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史上最牛創業團隊是如何練成的?5.3社會歷史的主體第一目團隊力量從何而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問個問題:給你個13人的團隊創業,沒錢沒資源,你能成功嗎?如果創業失敗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你還有信心嗎?當團隊成員越來越多,事業越做越大,你有信心讓團隊100年后依然基業長青嗎?光是想想都覺得幾乎不可能,但這個世上卻真有這么一群人,把不可能的事做成了。這一群人就是——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前,有一個團隊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創業之初僅有13名成員,沒錢、沒地盤、沒資源,平均年齡28歲,妥妥的青年創業團隊。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團隊創業的光輝歷程:192119241949197820122021為了打破傳統行業的壟斷,團隊計劃聯合友商發起新戰略,但是由于友商臨陣倒戈,造成計劃失敗。公司早期聯合創始人受命復出,將公司發展戰略轉移至用戶體驗和利潤增長上。公司成立100年,各項KPI數據令人咂舌,公司員工達9514.8萬,設立分支營業點486.4萬個,穩坐世界第一。公司進入企業轉型的深水期,新的高管團隊上任,但也面臨著內外雙重挑戰。打鐵還需自身硬,為了讓公司煥發出全新的活力,管理層決定“刀刃向內”。距離該公司成立短短28年,就打敗了業內壟斷龍頭(國民黨),于全球主板市場掛牌上市(建國)。公司注冊成立后,初創團隊在上海紅船上召開成立大會。最牛團隊的創業歷程:近乎完美的業績報表,說明這個名為“中國共產黨”的團隊,毫無疑問是“史上最牛創業團隊”!他們所締造的“業績”也被稱為“中國奇跡”。看完了創業團隊波瀾壯闊的故事,有同學認為杰出人物在中國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歷史觀 英雄史觀 人民史觀決定力量 英雄、偉大人物 人民群眾主要觀點 英雄創造歷史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哲學歸屬 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兩種歷史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思考:只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就屬于人民群眾的范疇嗎?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的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勞動群眾是主體部分。全體公民人民群眾勞動群眾(主體)(1)性質:人民群眾是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相對概念:敵人(2)歷史范疇: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內涵不同。(3)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勞動群眾。包括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4)我國人民(群眾)的內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2.人民群眾的地位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實踐最基本的形式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物質生產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3.人民群眾的作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表現)010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03人民群眾的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3.人民群眾的作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表現)(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②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③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社會存在和發展基礎人民群眾從事決定力量推動3.人民群眾的作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表現)(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材料2:魯迅說:“田園詩人陶淵明如果沒有勞動人民供他吃穿住用,只會餓死在東籬旁邊,怎么可能還會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呢?”材料3:《詩經》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材料1:作者蒲松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后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后再作修改寫到書里面去,不斷積累,終成此書。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3.人民群眾的作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表現)(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①地位: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②表現:在階級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是通過人民群眾推動改革實現社會變革的。③實現方式: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第二目團隊如何發展壯大?——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習近平同志關于中國夢的重要論述以及十八大之后執政風格、執政理念之中,可以發現有一條主線(或主題)貫穿其中,這就是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所謂群眾觀點,就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群眾的立場和態度。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所謂群眾路線,是指在群眾觀點基礎上形成的工作路線。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眾路線”這個概念。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正如毛澤東在1943年6月《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所說的:“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思考:什么是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為什么我們黨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黨的群眾觀點(1)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 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2)地位: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2.黨的群眾路線(1)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地位: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堅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水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區分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群眾觀點強調的是思想、態度,群眾路線強調的是行動4.基本要求(在新時代如何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4.基本要求(在新時代如何堅持群眾觀和群眾路線 )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框小結社會歷史的主體【原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③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1. 思想上: 樹立群眾觀點(相信,服務,負責,學習)2. 行動上: 堅持群眾路線(為誰,靠誰,從..來,到..去)1. 人民群眾含義2. 地位:社會歷史的主體3. 作用①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課堂練習練一練1.(2023·全國甲卷)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開展,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屬官網、新聞客戶端以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分別開設專欄,聽取全社會意見建議,累計收到網民建言854.2萬余條,為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從中獲得的啟示是( )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是制定決策的重要依據②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需要探索創新有效的實現形式③人是社會歷史主體,每個人都推動社會歷史發展④只要堅持“到群眾中去”,就能實現“從群眾中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詳解】向全社會征求意見為黨的二十大提供有益參考,這說明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是制定決策的重要依據,也說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需要探索創新有效的實現形式,①②正確切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而不是“每個人都推動社會歷史發展”,③表述錯誤。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體現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從群眾中來,是問題的上傳,從一個一個的問題中找出共性,研究出對策,到群眾中去,用于指導解決群眾的問題。所以應該是只有從群眾中來,才能到群眾中去,這才符合認識事物的秩序,④錯誤。A練一練2.(2023·山東)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到李大釗的“為大多數人謀幸福”,從毛澤東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的“為民造福”,共產黨人始終心懷人民群眾,把群眾的事一件一件辦好。下列表述與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③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④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詳解】 材料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因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都體現了共產黨心懷人民群眾,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和謀利益,②④正確。①強調人民對歷史的作用,③強調人民的地位,而材料強調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練一練3.(2022·浙江)黨員干部始終要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回應民生關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蘊含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②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③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④人民群眾能夠主宰社會發展趨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材料并未體現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②不選;社會發展的趨勢有其客觀規律,并不是由人民群眾主宰,④不選。黨員干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①③A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