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與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第1課時 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 學習目標 1、了解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主要步驟。 2、了解有機化合物分離、提純的原理及操作,掌握蒸餾、萃取和重結晶實驗的基本技能。 3、能結合實際情況應用蒸餾、萃取和重結晶的方法進行有機物的分離、提純。 葛洪《肘后備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從黃花蒿到青蒿素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呢? 觀看視頻:屠呦呦與青蒿素 20世紀60年代,人類飽受瘧疾之害,屠呦呦通過整理中醫藥典籍、走訪中醫,匯集編寫了640余種治療瘧疾的中藥單秘驗方集。她以萃取原理為基礎,通過乙醚浸提法和溶劑汽油浸提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瘧組分,最終帶領團隊于1972年發現了青蒿素。 如果你是化學家,你該如何來研究黃花蒿中的有機化合物?一般的步驟和方法是什么? 有機物(粗品) 分離、提純 確定實驗式 確定分子式 確定分子結構 蒸餾、 萃取、 重結晶等 元素定量分析 質譜法 波譜分析: 質譜、紅外光譜、 核磁共振氫譜、 X射線衍射等 一、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基本步驟 (1)尋找青蒿 (2)乙醚提取 (3)分離、提純 結合視頻,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流程如下: 重要步驟是:進行有機化合物的提純與分離! 二、有機物的分離、提純 (2)物理方法: 有機物提純的常用物理方法 蒸餾 (1)化學方法: 色譜法 萃取、分液 重結晶 一般是加入或通過某種試劑進行化學反應 利用有機物與雜質物理性質差異進行分離 1、原則 ①不增、不減、易分離、易復原 ②方法簡便易行 ③途徑最佳(步驟少、轉化率高、無副產物等) 2、方法 明代《本草綱目》“燒酒”條目下寫道:“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以燒酒復燒二次……價值數倍也”。 《本草綱目》中制燒酒涉及的操作方法是什么?在實驗室進行該操作應注意哪些問題?觀看視頻,尋求答案。 1、蒸餾 三、有機物的分離、提純方法 ---提純液態有機物 (1)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種成分互溶但沸點不同而使其分離的方法。(如石油的分餾) (2)適用條件: ①互溶的液體有機混合物 ②有機物熱穩定性較強; ③有機物與雜質沸點相差較大。(30℃左右) 蒸餾燒瓶 溫度計 直形冷凝管 牛角管 錐形瓶 酒精燈 (3)裝置及儀器: (4)操作步驟: ①組裝儀器 ②檢查氣密性 ③加瓷片、加工業乙醇 ④先通冷卻水再加熱蒸餾,收集餾分(77-79。C) ⑤實驗后:先停止加熱再停水 檢查裝置氣密性:用酒精燈對蒸餾燒瓶微熱,伸入到水槽的牛角管有連續均勻的氣泡冒出,且停止加熱后,牛角管口形成一段水柱,說明不漏氣 。 注意儀器的區別及使用 ①蒸餾燒瓶中所盛液體體積:1/3≤V≤2/3 ②蒸餾燒瓶加熱時要墊上石棉網(玻璃底大的都需要墊石棉網) ③蒸餾燒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暴沸 ④溫度計的水銀球應位于蒸餾燒瓶的支管口處 實驗中若發現未加沸石,立即停止加熱,冷卻后,補加沸石。 ⑤冷水從下口進,上口出 ⑥檢查裝置氣密性:用酒精燈對蒸餾燒瓶微熱,伸入到水槽的牛角管有連續均勻的氣泡冒出,且停止加熱后,牛角管口形成一段水柱,說明不漏氣 ⑦操作順序:實驗前:先通水,再加熱;實驗后:先停止加熱,再停水 (5)注意事項: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物質 二氯甲烷 三氯甲烷 四氯化碳 沸點 40℃ 62℃ 77℃ 【課堂練習1】已知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沸點如下表所示,則分離液態混合物中含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方法是( ) A、蒸餾 B、分液 C、過濾 D、結晶 A 【課堂練習2】下列關于蒸餾的實驗操作說法正確的是( ) A.蒸餾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沸點不同實現分離 B.蒸餾燒瓶可以用酒精燈直接加熱 C.開始蒸餾時,應該先加熱,再開冷凝水;蒸餾完畢,應該先關冷凝水再撤酒精燈 D.苯和水的混合物最好用蒸餾的方法進行分離 A (1)制作番茄湯時,番茄紅素在油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許多,食用油將番茄紅素富集,使油層的色澤更紅,這是什么分離操作呢? 思考與討論 (2)提取青蒿素時,青蒿素素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許多,乙醚將青蒿素富集,使青蒿素在乙醚中富集,這是什么分離操作呢? 觀看視頻:萃取與分液 液-液萃取 固-液萃取 利用待分離組分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的溶解性不同,將其從一種溶劑轉移到另一種溶劑的過程 利用溶劑從固體物質中溶解出待分離組分的過程 2、萃取 ---提純固態或液態有機物 萃取原理 (1) (2)定義:利用物質在互不相溶的溶劑里溶解度不同,用一種溶劑把物質從它與另一種溶劑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來。 萃取劑 溶 劑 B 溶質A + 溶 劑 C 溶 劑 C 溶質A + 溶 劑 B (4)圖示萃取過程: (3)萃取劑的選擇: ①與原溶劑不反應,不互溶;②與溶質不反應。 ③溶質在萃取劑中溶解度更大; 常見的萃取劑:苯、乙醚、汽油、四氯化碳 (原溶劑是水時不可用乙醇做萃取劑!!!) (5)萃取主要儀器:分液漏斗 凹槽 小孔 (6)操作過程: 振蕩→ 靜置→ 分液 檢漏→ 裝液→ ①打開玻璃塞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對準漏斗口上的小孔 ②下層液體從下口放出,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 (7)特別注意: ①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須檢查是否漏液。 ②分液漏斗內液體總量不超過容積的2/3。 ③右手壓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轉過來振蕩。 ④振蕩時,要不時旋開活塞放氣,以防止分液漏斗內壓強過大造成危險。 ⑤靜置后四氯化碳層變紫紅色,水層黃色變淺或變為無色。 ⑥分液時,分液漏斗下端要緊靠燒杯內壁,以防液滴飛濺。 ⑦先將分液漏斗頸上的玻璃塞打開(或使玻璃塞上的凹槽對準漏斗上的小孔),再將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擰開。 ⑧下層液體從下口流出,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 (1)原理: 互不相溶的兩種液體分開 (2)適用范圍: 液體互不相溶 (3)注意事項 ①分液時,將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開或使塞上的凹槽對準漏斗口上的小孔。 ②分液時,漏斗下端管口尖嘴部分緊靠燒杯內壁。 ③分液時,下層(密度大)液體從下口流出,上層(密度小)液體從上口倒出。 萃取與分液有什么區別? (1)分液和萃取是兩個不同的操作方法,分液可以單獨進行,但萃取之后一般要 進行分液。 (2)分液是將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進行分離的操作。 3、分液 【課堂練習3】下列關于萃取的操作說法正確的( ) A. 從溴水中提取溴,可加入酒精作萃取劑 B. 萃取操作完成后,靜置分液,上、下層液體均從下口放出 C. 用一種有機溶劑,提取水溶液中的某物質,靜置分液后,“水層”應在上層 D. 萃取時,所加入的溶劑應與原溶劑互不相溶,且與溶質相互間不反應 D 【課堂練習4】下列每組中各有三對物質,它們都能用分液漏斗分離的是( ) A.乙酸乙酯和水,酒精和水,植物油和水 B.四氯化碳和水,溴苯和水,硝基苯和水 C.甘油和水,乙酸和水,乙酸和乙醇 D.汽油和苯,苯和水,己烷和水 B 【資料卡】苯甲酸可用作食品防腐劑,純凈的苯甲酸為無色結晶,其結構可表示為 ,熔點122℃,沸點249℃,苯甲酸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苯甲酸、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溫度 25℃ 50℃ 95℃ 苯甲酸 0.34g 0.85g 6.8g NaCl 36.0 37.0 39.1 【思考討論】——結合課本P15實驗操作步驟 (1)某粗苯甲酸樣品含有少量氯化鈉和泥沙,應如何提純? (2)選擇該方法的依據是什么? 觀看視頻:苯甲酸的重結晶 提純固體有機化合物的常用方法。 (1)適用范圍: (2)提純原理: 利用被提純物質與雜質在同一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將雜質除去。 (3)溶劑要求: 重結晶要選擇適當的溶劑 ①雜質在此溶劑中溶解度很小或者很大,易于除去。 ②被提純的有機化合物在此溶劑中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能夠冷卻結晶。 4、重結晶 重結晶提純苯甲酸的過程 稱量 加熱溶解 趁熱過濾 冷卻結晶 過濾洗滌、 干燥、稱量 為了減少趁熱過濾過程中損失的苯甲酸 實驗操作中多次使用了玻璃棒,分別起到了哪些作用? 加熱溶解——攪拌,加速苯甲酸溶解; 趁熱過濾——引流; 冷卻結晶后過濾——引流 【討論】 ①重結晶法提純苯甲酸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操作步驟? 泥沙難溶于水,氯化鈉易溶于水,苯甲酸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比較大 加熱溶解、趁熱過濾(除去泥沙) 、冷卻結晶(析出苯甲酸)、過濾、洗滌、干燥、稱量。 ②溶解粗苯甲酸時加熱的作用是什么?趁熱過濾的目的是什么? 加熱是為了增大苯甲酸的溶解度,使苯甲酸充分溶解。 趁熱過濾是除去泥沙,并防止苯甲酸晶體低溫析出,減少苯甲酸損失 ③實驗操作中多次用到了玻璃棒,分別起到了哪些作用? 加熱溶解——攪拌,加速苯甲酸溶解; 過濾——引流 ④如何檢驗提純后的苯甲酸中NaCl已被除凈? 用適量蒸餾水洗滌過濾器中的苯甲酸晶體,取少量第n次洗滌后的液體,滴加幾滴AgNO3溶液,觀察是否有沉淀產生。若無沉淀產生,則NaCl被除凈。 [知識拓展]:分離提純——色譜法 色譜法 當樣品隨著流動相經過固定相時,因樣品中不同組分在兩相間的分配不同而實現分離,這樣的一類分離分析方法被稱為色譜法。 色譜法起源于20世紀初,1906年俄國植物學家米哈伊爾·茨維特用碳酸鈣填充豎立的玻璃管,以石油醚洗脫植物色素的提取液,經過一段時間洗脫之后,植物色素在碳酸鈣柱中實現分離,由一條色帶分散為數條平行的色帶,從而分離得到了三種色素。茨維特將這種分離、提純有機物的方法命名為色譜法。25年后,德國化學家庫恩再分離、提純胡蘿卜素異構體和維生素結構中,應用了色譜法,獲得了1938年諾貝爾化學獎。此后,色譜法成為分離、提純有機物必不可少的方法。 隨后,逐步發展出了紙上色譜法、薄層色譜法、氣相色譜法和液相色譜法等。 科學視野 5、色譜法 (1)原理 利用吸附劑對不同有機物吸附作用不同分離提純有機物。 (2)常用吸附劑 碳酸鈣、硅膠、氧化鋁、活性炭等 (3)分類 紙上色譜法、薄層色譜法、 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等 柱色譜裝置 【小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分離提純方法 適用對象 性質 實例 萃取 分液 蒸餾 重結晶 互溶的液態混合物 互不相溶液態混合物 固態混合物 \ 沸點差異大 不同溶劑中溶解度不同 不互溶 溫度對溶解度影響不同 分離乙酸和乙醇 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 分離汽油和水 提純苯甲酸 【課堂練習5】將除去下列括號內的雜質通常采用的方法填在橫線上: (1 ) 溴水 (水) : 。 (2) (Br2): 。 (3)C2H5OH(CH3COOH):________________。 (4)CH3OH(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甲醇,沸點為64.7 ℃) 萃取分液(常選用的是CCl4) 用的是NaOH溶液處理后分液 加NaOH后蒸餾 蒸餾(可加入生石灰) (5)NaCl (KNO3 ): 。 (6)KNO3 (NaCl) : 。 蒸發濃縮、冷卻結晶 蒸發結晶、趁熱過濾 【課堂練習6】現有三組混合液:(1)乙酸乙酯和乙酸鈉;(2)提純苯甲酸;(3)溴化鈉和單質溴的水溶液,分離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確方法依次是 ( ) A.分液、重結晶、蒸餾 B.萃取、重結晶、蒸餾 C.萃取、蒸餾、分液 D.分液、重結晶、萃取 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