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 3 月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試題 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B C C B B B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A A B A A C C D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D C B D B26、①我們要正確對待生理變化。②既不因自己的生理變化而焦慮或自卑;也不嘲弄他人的生理變化。③我們不斷求知與探索。在塑造身體、儀表等外在美的同時,更要注重品德和文化修養,提升內在美。27、(1)大部分同學渴望與異性交往,能夠認識到與異性交往是必要的,但只有少數同學能夠主動大方地與異性交往。(2)①與異性交往要把握好尺度。②我們應注意交往的方式、場合、時間和頻率,既要熱情大方,又要掌握分寸,做到言談得當、舉止得體。③我們要學會恰當地與異性交往,讓這份友誼成為美好青春的見證。④面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朦朧情感,我們應該慎重對待,理智處理。28、①自重自愛,言談舉止不越界。②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和預防性騷擾、性侵害的能力,要敢于和善于保護自己。③學會辨別并抵制性騷擾、性侵害等行為,掌握有效的應對方法和策略,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牢固的法律意識,遵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觸碰道德底線的事情堅決不做,違反法律的事情不做。 29、①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 ②學會調節情緒。常用的方法包括注意轉移、合理宣泄、認知調節、放松訓練等。③學會合理表達情緒。要學會選擇合適的場合、用合理的方式表達情緒,注意關照他人的感受。④學會在幫助他人、奉獻社會中培養積極健康的情緒。 30、①我們要有意識地增加自己的積極情感體驗。 ②我們要學會承受和轉化消極情感。 ③我們要在實踐中提升情感境界。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3月教學質量檢飛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試題一、單選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微微總是獨來獨往,很少跟身邊的小伙伴交流,也不愛參加集體活動,但上次聽她一個同學說,她在網上很活躍,非常健談,網友數量多得超出想象”…以上材料描繪出的青春期矛盾心理是(A.勇敢與怯懦B.反抗與依賴C.閉鎖與開放D.自卑與自主2.青春,是生命旅途中一個嶄新的起點,伴隨著這個起點的開始,我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下列變化中,屬于青春期生理變化的是(①小剛說:“我今年長高了7厘米!好快呀!”②小靜說:“我希望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可是父母不理解,好煩呀!”③小冉說:“痘痘又多了,煩死了。”④小紅說:“我有許多心里話,不知道告訴誰。”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教育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一2025年)》,要求中小學校結合相關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持心理健康,青少年要(①家校配合,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②參加有益的校園活動,在集體的溫暖中放松自己③敞開心扉,將所有的秘密都告訴朋友④積極樂觀,學會合理調節自身的情緒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異性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這種效應在青少年中更明顯,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男女同學正常交往,可以淡化彼此對異性的好奇心,明白友誼與愛情的界限,對心理健康也有益處。這說明與異性相處(①可以擴大交往范圍,提高交往能力②是初中階段的主要任務,有助于成長③可以增進對異性的了解,消除神秘感④對我們的成長只有積極意義,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A.①②B.③4C.1D3D.(245.下列關于男生女生說法正確的是(①男生女生各具特點,各有優勢②男生女生的生理性別特征不是與生俱來的③進入青春期,男生女生的生理差異更加明顯④男生女生應相互學習欣賞、取長補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小磊和小麗是同桌,兩個人在學習上相互幫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小磊對小麗產生了一種別樣的感覺…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這是對異性的朦朧情感②這是真正愛情的萌芽,④應立即停止交往③這不是愛情,真正的愛情是彼此的欣賞和尊重,需要責任、能力和擔當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7.有的同學喜歡用不雅語言和別人開玩笑,有的同學總喜歡對他人“動手動腳”。面對這樣的行為,下列理解正確的是(①這是同學關系好的表現,同學間開玩笑,不必在意②這是對他人不尊重的表現,要言談舉止不越界③為了不被打擊報復,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沉默不語④對傷害自己的行為,我們要嚴厲拒絕,明確說“不”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8.某校心理健康社團組織學生聽青春期生理心理講座和觀看青春期性教育科普影視作品,開展這些講座活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一道法月考答案2024(1).docx 山東省寧津縣張宅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7年級道德與法治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