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基礎練題組一 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1.(2024安徽合肥一中期中)高一某班開展以“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為主題的探究性學習,以下是幾位同學的觀點,其中正確的是 ( )①社會主義改造本質上是對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社會主義改造旨在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④黨在過渡時期是要實現對農業、手工業、服務業的社會主義改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4四川南充期末)1956年,中國農村正迎來一場歷史性的變革,即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造運動。李家是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沒有足夠的土地和資金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在合作社改造運動的推動下,李家與其他村民共同投資,共同開展農業生產,成功實現了從自給自足到超過自給的轉變。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造運動( )①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②實現了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③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的積極性④使中國社會發展方向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4浙江杭州學軍中學期中)1954年,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睂Υ?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當時我國需要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②我國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③反映了過渡時期我國落后的生產狀況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根本性變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經過逐步過渡,1956年底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依托和平贖買政策,1956年底全國私營工業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數的82.2%分別納入了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這表明,1956年底( )①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②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③我國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④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領先世界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題組二 在艱辛探索中前進5.(2024河南南陽一中期中)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因此,中國共產黨必須( )①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②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回避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曲折③立足中國國情和社會矛盾變化來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④照搬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來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2024河北秦皇島一中期中)1956年9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這次大會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后我國社會階級關系的歷史性變化,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戰略目標。由此可以推知,黨的八大( )①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道路②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③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④指出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4山東日照期中,改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取得了翻天覆地的社會進步,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時期( )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②毛澤東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一次結合”③我國已經形成了相當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④取得的巨大成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物質基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能力提升練1.(2024湖北荊州期中)1956年,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農業生產合作社要把社員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組織集體勞動。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我國建設農業生產合作社( )①是基于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建設需要②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的互助性經濟組織③實現了農村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根本轉變④使社會主義國有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的主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4四川成都七中期中)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通過社會主義改造的短暫過渡,跨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當時完成這一轉變的歷史必然性是( )①個體農業經濟適應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②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③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已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體性因素④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4安徽淮北期末)2023年國慶熱映電影《志愿軍:雄兵出擊》帶我們重溫了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當年回國的志愿軍,可能看到的場景有( )①部分農民報名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②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實現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③部分私營商店掛上公私合營的招牌④中共八大召開,開始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3湖南名校聯考)同仁堂是聞名全國的中藥店,總店設在北京,創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1954年8月27日,同仁堂公私合營大會召開,公私雙方在協議書上簽字。公私合營后的同仁堂( )①企業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改變②不能繼續私營,但可以獲得部分利潤③繼續私營,把大部分的利潤上繳國家④轉變為國有企業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5.(2024江蘇淮陰中學期中)1956年底納入公私合營或合作社軌道的部分數據如下。全國私營工業公私合營 全國私營商業合作化 私營工業和公私 合營工業產值戶數占比 總產值占比 戶數占比 資金占比99% 99.6% 82.2% 93.3% 191億元注:1949年,私營工業和公私合營工業提供的產值約70億元。由此可以推知( )A.私營工業和私營商業得到了徹底改造B.民族資產階級都積極配合了社會主義改造C.中共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成效顯著D.過渡時期總路線和改造方針政策是正確的6.(2024遼寧東北育才學校期中)1957年,我國工農業總產值1 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4%。其中,工業總產值704億元,比1952年增長128.6%;農業總產值537億元,比1952年增長24.8%。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3.32億元,比1952年增長229%。財政總收入310.2億元,比1952年增長68.86%。由此可推斷出( )①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②我國三次產業結構得到優化③我國工農業生產比例協調④我國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4廣東華南師大附中期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以下對應正確的是( )①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第一次結合”→毛澤東思想產生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③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④黨的八大召開→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物質基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4廣東惠州一中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52年到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中公、私成分變化表所有制性質 經濟成分 1952年 1956年公有制經濟 國營經濟 19.1% 32.2%合作社經濟 1.5% 53.4%公私合營經濟 0.7% 7.3%私有制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 6.9% 0個體經濟 71.8% 7.1%簡要描述表格中我國所有制的變化,并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知識闡釋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及意義。易混易錯練易錯點1 不能正確區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1.(2024江蘇揚州一中期中)某班同學圍繞“中國革命的歷程”開展研究性學習,一位同學以時間軸的方式呈現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并標注了各個階段所屬的歷史時期。下圖中對于“歷史時期”的標注有問題的是( )A.1840—1919年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B.1921—1949年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C.1949—1956年 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過渡時期)D.1956—1978年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2.(2024福建泉州期中)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掃除內外障礙,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繼而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即社會主義革命。這( )①說明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前提②說明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要前提③是由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的④說明社會主義革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指明了方向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易錯點2 混淆時間節點的標志事件3.(2024山東青島實驗高中期中)某地計劃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為主題拍攝微電影,展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征程。你覺得以下拍攝的歷史瞬間符合電影主題的是( )①五四學潮,民族覺醒②血戰湘江,遵義轉折③瓦窯決策,聯合抗日④兩彈一星,揚眉吐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4江西新余期末)截至1956年底,96.3%的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91.7%的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99%的私營工業和82.2%的私營商業實現了公私合營。這標志著( )①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開始②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③我國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勝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4河北石家莊期中)某校高一學生在以“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中,收集到了部分材料。下列選項對應正確的是( )①五四運動——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首個理論成果②新中國成立——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③社會主義改造——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④黨的八大——提出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第二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基礎練1.A 2.B 3.C 4.A 5.A 6.D 7.B1.A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本質上是使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變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對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社會主義改造旨在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①②正確,③④錯誤。知識拓展 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時期的總路線。這條總路線的實質是使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變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2.B 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造運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①③符合題意;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②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④錯誤。3.C 1949—1956年是我國的過渡時期。1954年毛澤東的這一講話,反映了過渡時期我國落后的生產狀況,我國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講話內容沒有涉及當時我國需要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①排除,②③正確。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根本變化,1954年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④排除。4.A 材料表明,1956年底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①②符合題意,③不符合題意;1956年底我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④錯誤。5.A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因此需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結合中國具體實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①③符合題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曲折是客觀存在的,不能回避,應積極應對,②錯誤;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未必適合中國的國情,不能照搬,④錯誤。6.D 黨的八大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后召開的,①錯誤;大會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后我國社會階級關系的歷史性變化,說明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④正確;黨的八大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戰略目標,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②正確;1953年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時間不對應,③錯誤。7.B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①④正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②錯誤。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③錯誤。能力提升練1.B 2.C 3.B 4.A 5.D 6.B 7.D1.B 1953年春,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獲得土地的農民有著極大的生產積極性,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基于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建設需要,①正確;農村家庭承包經營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廣大農村興起的,②錯誤;材料中“農業生產合作社要把社員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組織集體勞動”,說明農業生產合作社屬于集體經濟而不屬于國有經濟,也說明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實現了農村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根本轉變,④錯誤,③正確。2.C 新中國成立后,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①錯誤;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美蘇爭霸,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推動中國倒向社會主義陣營,②正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主體性)因素,③錯誤;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④正確。3.B 1953年我國還處于過渡時期。當年志愿軍回國后可能看到部分農民報名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部分私營商店掛上公私合營的招牌,①③正確。1956年我國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②不符合題意;中共八大召開的時間為1956年9月,而當年志愿軍回國的時間為1953年,④不符合題意。4.A 同仁堂成為公私合營企業,企業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改變,①符合題意;公私合營后的企業由國家和資本家共同經營,所以不能繼續私營,但是可以獲得部分利潤,②正確,③錯誤;此時同仁堂是公私合營,并沒有轉變為國有企業,④錯誤。5.D 根據表中數據可知,截至1956年底尚有一小部分私營工業和私營商業未改造成功,A不符合題意;從表中無法得出民族資產階級都積極配合了社會主義改造的結論,B排除;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之后我國開始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時間不對應,C錯誤;1949年,私營工業和公私合營工業提供的產值約70億元,到了1956年達到191億元,這說明過渡時期總路線和改造方針政策是正確且成效顯著的,D正確。6.B 根據材料中關于1957年我國工農業總產值及增長情況,可以推斷出我國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①④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第三產業信息,得不出我國三次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的結論,而且結論不符合當時的經濟社會情況,②不符合題意;材料說的是工農業總產值及其增速,沒有涉及工農業生產的比例,得不出我國工農業生產比例協調的結論,而且結論不符合當時的經濟社會情況,③不符合題意。7.D 在革命斗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①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黨的八大指出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②錯誤。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從而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③正確。黨的八大的召開,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并取得巨大成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物質基礎,④正確。8.答案 ①變化:1952年至1956年,我國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幅上升,私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幅下降,公有制經濟占據國民經濟主體地位。②主要原因:國家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③意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在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激發了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解析 描述我國所有制的變化,首先通過縱向比較分析出1952年到1956年我國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占比的變化趨勢;然后通過橫向比較分析出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的確立,進而指明這種變化是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結果,并進一步闡述社會主義改造順利完成的意義。易混易錯練1.B 2.B 3.C 4.D 5.D1.B 本題屬于逆向選擇題。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A標注正確,但與題意不符;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B標注錯誤,符合題意;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屬于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過渡時期),C標注正確,但與題意不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標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年至1978年屬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D標注正確,但與題意不符。2.B 第一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繼而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也說明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前提,①③入選,②錯誤;毛澤東思想的創立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④錯誤。易錯點撥 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與聯系舊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 社會主義革命區 別 時間 1840—1919年 1919—1949年 1949—1956年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革命任務 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消滅資產階級,實現生產關系變革革命范疇 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屬于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革命前途 資本主義共和國 社會主義共和國 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社會聯系 ①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一樣。②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互相銜接3.C “血戰湘江,遵義轉折”屬于土地革命時期,“瓦窯決策,聯合抗日”屬于抗戰時期,均可以展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征程,②③符合題意;“五四學潮,民族覺醒”即五四運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當時中國共產黨還未成立,①排除;“兩彈一星,揚眉吐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已經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④排除。4.D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開始,①②排除;從題中的數據可以看出,1956年底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勝利,這標志著我國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③④符合題意。5.D 五四運動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首個理論成果,①錯誤。新中國成立標志著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②正確。新中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③錯誤。黨的八大指出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提出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④正確。易錯點撥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共13張PPT)第二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知識點 1 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1.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 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學習點撥 過渡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即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 義改造基本完成)的“過渡”,是指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這一時期,中 國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2.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1)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2)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 主義改造;(3)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4)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3.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1)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2)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4.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1)標志: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 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2)原因和意義①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②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易錯提醒 區分兩個“標志”(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2)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知識點 2 在艱辛探索中前進1.探索的原因和路徑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 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 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2.方向指引——黨的八大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最重要的貢獻: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 變化,明確提出了黨和全國人民在新形勢下的主要任務,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1)社會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 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2)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探索的成就和結論(1)成就: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 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 得較快發展,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極大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 突破,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2)結論 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4.理論成果(1)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 行“第二次結合”,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提出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2)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5.探索的曲折 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6.探索的意義(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 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2)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知識辨析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2.個體農業經濟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 必然性之一。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4.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一語破的1.錯誤。中國共產黨順利實現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 度,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2.錯誤。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是我國從新民主主 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之一。3.錯誤。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 社會。4.錯誤。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 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 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定點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所產生的深層次影響1.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生產資料私有制基本被消滅,社會主義公有制成為國民 經濟的主體部分。這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為發展社會生產力 開辟廣闊的道路。2.我國的階級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廣大勞動人民從此徹底擺脫了受壓迫、受剝削的地位,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剝削階級已經被消滅。這極大地提高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3.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使我國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很 大變化,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工業的高速度發展,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為以后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道路。4.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 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中國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的歷史變革。5.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 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 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 間的矛盾。典例 (2023浙江1月選考,7)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后,黨領導人民“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 經濟”“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 造”,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意味著我國 (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③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解析 新中國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①排除。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 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②排除。材料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后,黨領導人民進行生 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意味著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 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也意味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 產階級之間的矛盾,③④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課第二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練習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課第二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