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教案背景1、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湖南文藝出版社2、年級:高一3、課時:14、課題:1812年序曲二、教學目標: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外優秀音樂作品,注重對音樂的體驗和感悟,通過聆聽,加深對歷史事件的了解。2、過程與方法:通過查找資料、合作討論、分段欣賞等結合,加深對作品的理解。3、知識與技能:加深對敘述性音樂的理解,真正進入聲音的世界。4、核心素養指向:通過對音樂要素分析,更加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感受音樂的魅力。三、教學思路本節課以音樂欣賞為主,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以及欣賞音樂的方法和途徑。四、教學方法講授法、欣賞法、討論法、提問法。)培養音樂的耳朵—1812年序曲教學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說明 導 入 師: 課堂導課 : 音樂啟迪思維,藝術點亮人生,歡迎同學們來到我們的音樂課堂!上一節的音樂課中,同學們欣賞了馬思聰先生的《山林之歌》,從《山林之歌》中,我們總結出音樂具有抒情、寫意的作用,其實音樂還有另外一種類型,那就是敘事、描述性的作用,今天我們走進這樣古典音樂中的名曲《1812年序曲》,它是一首典型的通過音樂講述故事的樂曲。 1.聆聽過程中回答問題。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初步獲得的感受。 深 入 展 開 (了解 作品的。) 1.通過文學創作手法點撥出作曲家的音樂創作手法 戰爭前—戰爭中-戰爭后 并請學生回答就本作品而言,大幾部分有可能屬于什么這三大部分? 戰爭前:序奏 戰爭中: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 戰爭后:尾聲 序奏部分眾贊歌與騎兵進行曲的欣賞 1、眾贊歌的寓意: 2、騎兵進行曲的音樂情緒: 呈示部四個主題的欣賞 戰爭主題: 法軍主題:《馬賽曲》旋律以及寓意 力度大、聲音強代表法國的強大 思鄉主題; 舒展、悠揚,具有濃郁的俄羅斯民間音樂風格 4、歡快、樂觀主題; 俄羅斯軍民的樂觀的精神 學生思考并回答 俄國人民平靜的生活以及戰爭即將來臨 騎兵舒展、輕快地巡視國境線 1、如何通過音樂要素表現,從速度、力度、旋律線、音樂情緒等方面思考 1、通過欣賞樂曲《1812年序曲》,了解這部作品中的組織結構以及節奏、旋律、力度、旋律線等音樂要素的特點,節拍、力度和速度的變化。培養學生分析作品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與習慣。 學唱幾個主題,聆聽并感悟深 入 展 開 三、展開部欣賞: 戰斗主題: 音樂如何刻畫戰爭?那些樂器起到作用? 法軍主題: 法軍主題有些變弱,俄戰斗主題有些變強,代表雙方勢力發生變化 《馬賽曲》旋律開始變弱 2、如何通過音樂要素呈現 1、聆聽討論 2、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深 入 展 開 (再現部鑒賞) 五、尾聲欣賞 四、再現部: 再現部出現哪些前面的主題音樂? 下行四音列代表什么? (深度思考) 再現部與展開部中法軍主題和戰斗主題有什么不同? 五、尾聲欣賞 眾贊歌在尾聲與序曲部分有什么不同? 騎兵進行曲現在代表什么? 再現部和尾聲的兩種炮聲分別代表什么? 最后再一次完整聆聽一遍視頻版《1812年序曲》,從總體上把握聆聽音樂的方法途徑以及感受出音樂的內在含義。 教師總結聆聽并理解音樂的途徑,達到本課的目的,就是培養音樂的耳朵 學生通過聆聽分析: 再現部出現思鄉主題和歡快主題,以及戰斗主題和法軍主題 下行四音列代表法軍慘敗 眾贊歌變成贊頌歌,表達對俄羅斯將士們的贊頌 騎兵進行曲變成號角,預示俄國的大勝 再現部炮聲是反攻的炮聲,尾聲是勝利的炮聲,是禮炮! 。 聆聽并思考 聆聽并總結課 堂 小 結 音樂具有非語義性和非具象性,音樂世界又是非現實的、純精神的、想象充分展開的世界, 在聆聽音樂時發亮的眼神,或情不自禁地一聲長嘆“哦!”,或沉浸音樂其中的陶醉狀態,就告訴我,噢,你“聽懂了!”那說明,你已經有了一雙音樂的耳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