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春江花月夜一教材分析:《音樂中的靜與動》選自花城出版社四年級音樂下冊第三課,本課通過對比畫面及音樂的欣賞與比較,了解聽辨音樂中的靜與動,懂得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對改變音樂形象所起的作用。本課采用的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片段和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片段是兩首我國非常優秀的傳統民族音樂。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也了解我國的民族音樂,對以后學習民族音樂,弘揚民族音樂做準備。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欣賞和比較,懂得力度、速度這兩種音樂要素在造成音樂“動”和“靜” 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過程與方法:有效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音樂及其相關文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比畫面和音樂的欣賞比較,在聽辨音樂的動與靜中,感悟音樂,享受音樂帶來的不同情感體驗,同時了解并喜歡我國民族音樂。三教學重難點重點:欣賞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對比欣賞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感受速度、力度變化所造成的不同音樂情緒。難點:正確理解音樂作品,能夠正確運用所學知識剖析音樂作品。教學準備:多媒體課時:一課時四教學過程:對比欣賞,引入新知比較兩幅畫,用語言描述兩幅畫面分別帶給你的感覺?(熱鬧、喧鬧,反正就是鬧騰)(寧靜,優美,祥和的夜)我們來一起給這兩幅畫起個名字好不好?《舞龍鬧新春》vs《春江花月夜》2.師:如果用“動”和“靜”來給區分他們的話,那第一幅應該是動,第二幅應該是靜。視覺上我們能分辨出來動與靜,從聽覺上你們能分辨出來動與靜嗎?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探討在音樂中可以通過哪些音樂要素比較靜與動呢?引導啟發,學習新知我們給剛剛的那幅畫起了個好聽的名字,我們還有很厲害的古人還為這幅美景譜了一段好聽曲子呢。接下來我們來共同欣賞這首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播放第一遍)《春江花月夜》最初為琵琶獨奏曲,當時名為《夕陽簫鼓》,樂譜明清早已流傳。1925年時被改為絲竹合奏,同時也更名為《春江花月夜》。這個曲子可不得了,是我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還在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為全球觀眾演繹中國古代的大唐盛世。《春江花月夜》全曲分為十段,每段都有個好聽的名字,今天我們欣賞學習的是它的第二段《月上東山》我們再來欣賞一遍,同時老師向大家提出一個問題:你聽到了哪些樂器 (琵琶,古箏,二胡,簫)再次聆聽并用語言描述想象的畫面?(民樂齊奏主題旋律,通過旋律上移,描繪出夕陽西下明月東升,微風搖曳,江上月影浮動的美景)對比欣賞、鞏固新知欣賞完抒情優美的《春江花月夜》老師再給大家聽一段曲子,來聽一聽這個曲子給你的感覺跟《春江花月夜》一樣嗎 還有個很厲害的曲子叫《百鳥朝鳳》這首曲子是一首著名的漢族民間樂曲,尤其在我們安徽山東河南地區廣為流傳,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合名之聲,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老師介紹完了百鳥朝鳳,老師誰來回答?速度怎樣的,力度呢?接下來我們就從力度和速度這兩個方面來比較下《春江花月夜》和《百鳥朝鳳》,比較《春江花月夜》與《百鳥朝鳳》的速度和力度將自己感受到的快,慢,強,弱填在相應的空格里。從速度和力度這兩種音樂要素來比較《春江花月夜》和《百鳥朝鳳》不同的動靜態,我們會發現,速度和力度在造成音樂的“動”和“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層級訓練,突破自我)接下來,老師結合今天對力度速度的學習以及對春江花月夜情緒的理解呢,為大家準備了一個《配樂詩朗誦》的活動,大家看這首詩的前兩句熟悉嗎?對,就是我們四年級語文書里語文園地一里面張若虛的一首詩也叫《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共有36句,老師選擇了前面四句,接下來老師播放《春江花月夜》,同學們在下面準備準備,等下老師會找人朗誦。注意:速度,力度,情緒。(課堂小結,體驗快樂)好,這節課過的好快,就要結束了,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今天學到了什么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