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自然災害的成因》教學設計【課標要求】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了解避災、防災的措施。【素養目標】1、通過案例探究,能夠學會分析臺風、洪澇災害的成因和分布,體會分析思路。(區域認知、綜合思維)2、運用圖文材料,說出臺風、洪澇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全面影響,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3、通過察實踐和實驗,畫出臺風結構圖,對臺風這種自然災害有初步的認識。(地理實踐力)4、通過現實新聞,結合生活和小實驗,能想出防災減災避災的措施,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概念。(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全面了解自然災害的成因類型、特點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預習展示】學生根據圖片回答自然災害的類型【學習探究】互動探究一1976 年的唐山地震和 2008 年的汶川地震,是我國近 70 年來發生的最嚴重的兩次地震災害。這兩次地震的震級和烈度差不多,造成的損失卻相差很大。汶川地震死亡人數遠遠小于唐山地震,而直接經濟損失卻遠遠大于唐山地震。問題:造成兩次地震災害損失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災害損失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互動探究二[游戲背景設置],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各種自然災害,現在開始進行自然災害闖關游戲,每個同學擁有一張生命卡挑戰通關,回答正確前置問題可以增加你的財產,而關鍵問題回答錯誤則收回生命卡,直接出局。教師作為情景創設和描述者,正確選擇決定游戲的走向。[課堂導入]9 月 8 日廣州大暴雨的視頻第一關:【思考】根據視頻以及材料 1 分析廣東 9 月 8 日暴雨發生的原因?為何澇災會發生?(結合圖 1、2、3)【材料 1】廣州市氣象部門 9 月 8 日上午表示,受“海葵”殘余環流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廣州出現今年以來最強降水過程。廣州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傅佩玲分析,今年第 11 號臺風“海葵”停編后,其殘余低壓環流中心自東向西于 9 月7 日上午移入廣州,由于引導氣流較弱,導致低壓環流移動速度緩慢。9 月 7 日夜間起強勁的西南季風持續向珠三角輸送水汽,在低壓環流東側源源不斷觸發強降水云團,同時雨帶具有有利于雨量累積的“列車效應”特點,最終導致本次持續暴雨過程的產生。【材料 2】9 月 8 日凌晨到上午,廣州市番禺區暴雨傾城,多個氣象觀測點測得 24 小時累計降雨量超過 400 毫米。番禺中心的市橋片區低洼處內澇情況嚴重,交通受阻,路面有不少車輛死火滯留。記者見到在光明北路有消防救援力量轉運出受淹樓宇的長者第二關:[角色扮演]做做“臺風研究員”,播放臺風運動云圖,動手進行地理實驗——臺風形成的動力來源。[小組合作]材料:木棒,筆,蠟燭,紙片,剪刀STEP1:在紙上畫螺旋線,并沿著線剪開(可嘗試按順時針、逆時針各畫一個,最后觀察不同實驗現象)STEP2:將紙螺旋固定在木棒上,將蠟燭置于紙螺旋下方并點燃,觀察螺旋張紙片的運動情況。分解畫出臺風的結構結合圖片說說我國臺風時間空間特點?多年平均的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逐月生成的臺風頻數第三關:結合材料 3 以及生活,說說臺風對人類活動的一系列影響。【材料 3】按照廣州市暴雨過程影響指數及等級劃分標準,本次降雨過程(指9月7日8 時到 9月8日8時,下同)達到特別嚴重影響級別,為近 10 年第 3強暴雨過程。香港天文臺 7 日晚先后發出暴雨警告信號、山泥傾瀉警告以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截至 8 日 1 時,特區政府渠務署確認 12 宗水浸個案。40 支來自渠務署和路政署的緊急救援隊伍人員已前往相關地區處理水浸個案。8 日上午,受水浸影響,全港多個路段須暫時封閉。城巴、九巴及龍運等宣布,除個別線路恢復有限度服務外,所有日間巴士服務暫停;香港所有郵政局及派遞服務暫停。14 時許,新京報記者從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獲悉,截至 8 日 13 時 15分,水災已致 110 人受傷。其中,4 人傷情嚴重,32 人傷情穩定,30 人傷情未知,44 人接受治療后出院。特區政府 8 日宣布,所有日校當天停課,并呼吁雇主采取彈性工作安排。【材料 4】說起臺風,人們常會想到它帶來的種種災難,談臺風而色變。然而,對有些地區而言,臺風是寶貴的資源,每年都會有很多人盼著臺風的到來。因為每次臺風都會伴隨一次強降雨過程,充沛的降水極大地豐富了所影響地區的淡水資源。例如,2012 年秋季華南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偏少,9--10 月各地先后出現旱情,其中廣東東南部旱情極為嚴重。受臺風“山神”影響,10 月 26-30 日,海南、廣東和廣西先后出現降水天氣。“山神”帶來的降水共給華南地區增加近300 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有效緩解了華南地區的旱情。第四關:觀看視頻,當我們面對自然災害時,我們可以怎樣應對?(個人、國家層面;災前/中/后)課后探究:臺風、洪澇會引起哪些次生災害呢?這些災害主要分布在我國哪里呢?其形成原因以及防災措施有哪些呢?課程小結:自然災害(畫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圖)【質疑反思】著眼于自然災害的成因,闡發人地協調觀。【課后小組實踐】1989 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見每年 10 月的第二個星期三作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簡稱國際減災日。請你結合課本 105 頁活動提示,策劃“國際減災日”宣傳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