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小學課時教案課題: 《家鄉變化大》課型 新授 第 27-28 課時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觀察并描述家鄉的變化,掌握剪、拼、貼、畫等方法,小組合作完成一幅展現家鄉的作品。 2.通過調查活動,提高學生的觀察、溝通與收集信息能力;在小組創作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與創新思維能力。 3.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增強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家鄉的變化,積極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發現。 2.指導學生熟練運用剪、拼、貼、畫等形式,小組合作創作出表現家鄉的作品。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家鄉變化背后的原因和意義。 2.鼓勵學生在小組創作中發揮創意,展現家鄉獨特的魅力。教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收集家鄉過去和現在的圖片、視頻,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繪畫工具,如彩筆、油畫棒、畫紙;手工材料,如彩色卡紙、剪刀、膠水。 學生準備:課前觀察家鄉的變化,可向長輩了解相關信息;準備繪畫和手工工具,如彩筆、油畫棒、畫紙、彩色卡紙、剪刀、膠水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一段展示家鄉美麗風景和現代建筑的視頻,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哪里嗎?” 引導學生說出家鄉的名字,引出課題《家鄉變化大》。 展示一些家鄉過去的老照片,如破舊的房屋、狹窄的街道等,與視頻中的畫面形成對比,引發學生思考:“家鄉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新授 分享交流 請學生分組討論自己觀察到的家鄉變化,鼓勵學生從建筑、交通、生活設施等方面進行思考。例如,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家鄉新建了很多高樓大廈,以前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 每組推選一名代表上臺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適時引導和補充,如提問:“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 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家鄉變化的原因。 深入探究 教師通過圖片和簡短的文字介紹,講解家鄉變化背后的原因,如經濟發展、政策支持等。以家鄉新修的高速公路為例,說明交通的改善對家鄉發展的重要性。 引導學生思考家鄉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如生活更加便利、娛樂方式增多等,讓學生感受家鄉變化帶來的好處。 創作指導 方法講解:教師介紹用剪、拼、貼、畫等形式表現家鄉的方法。比如,可以用彩色卡紙剪出家鄉建筑的形狀,用畫筆畫出家鄉的山水,然后通過拼貼組合成一幅作品。 教師示范: 在畫紙上用鉛筆畫出家鄉的大致輪廓,如山脈、河流的位置。“我們先確定一下家鄉的大框架,小朋友們可以根據自己心中家鄉的樣子來畫。” 用彩色卡紙剪出一些簡單的形狀,如長方形代表高樓,三角形代表屋頂,然后用膠水貼在畫紙上相應的位置。“看,這樣我們就有了一些簡單的建筑啦。” 用彩筆為貼好的形狀添加細節,如窗戶、門等,同時畫出一些樹木、花草等裝飾。“大家可以發揮想象,讓畫面更豐富。” 最后,用油畫棒為整個畫面涂上鮮艷的顏色,使作品更加生動。 (三)學生實踐 學生分組進行創作,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幫助學生解決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構圖不合理、色彩搭配不協調等。 鼓勵學生在創作中發揮創意,如表現家鄉獨特的文化活動,或者未來家鄉的樣子。引導學生根據小組分工,合理安排任務,共同完成作品。 (四)作品展示與評價 每組將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臺上,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介紹作品,如創作思路、表現的家鄉特色等。例如,小組代表說:“我們小組畫了家鄉的豐收場景,有金黃的稻田,還有新修的糧倉,代表家鄉農業的發展。” 請其他小組學生進行評價,從作品的創意、色彩、表現手法等方面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學生客觀評價,既要肯定優點,也要提出改進建議。 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對學生的努力和創意給予表揚,如 “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現了家鄉的變化,有的小組在色彩運用上非常大膽,很有感染力”,同時針對作品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如畫面布局不夠緊湊等,提出改進的方向。 (五)課堂總結 教師總結本節課內容:“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了家鄉的變化,還通過小組合作創作出了美麗的家鄉作品。家鄉的發展離不開大家的努力,希望小朋友們好好學習,將來為家鄉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九、課后作業布置 回家后,向家人介紹自己在課堂上創作的作品,以及家鄉的變化。 用繪畫的形式畫出自己對家鄉未來的期望。 個性化設計:板書設計: 《家鄉變化大》教后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分享家鄉變化環節參與度高,但在理解變化原因時,部分學生理解較淺,需用更生動實例引導。小組創作時,個別小組分工不合理,影響進度,教師應加強引導。評價環節學生積極發言,但評價語言較單一,后續應培養學生更豐富準確的評價語言,提升審美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