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花木解意山水寄情 以我觀物托物言志單元設計大概念 體會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發對社會與人生的感悟人文主題 領會托物言志手法的思想本質——師法自然萬物,將比較、聯系的思維運用于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即從自然萬物中獲得人生智慧的啟迪語文要素 本單元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建議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以拓寬視野,加深理解單元情境 學校將舉行“一方教室,一紙青春”班級風采展,通過布置教室營造書香氛圍,選取能夠展現班級風采的事物來設計班徽,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制作班級留聲機展現青春之音單元任務厘清托物言志類文章寫作的基本框架,并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作文來展現自己獨特的風采,借助評價工具修潤文章單元目標 將理解: 1.知人論世,了解作家、作品以及創作的背景,積累給人以啟迪的句子,體會不同境遇下的不同的抒情方式的妙處; 2.多角度的對比閱讀,學習托物言志的方法,感受課文中蘊含的豐富的人生哲理,激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關注和思考。 將做到: 1.學習詩文中是如何對景物進行觀察、描摹、想象的,體會寫景狀物之妙,品味景物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朗讀喜歡的語段感受語言之美; 2.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篇文章展示自己對青春、生命、自然等的思考第一課段 給哲思穿上“花”衣 讓情緒訴諸“景”語新授課6課時1.品讀文本,掌握寫景狀物的方法,領會語言之美。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發現作品中“物”與“我”的內在關聯。3.比較閱讀,整合探究,體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異同。4.習練類比聯想及形象描摹景物的方法,從自然中獲得人生智慧。井岡翠竹1.能夠準確地理解文中描寫井岡翠竹的外形特點、品質特征的語句,體會作者運用的多種寫作手法及其作用。2.分析文中感嘆句、祈使句、疑問句的表達效果,理解使用第二人稱和反復修辭的妙處。3.體會井岡翠竹所象征的中國人民革命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深坳(ào):很深的山溝、峽谷。梭鏢(biāo):裝有長柄的兩邊開刃的尖刀。老表:方言,對年齡相近的男子的客氣稱呼。搖撼(hàn):搖動(樹木、建筑物等);比喻意志、精神動搖。殷(yīn)切:深厚而急切功勛(xūn):重大的貢獻,特殊的功勞。郁郁蒼蒼:形容草木繁茂蒼翠的樣子。魂飛魄散:形容非常驚恐。絞盡腦汁:形容想盡了辦法,用盡了心機。【預習導學】 走近作者:袁鷹(1924—2023),原名田鍾洛,江蘇淮安人,作家。他的作品猶如一幅幅時代的畫卷,細膩地展現出不同的風貌。他擅長用生動的筆觸描繪自然景色與人文情感,從他的文字中,我們能感受到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民的關懷。他的代表作有散文集《風帆》《悲歡》等。閱讀他的作品,就像開啟一場心靈之旅,讓我們在文學的海洋中暢游。課前搜集井岡山及井岡山翠竹的圖片和視頻。同學們看到這些翠竹,你們第一印象是什么 袁鷹又對井岡翠竹有著怎樣的情感 了解作者是走進作品的一把鑰匙,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創作意圖和情感基調。預習生字詞是閱讀的基礎,準確掌握字詞含義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合作探究】探尋翠竹之貌1.默讀課文,找出描寫井岡翠竹的外形特點的語句,并進行批注。2.同學們可以再次默讀課文,除了以上找出的描寫井岡翠竹的外形特點的語句,還可以試著找一些細致刻畫其特點的句子,并進行批注。3.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從遠到近看到的井岡翠竹的畫面。小組討論:這些描寫體現了作者怎樣的觀察順序 作者按照這種順序觀察井岡翠竹有什么好處呢 【參考答案】1.示例:“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批注:“郁郁蒼蒼”“重重疊疊”從視覺角度寫出了竹林的繁茂、廣闊、浩渺無邊。“修直挺拔”直接描繪出翠竹的外形特征,將其比作“崗哨”,賦予了翠竹堅守、威嚴的形象;把密密麻麻的翠竹比作“奇兵”,則暗示出竹林的神秘以及蘊含的革命力量;“亭亭玉立”突出了翠竹的姿態優美,“別有一番神采”更增添了翠竹的靈動性。2.示例:“毛竹年年長,為的是向敵人示威:井岡山是壓不倒、燒不光的。毛竹年年綠,為的是等待親人,等待當年用竹筒盛水蒸飯、用竹釘竹槍打白匪的紅軍,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批注:這段話運用了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不僅刻畫了毛竹的生長狀態,更賦予了毛竹深刻的象征意義。“向敵人示威”和“等待親人”等語句,表現出井岡翠竹所代表的井岡山人民的堅定信念和對革命的忠誠,以及對紅軍戰士的深切思念和期盼。這種細致的刻畫使井岡翠竹的形象更加豐滿,也使文章的主題更加深刻。3.示例:從遠處眺望,那一片竹林像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層層疊疊的竹葉在風中搖曳,仿佛綠色的波浪翻滾不息。走近些,挺拔的翠竹如同忠誠的衛士屹立在山頭,守護著這片土地;那些茂密的竹子像是一群蓄勢待發的戰士,隨時準備沖鋒陷陣;而新生的翠竹,翠綠欲滴,身姿婀娜,恰似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充滿希望與活力。小組討論:從遠到近的觀察順序,先讓讀者對井岡翠竹有一個整體的、宏觀的印象,感受到竹林的浩瀚無垠,再聚焦到個體的翠竹形態,使讀者對井岡翠竹的印象逐漸清晰、具體,層次分明,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般看到了井岡翠竹的全貌。品味寫作手法1.文中有許多精彩的修辭句,請找出來并分析其作用。【微寫作】請同學們模仿文中第8段中“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的句式,以其他植物為例寫一組句子,表達其堅韌的特點。2.除了比喻、擬人、排比,文中還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 舉例說明。【參考答案】1.示例:“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這里把毛竹當作有堅韌意志的人來寫,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不向……低頭”“不向……彎腰”生動地表現出毛竹的剛強不屈;同時,“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層層遞進,強調了井岡翠竹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氣勢,富有感染力,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翠竹堅韌不拔的品質。【微寫作】示例:小草枯了又榮,榮了又枯,不向狂風屈服,不向暴雨彎腰。草葉折了,還有草根;草根傷了,還有草籽;草籽沒了,還有深埋在土里的希望。2.示例:象征手法:如“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擔,多么堅韌,多么結實,再重的擔子也能挑得起”,毛竹做的扁擔在這里象征著井岡山人民堅韌不拔、勇于承擔的品質,通過對扁擔的描寫,以小見大,體現出井岡山人民在革命斗爭以及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井岡翠竹象征著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精神,在艱難困苦中堅守、不屈不撓。對比手法:文中描寫了過去戰爭年代井岡翠竹的貢獻與現在和平時期井岡翠竹依然發揮著作用,形成對比,突出了井岡翠竹無論何時都具有重要價值,以及其精神的永恒性。動靜結合:文中描寫竹林靜態時“郁郁蒼蒼,重重疊疊”展現出其繁茂的靜態美;描寫風吹過時“毛竹呼啦啦地響”則呈現出動態之美。動靜結合,使竹林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借物抒情:作者通過對井岡翠竹的描寫,抒發自己對井岡山這片土地、對革命先輩以及中國人民革命精神的崇敬與贊美之情。借翠竹這一具體事物,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讀者更易產生共鳴。反復:文中反復強調翠竹的“青翠”“挺拔”等特點,加深讀者的印象,強化了作者對翠竹品質的贊美之情,同時也起到了突出主題、增強節奏感的作用。感悟翠竹之情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飽含作者情感的段落,說一說作者對井岡翠竹懷著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活動:分小組進行朗讀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能更準確地讀出作者的情感,然后請小組成員分享朗讀心得。2.文中大量使用感嘆句、祈使句、疑問句等,請同學們賞析其在情感表達上的作用。思考討論:井岡翠竹的精神與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有怎樣的聯系 3.回顧歷史,中國人民在革命過程中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想一想,井岡翠竹在惡劣環境中頑強生長、寧折不彎的特點與中國人民在革命斗爭中表現出的哪些品質相似呢 【參考答案】1.示例:“你永遠那么青翠,永遠那么挺拔,風吹雨打,從不改色;刀砍火燒,永不低頭——這正是英雄的井岡山人,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作者運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永遠那么青翠,永遠那么挺拔”反復強調了翠竹的特點,“風吹雨打,從不改色;刀砍火燒,永不低頭”具體闡述了翠竹堅韌不屈的品質。通過對翠竹品質的贊美,表達出對井岡翠竹深深的敬仰之情。將翠竹與井岡山人、中國人民聯系起來,把翠竹當作人來歌頌,進一步升華了情感。2.示例:感嘆句:“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岡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充分表達了作者對井岡翠竹的贊美與崇敬之情,使這種情感更加熾熱、濃烈。祈使句:“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快快地去吧,帶去井岡山人民的心愿,帶去井岡山人民的干勁,也帶去井岡山人民的風格吧!”強烈地表達出作者希望井岡翠竹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將井岡山的精神傳播到全國各地的急切愿望。疑問句:“這是什么 這不是紅軍的硝鹽罐嗎 要不,是給山頭的紅軍送飯來了吧 ”引發讀者對井岡山革命歲月的回憶和聯想,使讀者更深入地體會到井岡翠竹在革命時期的重要意義。3.示例:井岡翠竹在艱苦的環境中頑強生長、寧折不彎。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它為紅軍提供物資、掩護戰士等;在和平建設時期,它依然保持著堅韌的品質。如同中國人民在革命斗爭中,面對敵人的圍剿、迫害,從不屈服,始終堅守信念、英勇無畏。翠竹的精神是中國人民革命精神的生動寫照,是一種具象化的體現,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勇往直前。我們在描寫景物時,觀察順序很重要。就像畫畫一樣,要先勾勒出大致的輪廓,再描繪細節。在分析外形描寫時,我們要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通過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等方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景物描寫的順序有:1.空間順序①從上到下:能夠讓讀者清晰地感受到景物的高低層次變化。②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有助于展現景物的橫向分布情況。③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能讓讀者有逐漸深入景物內部的感覺。④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適合描寫有明確內外之分的景物場景。2.時間順序①季節變化:展現景物在不同時間的不同風貌。②晝夜變化:突出景物在不同時間段的特點。3.邏輯順序①整體到局部:從整體印象再聚焦到局部細節,能夠讓讀者對景物有一個全面而細致的了解。②主要到次要:突出景物中的重點部分,同時也兼顧了其他次要部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