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模塊檢測試卷(二) (分值: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包括14小題,每題2分,共28分。1.下列關于種群密度的說法,錯誤的是( )A.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圍內猞猁的數量是其種群密度B.農林害蟲的監測和預報、漁業上捕撈強度的確定等都需要對種群密度進行調查研究C.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都不能得到某種群密度的準確值D.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一般采用標志重捕法,如田鼠、蚯蚓等種群密度的調查2.植保工作者先后在a、b、c三個連續時間監測某牧場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和種群數量,并繪制柱形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a時期種群數量大于環境容納量可能與人工投喂飼料有關B.c時期環境容納量較b時期上升可能與退牧還草政策的實施有關C.給予綿羊足夠的食物,可實現該牧場綿羊數量的“J”型增長D.研究該牧場的環境容納量有助于確定牧場上最適的綿羊放牧量3.某調查小組欲調查某地區針毛鼠的種群密度,在該地區相同面積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數量相同的捕鼠夾,結果發現旱地中被捕針毛鼠數占捕鼠總數的12.8%,而水田中被捕針毛鼠數占捕鼠總數的2.2%。據此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針毛鼠對當地旱地種植的農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B.在旱地種植少量高大樹木,為貓頭鷹提供棲居地,有利于控制針毛鼠害C.若捕獲后的針毛鼠難以再次被捕獲,則會導致調查的針毛鼠的種群密度偏小D.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都是影響針毛鼠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4.螳螂屬于肉食性昆蟲,夏季經常在公園路燈下發現它們的蹤跡,因為那里蚊子密集。母螳螂會在交配后將公螳螂吃掉。以下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關系B.調查公園草地上螳螂蟲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樣方法C.螳螂的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時,螳螂的出生率為0D.公園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說明食物會影響群落的水平結構5.(2024·鎮江高二期末)生態位寬度和生態位重疊是衡量生物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及與其他物種因占用相同資源而存在競爭關系的指標。生態位寬度指數越大,說明物種對資源的利用能力越強。生態位重疊指數越大,說明物種間對相同環境資源的競爭越激烈。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研究某種動物或植物的生態位時,均要研究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B.某種生物的生態位寬度指數越大,說明它的適應能力往往越強C.生態位重疊指數較大的兩個物種之間,原始合作關系也更密切D.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是協同進化的結果6.(2020·海南,2)研究人員在調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時,發現其自然演替順序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亞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爭奪陽光和空間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優勢B.與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結構更加復雜C.多年生亞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亞灌木,其自我調節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強D.該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與其根系發達,抗風和吸水能力較強有關7.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泥巴。”某同學據此設計了一個水池生態系統。下列屬于該生態系統第一營養級的是( )A.小魚吃的小蝦 B.泥巴中的藻類C.吃小魚的大魚 D.泥巴中的大腸桿菌8.(2023·連云港高二期末)如圖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積累的有機物被植食性動物利用的過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B.⑤⑥⑦⑧之和為植物有機物積累量C.④用于植食性動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D.③/①可以表示植物到植食性動物的能量傳遞效率9.下列有關物質循環的敘述,正確的是( )A.非生物環境中的物質只有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進入生物群落B.生物群落中的物質只能通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非生物環境C.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先后進行,二者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D.非生物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10.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組分的敘述,正確的是( )A.病毒無細胞結構,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B.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C.硝化細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D.太陽光來源于地球以外,不屬于生態系統的成分11.下列生態系統穩定性與營養結構復雜程度的關系圖中,正確的是(一般情況下)( ) 12.雄安新區的“千年秀林”工程是我國在平原地區大面積開展的異齡、復層、混交樣式的近自然森林建設工程,旨在構建雄安新區“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生態空間格局。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建設“千年秀林”吸引游客,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B.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在于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C.“千年秀林”的生態功能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建設“千年秀林”可任意選擇我國南方樹種進行移栽13.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中,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一個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況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一塊血球計數板中央有一個計數室B.該計數板的一個計數室中有16個中方格C.未對酵母菌染色會導致計數值比實際值偏小D.需要對該酵母菌培養液稀釋后再吸取滴加重新計數14.研究人員調查了某沿海灘涂上兩種水鳥在三種主要覓食環境中出現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種類等,統計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青腳鷸的覓食環境范圍大于綠翅鴨的覓食環境范圍B.環境污染可能會對綠翅鴨和青腳鷸的生態位產生影響C.二者的生態位存在差異完全是兩種生物與無機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D.兩種水鳥的生態位存在差異有利于對環境資源的充分利用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包括4小題,每題3分,共12分。15.研究表明,在化學藥物滅鼠80%的情況下,高原鼠4年便可以恢復至原本數量的70%,在6年后可恢復至峰值。某地設置“招鷹架”,吸引老鷹等猛禽前來歇腳、筑巢,捕食高原鼠,同時結合藥物防控,使高原鼠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化學藥物滅鼠不能長期有效地控制高原鼠的種群數量B.化學藥物滅鼠的關鍵在于在鼠的數量處于K/2時使用藥物C.高原鼠種群密度較小時,“招鷹架”的控制效果可能并不明顯D.藥物滅鼠和設置“招鷹架”后,高原鼠的環境容納量均會發生變化16.為了研究休牧對高山草甸群落的影響,研究人員進行了不同休牧時間和傳統放牧的對照實驗。如圖表示返青期不同休牧時間和牧草生長旺季主要植物類群重要值(用來反映某一物種在群落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即物種在群落中的優勢地位)的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休牧改變了群落中的優勢種,使群落發生了演替B.相較于闊葉型可食草,放牧的牲畜可能更喜食莎草科植物C.放牧不會改變莎草科和闊葉型可食草間的競爭程度D.休牧期間,高山草甸群落的空間結構不會發生變化17.(2024·南京高二期末)“稻田養魚”是利用淺水環境,既種植水稻又養殖鯉魚、鯽魚等雜食性魚類。魚類以稻田中的孑孓、螺類或雜草為食,當稻田養魚較多時,可人工補充投喂一些飼料。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流入該稻田生態系統的能量全部來自太陽能,鯉魚、鯽魚屬于第二或第三營養級B.水田中魚類的糞便被微生物分解后能為水稻的生長提供所需的全部無機鹽C.水田中魚類的游動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促進水稻根部的呼吸作用D.與傳統稻田相比,該稻田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增強,能量傳遞效率更高18.圖一是一個草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為生態系統中的三種組分,a~d代表4種動物的種群;圖二是該生態系統中某兩個營養級(X、Y)的能量流動示意圖,其中e~i表示能量值。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圖一中涉及的食物網可能為B.圖二中Y這個營養級的糞便中的能量包含在i中C.圖二中Y營養級用于其自身生命活動的能量值可表示為g-fD.圖二中兩個營養級之間能量的傳遞效率可以用[g/(e+g+h)]×100%表示三、非選擇題:本題包括5小題,共60分。19.(14分)請回答下列有關群落的問題:Ⅰ.大興安嶺沿沼澤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種典型天然沼澤濕地(如圖所示,圖中數據為相應濕地的地下水位與地表距離)。(1)(2分)從草叢沼澤到落葉松沼澤,生物的種類有著顯著的差異,這體現了群落具有________結構。白樺沼澤中所有白樺組成一個________。(2)在圖示A~E 5個沼澤區中具有垂直分層現象的有__________(填字母)。Ⅱ.若大興安嶺的草叢沼澤濕地在自然狀態下不斷退化,其植被變化順序如圖所示。海三棱麃草群落→蘆葦群落→檉柳群落→旱柳群落(3)海三棱麃草群落被蘆葦群落替代的現象稱為______。(4)由檉柳群落變成旱柳群落的過程中,檉柳和旱柳的關系為________,旱柳的數量呈現“________”型增長,一定時間后,旱柳的種群數量趨于穩定,該環境所能維持的該種群最大的數量稱為__________________。(5)旱柳種群具有的特征有________(填字母)。a.死亡率 b.垂直分層現象 c.年齡結構 d.性別比例 e.水平鑲嵌分布 f.復雜的種間關系20.(14分)放牧對草原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和氮循環具有重要的影響,如圖是草原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的模式圖(局部)。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2分)組成生物體的碳、氮等元素,不斷地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這個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_,其中氮元素進入生物體內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類別有__________________。(2)圖中缺少的生態系統組成成分是______,①③代表的生理過程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表所示為不同密度的放牧行為分別對植物碳庫、氮庫和土壤碳庫、氮庫的影響。項目 植物碳庫/% 植物氮庫/% 土壤碳庫/% 土壤氮庫/%輕度放牧 -7.52 -6.41 0.78 3.24中度放牧 -3.17 -4.86 -3.45 -8.41重度放牧 -24.10 -7.87 -9.92 -13.04注:表格中正數代表增加,負數代表減少,表格中的數字代表改變的百分比。①若植物和土壤分別代表環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則對地上部分碳庫、氮庫影響最小的放牧密度是__________,對地下部分碳庫、氮庫影響最小的放牧密度是______________。②據表可知,長期重度放牧帶來的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超過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___急劇下降,導致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草原退化甚至沙漠化。21.(10分)油松是我國北方常見樹種,高度可達30 m,在建筑、造船、家具制造等領域有非常廣泛的應用。為合理保護、開發林業資源,研究人員對某區域油松林進行了調查,結果如圖。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2分)圖甲是研究人員調查的該地區陰坡與陽坡油松的________圖。據圖推斷,該地區油松的種群數量將會______(填“增加”或“減少”)。(2)圖乙是研究人員繪制的油松死亡率曲線。據圖分析,油松在陰坡比在陽坡上的整體死亡率______(填“高”或“低”),可能與陰坡、陽坡的______條件差異大有關。(3)圖乙中,陽坡油松以15年為周期呈現死亡率高峰,發生這種波動的原因是每當油松種群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______(填“種內”或“種間”)競爭加劇,引起植株大量死亡。這給我們合理利用油松帶來什么啟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12分)我國西部有得天獨厚的發展畜牧業的資源優勢,這為西部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廣闊前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西部發展面臨的艱巨任務。如圖為一個草原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請據圖回答:(1)由圖可見,該草原生態系統含有的食物鏈共有____條。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陽能總量,E1、E2、E3分別表示流入牲畜、昆蟲、鼠的能量,由第一營養級傳遞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人類發展草原生態系統主要是為了更多地獲取第________營養級的能量。(2)(2分)某草原存在著嚴重的超載放牧現象,這種現象首先會導致圖中________大量減少,使草原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后來,采取了適當的保護措施,該草原生態系統慢慢恢復原貌,這種現象在生態學上稱為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3)牧民在放牧時,發現鼠害現象有逐漸擴大趨勢,為保護牧草,牧民開展了鼠群密度調查,應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采取措施控制鼠類大量繁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10分)如表表示某森林生態系統在一年中的能量流動情況(C為分解者)。請回答下列問題:項目 同化總量/(×106 J) 現存個體中的能量/(×106 J) 呼吸消耗量/(×106 J)A 900 200 590B 100 15 64C 15 2 13D 18 6 10(1)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________×106 J,從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____________。從能量輸入和輸出來看,該生態系統中生物體內的總能量是________(填“增加”“減少”或“不變”)的。(2)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凍原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較低,因為凍原生態系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分)森林中的動物在不同季節一般都有換羽(毛)的習性,這是它們受到________(填“物理”“化學”“營養”或“行為”)信息的影響而產生的適應性生理特征,是長期__________的結果。答案精析1.D2.C [種群數量不僅與食物有關,還與生存空間的大小、天敵等因素有關,故即使給予綿羊足夠的食物,也無法實現其種群數量的“J”型增長,C錯誤。]3.C [旱地中被捕針毛鼠數占捕鼠總數的比例大于水田,說明針毛鼠對當地旱地種植的農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A正確;在旱地種植少量高大樹木,可以為貓頭鷹提供棲居地,增加貓頭鷹數量控制鼠害,B正確;捕獲后的針毛鼠難以再次被捕獲,則會導致調查的針毛鼠的種群密度偏大,C錯誤。]4.B [捕食關系屬于種間關系,題中母螳螂和公螳螂屬于同一種群,A錯誤;螳螂蟲卵沒有移動能力,調查公園草地上螳螂蟲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樣方法,B正確;螳螂的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時,出生率與死亡率基本相等,但不為0,C錯誤;群落的水平結構指的是群落中不同種群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狀況或水平格局,公園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說明食物會影響種群的空間分布,D錯誤。]5.C [兩個物種之間生態位重疊指數較大,說明兩者對資源的需求比較相似,種間競爭較激烈,兩者不一定存在原始合作關系,C錯誤。]6.C [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種類和空間結構更為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更強,C錯誤。]7.B [泥巴中的藻類屬于生產者,是該生態系統的第一營養級。]8.C [植物光合作用積累的有機物=植物的實際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所以圖中沒有能夠表示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的部分,A錯誤;①⑤之和為植物有機物積累量,⑤⑥⑦⑧之和小于植物有機物積累量,B錯誤;植食性動物同化的能量中經過呼吸作用后剩余的有機物中的能量用于植食性動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C正確;植物光合作用積累的有機物只屬于生產者同化量的一部分,故無法計算植物到植食性動物的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9.D [非生物環境中的物質可以通過植物或光合細菌等的光合作用或者硝化細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A錯誤;生物群落中的物質通過生產者、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非生物環境,B錯誤;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同時進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錯誤;在物質循環過程中,非生物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D正確。]10.C [病毒無細胞結構,是異養生物,營寄生生活,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A錯誤;蚯蚓營腐生生活,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B錯誤;硝化細菌是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C正確;太陽光屬于生態系統組分中的非生物因素,D錯誤。]11.A [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少,營養結構越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穩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態系統中各個營養級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越高。而一般情況下,抵抗力穩定性越高的生態系統,其恢復力穩定性就越低。]12.D [引種時需要考慮所引樹種能否適應當地環境以及是否會造成生態入侵等,所以建設“千年秀林”不能任意選擇我國南方樹種進行移栽,D錯誤。]13.D [一塊血球計數板中央有2個計數室,A錯誤;該計數板的一個計數室中有25個中方格,每個中方格有16個小方格,B錯誤;未對酵母菌染色會將死酵母菌計數在內,導致計數值比實際值偏大,C錯誤;圖中酵母菌較密集,所以需要對該酵母菌培養液稀釋后再重新計數,D正確。]14.C [據圖可知,綠翅鴨和青腳鷸兩種水鳥的覓食范圍都有環境1和環境3,此外青腳鷸覓食環境還有環境2,故青腳鷸的覓食環境范圍大于綠翅鴨的覓食環境范圍,A正確;環境污染可能會使綠翅鴨和青腳鷸徹底離開某種覓食環境,因此可能會對二者的生態位產生影響,B正確;兩種水鳥的覓食環境、食物種類等均存在差異,說明它們的生態位存在差異,這是兩種水鳥之間及水鳥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C錯誤;兩種鳥的生態位存在差異,減少了對環境的競爭,有利于對環境資源的充分利用,D正確。]15.BD [化學藥物滅鼠時,應在鼠的數量達到K/2之前使用藥物,且越早越好,B錯誤;設置“招鷹架”的目的是吸引高原鼠的天敵,但當高原鼠種群密度較小時,其被捕食的概率低,“招鷹架”的控制效果可能并不明顯,C正確;環境容納量是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藥物滅鼠只能使高原鼠的數量暫時下降,其環境容納量并未改變,設置“招鷹架”后,高原鼠的天敵增多,其環境容納量會有所降低,D錯誤。]16.CD [據圖可知,CK條件下,闊葉型可食草的重要值最大,隨著休牧時間的變化,逐漸轉變為莎草科重要值最大,說明休牧改變了群落中的優勢種,使群落發生了演替,A正確;據圖分析,在休牧條件下,隨著休牧時間增加,莎草科的重要值有增長趨勢,而闊葉型可食草的重要值有下降趨勢,可能是相較于闊葉型可食草,放牧的牲畜更喜食莎草科植物,導致放牧時莎草科植物在與闊葉型可食草的競爭中占劣勢,B正確,C錯誤;結合題圖可知,休牧期間,群落的優勢種發生了變化,則其空間結構也會發生改變,D錯誤。]17.ABD [鯉魚、鯽魚都是雜食性魚類,可以吃植物,也可以吃浮游動物,為第二或第三營養級;該稻田生態系統由人工控制,除太陽能外,還包括人工輸入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A錯誤。魚的糞便被分解者分解為無機物后能為水稻提供多種所需的無機鹽,但并不能完全滿足水稻生長,因此在“稻田養魚”模式下仍需要補充水稻所需的無機鹽,B錯誤。與傳統稻田相比,“稻田養魚”模式下田中的生物多樣性增加,稻田的營養結構更為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增強,但沒有提高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18.CD [糞便中的能量屬于上一個營養級的能量,故Y這個營養級的糞便中的能量包含在X營養級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對應h,B錯誤;Y營養級用于其自身生命活動的能量為該營養級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可表示為g-f,C正確;圖二中兩個營養級之間能量的傳遞效率是Y與X的同化量之比,X的同化量=e+g+h,Y的同化量=g,所以兩者的能量傳遞效率可以用[g/(e+g+h)]×100%表示,D正確。]19.(1)水平 種群 (2)ABCDE (3)演替 (4)競爭 S 環境容納量 (5)acd20.(1)物質循環 蛋白質、核酸 (2)消費者 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①中度放牧 輕度放牧 ②生態系統中的碳庫和氮庫均減小 穩定性解析 (2)題圖中具有非生物環境、生產者和分解者,缺少的成分是消費者,①③代表的生理過程分別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1.(1)年齡結構 增加 (2)高 光照 (3)種內 確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時期,有效提高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解析 (1)圖甲表示該地區陰坡與陽坡不同樹齡油松的株數,即陰坡與陽坡油松的年齡結構圖。據圖可知,幼齡階段的油松株數較多,種群的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一般情況下,該地區油松的種群數量將會增加。(2)據圖乙可知,油松在陰坡比在陽坡上的整體死亡率高,這一現象主要與陰坡、陽坡的光照條件差異大有關,陽坡光照充足,有利于油松生長。(3)當油松種群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生活空間和營養物質不足,種內競爭加劇,引起植株大量死亡。依據上述研究,可確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時期,有效提高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22.(1)4 ×100% 二 (2)牧草 次生演替(3)標志重捕法 合理地優化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生產有益的部分解析 (1)第二營養級包括牲畜、昆蟲和鼠,第二營養級具有的總能量為E1+E2+E3,故由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00%。人類發展草原生態系統主要是為了獲取牲畜(第二營養級)的能量。(2)超載放牧直接導致牧草大量減少,使草原退化。遭到破壞后的草原的恢復過程屬于次生演替。(3)草原生態系統中,控制鼠類、昆蟲的大量繁殖,其目的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牲畜,即對生產有益的部分。23.(1)900 18% 增加 (2)動植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 (3)物理 自然選擇解析 (1)根據題表可知,C是分解者,A含有的能量最多,是生產者,則B是初級消費者,D是次級消費者。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A固定的能量900×106 J。從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8×106)÷(100×106)×100%=18%。從能量輸入和輸出來看,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大于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總和,因此該生態系統中生物體內的總能量是增加的。(2)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凍原生態系統動植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弱,故凍原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較低。(3)森林中的動物在不同季節一般都有換羽(毛)的習性,這是它們受到光照等物理信息的影響而產生的適應性生理特征,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共71張PPT)模塊檢測試卷(二)1.下列關于種群密度的說法,錯誤的是A.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圍內猞猁的數量是其種群密度B.農林害蟲的監測和預報、漁業上捕撈強度的確定等都需要對種群密度進行調查研究C.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都不能得到某種群密度的準確值D.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一般采用標志重捕法,如田鼠、蚯蚓等種群密度的調查√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植保工作者先后在a、b、c三個連續時間監測某牧場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和種群數量,并繪制柱形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a時期種群數量大于環境容納量可能與人工投喂飼料有關B.c時期環境容納量較b時期上升可能與退牧還草政策的實施有關C.給予綿羊足夠的食物,可實現該牧場綿羊數量的“J”型增長D.研究該牧場的環境容納量有助于確定牧場上最適的綿羊放牧量√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種群數量不僅與食物有關,還與生存空間的大小、天敵等因素有關,故即使給予綿羊足夠的食物,也無法實現其種群數量的“J”型增長,C錯誤。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3.某調查小組欲調查某地區針毛鼠的種群密度,在該地區相同面積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數量相同的捕鼠夾,結果發現旱地中被捕針毛鼠數占捕鼠總數的12.8%,而水田中被捕針毛鼠數占捕鼠總數的2.2%。據此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針毛鼠對當地旱地種植的農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B.在旱地種植少量高大樹木,為貓頭鷹提供棲居地,有利于控制針毛鼠害C.若捕獲后的針毛鼠難以再次被捕獲,則會導致調查的針毛鼠的種群密度偏小D.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都是影響針毛鼠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旱地中被捕針毛鼠數占捕鼠總數的比例大于水田,說明針毛鼠對當地旱地種植的農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A正確;在旱地種植少量高大樹木,可以為貓頭鷹提供棲居地,增加貓頭鷹數量控制鼠害,B正確;捕獲后的針毛鼠難以再次被捕獲,則會導致調查的針毛鼠的種群密度偏大,C錯誤。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4.螳螂屬于肉食性昆蟲,夏季經常在公園路燈下發現它們的蹤跡,因為那里蚊子密集。母螳螂會在交配后將公螳螂吃掉。以下相關說法正確的是A.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關系B.調查公園草地上螳螂蟲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樣方法C.螳螂的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時,螳螂的出生率為0D.公園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說明食物會影響群落的水平結構√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捕食關系屬于種間關系,題中母螳螂和公螳螂屬于同一種群,A錯誤;螳螂蟲卵沒有移動能力,調查公園草地上螳螂蟲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樣方法,B正確;螳螂的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時,出生率與死亡率基本相等,但不為0,C錯誤;群落的水平結構指的是群落中不同種群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狀況或水平格局,公園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說明食物會影響種群的空間分布,D錯誤。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5.(2024·鎮江高二期末)生態位寬度和生態位重疊是衡量生物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及與其他物種因占用相同資源而存在競爭關系的指標。生態位寬度指數越大,說明物種對資源的利用能力越強。生態位重疊指數越大,說明物種間對相同環境資源的競爭越激烈。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A.研究某種動物或植物的生態位時,均要研究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B.某種生物的生態位寬度指數越大,說明它的適應能力往往越強C.生態位重疊指數較大的兩個物種之間,原始合作關系也更密切D.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是協同進化的結果√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兩個物種之間生態位重疊指數較大,說明兩者對資源的需求比較相似,種間競爭較激烈,兩者不一定存在原始合作關系,C錯誤。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6.(2020·海南,2)研究人員在調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時,發現其自然演替順序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亞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爭奪陽光和空間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優勢B.與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結構更加復雜C.多年生亞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亞灌木,其自我調節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強D.該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與其根系發達,抗風和吸水能力較強有關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種類和空間結構更為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更強,C錯誤。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泥巴中的藻類屬于生產者,是該生態系統的第一營養級。7.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泥巴。”某同學據此設計了一個水池生態系統。下列屬于該生態系統第一營養級的是A.小魚吃的小蝦 B.泥巴中的藻類C.吃小魚的大魚 D.泥巴中的大腸桿菌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8.(2023·連云港高二期末)如圖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積累的有機物被植食性動物利用的過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B.⑤⑥⑦⑧之和為植物有機物積累量C.④用于植食性動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D.③/①可以表示植物到植食性動物的能量傳遞效率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植物光合作用積累的有機物=植物的實際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所以圖中沒有能夠表示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的部分,A錯誤;①⑤之和為植物有機物積累量,⑤⑥⑦⑧之和小于植物有機物積累量,B錯誤;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植食性動物同化的能量中經過呼吸作用后剩余的有機物中的能量用于植食性動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C正確;植物光合作用積累的有機物只屬于生產者同化量的一部分,故無法計算植物到植食性動物的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9.下列有關物質循環的敘述,正確的是A.非生物環境中的物質只有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進入生物群落B.生物群落中的物質只能通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非生物環境C.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先后進行,二者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D.非生物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非生物環境中的物質可以通過植物或光合細菌等的光合作用或者硝化細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A錯誤;生物群落中的物質通過生產者、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非生物環境,B錯誤;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同時進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錯誤;在物質循環過程中,非生物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D正確。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0.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組分的敘述,正確的是A.病毒無細胞結構,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B.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C.硝化細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D.太陽光來源于地球以外,不屬于生態系統的成分√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病毒無細胞結構,是異養生物,營寄生生活,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A錯誤;蚯蚓營腐生生活,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B錯誤;硝化細菌是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C正確;太陽光屬于生態系統組分中的非生物因素,D錯誤。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1.下列生態系統穩定性與營養結構復雜程度的關系圖中,正確的是(一般情況下)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少,營養結構越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穩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態系統中各個營養級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越高。而一般情況下,抵抗力穩定性越高的生態系統,其恢復力穩定性就越低。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2.雄安新區的“千年秀林”工程是我國在平原地區大面積開展的異齡、復層、混交樣式的近自然森林建設工程,旨在構建雄安新區“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生態空間格局。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建設“千年秀林”吸引游客,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B.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在于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C.“千年秀林”的生態功能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建設“千年秀林”可任意選擇我國南方樹種進行移栽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引種時需要考慮所引樹種能否適應當地環境以及是否會造成生態入侵等,所以建設“千年秀林”不能任意選擇我國南方樹種進行移栽,D錯誤。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3.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中,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一個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況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一塊血球計數板中央有一個計數室B.該計數板的一個計數室中有16個中方格C.未對酵母菌染色會導致計數值比實際值偏小D.需要對該酵母菌培養液稀釋后再吸取滴加重新計數√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一塊血球計數板中央有2個計數室,A錯誤;該計數板的一個計數室中有25個中方格,每個中方格有16個小方格,B錯誤;未對酵母菌染色會將死酵母菌計數在內,導致計數值比實際值偏大,C錯誤;圖中酵母菌較密集,所以需要對該酵母菌培養液稀釋后再重新計數,D正確。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4.研究人員調查了某沿海灘涂上兩種水鳥在三種主要覓食環境中出現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種類等,統計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青腳鷸的覓食環境范圍大于綠翅鴨的覓食環境范圍B.環境污染可能會對綠翅鴨和青腳鷸的生態位產生影響C.二者的生態位存在差異完全是兩種生物與無機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D.兩種水鳥的生態位存在差異有利于對環境資源的充分利用√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據圖可知,綠翅鴨和青腳鷸兩種水鳥的覓食范圍都有環境1和環境3,此外青腳鷸覓食環境還有環境2,故青腳鷸的覓食環境范圍大于綠翅鴨的覓食環境范圍,A正確;環境污染可能會使綠翅鴨和青腳鷸徹底離開某種覓食環境,因此可能會對二者的生態位產生影響,B正確;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兩種水鳥的覓食環境、食物種類等均存在差異,說明它們的生態位存在差異,這是兩種水鳥之間及水鳥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C錯誤;兩種鳥的生態位存在差異,減少了對環境的競爭,有利于對環境資源的充分利用,D正確。單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5.研究表明,在化學藥物滅鼠80%的情況下,高原鼠4年便可以恢復至原本數量的70%,在6年后可恢復至峰值。某地設置“招鷹架”,吸引老鷹等猛禽前來歇腳、筑巢,捕食高原鼠,同時結合藥物防控,使高原鼠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A.化學藥物滅鼠不能長期有效地控制高原鼠的種群數量B.化學藥物滅鼠的關鍵在于在鼠的數量處于K/2時使用藥物C.高原鼠種群密度較小時,“招鷹架”的控制效果可能并不明顯D.藥物滅鼠和設置“招鷹架”后,高原鼠的環境容納量均會發生變化多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化學藥物滅鼠時,應在鼠的數量達到K/2之前使用藥物,且越早越好,B錯誤;設置“招鷹架”的目的是吸引高原鼠的天敵,但當高原鼠種群密度較小時,其被捕食的概率低,“招鷹架”的控制效果可能并不明顯,C正確;環境容納量是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藥物滅鼠只能使高原鼠的數量暫時下降,其環境容納量并未改變,設置“招鷹架”后,高原鼠的天敵增多,其環境容納量會有所降低,D錯誤。多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6.為了研究休牧對高山草甸群落的影響,研究人員進行了不同休牧時間和傳統放牧的對照實驗。如圖表示返青期不同休牧時間和牧草生長旺季主要植物類群重要值(用來反映某一物種在群落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即物種在群落中的優勢地位)的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多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休牧改變了群落中的優勢種,使群落發生了演替B.相較于闊葉型可食草,放牧的牲畜可能更喜食莎草科植物C.放牧不會改變莎草科和闊葉型可食草間的競爭程度D.休牧期間,高山草甸群落的空間結構不會發生變化多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據圖可知,CK條件下,闊葉型可食草的重要值最大,隨著休牧時間的變化,逐漸轉變為莎草科重要值最大,說明休牧改變了群落中的優勢種,使群落發生了演替,A正確;多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據圖分析,在休牧條件下,隨著休牧時間增加,莎草科的重要值有增長趨勢,而闊葉型可食草的重要值有下降趨勢,可能是相較于闊葉型可食草,放牧的牲畜更喜食莎草科植物,導致放牧時莎草科植物在與闊葉型可食草的競爭中占劣勢,B正確,C錯誤;多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結合題圖可知,休牧期間,群落的優勢種發生了變化,則其空間結構也會發生改變,D錯誤。多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7.(2024·南京高二期末)“稻田養魚”是利用淺水環境,既種植水稻又養殖鯉魚、鯽魚等雜食性魚類。魚類以稻田中的孑孓、螺類或雜草為食,當稻田養魚較多時,可人工補充投喂一些飼料。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流入該稻田生態系統的能量全部來自太陽能,鯉魚、鯽魚屬于第二或第三營養級B.水田中魚類的糞便被微生物分解后能為水稻的生長提供所需的全部無機鹽C.水田中魚類的游動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促進水稻根部的呼吸作用D.與傳統稻田相比,該稻田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增強,能量傳遞效率更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多項選擇題√√√鯉魚、鯽魚都是雜食性魚類,可以吃植物,也可以吃浮游動物,為第二或第三營養級;該稻田生態系統由人工控制,除太陽能外,還包括人工輸入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A錯誤。魚的糞便被分解者分解為無機物后能為水稻提供多種所需的無機鹽,但并不能完全滿足水稻生長,因此在“稻田養魚”模式下仍需要補充水稻所需的無機鹽,B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多項選擇題與傳統稻田相比,“稻田養魚”模式下田中的生物多樣性增加,稻田的營養結構更為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增強,但沒有提高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多項選擇題18.圖一是一個草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為生態系統中的三種組分,a~d代表4種動物的種群;圖二是該生態系統中某兩個營養級(X、Y)的能量流動示意圖,其中e~i表示能量值。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多項選擇題A.圖一中涉及的食物網可能為B.圖二中Y這個營養級的糞便中的能量包含在i中C.圖二中Y營養級用于其自身生命活動的能量值可表示為g-fD.圖二中兩個營養級之間能量的傳遞效率可以用[g/(e+g+h)]×100%表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多項選擇題√√糞便中的能量屬于上一個營養級的能量,故Y這個營養級的糞便中的能量包含在X營養級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對應h,B錯誤;Y營養級用于其自身生命活動的能量為該營養級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可表示為g-f,C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多項選擇題圖二中兩個營養級之間能量的傳遞效率是Y與X的同化量之比,X的同化量=e+g+h,Y的同化量=g,所以兩者的能量傳遞效率可以用[g/(e+g+h)]×100%表示,D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多項選擇題19.請回答下列有關群落的問題:Ⅰ.大興安嶺沿沼澤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種典型天然沼澤濕地(如圖所示,圖中數據為相應濕地的地下水位與地表距離)。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從草叢沼澤到落葉松沼澤,生物的種類有著顯著的差異,這體現了群落具有______結構。白樺沼澤中所有白樺組成一個______。(2)在圖示A~E 5個沼澤區中具有垂直分層現象的有__________(填字母)。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水平種群ABCDEⅡ.若大興安嶺的草叢沼澤濕地在自然狀態下不斷退化,其植被變化順序如圖所示。海三棱麃草群落→蘆葦群落→檉柳群落→旱柳群落(3)海三棱麃草群落被蘆葦群落替代的現象稱為______。(4)由檉柳群落變成旱柳群落的過程中,檉柳和旱柳的關系為______,旱柳的數量呈現“_____”型增長,一定時間后,旱柳的種群數量趨于穩定,該環境所能維持的該種群最大的數量稱為____________。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演替競爭S環境容納量海三棱麃草群落→蘆葦群落→檉柳群落→旱柳群落(5)旱柳種群具有的特征有________(填字母)。a.死亡率 b.垂直分層現象 c.年齡結構 d.性別比例 e.水平鑲嵌分布 f.復雜的種間關系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cd非選擇題20.放牧對草原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和氮循環具有重要的影響,如圖是草原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的模式圖(局部)。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非選擇題(1)組成生物體的碳、氮等元素,不斷地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這個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其中氮元素進入生物體內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類別有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物質循環蛋白質、核酸非選擇題(2)圖中缺少的生態系統組成成分是_______,①③代表的生理過程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消費者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題圖中具有非生物環境、生產者和分解者,缺少的成分是消費者,①③代表的生理過程分別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注:表格中正數代表增加,負數代表減少,表格中的數字代表改變的百分比。非選擇題(3)如表所示為不同密度的放牧行為分別對植物碳庫、氮庫和土壤碳庫、氮庫的影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項目 植物碳庫/% 植物氮庫/% 土壤碳庫/% 土壤氮庫/%輕度放牧 -7.52 -6.41 0.78 3.24中度放牧 -3.17 -4.86 -3.45 -8.41重度放牧 -24.10 -7.87 -9.92 -13.04①若植物和土壤分別代表環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則對地上部分碳庫、氮庫影響最小的放牧密度是__________,對地下部分碳庫、氮庫影響最小的放牧密度是__________。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項目 植物碳庫/% 植物氮庫/% 土壤碳庫/% 土壤氮庫/%輕度放牧 -7.52 -6.41 0.78 3.24中度放牧 -3.17 -4.86 -3.45 -8.41重度放牧 -24.10 -7.87 -9.92 -13.04中度放牧輕度放牧②據表可知,長期重度放牧帶來的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超過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________急劇下降,導致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草原退化甚至沙漠化。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項目 植物碳庫/% 植物氮庫/% 土壤碳庫/% 土壤氮庫/%輕度放牧 -7.52 -6.41 0.78 3.24中度放牧 -3.17 -4.86 -3.45 -8.41重度放牧 -24.10 -7.87 -9.92 -13.04生態系統中的碳庫和氮庫均減小穩定性21.油松是我國北方常見樹種,高度可達30 m,在建筑、造船、家具制造等領域有非常廣泛的應用。為合理保護、開發林業資源,研究人員對某區域油松林進行了調查,結果如圖。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圖甲是研究人員調查的該地區陰坡與陽坡油松的_________圖。據圖推斷,該地區油松的種群數量將會______(填“增加”或“減少”)。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年齡結構增加圖甲表示該地區陰坡與陽坡不同樹齡油松的株數,即陰坡與陽坡油松的年齡結構圖。據圖可知,幼齡階段的油松株數較多,種群的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一般情況下,該地區油松的種群數量將會增加。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圖乙是研究人員繪制的油松死亡率曲線。據圖分析,油松在陰坡比在陽坡上的整體死亡率____(填“高”或“低”),可能與陰坡、陽坡的______條件差異大有關。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高光照據圖乙可知,油松在陰坡比在陽坡上的整體死亡率高,這一現象主要與陰坡、陽坡的光照條件差異大有關,陽坡光照充足,有利于油松生長。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3)圖乙中,陽坡油松以15年為周期呈現死亡率高峰,發生這種波動的原因是每當油松種群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______(填“種內”或“種間”)競爭加劇,引起植株大量死亡。這給我們合理利用油松帶來什么啟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種內確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時期,有效提高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當油松種群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生活空間和營養物質不足,種內競爭加劇,引起植株大量死亡。依據上述研究,可確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時期,有效提高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2.我國西部有得天獨厚的發展畜牧業的資源優勢,這為西部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廣闊前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西部發展面臨的艱巨任務。如圖為一個草原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請據圖回答: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由圖可見,該草原生態系統含有的食物鏈共有____條。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陽能總量,E1、E2、E3分別表示流入牲畜、昆蟲、鼠的能量,由第一營養級傳遞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類發展草原生態系統主要是為了更多地獲取第_____營養級的能量。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4二第二營養級包括牲畜、昆蟲和鼠,第二營養級具有的總能量為E1+E2+E3,故由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00%。人類發展草原生態系統主要是為了獲取牲畜(第二營養級)的能量。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某草原存在著嚴重的超載放牧現象,這種現象首先會導致圖中______大量減少,使草原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后來,采取了適當的保護措施,該草原生態系統慢慢恢復原貌,這種現象在生態學上稱為群落的_________。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牧草次生演替超載放牧直接導致牧草大量減少,使草原退化。遭到破壞后的草原的恢復過程屬于次生演替。(3)牧民在放牧時,發現鼠害現象有逐漸擴大趨勢,為保護牧草,牧民開展了鼠群密度調查,應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采取措施控制鼠類大量繁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標志重捕法草原生態系統中,控制鼠類、昆蟲的大量繁殖,其目的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牲畜,即對生產有益的部分。合理地優化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生產有益的部分23.如表表示某森林生態系統在一年中的能量流動情況(C為分解者)。請回答下列問題:(1)分析右表可知,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______×106 J,從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_______。從能量輸入和輸出來看,該生態系統中生物體內的總能量是_______(填“增加”“減少”或“不變”)的。項目 同化總量 /(×106 J) 現存個體中的 能量/(×106 J) 呼吸消耗量/(×106 J)A 900 200 590B 100 15 64C 15 2 13D 18 6 10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90018%增加根據題表可知,C是分解者,A含有的能量最多,是生產者,則B是初級消費者,D是次級消費者。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A固定的能量900×106 J。從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8×106)÷(100×106)×100%=18%。從能量輸入和輸出來看,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大于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總和,因此該生態系統中生物體內的總能量是增加的。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凍原生態系統動植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弱,故凍原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較低。(2)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凍原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較低,因為凍原生態系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項目 同化總量 /(×106 J) 現存個體中的 能量/(×106 J) 呼吸消耗量/(×106 J)A 900 200 590B 100 15 64C 15 2 13D 18 6 10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動植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3)森林中的動物在不同季節一般都有換羽(毛)的習性,這是它們受到______(填“物理”“化學”“營養”或“行為”)信息的影響而產生的適應性生理特征,是長期__________的結果。項目 同化總量 /(×106 J) 現存個體中的 能量/(×106 J) 呼吸消耗量/(×106 J)A 900 200 590B 100 15 64C 15 2 13D 18 6 10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物理自然選擇森林中的動物在不同季節一般都有換羽(毛)的習性,這是它們受到光照等物理信息的影響而產生的適應性生理特征,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模塊檢測試卷(二).docx 模塊檢測試卷(二).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