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鳳陽花鼓》課型 教學年級唱歌課 五年級教材分析 《風陽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間歌舞曲,五聲宮調、四四拍,結構為擴充的一段體。前四句構成一個起承轉合結構的樂段,每句間采用“魚咬尾”式的承遞發展法,后三句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前面的樂段進行補充,進而完善作品的結構。前10小節旋律優美抒情,從第11小節開始以獨特的襯詞增添了音樂的感染力和生活氣息。襯詞“得兒”詼諧風趣。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聽唱與模仿學習能力比較強,但民族音樂和民歌對他們來說有些陌生,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做好審美情感教育的“導游”,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鼓勵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教學 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學唱歌曲《鳳陽花鼓》,了解歌曲背景和民歌的含義,體會民族文化多樣性,理解音樂文化。 2、過程與方法:采用合唱,輪唱,齊唱多種演唱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學會演唱歌曲。采用對比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不同背景下民歌的情緒變化。 3、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帶著歡樂的情緒完整演唱《鳳陽花鼓》,通過學唱歌曲,了解不同的演唱形式和民歌的含義。教學 重點 用歡快愉悅的聲音完整演唱歌曲,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襯詞部分教學 難點 用合唱,輪唱的演唱形式進行合作演唱;民歌的涵義。教學準備 多媒體、鋼琴、花鼓、鑼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 導入 (一)律動 師: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段音樂,請同學們全體起立,跟著老師在音樂中動起來吧! (播放樂曲,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律動,根據節拍做拍手叉腰等動作) 師:同學們,你們聽到這首樂曲你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這是一首什么樣的情緒的樂曲? 生:高興,愉悅。 (二)了解花鼓 我們聽到的這首樂曲叫做《鳳陽花鼓》,是一首民族樂器管弦樂曲。鳳陽,是安徽省的地名,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ü模且环N民間舞蹈,最開始是民間的舞曲,由勞動人民一邊插秧一邊舞蹈發展而來的。咱們中國除了鳳陽花鼓,還有江蘇的海安花鼓,湖南花鼓。老師今天就帶來了一個花鼓,因為它有兩條細長的棒槌,所以又被稱為“雙條鼓”。 模仿與感受 (一)鼓 1.教師用花鼓敲一段節奏,讓學生用“咚”來念一念這段節奏。XX 0 XX 0 2.給這段節奏配上音高。54 0 14 0 3.指導學生輕聲有音高部分,教師演唱《鳳陽花鼓》襯詞以外部分與學生合作。 (二)鑼 1.敲擊鑼,讓學生聽一聽鑼的音色,用“鏘”來代替念一念節奏。5 55 55 5 2. 指導學生輕聲有音高部分,教師演唱《鳳陽花鼓》襯詞以外部分與學生合作。 (三)師生分組合作 把學生分兩組,一組唱“咚”,二組唱“鏘”,教師演唱《鳳》襯詞以外的部分。提示學生加上打鼓時的動作,表現出敲鼓時歡快的情緒。 學唱歌曲 初次聆聽,提問學生歌曲的情緒和速度。 教唱歌曲 教師彈琴,以兩小節為一句逐句教學生演唱; 教師彈奏比原旋律高一個八度的旋律讓學生聽,再讓學生自己填入歌詞演唱; 教師彈琴讓學生整體演唱歌曲。 歌曲處理 強調歌曲襯詞以外部分歡樂的演唱情緒,加上動作,強調切分音要演唱準確; 在襯詞部分進行二度創作,在“得兒”后面加上上滑音。強調兒化音的演唱方法。 生生合作 一組唱“咚”,一組唱“鏘”,一組唱人聲。給學生講解合唱的概念。 拓展與合作 師:下面請同學們休息一小會,聽一段大哥哥大姐姐帶來合唱,找一找,歌曲中除了使用了合唱的演唱形式,還使了哪一種演唱形式? 生答:輪唱 師:輪唱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部在不同時間里演唱相同的曲調。下面我們來合作輪唱,先聽老師和范唱進行輪唱合作,仔細聆聽老師是怎么處理二聲部演唱的,你們待會合作的時候也像老師這樣演唱。 (演唱后教師提問) 生:在鳳陽歌那里不唱 師生合作輪唱后生生合作輪唱,同時強調演唱情緒,加上動作。 介紹民歌 給學生演唱一段舊版《鳳陽花鼓》提問歌曲情緒速度與之前學唱的《鳳陽花鼓》之間的不同之處。 生答,哀怨的,悲傷的。 師:這是一首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人民創作的一首《鳳陽花鼓》,那時的人民生活飽受戰爭摧殘,苦不堪言,于是創作出了這樣一首哀怨的,悲傷的訴苦民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他們的歌聲也越來越歡快愉悅,于是又創作出我們剛剛學習的這首《鳳陽花鼓》。這就是民間歌曲,簡稱民歌。是人民在生產勞動中自己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以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的形式存在與民間。并且在流傳的過程中,經過勞動人民不斷的加工,改良,提煉而形成的不同背景,不同環境,不同主題的歌曲,是勞動人民的生活體驗和智慧的結晶。正是有過去的苦,才能有現在的甜,老師在此希望你們能夠珍惜當下時光努力學習。 小結 師:讓我們再次唱響這首歡快喜悅的《鳳陽花鼓》來結束這一課吧! 在導入部分設計律動能夠讓學生在一開始便進入到音樂的狀態。使用管弦樂版本的《鳳陽花鼓》能夠讓學生對歌曲旋律,情緒有初步的認識,有利于教唱環節教學開展。 介紹花鼓,讓學生了解歌曲背景 設計聲勢訓練,培養學生合作演唱能力,教師為學生加入人聲演唱,多次師生合作,讓學生熟悉歌曲旋律。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音高概念。 初步聆聽,讓學生對歌曲的情緒速度把握更加準確。由于在前面的設計教學中多次演唱《鳳》的旋律,學生此時對于歌曲旋律把握已經較為熟練,教唱環節以引導為主。 歌曲的處理是教學重點部分,學生對于切分音、兒化音的演唱準確程度直接影響到歌曲情緒的把握是否準確。 介紹合唱、輪唱的概念,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廣。 用純人聲合唱導出輪唱,和讓學生聽教師和范唱合作的示范能夠讓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更加簡單順利 介紹民歌的含義,讓學生體會民族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與音樂課程理念相呼應。同時勸告學生努力學習,珍惜當下,升華主題。 再次復習《鳳陽花鼓》把情緒從哀怨悲傷的舊版《鳳》中拉回到熱鬧喜悅的《鳳陽花鼓》中結束今天的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