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木蘭詩1.朗讀課文,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識。2.梳理木蘭從軍的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英雄氣概和女兒情懷。3.探究主題,體會木蘭勇敢樂觀、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第1課時唧唧:嘆息聲。軍帖(tiě):軍中的文告。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胡騎:胡人的戰馬。戎(róng)機:戰事。度:越過。策勛:記功。強:有余。馳:趕馬快跑。扶將:攙扶,扶持。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火伴:軍中的同伴。撲朔(shuò):動彈。傍:貼近、靠近。【預習導學】 文體知識:《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北宋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它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 屬于敘事詩。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走近作者:郭茂倩(1041—1099),字德粲,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自幼受詩禮熏陶,熟知音律,善篆隸,才氣非凡,對詩歌興趣極濃厚,以編纂《樂府詩集》百卷揚名后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請同學們聆聽名家朗誦,感受停連和節奏,標注生字讀音。再讀課文,根據自己的初步理解講述木蘭從軍的故事。“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 采集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饗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后來“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為詩體。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詩歌,以及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稱為“樂府”。【合作探究】讀·民歌節奏韻味反復誦讀課文,根據詩歌各段落內容的不同,讀出不同情節所表現出的情緒變化。設計朗讀腳本,補全表格內容。段落 情節 情緒表達1 木蘭嘆息 深沉憂愁2 決定替父從軍 3 出征準備 奔赴戰場 4 征戰生活 5 還朝辭官 6 回家團聚 7 比喻作結 【參考答案】堅定 緊張、急速 思親柔腸與征戰豪情并具,讀得深沉,讀出眷戀 緊張、豪邁,讀得悲壯、緩慢 讀出從容又急切之情 歡快、熱烈、親切,要讀出輕松愉悅 自豪、俏皮,讀出贊美、驕傲之情譯·替父從軍傳奇1.小組代表接龍翻譯課文,梳理文意,請完成下面表格。通假字 著我舊時裳 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 古今異義 卷卷有爺名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出郭相扶將 木蘭當戶織 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 一詞多義 市:愿為市鞍馬( )東市買駿馬( ) 愿:愿為市鞍馬( )愿馳千里足( ) 將:將軍百戰死( )出郭相扶將( ) 機:不聞機杼聲( )萬里赴戎機( ) 帖:昨夜見軍帖( )對鏡帖花黃( )詞類活用 策勛十二轉 特殊句式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昨夜見軍帖 愿為市鞍馬2.重點翻譯互文句:本課使用互文的句子有:(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3)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4)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3.梳理情節,感受傳奇故事。①故事情節:木蘭嘆息—— ——出征準備—— —— —— —— ——(隱喻贊美)②分析詳略:從軍緣由( )、出征準備( )、征途思親( )、征戰沙場( )、還朝辭官( )、家人迎接( )、木蘭換裝( )。【參考答案】1.著同“著”,穿帖同“貼”,粘貼火同“伙”,伙伴古義:父親。今義:爺爺,即父親的父親古義:只。今義:轉折連詞古義:外城。今義:僅用作姓氏古義:門。今義:人家,門第古義:眼睛瞇著。今義: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古義:跑。今義:行走買 集市愿意 希望名詞,將領 動詞,攙扶、扶持織布機 重要的事務名詞,文告 動詞,同“貼”名詞做動詞,“登記”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問女所思何,問女所憶何”省略句:省略了主語“木蘭”省略句:“為”后面省略賓語“之”2.(1)到東邊集市去買駿馬,到西邊集市去買馬鞍和坐墊,到南邊集市去買馬嚼子和韁繩,到北邊集市去買馬鞭。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處街市置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2)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不幸戰死了,有的轉戰數載(勝利)歸來。這兩句的意思是將士們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幸存者勝利歸來。(3)打開我東屋的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屋的門而不進去,然后轉到西屋的床上去坐著。(4)對著窗戶梳理美麗的頭發,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這兩句的意思是對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云鬢,后貼花黃。3.替父從軍 征途思親 征戰沙場 還朝辭官木蘭還鄉詳 略 詳 略 詳 詳 詳樂府詩特點:①敘事性強,人物性格鮮明和故事情節完整。②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描寫人物,如個性化的對話,人物動作和細節的描寫。③形式多樣。有四言、五言、雜言。五言是樂府民歌的創新。④有豐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互文,是古詩文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方法,也叫互辭。也就是一組句子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即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地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我們理解互文時,要瞻前顧后,不能偏執任何一端,把它割裂開來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