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采花》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采花》是八年級第四單元“神州音韻”中的一首歌曲,是流傳于四川的傳統(tǒng)小調。歌詞用純樸生動的語言敘述了一年中每個月中盛開的代表性花卉,使人們從中得到生活樂趣和生產知識,富有趣味性。教學理念:本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曲譜視唱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歌曲,并感知四川民歌的演唱風格。活動與探究環(huán)節(jié)通過引導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進行即興式自由發(fā)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chuàng)造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合作意識。教學目標:(一)掌握樂曲當中出現(xiàn)的切分節(jié)奏,了解民族五聲調式。(二)運用視聽結合法、視唱法、合作探究等方法讓學生學會歌曲,并進一步了解中國民歌的分類和歌曲的音樂特點。(三)1.能夠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2.培養(yǎng)學生喜歡民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重點:學會歌曲,并能用歡快、圓潤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難點:學會歌曲中的典型節(jié)奏并熟練掌握。教學準備:鋼琴、多媒體課件、打擊樂器教學課時: 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播放《采花》伴奏音樂視頻,學生跟老師做律動。師:哪位同學來模仿一下剛才剛才我們做律動的節(jié)奏?(出示大切分節(jié)奏)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四川民歌,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切分節(jié)奏。2.出示課題。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學習四川民歌的代表作品《采花》。3.提問關于民歌知識。明確《采花》的小調風格。(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口口相傳是知識、技能傳播的重要途徑,給這些內容配上曲調,就形成了民歌,這既調節(jié)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又幫助知識廣為傳播,由此可見民歌是應人民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始終和人民的生活保持密切聯(lián)系。)二、學習歌曲:1、初步聆聽(1)首先讓我們一起來初賞歌曲《采花》,欣賞的過程中想一想歌曲的速度情緒是怎樣的?歌中唱了什么內容?(播放音樂)(2)接下來老師唱歌詞,同學們填空,把歌唱中的花的名字說出來。師:歌曲唱了什么?(一年當中十二個月開的什么花做了敘述)(3)師范唱樂譜,學生思考歌曲分為幾個樂句?每一句結尾的音和下一句開頭的音有什么聯(lián)系?歌曲中有幾個音?樂曲中出現(xiàn)了do、re、mi、sol、la五個音,這是我國的五聲調式。跟琴唱五個音。簡介“魚咬尾”民歌創(chuàng)作手法。(4)師生共同總結民歌的特點。(5)跟鋼琴一起學習歌譜,找出互相頻率最多的節(jié)奏型。X X X噠 噠 噠那我們把這個八分音符變成十六分音符:后十六: X X XX 前十六: XX X X我們做個訓練,手拍拍子,口讀節(jié)奏:手: X X ∣ X X ∣ X X ∣ X X ‖口: X X XX ∣ X X XX ∣ XX X X ∣ XX X X ‖有趣的節(jié)奏給他填上旋律我們來唱一唱。① 2 1 12 ︱ 3.5 3 6 ‖② 35 6 1 ︱ 6 5 3 ︱ 6 3 23 ︱ 1 0 ‖2.跟琴集體演唱曲譜。3.重點講解歌曲中“一字多音”的地方,還有換氣的句子以及襯詞“喲”的用法。(1)采用男女分組對唱的形式演唱歌曲。(2)學生拿出自備樂器為歌曲伴奏,教師給出伴奏節(jié)奏,學生用自備的伴奏樂器伴奏。《采花》這首作品非常簡單,詞曲都短小精悍,但是短小的旋律中濃縮了中國民歌的創(chuàng)作精髓,樸素的歌詞閃爍著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三、拓展情感升華1、我們學唱了四川民歌,你對四川有哪些了解呢?你還知道四川哪些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川江號子》《康定情歌》、《八月桂花遍地開》等)。唱一唱《康定情歌》。2、民歌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希望同學們喜歡我們的民族音樂,讓民歌永遠流淌在大家的心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