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鄉間的小路》教學設計【教材來源】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五課《鄉間的小路》【教材分析】《鄉間的小路》是一首頗為流行的臺灣校園歌曲。歌中明快流暢的曲調和形象生動的歌詞,編織了一幅農村青年淡泊、寧靜的心態和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歌曲為帶再現的三段體。第一樂段的旋律比較平穩,但節奏富于變化。第一樂句的八份休止符、第三樂句的三連音、第四樂句的切分節奏,使原本勻稱、齊整的節奏產生了波動,在恬靜之中增添了生氣。第二樂段的音樂更富于活力,旋律在高音區流動,節奏也更為活躍,歌曲洋溢著舒暢、滿足,無憂無慮的樂觀情緒。這個樂段以半終止( 2 2 | 5 - )結束,然后進入第三樂段——第一樂段的再現。最后,尾句連續反復,短笛聲、歌聲伴隨著夕陽、霞光漸漸消失在天際。【學情分析】五年級同學對音樂的理解都有了自己的見解,但在一些音樂知識和理論知識方面有所欠缺,需要教師在音樂活動中引導、點撥并加以鞏固,然后再落實到實際的演唱當中。教學中通過聆聽、律動、吹奏、演唱等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感受歌曲情緒及兩個不同樂段,并用活潑自然的聲音演唱《鄉間的小路》。【教學目標】1.能用活潑自然的聲音演唱《鄉間的小路》,并區分輕快活潑和舒展優美兩種不同情緒。2.通過豎笛吹奏、演唱、律動等形式來表現歌曲快活潑的情緒,激發學生對校園歌曲的喜愛。【教學重點】用活潑自自然的歌聲演唱歌曲【教學難點】 1.感受歌曲不同段落的音樂情緒2.歌曲中休止符、三連音、切分、附點等節奏【教學準備】鋼琴、課件等 學生:豎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意 圖 一、情境導入 1.音樂聲中進入教室2.師生問好3.圖片欣賞、導入(小路圖片,導語:今天,老師跟大家一起走進鄉村) 利用歌曲伴奏作為背景音樂進入教室,讓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輕松愉快的心情,并對歌曲旋律有個初淺的印象,為學唱歌曲作鋪墊。 二、教學鋪墊 (一)輕快的歌聲導入(師:聽,田野里傳來牧童輕快的笛聲,教師豎笛吹奏4小節旋律)出示曲譜(師:輕快的笛聲在這兒呢)豎笛學吹 (師:牧童們,拿出你的豎笛吹吹)唱譜出示圖形譜(鵝卵石圖形譜、小路)總結:“輕快跳躍” 通過聆聽、吹奏、視唱、圖形譜等多種手段,讓學生感受第一樂段的情緒特點,在豎笛吹奏、視唱的過程中,解決難點節奏“休止符”。教學環節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意 圖二、教學鋪墊 (二)優美的歌聲1.導入,教師吹奏第一樂句(師:牧童的笛聲越來越動聽)出示4小節旋律、對比兩次笛聲的不同豎笛學吹(注意附點、后十六節奏)唱歌譜(注意附點、后十六節奏)5.畫旋律線唱譜(總結:舒展優美)(三)對比區分1.導入(師:我們用牧童的笛聲來接龍)2.接龍式吹奏兩個樂句(講清接龍方式)3.襯詞哼唱(用“哩、啦”哼唱) 通過聆聽、吹奏、視唱、旋律線等多種手段,讓學生感受歌曲第二樂段的情緒特點,在豎笛吹奏和學唱過程中,解決歌曲難點節奏:附點節奏、后十六節奏等。 把兩不樂段的主題旋律句進行對比接龍,感受不同情緒特點,為唱好歌曲作準備。三、學唱歌曲 (一) A段1.導入(師:牧童的笛聲引來了一群小朋友贊美的歌聲)2.完整聆聽、區分樂段(你聽出牧童的笛聲在歌曲的哪個段落嗎?)3.反饋、指名(不同顏色線條劃分三個段落)4.出示A段①豎笛學吹(師:先吹吹活潑跳躍部分)②視唱曲譜③出示歌詞④完整演唱(二)B段①導入并出示B段(師:還有舒展優美的部分呢)②學吹③唱譜④詩句贊美(師:聽著這悠揚的笛聲,老師不禁想起幾句詩——有感情地朗誦)⑤師生朗誦⑥填詞學唱表現 ①完整跟琴聲唱②帶上律動(提醒學生注意段落變化)③課堂小結 繼續以“牧笛”為主線進行教學,通過聆聽、聽辨、豎笛、唱譜、填詞等一系列活動,啟發和引導學生用輕快活潑的歌聲演唱歌曲,并解決歌曲中的難點節奏。(如三連音、切分節奏等)借助豎笛這一課堂樂器,通過吹吹唱唱,幫助學生更好地視唱曲譜、掌握難點節奏。以詩句贊美的形式引入B段歌詞教學,通過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帶領學生感悟歌詞的韻味,以便學生能用舒展優美的歌聲演唱。板書設計:A B A 三段體A 輕快跳躍B 舒展優美三連音 X X X切 分 X X X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