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誰是最可愛的人第2課時【合作探究】學習兩種寫法1.強烈的抒情和精切的議論。(1)品詞,領會敘事中飽含的深情。在下列括號中填上詞語,體會作者在其中飽含的情感。這時候,勇士們是( )不會后退的呀,他們把槍一( ),向敵人( )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著火苗,把敵人( ),讓身上的火,也把占領陣地的敵人燒死。(2)品句,領會描寫中飽含的深情。請同學們品讀下面的比喻句,體會作者在其中飽含的感情。他長著一副微黑透紅的臉膛兒,高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那樣淳樸可愛。(3)品段,領會議論抒情的表達效果。請同學們跳讀課文,找出文中議論與抒情有機融合的段落并朗讀,然后從人稱、句式、修辭等角度分析其表達效果并批注在旁邊。2.直述和引述的穿插運用。(1)請同學們閱讀下面兩個語段,思考:這兩個語段在敘事語言的表達方法上有何不同 語段一:他馬上穿過濃煙到近處一看,一個朝鮮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著,小孩子的哭聲還在屋里。他走到屋門口,屋門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經進不去人,門窗的紙已經燒著。小孩子的哭聲隨著那滾滾的濃煙傳出來,聽得真真切切。當他敘述到這里的時候,他說:“我能夠不進去嗎 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國遇見這種情形,我能夠進去,那么,在朝鮮我就可以不進去嗎 朝鮮人民和我們祖國的人民不是一樣的嗎 我就踹開門,撲了進去。”語段二:他馬上穿過濃煙到近處一看,一個朝鮮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著,小孩子的哭聲還在屋里。他走到屋門口,屋門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經進不去人,門窗的紙已經燒著。小孩子的哭聲隨著那滾滾的濃煙傳出來,聽得真真切切。他覺得朝鮮人民和祖國的人民是一樣的,要是在祖國遇見這種情形,他能夠進去,在朝鮮也應該進去。于是,他就踹開門,撲了進去。(2)請同學們再找出文中直述和引述相結合的語段,體會其作用。【參考答案】1.(1)仍然 摔 撲 抱住示例:“仍然”能凸顯出戰士們英勇頑強的鋼鐵意志,“摔”的果敢、“撲”的英勇、“抱住”的堅決,都在這看似樸實的敘事中一一體現,其中飽含著作者最深情的贊美。(2)示例:用紅高粱作比,既寫出馬玉祥的外形特點,又凸顯出馬玉祥的樸實與純樸,從中可見作者對馬玉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3)示例:第1、2、3、8、9、12、14、15段。句子一:朋友,當你聽到這段英雄事跡的時候,你的感想如何呢 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 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著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 批注一:用呼告、反問的修辭手法,直抒胸臆,抒發對志愿軍戰士們的贊美之情和為祖國自豪的感情。句子二:我們的戰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朝鮮人民卻是那樣地愛,充滿國際主義的深厚熱情。批注二:用對比的手法和帶有強烈感情的詞語深情贊美志愿軍戰士們的高尚品質。2.(1)示例:原文是直述和引述相結合。直接敘述事件,把事情經過敘述得簡明清晰;引用馬玉祥的話揭示其內心世界,將馬玉祥品質的純潔和高尚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真實可信,親切自然。如果只是作者的敘述,馬玉祥的心靈美沒有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表現力會大大削弱。(2)示例:松骨峰戰斗與在防空洞跟戰士談話片段也是直述與引述穿插著使用的。第5—7段:直接敘述描寫了松骨峰戰斗的全過程,表現了戰斗之激烈、戰士之英勇,又引述營長的話來表達對戰士的歌頌、崇敬之情。第13段:直接引述戰士對作者三個問題的回答,中間穿插描寫戰士的音容笑貌、舉止神態,直接表現了戰士們高尚的幸福觀,表現了他們美麗寬廣的胸懷和愛國主義精神,讓讀者感到戰士們仿佛就在面前,既聞其聲,又見其人。傳承一種精神1.朗讀體會。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2.致敬最可愛的人。波瀾壯闊的朝鮮戰爭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是,祖國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他們永遠是我們最可愛的人!現在,請你運用議論與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給這幅描繪松骨峰戰斗的圖畫配一段文字,贊美我們的英雄,表達你的崇敬之情。【參考答案】2.示例:透過戰場的硝煙,我們仿佛看到了低低的光光的小山岡上,躍動著你們奮勇搏殺的雄姿。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轟不垮你們的鋼鐵意志,炸不毀你們用意志鑄就的血肉長城。子彈打光,雙手照樣令敵人膽寒;全身著火,那就和敵人共歸于盡。課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潮水洶涌澎湃,不可抑制,除了通過敘事、描寫傾瀉感情,還直接運用了議論、抒情讓感情噴瀉。敘事——蘊藏感情;描寫——凸顯感情;多種抒情方式——傾瀉感情。直接敘述有利于集中地敘述故事,發展情節,使文字簡潔明快;引述,則有利于表現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二者穿插使用,能將讀者帶入當時的情景,保證敘事的客觀性,同時也使敘事更加全面,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完整,避免行文的呆板、單調,有利于表達中心思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