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代詩歌五首1.了解詩人及寫作背景,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和意境美,當堂背誦。2.理解詩歌的意思,整體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3.學習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理于景的表現手法;賞析佳句,體味詩歌遣詞造句的妙處。4.體會蘊含在詩詞中的感情,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第1課時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愴(chuàng)然:悲傷的樣子。岱(dài)宗:泰山。未了(liǎo):不盡。決眥(zì):決,裂開;眥,眼眶。會當(dāng):終當,終要。雞豚(tún):雞肉、豬肉。豚,小豬,這里指豬肉。吟(yín)鞭:詩人的馬鞭。吟,指吟詩。【預習導學】 走近作者:陳子昂(659—700),字伯玉,唐代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代表作有《登澤州城北樓宴》《感遇詩三十八首》等。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東)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為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熟讀前三首詩歌,完成填空。《登幽州臺歌》記述詩人登臨 想到時間之 、空間之 、個人之 ,抒寫由此產生的感慨。《望岳》的前三聯分別從 、 、 的視覺角度寫泰山的景象?!兜秋w來峰》抓住飛來峰上塔 的特點來抒發感慨。【參考答案】幽州臺 久遠 闊大 渺小 遠望 近望 細望 高前三首詩歌的作者中,同學們要掌握杜甫的作品、生平,其他兩位詩人簡單了解即可。【合作探究】誦讀·解大意1.讀詩歌,讀準確,讀出節奏感。用“/”在課文中標出朗讀節奏。2.借助注釋理解《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三首詩歌的大意。【參考答案】1.示例: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 見 古 人,后/不 見 來 者。念/天 地/之 悠 悠,獨/愴 然/而 涕 下!望岳杜 甫岱 宗/夫 如 何 齊 魯/青 未 了。造 化/鐘 神 秀,陰 陽/割 昏 曉。蕩 胸/生 曾 云,決 眥/入 歸 鳥。會 當/凌 絕 頂,一 覽/眾 山 小。登飛來峰王安石飛 來 山 上/千 尋 塔,聞 說 雞 鳴/見 日 升。不 畏/浮 云/遮 望 眼,自 緣/身 在/最 高 層。2.(1)《登幽州臺歌》:(追憶歷史)向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向往未來)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登樓遠眺)想到宇宙邈遠、廣闊無邊(我深感人生的短暫和人的渺小),獨自憑吊,(我)滿懷悲傷,熱淚紛紛。(2)《望岳》:巍峨的泰山到底是什么樣的 泰山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層云生起,使心胸激蕩;張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一眼望去,群山(都顯得)渺小。(3)《登飛來峰》:飛來峰頂有座千尋高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的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線,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感知·品情理1.《登幽州臺歌》中,詩人登上幽州臺遠眺,產生了怎樣的聯想 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望岳》全篇緊扣“望”字,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登飛來峰》前兩句描寫了什么內容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揭示了怎樣的哲理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三首詩中蘊含的感情是否相同 同樣與登高有關,為什么三首詩歌中體現的詩人情懷有如此大的差異 【參考答案】1.聯想:大地茫茫,空闊寂寥,沒有一個知音,內心滿懷悲憤。情感:詩人通過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抒發了懷才不遇、理想破滅、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2.景象:描繪了泰山雄偉、神奇、秀麗的景色。思想感情: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同時體現了詩人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3.內容: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了在古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哲理:這兩句詩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揭示了“只有站得高和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的人生哲理。思想感情:寫出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4.不相同。①《登幽州臺歌》中詩人站在幽州臺上,遠望原野茫茫,仰視天穹無比浩瀚,感覺自己那么渺小,頓感孤獨、寂寞、悲涼。②《望岳》以眾山的“渺小”和泰山的“高大”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③《登飛來峰》中,古人常有浮云蔽日的憂慮,而詩人強調“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登高遠眺時的氣度和決心,寄寓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這與每個人不同的境遇有很大的關系,自然景觀只是觸發詩人內心感情的一個外在寄托,真正的差異在詩人的內心。正所謂“詩言志”,不同的詩歌表達了不同的人的志向與愿望。背誦·賞語言1.三首詩都與登高有關,三位詩人看到的景各是什么樣的 2.掌握詩人在寫景、抒情的過程中運用精妙的詞語,分析其表達效果。3.賞析“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參考答案】1.①《登幽州臺歌》中并未直接寫出所見之景,反而寫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②《望岳》中詩人未登上泰山,描寫的是詩人“望”見之景,寫出了泰山的高聳、雄奇和秀麗。③《登飛來峰》中詩人未詳寫所見景象,主要抓住了飛來峰上塔“高”的特點。2.示例:①《登幽州臺歌》中,一個“獨”字渲染出詩人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之感。“愴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悲憤情態。②《望岳》中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有一種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③《登飛來峰》中,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寫出峰上古塔之高;“聞說雞鳴見日升”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3.這兩句詩寫近望所見的泰山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案睢弊钟脭M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表現了因此而形成的陰陽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點?!扮姟弊中蜗蟮貙懗隽舜笞匀话岩磺猩衿嫘沱惗季奂教┥缴?表現了詩人對泰山的喜愛之情。細讀·悟寫法1.《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三首詩在寫作手法上分別有什么特點 有什么好處 2.《登幽州臺歌》雖篇幅短小,但是內涵豐富,請談談你的理解。【參考答案】1.示例:《登幽州臺歌》在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體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來打動人。《望岳》一詩,由遠而近,虛實結合。全詩緊扣“望”字展開,前三聯寫實景,最后一聯寫想象中的景象。首聯寫遠望所見,寫出了泰山綿延不斷、雄偉宏闊的氣勢。頷聯為近望所見,寫出了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形象。頸聯寫細望所見,寫出了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尾聯想象在山頂俯視群山,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的氣概。《登飛來峰》一詩,寓情于景,寓理于景。這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緊扣詩題,描寫景物,點明地點與時間,引入豐富的聯想,采用夸張的修辭手法,點明飛來峰上千尋塔的高峻陡峭。后兩句虛寫在高塔上所見的旭日東升的景象,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抒發了詩人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攀登高峰的感情。2.詩歌寫詩人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時”的哀嘆。詩歌的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藝術表現上,詩歌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課堂總結獨愴然而涕下 懷才不遇神奇秀麗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古詩朗讀的技巧1.把握節奏在朗讀時,要通過適當的停頓來體現這種節奏,使詩句富有韻律感。通過準確把握節奏,更好地展現詩歌的音樂美。2.注意語調①平聲與仄聲:平仄交替使用,形成抑揚頓挫的效果。在朗讀把握平仄聲調,能更好地體現詩歌的韻律。②情感語調:根據詩歌的情感來調整語調。如果是表達豪邁奔放的情感,語調可以高亢、激昂。而對于表達哀傷、幽怨情感的詩歌,語調應該低沉、緩慢。3.重音處理①強調重點字詞:為了突出詩歌的主旨和情感,需要對一些重點字詞進行重音處理,這些字詞是體現詩人情感的關鍵,朗讀時要加重語氣。②突出意象字詞:唐詩中有很多富有表現力的意象,在朗讀含有這些意象的詩句時,可對意象字詞加重讀音。4.情感融入①理解詩歌情感;②身臨其境感受情感。賞析詩句的要義賞析詩句,要從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語言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注意情、景、理的統一。可從景物描寫的角度、修辭手法的運用、詞語的精練等方面入手賞析。答題時先理解要賞析的詩句的內容,再扣住句子采用的手法或句中的關鍵詞,分析其表現的內容;結合句子分析其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示和思考。 答題模式:運用……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情境,流露了詩人……思想感情,蘊含了……哲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