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贛美版(2024)美術一年級下冊10 分類垃圾桶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贛美版(2024)美術一年級下冊第10課“分類垃圾桶”緊密貼合生活實際,以常見的垃圾桶為主題,既承載了基礎的美術知識與技能培養,又蘊含著深刻的環保教育意義。教材通過展示不同類型、造型的垃圾桶,引導學生觀察形狀、顏色、圖案等美術元素,鍛煉學生的觀察力與感知力;同時,促使學生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將美術創作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激發學生用美術手段為環保助力的熱情,為一年級學生開啟一扇創意與責任并重的藝術之門。二、教學目標旨在培養一年級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觀察、欣賞各類垃圾桶,提升學生對形狀、色彩等美術基本元素的認知,能用簡單線條與色彩描繪垃圾桶外觀;引導學生理解垃圾分類知識,樹立環保意識;激發學生創作熱情,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設計出有個性的分類垃圾桶作品,讓學生在美術活動中感受創作樂趣,培養熱愛生活、保護環境的美好品德。三、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類垃圾桶的外形特征,包括形狀、顏色、結構等,運用所學美術知識進行描繪。讓學生深入理解垃圾分類標識及對應類別,將其合理運用到自己設計的垃圾桶作品中。四、教學難點啟發一年級學生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突破常規,設計出造型獨特、富有創意的分類垃圾桶。幫助學生在作品中巧妙融合美術元素與環保理念,使作品既有藝術美感又具實用教育價值。五、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教師通過展示實物垃圾桶、圖片、視頻等直觀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垃圾桶的多樣形態與垃圾分類場景,激發學習興趣。情境創設法:創設校園、街道等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聯想垃圾桶的使用環境,加深對其功能與意義的理解。啟發引導法: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提示等方式啟發學生思維,鼓勵大膽創新,解決創作難題。小組合作法:安排小組討論、合作創作環節,培養學生交流協作能力,碰撞創意火花。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激發興趣)教師提前在教室角落放置幾個不同造型、顏色且帶有明顯污漬、破損的普通垃圾桶,上課伊始,引導學生觀察教室環境,提問:“同學們,今天咱們教室里好像有點不一樣,大家快找找看,發現什么啦?”待學生指出垃圾桶后,教師接著問:“這些垃圾桶看起來怎么樣呀?”學生會紛紛說出臟、破等問題。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場景入手,利用不太美觀的垃圾桶引發學生對日常物品狀態的關注,激發他們想要改變現狀的欲望,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自然導入新課。教師播放一段整潔美麗的校園、街道畫面,畫面中垃圾桶擺放整齊、干凈漂亮,垃圾分類有序進行,隨后提問:“大家更喜歡哪種環境呢?那要讓咱們周圍一直美美的,這些垃圾桶可有著大作用,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好好認識認識它們,還要動手把它們變得更漂亮、更有用,好不好?”學生們定會興奮回應。設計意圖:通過鮮明對比,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垃圾桶對環境的重要影響,感受到美好環境的吸引力,從而提升學生參與學習、創作的積極性,為后續課程奠定情感基礎。(二)新授(知識探究)認識分類垃圾桶外觀教師依次展示不同類型(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分類垃圾桶實物,引導學生圍坐觀察,提問:“同學們,快瞧瞧這些垃圾桶,它們長得一樣嗎?都有什么特別的地方?”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看到的形狀、顏色、大小等特征。有的學生會說藍色的可回收物垃圾桶高高的、方方的,綠色的廚余垃圾桶肚子大大的等。設計意圖:實物展示給予學生最直觀的視覺沖擊,近距離觀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自主發現垃圾桶外觀差異,為后續繪畫、設計積累素材。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更多不同風格、地域的分類垃圾桶圖片,有卡通造型、復古風格等,拓展學生視野,提問:“看了這么多有趣的垃圾桶,大家想想,如果讓你來設計,你還想給它加些什么特別的裝飾呢?”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大膽想象。設計意圖:豐富的圖片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認知邊界,激發創意靈感,使學生思維從單純觀察外形過渡到自主構思設計,為創作獨特作品做鋪墊。了解垃圾分類知識教師播放一段生動有趣的垃圾分類動畫視頻,視頻中以小動物們扔垃圾的故事詳細介紹各類垃圾的歸屬,如廢舊紙張、塑料瓶要放進可回收物垃圾桶,電池、過期藥品屬于有害垃圾等。播放結束后,教師拿出提前準備的各類垃圾小卡片(如廢紙、香蕉皮、電池、舊衣服等),邀請學生上臺分類投放,臺下同學當小評委判斷對錯。設計意圖:動畫視頻符合一年級學生認知特點,以趣味故事形式將抽象的垃圾分類知識直觀呈現,易于理解;互動游戲則強化學生記憶,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增強參與感。教師結合教材內容,詳細講解垃圾分類標識,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常見標識,如可回收物的循環箭頭、有害垃圾的骷髏頭警示等,邊畫邊解釋含義,引導學生用手跟著比劃記憶,提問:“大家記住這些小標志了嗎?以后看到垃圾,就知道該送它們回哪個‘家’啦,對不對?”設計意圖:通過親筆畫標識、學生跟隨比劃,加深學生對標識的視覺與肢體記憶,將抽象符號具象化,確保學生準確掌握垃圾分類關鍵信息,為在作品中正確運用標識做好準備。(三)示范創作(方法指導)教師回到講臺,在大畫紙上示范畫一個簡單的分類垃圾桶,邊畫邊講解:“同學們,看老師先畫一個大大的長方形當作桶身,這一筆要畫直哦,就像蓋房子打地基一樣穩。再給它加上一個半圓形的蓋子,像給它戴頂小帽子?!碑嬐昊就庑魏螅處熌闷鸩噬P開始上色:“老師選藍色涂可回收物垃圾桶,涂的時候要慢慢涂,不能留白,讓顏色均勻漂亮,就像給它穿上漂亮衣服?!弊詈?,教師貼上提前制作好的可回收物標識,說:“看,一個簡單的分類垃圾桶就畫好啦,大家也能行!”設計意圖:教師示范繪畫、上色、貼標識全過程,將抽象的創作步驟直觀展現,降低學生創作難度,讓學生清晰掌握從構思到完成作品的方法,增強創作自信心。教師繼續啟發:“大家別著急動手,再想想,除了老師畫的這種,你能不能讓垃圾桶長出翅膀,或者給它穿上條紋衣服呢?開動小腦筋,設計出只屬于你的超級垃圾桶!”設計意圖:在示范基礎上進一步啟發,避免學生模仿局限,鼓勵突破常規,挖掘學生無限創意,為后續個性創作注入動力。(四)學生實踐(自主創作)學生以四人為一組開始創作,每組桌上擺放繪畫工具、手工材料(如卡紙、彩紙、剪刀、膠水等)及垃圾分類知識卡片。教師巡視指導,對于不敢下筆的學生,給予鼓勵,如“別擔心,大膽畫,你剛剛觀察得那么仔細,一定沒問題”;看到有創意想法的,及時表揚,“哇,你這個垃圾桶還有個小滑梯送垃圾進去,太有創意啦,快和小組同學分享分享”;發現學生分類標識畫錯或不清楚時,輕聲提醒糾正。設計意圖:小組合作營造活躍創作氛圍,培養協作交流能力;教師針對性巡視指導,關注個體差異,及時解決問題,確保每位學生在創作中獲得支持與成長,讓創意順利落地。(五)展示評價(分享交流)各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將作品拿到講臺前展示,小作者先介紹自己設計的垃圾桶特點,如“我畫的這個廚余垃圾桶是個大嘴巴怪獸造型,綠色的身體能裝好多廚房垃圾,還有個大爪子能自動把垃圾抓進去”。介紹完后,其他小組同學舉手評價,可以夸夸喜歡的地方,也可以提提小建議,如“你畫的顏色特別鮮艷,要是能把垃圾分類標識畫得再大一點就更好啦”。教師最后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與創意,頒發“最佳設計獎”“環保小衛士獎”等小貼紙獎勵。設計意圖:學生自評、互評培養表達能力與審美鑒賞力,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教師總結評價給予專業認可,增強學生自信心,獎勵激發持續創作熱情,使課堂學習得到升華。(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題)教師布置課后作業:“同學們,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用廢舊材料做一個更大的分類垃圾桶,放在家里,提醒家人做好垃圾分類,下節課咱們來比一比誰的最實用、最有創意,好不好?”同時,展示一些用廢舊物品制作精美工藝品的圖片,激發學生課后探索欲望。設計意圖:課后作業將課堂學習延伸至家庭生活,強化知識技能運用,培養親子合作;拓展資料開闊眼界,讓學生持續關注環保與創意結合,將美術融入生活,深化教育意義。七、板書設計分類垃圾桶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