥積山、張掖丹霞等。言之有理即可。【點評】(1)本題考查中華文化歷經滄桑仍薪火相傳、歷久彌新的,屬于教材基礎知識,在識記的基礎上運用學科語言回答即可。(2)本題考查怎樣堅定文化自信。屬于教程基礎知識,結合材料中敦煌文化的發展變遷,從堅定文化自信做法的角度切入回答,注意運用學科語言。(3)本題考查當地文化名片。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