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長度的測量——認識米》(3) 課 型 新授課 課 時 1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滬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單元“長度的比較與測量”中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厘米”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更大的長度單位“米”,并學習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教材通過豐富的圖片和活動,引導學生建立“米”的長度概念,掌握用米尺測量的方法,并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長度”的概念,例如身高、桌子長度、書本長度等,但對“米”這一單位的具體長度缺乏清晰的認識。部分學生可能聽說過“米”,但對“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并不了解。上節課學生已經學習了“厘米”的認識和測量,能夠用厘米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并且學生具備一定的數數能力和簡單的加減法運算能力。教學目標 認識長度單位“米”,用字母“m”表示,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認識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知道1米=100厘米。 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你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米”,用字母“m”表示,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教學難點 知道1米=100厘米對應核心素養 符號意識 數感 量感 □空間觀念 幾何直觀 □數據意識 運算能力 □推理意識 □模型意識 應用意識 □創新意識教學資源 PPT、學習單、米尺、1米長的繩子教學環節 教與學活動 評價關注點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教室的黑板有多長,誰愿意上來量一量? 指名學生拿自己的學生尺在黑板上量。 【學情預設】一名學生用學生尺測量時,其他學生會觀察發現,學生尺太短了需要多次移動尺子進行測量,而且移動時,前后銜接不是很準確。 師:他量得非常認真。你們覺得這樣測量的方法怎么樣? 【學情預設】學生展開評價,有的認為好,也有的認為太麻煩。教師以傾聽為主,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有沒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來測量黑板的長度? 【學情預設】學生會想到用更長的尺子測量。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米”。 (板書課題:認識米)二、 實踐體驗探究新知 1.認識米尺 師:(出示米尺)這是一把米尺,也就是長度是1米的尺子。用它來測量黑板的長度就快多了。來,咱們一起來量一量黑板的長度。 教師演示測量過程,學生觀察。(量3次就可以了,方便且準確) 【學情預設】測量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強調示范,一邊測量一邊標記,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學生會發現用米尺測量比用厘米尺測量快多了,而且也準確多了。米尺上有數0,10,20,30……100,這些數是米尺的刻度,相鄰兩個刻度的間隔一樣大。 師小結: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書) 2.感受1米的長度 (1)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 師:(出示米尺)我剛剛用的這把米尺的長度就是1米。請同學們張開雙臂,比畫比畫,感受1米有多長。 教師指定兩名學生上臺,一人伸直雙臂,一人用米尺量。 【學情預設】學生發現自己伸直的雙臂長度大約是1米。 (2)在身高中感受1米。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的身高嗎? 學生說出自己的身高后,再指名學生進行測量。 米是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 【學情預設】學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時,可能大多用口語描述,如“我的身高是一米二五”,也可能會完整表述,如“我的身高是1米25厘米”。教師注意提醒學生區分數學語言和生活語言,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62厘米。你們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體的哪個部位大約是1米高? 【學情預設】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剛才對米的認識進行估計。 師:再估計一下,從地面到你身體的哪個部位大約是1米呢?你的身高是超過1米,還是不到1米? 同桌之間互相判斷。 (3)在生活中感受1米 師:你覺得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學情預設】學生交流,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物體,如教室里畫框的長度、講臺的高度等。 3.觀察比較,知道1米=100厘米 (1)活動內容:用厘米尺測量1米長的繩子。 活動步驟 ①用20厘米或30厘米長的尺子測量繩子的長度。 ②測量時做好記錄。 師:同學們,拿出我剛才發給你們的學習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并完成學習單。 學生拿出學習單,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用20厘米或30厘米長的尺子測量1米長的繩子,教師巡視并進行適時指導。 師:你們量了幾次? 【學情預設】預設1:我們用20厘米長的尺子量了5次。 20+20+20+20+20=100(厘米)。 預設2:我們用30厘米長的尺子量了3次后,還多出10厘米。 30+30+30+10=100(厘米)。 師:觀察這些數據,你們發現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了嗎?能用一個簡單的數學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嗎? 【學情預設】1米和100厘米是相等的。1米=100厘米。 4.驗證并總結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米尺上的刻度,驗證上面的關系式。1米里有100小格,每小格的長度是1厘米,就是1米里有100個1厘米。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米尺,發現米尺和學生尺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讓學生認識到米尺上的1厘米和學生尺上的1厘米一樣長。再引導學生觀察米也尺上的刻度,從而驗證米和厘米的關系。 【學情預設】從刻度0到刻度100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師小結:所以1米=100厘米,也可以寫成1m=100cm。(板書)三、 鞏固練習 1. 操作性練習 (1)學生分小組合作,測量教室里同學們感興趣的物體的長度,測量后進行匯報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長與寬、講臺臺面的長與寬、門的高度、教室的長與寬等。 【學情預設】學生由于年齡小,在測量時會因為目的不明確、合作分工不好、工具選擇不當等因素引起混亂,這是正常情況。教師要注意發現一些小組活動時的優點,在活動結束時給予評價指導,教給學生合作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 活動后交流 師;如果我們要測量粉筆的長度,用什么工具?測量門的高度呢?為什么同樣是測量物體的長度卻用不同的工具呢? 在學生交流中教師小結:測量不同的物體,要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測量短的物體長度可以用短尺,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用米尺量比較方便。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填空 (1)我們的教案寬約 6() (2)黑板長約3() (3)小明身高97() (4)課桌高70() (5)教室門高2() 【學情預設】做題時學生容易出錯,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參照物比較,然后確定長度單位。 3. 完成書P62頁練一練四、 總結收獲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你們是怎樣學會這些知識的? 師生共同小結:我們在這節課不僅認識了“米”,還學會了用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方法,知道1米=100厘米。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動手做、動腦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本領。板書設計 長度的測量——認識米 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1m=100cm課后作業 題號 對應目標編號 學維度 題目類型 題目難度 預計完成時間 核心素養表現知道 理解 應用 綜合1 目標1 √ 填空 簡單 1分鐘 符號2 目標1、2 √ 選擇 簡單 1分鐘 量感3 目標1、2、3 √ 操作 中等 5分鐘 運算 應用4 目標1、2、3 √ 簡答 中等 2分鐘 應用詳見作業單反思與 改進1 / 1作業單班級 學號 姓名1.填一填:1米 = ( )厘米教室的黑板大約長( )米我的身高大約是( )米( )厘米2. 選一選:①下面哪個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米?( )A. 鉛筆 B. 課桌 C. 教室②測量教室的長度,用( )作單位比較合適。A. 厘米 B. 米 C. 分米3. 做一做:用繩子制作一根1米長的簡易測量工具,并用它測量家里物品的長度如沙發、床、門等,并記錄下來。物品(畫一畫) 大約長度(用“米”作單位)4. 查一查:除了“米”和“厘米”,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長度的測量——認識米》 學習單班級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學號_________1.動一動:記錄單活動內容: 用厘米尺測量1米長的繩子活動步驟: ①用20厘米或30厘米長的尺子測量繩子的長度。 ②測量時做好記錄。活動發現:1米=( )厘米2.量一量:(1)量一量教室里的物體。(2)3.填一填,連一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