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模塊語言文字運用衡水中學術元筆記考點突破二變換句式核心素養(yǎng)展示課程內(nèi)容要求課程標準解讀變換句式就是能根據(jù)一定的要求,將所提供的句子準確改成適應語境要變換句式。求的句子。高考考查變換句式主要有長短句變換、整散句變換、重組句子、語體的變換四種題型。了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掌握四組句式的特點和表達效果一、常式句與變式句常式句就是按照漢語慣常的結構規(guī)律來組合的句子。變式句是為了突出強調(diào)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變了慣常的結構形式的句子。這里主要講一講變式句,因為變式句往往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常見的變式句有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狀語前(后)置等幾種。先看第一個例子:變式句: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朱自清《荷塘月色》)這個句子就是變式句,屬于定語后置類型。變換了句子的結構和順序后,表達的效果顯然不一樣,把“沒精打采”后置,是為了強調(diào)夜深人靜,也是為了強調(diào)文中“我”的百無聊賴。這樣一分析,語言的效果就凸顯出來了。我們將這個句子按照正常語序和結構復原一下:常式句: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沒精打采的路燈光,是渴睡人的眼。顯然,變?yōu)槌J骄浜缶蜎]有原來句子的表達效果了。因為它沒有要特別強調(diào)什么,只是在單純地描摹景物;而且把修飾語“沒精打采”放到了正常位置上,讀起來反而不那么上口了,有一種拖沓冗長之感。再看看狀語前置或后置類型:變式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再別康橋》)這是一個狀語前置的詩句,將“輕輕的”置于主語之前,打破了平衡,突破了沉悶,使詩句也顯得活潑多姿。這就是打破正常語序后語言的魅力,讓讀者回味無窮。變式句: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魯迅《傷逝》)這個句子中,作者將“為子君,為自己”這個狀語后置,就是為了突出悔恨和悲哀的對象,強調(diào)悔恨和悲哀的程度之深。二、長句與短句長句是指結構復雜、字數(shù)多、容量大的句子。短句是指結構簡單、299衡水中學狀元筆記平第三模塊語言文字運用高中·語文字數(shù)少、簡潔明快的句子。比如下面幾個例子:短句: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余光中《聽聽那冷雨》)長句: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余光中《聽聽那冷雨》)長、短句結合使用:永遠那么純潔,永遠那么活潑,永遠那么鮮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只是自然有這樣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熱氣,白而輕軟,在深綠的長的水藻上飄蕩著,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種似乎神秘的境界。(老舍《趵突泉的欣賞》)長句和短句的語言表達效果各有不同。第一個例子,給人的感覺是輕松、明快、節(jié)奏感很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另外,通過“聽聽”“看看”“嗅嗅”“聞聞”“舔舔”這些動詞,可以讓人從不同方面來感受“冷雨”的味道。第二個例子,讀起來悠揚又綿長,像五線譜的高低音錯落,充滿音韻感;同時,句子的內(nèi)涵很豐富,充滿了張力,充分表達了清明時節(jié)“冷雨”的淅淅瀝瀝和鋪天蓋地,不僅寫出了“冷雨”范圍之廣大,更寫出了“冷雨”給人帶來的心情的變化。第三個例子,長、短句的結合使句式靈活多樣,錯落有致;“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一字一頓,與后面“在深綠的長的水藻上飄蕩著,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種似乎神秘的境界”這個長句的舒緩語氣緊密配合,造就了長、短句的自然融合和靈動氣息,朗讀起來也有了明顯的快慢節(jié)奏,情感也隨之產(chǎn)生了起伏變化,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趵突泉的喜愛之情。三、整句與散句整句是結構相同或相似的一對或一組句子,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等都屬于整句。散句是句式靈活、富有變化、長短不一的句子。比如下面幾個例子:整句: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郁達夫《故都的秋》)散句: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fā)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支一支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汪曾祺《受戒》)整、散句結合使用: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朱自清《匆匆》)在語言使用過程中,整句的效果體現(xiàn)在結構和形式上就是整齊之美,在朗讀的時候音韻和諧,節(jié)奏協(xié)調(diào),氣勢貫通,適合于加強語勢,強30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