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設計教學目標通過觀察、猜測、動手操作、推理等活動,探究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構建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經歷構建植樹問題數學模型的過程,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歸納的能力。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模型的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重難點重點:運用“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發現、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難點:構建植樹問題的模型并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流程一、情境導入談話引入,讓學生領略家鄉之美,引導學生發現美景背后隱藏著數學秘密。設計說明借助學生熟悉的家鄉美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成為學習的主人,促使學生在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中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二、新知探究1.解答開放問題,感知多種可能性出示:同學們要在全長20米小路的一旁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樹?引導學生梳理題中的數學信息與要求的問題。思考: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方案?請把自己的想法先畫一畫,再列式算一算。收集典型作品,反饋交流:它們分別是怎么種的?種了幾棵?揭示課題。設計說明開放性的學習材料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促使學生自覺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面對學生的不同結果,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思考三種情況是否符合題目要求,是否合理。借助直觀圖,學生會發現在實際的“植樹問題”中,因環境不同,會產生三種不同的結果。而這三種結果,正好對應三種不同的問題解決模型。此時自然而然的引出課題。2.借助圖式互釋,滲透“一一對應”只種一端引導學生觀察圖式,要求結合圖說說算式的含義?如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算出的4表示什么?預設1:20表示20米路,5表示每5米路分成一段,4表示小路平均分成4段。預設2:4表示小路共種了4棵樹。請認為“4棵”的學生說想法,引導全班學生結合圖與式,理解“捆綁”的含義,并用紅筆標注將每一段小路與樹進行一一對應。小結:20米路平均分成4段,一個5米對應著一棵樹,一個5米對應著一棵樹……4個5米就對應了4棵樹。正式每段小路與樹的一一對應關系,就將4段路轉化成了4棵樹。所以最后用“棵”做單位。兩端都種 兩端都不種引導:其它兩種情況,你也能一一對應著去觀察嗎?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在學習單上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標注理解算式的含義。預設1:兩端都種,小路被分成了4段,每段路對應一棵樹,4段路對應4棵樹,還有再加開頭的那一棵樹就是5棵樹。追問:為什么要加1?學生回答后教師圈出那棵無路可對的樹。預設2:兩端都不種時,3段路對應3棵樹,最后一段路沒有樹對應,所以是3棵。追問:為什么減1?引導學生理解:兩端都不種時,4段路本應要對應4棵樹(畫樹),因為最后一個5米沒有樹對應,所以減1。設計說明組織學生首先關注“只種一端”的情況,結合圖式與算式思考得數4的含義,充分暴露學生思維,引發學習沖突。接著將圖示表征與算式表征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再次觀察思考,促使學生將視野聚焦到棵數與段數之間的關系上,凸顯出一一對應、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用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習慣,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在學生充分理解了基本模型之后,再引導學生研究“兩端都種”和“兩端都不種”兩種變式模型,給予學生充分空間思考,讓學生結合圖式,再次運用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對“棵數與段數的關系”進行分析,圖式互釋,理解算式20÷5+1第一步的含義及加1的原因。同理適時追問兩端都不種時,為什么還要減1,從而建立基本模型與變式模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完整認識到“植樹問題“模型的多樣性。3.歷經對比溝通,初建植樹模型思考:剛才我們都從“一一對應”的角度觀察,弄清楚了三種情況。請比較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預設1:都把小路平均分成了4段。預設2:兩端都種的時候要加1;兩端都不種的時候要減1;只種一端的時候不加也不減。提煉小結:兩端都種,棵數=段數+1;只種一端,棵數=段數;兩端不種,棵數=段數—1設計說明教師引導學生對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進行關聯思考,比較它們的異同點從而建立三者之間的聯系,從整體上、本質上理解和構建植樹問題的三種模型,感悟一一對應思想,發展推理意識和模型意識。4.拓展想象應用,深化“一一對應”思想引導:其它米數也是這樣嗎?請你畫一畫、算一算。出示探究要求:(1)從10米、15米、25米中任選一個或者自己寫一個米數。(2)在三種植樹中任選一種,先畫一畫、再算一算。(3)思考:你有什么發現?學生活動。搜集作品交流:這些作品都把一條路平均分成幾段?種了幾棵?說明什么規律?引導:如果米數更長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出示:預設1:運用棵數與段數的關系。預設2:運用“一一對應”的思想。組織學生運用“一一對應”的思想去想象,n段路對應了n棵樹,再根據兩端種樹情況得出相應結論。思考:關于植樹問題,現在你有什么新的感受?發現:小路長度不知道也沒關系,關鍵知道路的段數和兩端種樹情況,就能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去解決了。設計說明學生先用具體數據研究驗證,在此基礎上想象更長距離植樹具有同樣規律,從簡單問題到符號表征,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解題思路和直觀的線段圖結合,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擴大了模型的外延,拓寬了思維空間,讓數學學習更加嚴謹,讓模型構建更科學。三、練習拓展1.尋找生活模型引導:植樹問題,研究的一定是樹嗎?出示:“燈柱”,“斑馬線”等圖片。思考:這里有植樹問題嗎?什么相當于樹?什么相當于間隔?小結:樹不僅僅是樹。植樹問題的規律可以解決生活種很多類似問題。2.應用植樹規律出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出示問題:鐘聲每響一次延續2秒,停頓3秒后再響第2聲,如此反復。那么,當第4聲鐘聲結束時,一共經過了幾秒?設計說明教師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模型,讓植樹問題向其它領域拓展。并通過問題“什么相當于樹”“什么相當于路”將生活問題與植樹模型建立聯系,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也能促使學生的思維由單一走向多元,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隨后設計了三個不同水平的問題,分別是同層水平的長椅花盆問題,拓展水平的鋸木頭問題,挑戰水平的鐘聲問題,從易到難,層層遞進,不僅拓寬學生的思維,還豐富了學生對植樹問題模型的認知。四、總結收獲交流: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想研究有關植樹問題的哪些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