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數學抽象1. 學生能從實際問題(如鐵路長度問題)中抽象出加法和減法的意義,理解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叫加法,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叫減法。2. 能夠抽象概括出加法算式中“加數 + 加數 = 和”,減法算式中“被減數 減數 = 差”等數量關系,構建起加、減法的基本數學模型。(二)邏輯推理1. 通過對比西寧到拉薩鐵路相關的不同問題(已知加數求和,已知和與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推理出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培養邏輯思維能力。2. 依據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在具體計算和應用中進行有條理的推理,如根據已知的和與一個加數,準確推理出另一個加數。(三)數學運算1. 熟練掌握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準確進行加、減法運算。2. 利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進行驗算,確保計算結果的準確性,提高運算能力。(四)數學建模1. 能運用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解決生活中類似的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的意識。2. 把實際問題轉化為加、減法的數學模型,通過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選擇合適的運算方法求解。二、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1. 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明確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2. 掌握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并能應用這些關系進行驗算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二)教學難點1. 從實際問題中抽象概括出加、減法的意義,理解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2. 靈活運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解決實際問題。三、教學方法1. 情境教學法:通過呈現火車在青藏高原行駛,西寧到拉薩鐵路長度等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2. 問題引導法:提出一系列問題,如“為什么要用加法計算?”“減法與加法有什么關系?”等,引導學生思考,逐步深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關系。3. 對比分析法:對比不同的鐵路長度計算問題,分析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加、減法的聯系與區別。4. 練習鞏固法:通過多樣化的練習,如根據加法算式寫減法算式、利用關系進行驗算等,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四、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教師活動:用多媒體展示火車在青藏高原行駛的圖片,同時介紹我國鐵路建設的發展情況,引出問題:“一列火車從西寧經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那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呢?”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互動:學生認真觀看圖片,傾聽教師介紹,積極思考問題,部分學生可能會想到用加法計算。設計意圖:創設生動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自然引出加法意義的學習。(二)探究加法的意義解決問題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嘗試列式計算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度,提問:“你為什么用加法計算?”展示學生的正確列式814 + 1142 = 1956(km),并結合線段圖直觀演示814km與1142km合并在一起的過程。學生互動:學生列式計算,回答用加法的原因,如“要把兩段鐵路的長度合起來” ,認真觀察線段圖,理解合并的過程。抽象概念教師活動:提問:“像這樣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我們叫它什么呢?”引導學生概括出加法的意義,明確相加的兩個數叫加數,加得的數叫和。板書: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叫作加法。加數 + 加數 = 和。學生互動:學生思考并嘗試概括,在教師引導下準確表述加法的意義,理解加數與和的概念。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親身經歷加法運算的過程,再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深刻理解加法的本質。(三)探究減法的意義提出問題教師活動:在學生掌握加法意義后,提出新問題:“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1956km,其中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1956km,其中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多少千米?”引導學生分析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學生互動:學生認真讀題,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明確已知和與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對比分析教師活動:讓學生分別列式計算兩個問題,即1956 +814 = 1142(km),1956 + 1142 = 814(km)。引導學生將這兩個問題與前面求西寧到拉薩鐵路全長的問題對比,思考:“這幾個問題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學生互動:學生列式計算,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分享自己對問題聯系和區別的看法,如“前面是已知兩個加數求和,后面是已知和與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 。概括意義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引導學生概括減法的意義,明確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叫作減法。在減法中,已知的和叫作被減數,已知的加數叫作減數,求出的加數叫作差。板書: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叫作減法。被減數 減數 = 差。提問:“減法與加法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得出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學生互動: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準確概括減法的意義,理解被減數、減數和差的概念,思考并回答減法與加法的關系。設計意圖:通過提出新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比分析,發現加、減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抽象概括出減法的意義,理解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四)探究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8分鐘)自主探究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的加法和減法算式,自主探究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提問:“在加法算式中,加數與和之間有什么關系?在減法算式中,被減數、減數和差之間又有什么關系?”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學生互動:學生認真思考,在小組內積極交流自己的發現,如“一個加數等于和減去另一個加數”“減數等于被減數減去差”等。總結關系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發言,總結并板書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和 = 加數 + 加數,加數 = 和 另一個加數;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差 = 被減數 減數,減數 = 被減數 差,被減數 = 減數 + 差 。通過提問、舉例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這些關系。學生互動: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探究結果,認真傾聽教師總結,理解并記憶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發現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時加深對加、減法運算的理解。(五)鞏固練習1. 基礎練習教師活動:出示“做一做”題目:根據2468 + 575 = 3043,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3043 + 2468 = ,3043 + 575 = 。引導學生運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進行計算,提問:“你是根據什么來計算的?”學生互動:學生獨立完成計算,回答根據“和 一個加數 = 另一個加數”來計算。設計意圖:鞏固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讓學生熟練運用關系進行計算,強化對知識的掌握。2. 應用練習教師活動:展示練習一第1題:下面各題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1)滑雪場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59張門票。滑雪場全天一共賣出多少張門票?(2)滑雪場全天一共賣出145張門票,其中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多少張門票? 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選擇合適的運算方法,并說明理由。學生互動:學生認真讀題,分析數量關系,選擇加法或減法計算,并闡述選擇的原因,如“求全天賣出的門票總數,就是把上午和下午賣出的門票數合并起來,所以用加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運用加、減法的意義選擇運算方法,加深對加、減法意義的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 拓展練習教師活動:給出題目:如果★ + 18 = 37,150 + ● = 210,540 ■ = 210 ,你能求出★、●、■代表的數分別是多少嗎?引導學生根據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進行求解,提問:“要求★的值,你是怎么想的?”學生互動:學生思考并解答問題,回答根據“加數 = 和 另一個加數”“減數 = 被減數 差”等關系來求未知數的值。設計意圖:拓展學生對加、減法各部分間關系的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六)課堂小結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誰能說一說加法和減法的意義分別是什么?加、減法各部分間有哪些關系?”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收獲和體會,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補充和完善,強調重點內容。學生互動:學生積極發言,回顧加法和減法的意義,列舉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分享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所學知識,強化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反思意識,使學生對加、減法的知識有更系統、深入的理解。(七)布置作業1. 書面作業:完成練習一第2、4、5題,要求學生認真書寫,規范解題格式,運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進行計算和驗算。2. 拓展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至少3個可以用加、減法解決的實際問題,并記錄下來,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選擇合適的運算方法解答。設計意圖:書面作業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應用能力;拓展作業讓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五、教學反思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在加、減法意義的理解和各部分間關系的掌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在從實際問題中抽象概括加、減法意義時存在困難,在靈活運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解決復雜問題時不夠熟練。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引導,多提供一些抽象概括的練習,幫助學生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同時設計更多有針對性的拓展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熟練運用知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