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長度的測量(第一課時)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內容分析 本課是一年級數學第二學期(P58-59)第五單元幾何小實踐中的一個教學內容,共3課時,本節課為新授第1課時。教材首先通過測量一枚回形針的長度引入,讓學生親身體驗用數格子的方法進行測量,在操作過程之后通過對“同一物體,怎么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的討論,親身經歷統一度量單位的過程,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認識“尺”,并在這一過程中認識長度單位,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長度比較》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比較的一般方法,部分學生知道要用尺來度量,但是對于為什么要用尺并不明確,對1厘米表象是非常模糊甚至不知道的。究其原因,就是長度單位的抽象性,對于一年級學生要真正建立長度單位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學目標 通過運用不同規格的方格紙測量導致有不同的結果,知道尺是標準的測量工具。 經歷觀察、交流等活動,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尺(直尺),并且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cm,建立1厘的長度概念。 3.初步感知量源于“量”,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體會到統一測量單位的重要意義。 4.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核心素養體現 數感 量感 符號意識 運算能力 幾何直觀 空間觀念 推理意識 數據意識 模型意識 應用意識 創新意識教學資源 PPT教學環節 教與學活動 評價關注點一、復習引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長度的比較,那么誰來說一說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比較物體之間的長度呢? 用一端對齊的辦法、用數格子的方法。二、探索新知 一、用不同的方格紙測量回形針的長度 同學們,老師想讓你們通過用昨天學習的知識來測量一下回形針的長度,你們會用什么方法測量呢? 我們就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測量一下這枚回形針的長度。 1、實踐操作: (1)提前準備:每人一張方格紙、一枚回形針(同桌兩人的方格紙規格不同,回形針相同) 動手實踐(測一測) 先自己動手測一測,然后輕聲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測量結果。 2說一說 誰來說一說你們的回形針測量出來是多少呢? (有5格長,有6格長) 3辯一辯 引入核心問題:明明是一樣長的回形針,為什么比較的結果不一樣呢? 學生討論:學生思考并回答,因為方格紙的每一個長度不一樣,所以測量出來回形針的長度也不一樣。 小結:因為方格紙的不同,我們測量出來回形針的長度也不同,所以用它來測量物體的長度不標準。今天老師要向你們介紹一種測量長度的標準工具——尺。(引出課題) 二、認識尺,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認識各種各樣的尺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尺供我們使用,大家一起來看看。 (直尺、三角尺、米尺、卷尺等) 我們小朋友在學習中經常用到的是直尺。請大家拿出自己準備的直尺。 觀察直尺 觀察:同學們,請你仔細觀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說一說:誰來說一說直尺上有什么? 刻度、刻度線、長度單位:厘米cm(板書) 找一找: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認識“1厘米”: 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厘米。(動畫演示) 感知“1厘米”: 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要求: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劃1cm的長度) 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數學書的厚度、田字格的長度等 鞏固拓展: 在直尺上再找一找1厘米。 小結: 每相鄰兩個數之間的一段長度都是1厘米。 深化理解: 同桌兩個同學比一比,你們自己直尺上的1厘米一樣嗎? 小結: 每個人直尺上的1厘米的長度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今后可以用直尺去測量物體的長度了。 (4)認識幾厘米。 認識2厘米 提問:從刻度0到刻度2這一段是多長呢 說一說:從刻度0到刻度2這一段是2厘米。 直尺上找一找,比劃2厘米的長度 認識5厘米 提問:從刻度0到刻度5這一段是多長呢 說一說:從刻度0到刻度5這一段是5厘米。 直尺上找一找,比劃5厘米的長度 認識幾厘米 提問:從刻度0到刻度幾這一段是多長呢 說一說:從刻度0到刻度幾這一段就是幾厘米。 小結:從刻度0開始,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三、總結收獲 你們今天學習了什么?板書設計 長度的測量 直尺:刻度、刻度線,單位長度:厘米cm 1厘米: 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厘米。 幾厘米: 刻度0到刻度幾之間就是幾厘米。課堂學習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