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分、秒》單元整體作業設計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數學 三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時、分、秒》單元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 教學內容1 秒的認識 教材2-3頁 認識時間單位“秒”2 時間的簡單計算 教材P4~5頁 例1、例2 常用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計算經過時間作業設計說明(一)單元背景分析1.課標要求內容要求:在生活情境中認識時、分、秒,結合生活經驗體會并述說時間的長短,了解時間的意義,懂得遵守時間學業要求:1.認識時、分、秒,能說出鐘表上的時間;2.了解時、分、秒之間的關系,能結合生活經驗體會時間的長短;3.能將生活中的事件與時間建立聯系,感悟時間與過程之間的關系;4.形成對時間長短的量感,懂得遵守時間的重要性。教學提示在具體活動中,引導學生了解時間的意義,豐富對量的體驗,形成初步的量感,初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2.教材分析時間單位離現代學生生活經驗越來越遠,學生理解和掌握起來也就越困難。因此,人教版遵循學生認知時間的“由中間向兩端”和“由近及遠”的發展規律,綜合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其他數學能力的發展情況,對于“時間”這一內容,教材分四次編排,具體結構如下:年級與單元 課題 內容一上第七單元 認識鐘表 認識整時二上第七單元 認識時間 認識幾時幾分三上第一單元 時、分、秒 認識秒 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計算經過的時間三下第六單元 年、月、日 1.年、月、日 2.24時計時法 3.3.簡單的經過時間的計算縱觀縱觀“時間”的教材編排,對時間的認識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編排的次序依次是認識整時、認識幾時幾分、認識幾時幾分幾秒、認識年月日、了解24時記時法,整個認知過程緊密聯系,層層遞進。本單元在認識時、分這兩個時間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更小的時間單位“秒”,以及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首先,認識更小的時間單位“秒”,了解1分=60秒;其次是認識計量工具;再次,體驗時間的長短,建立時間觀念并掌握一定的估計方法;最后,解決與時間計算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包括時間單位的簡單換算及計算經過時間和到達時刻或出發時刻。具體安排如下:時間不像長度、質量等概念那樣直觀,比較抽象,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復雜;但是時間又時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教科書從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十分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在實際情境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有關時間的知識。一方面讓學生理解時間可度量的屬性,掌握時間單位系統及測量工具,另一方面體驗并估計時間的長短,幫助學生理解時間概念,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學會管理時間。初步建立時間觀念,為學習24時記時法奠定基礎。3.學情分析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對時、分具有一定的感性體驗,能正確認讀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時間單位離學生生活經驗越遠,學生理解和掌握起來就越困難。對于現階段的學生來說,理解三種指針的聯動性,準確讀出時間,相對來說較困難。因此,教學時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其數學能力的發展情況,運用實際模型,讓學生能在操作中感受,并實現重難點的突破。在計算時間時,初次接觸時刻和時段,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在表達上還有困難,在教學中需要特別關注。(二)單元學習目標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選擇合適的單位和工具對時間進行度量。2.結合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會用一定的方法估計時間。3.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體會時刻與經過時間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4.培養估計意識,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習慣。(三)課時內容及課時作業框架課時及內容 課時學習目標 課時作業要點 作業類型第1課時:秒的認識 1.認識秒針和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教學活動,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理解概念第2課時:時間的簡單計算 1.會根據1時=60分,1分=60秒進行簡單的換算,會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2.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掌握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的方法。 3.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會解答方法的多樣化,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時間單位的簡單換算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2.分清時刻和經過的時間,會解決問題。 理解概念 綜合應用(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中明確提出:"通過小學數學的學習,讓人人在數學上都得到發展,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在本單元的作業設計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遵循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特點精心選取內容時間單位十分抽象,需要將抽象的時間轉化為具體的表象和行為,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感知。在本單元的作業設計中,所設計的內容既有與教材內容相聯系的,也有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的活動。作業呈現的形式多樣且有趣,能夠有效調動學生作業的積極性,避免作業的單調、枯燥,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要點、積極思考,提高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2.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設計分層作業。在單元課時作業中均設計了兩個版塊的作業內容:"基礎性作業"重在基礎知識,是為實現基本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體現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作業。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它是面向全體學生而設計的。"發展性作業"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進行必要的延伸和發展而設計的作業。其主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它是面向學有余力的部分學生而設計的。通過分層作業設計,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和成功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通過不同程度、不同數量的作業練習,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各有所獲,從而促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以培養與提升。課時作業詳細設計第1課時:秒的認識一、基礎性作業(必做)1.填一填(1)鐘面上有( )根指針,走得最快的是( )針。秒針走一圈是( )秒,也就是( )分。分針走一圈是( )分,也就是( )時。(2)鐘面上秒針從6走到9經過了( )秒;時針從6走到9經過了( )小時,分針走了( )圈。(3)右面鐘面所指的時間是( )時( )分。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1)亮亮原地跳一下用了1( )。(2)田田吃午飯大約用了30( )。(3)娟娟晚上大約睡了 10( )。(4)紅紅做一道口算題大約用3( )。(5)明明穿外套約用20( )。【預計時長】5-8分鐘【設計意圖】第1題結合對鐘面的認識既考察對時間單位概念的認識,又闡釋鐘面的意義,對鐘面上時針、分針、秒針三者之間走動的關聯有了進一步的明晰。第2題考察對時、分、秒量感的實際運用,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二、發展性作業(選做)做時間的體驗者,估一估并驗證下面的事情30秒能做多少個。(1)估計:寫( )個字; 驗證:寫( )個字(2)估計:拍( )個球; 驗證:拍( )個球(3)估計:跳繩( )下; 驗證:跳繩( )下(4)估計:深呼吸( )次; 驗證:深呼吸( )次(5)估計:脈搏跳( )下; 驗證:脈搏跳( )下【預計時長】8-10分鐘【設計意圖】本題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時間的長短,根據頭腦中建立的標準時間單位,把時間的長短與某些行為的次數建立聯系,估計時間的長短,通過驗證,調整估計的方法,從而形成更好的時間量感。第2課時:時間的簡單計算一、基礎性作業(必做)1.填一填(1)3分=( )秒 7時=( )分 300秒=( )分120分=( )時 100分=( )時( )分2分10秒=( )秒 78分=( )時( )分每天晚上的《新聞聯播》在( )開始,大約在( )結束,約播放( )分鐘。照樣子,填一填起床(7:20) 洗臉、刷牙( ) 吃飯( ) 上學( )2.在○里填上“>”“<”或“=”。36秒 6分 180厘米 3分米 2米 200厘米3時 180分 300秒 5時 420分 7時3.一列客車原本應于下午4:15到達,結果晚點15分鐘。這列客車是什么時候到達的?【預計時長】10分鐘【設計意圖】第1(1)小題從順向、逆向兩個思維角度進行不同時間單位的轉換,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技能和方法;第1(2)小題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而喚醒學生對經過時間計算的生活經驗,建立簡單的經過時間的計算模型:終點時刻-起點時刻=經過的時間。第1(3)小題從順向、逆向兩個思維角度來計算時間。第2題增加了一個干擾因素,兩個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厘米和分米的進率分別是100、10,而時間的進率是60,通過對比強化對時間單位進率的認知。第3題在學習了求經過時間的基礎上有些變化。重在讓學生理解并說明“晚點”在題中意味著什么。通過這3道題的適當組合與變化,促進學生的自我總結與自覺應用。二、發展性作業(選做)云云的國慶節國慶節假期云云和爸爸媽媽坐高鐵去云南旅游,原本8:20的高鐵,因天氣原因晚點30分鐘。上車后,云云看了15分鐘的書,合上書本時手機顯示的時間為9:15。因為剛剛學習了時間的計算,云云每到一個車站,我都會報出列車行駛的時間和到達的時刻,受到周圍旅客的夸獎。列車終于在11:40到達云南。看到夢寐以求的旅游城市,云云開心極了。讀了上面一段話,你可以解決下面這些數學問題嗎 (1)云云是什么時間上車的 (2)云云是什么時間開始看書的 (3)這次旅行云云在列車上坐了多長時間 【預計時長】10分鐘【設計意圖】此題設計的目的:一是學生能夠從云云的國慶節短文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培養學生對有用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讓學生利用學習的時間的計算方法(數大格、計算)解決求經過時間,起點時刻和終點時刻的問題:三是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作業評價設計題型 作業完成情況 等級 老師對我說(師評) 伙伴說(互評) 我想說(自評)基礎性作業 知識掌握全面,做題認真。思路清晰,解答規范、書寫工整,正確率100% A+知識掌握較好,做題較認真,思路較清楚,解答較規范,書寫較工整,正確率80% A知識掌握不牢固,思路不太清楚、解答一般、書寫一般、正確率60% B知識掌握較差,做題不認真,解答不規范、書寫較差、錯誤較多。 C評價等級 A+A+A+,A+A+A評價為A+,A+AA.AAA評價為A,AAB評價為A,ABB、BBB,AAC 評價為B,其余情況評價為C發展性作業 有獨特創新解法,邏輯嚴謹。思路清晰,語言表達流暢。動手操作完成的有特色 A解法有創新,思路清楚。語言表達流暢,動手操作完成的好 B解法一般,思路一般,語言表達較通順,動手操作完成的一般 C評價等級 AAA、AAB 評價為 A;ABB、BBB、AAC 評價為B;其余情況評價為C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填一填1.分針指向11,時針即將指向5,這時是( )時( )分。2.貝貝 15 秒跑了50米,妙妙15秒跑了55米,( )跑得快。3.2時=( )分 60分=( )時 120秒=( )分半小時=( )分 1時10分=( )分 90秒=( )分( )秒4、小明從家到學校需要15分鐘,7時30分到校,他最晚要( )時( )分從家出發。5、在○里填上“>”“<”或“=”。1時30分 100分 320秒 5分 460秒 10分300秒 1時 2分 120秒 1時20分 120分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媽媽每天工作8( );(2)小明從家到學校需要20( );(3)小紅每天寫作業大約30( );(4)小田每天的睡覺時間是10( )。(5)劉翔跑110米跨欄的時間大約是13( )(6)脈搏跳動10次大約用了8( )。(7)看一場電影大約用了2( ).(8)做眼保健操大約需要5( )。二、選一選1.秒針走三大格是( )A.3秒 B.3分 C.13秒2、分針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經過的時間是( )。A.5分鐘 B.1分鐘 C.1小時3.( )時整,時針,分針和秒針重合在一起。A.6 B.3 C.124.童童陪著媽媽晚上6:50 去散步,7:20結束,她們散步的時間是( )A.50分鐘 B.30分鐘 C.20分鐘5、學校8:10上課,小明7:50從家出發,因為堵車遲到了5分鐘。小明在路上用了( )分鐘。A.10 B.15 C.25三、生活中的數學1.請你根據右圖中的節目單回答問題。(1)《動物世界》播放多長時間 (2)小明想做完作業后看(智慧樹》,他做作業需要25分鐘,小明最遲要在什么時間開始做作業 一根木頭鋸一次用6分鐘,能鋸成2段。現在要鋸成9段,一共用了多長時間 夠1小時嗎 如果不夠還差多長時間 如果超了,超了多長時間 四、實際提升請在生活中觀察一天太陽、樹和影子的變化規律。根據規律判斷下面三幅圖分別是什么時間,并連一連。【預計時長】30-40分鐘【設計意圖】第1、2大題是基礎性作業,考察學生對本單元基礎知識的掌握,第3大題是發展性作業,把數學和生活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做題興趣,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4大題是實踐性作業,對于生活經驗不足的同學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同學們切實的去觀察變化規律,本題就比較簡單了。本題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而且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學好數學非常重要。作業設計特色說明1.基于單元整體教學背景,圍繞單元大概念,指向核心素養,凸顯學生思維、空間觀念建構程度,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2.緊扣《課標》要求,注重基礎性與科學性,關注知識技能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3.注重應用性和創新性,應用性與綜合性較強,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又發展了“智慧”。4.注重情境的開放性與真實性。開放、真實的問題情境不僅發散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引導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實用性。為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堅持課堂優先、精選創新、以生為本的原則,進行分層設計作業,并針對易錯難點問題增加詳細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運用。每課時均設計了“基礎性作業”、“發展性作業”兩大類。“基礎性作業”是基于課程標準,有利于穩固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要求學生必做。“發展性作業”是將課內學習向課外延伸和拓展,進一步完善學生知識網絡的構架,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實踐性、探究性、個性化等特點。最后的單元質量檢測作業是基礎性,發展性和實踐性作業的綜合,在檢測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點掌握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實用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