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核DNA等數量的變化規律及細胞圖像識別一、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核DNA等數量的變化規律1.減數分裂過程中核DNA、染色體、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以體細胞為2n的生物為例)項目 精(卵) 原細胞 減數分裂前間期 前期Ⅰ 中期Ⅰ 后期Ⅰ 末期Ⅰ 前期Ⅱ 中期Ⅱ 后期Ⅱ 末期Ⅱ 子細胞核DNA 2n 2n→4n 4n 4n 4n 4n→2n 2n 2n 2n 2n→n n染色體 2n 2n 2n 2n 2n 2n→n n n 2n 2n→n n染色單體 0 0→4n 4n 4n 4n 4n→2n 2n 2n 0 0 02.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和核DNA數的變化曲線(1)在減數分裂前間期DNA復制之前(AB段和ab段)和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粒分裂之后(FH段和f′h段),染色體數∶核DNA數=1∶1。(2)在減數分裂前間期完成DNA復制之后到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粒分裂之前(CF段和cf段),染色體數∶核DNA數=1∶2。(3)各關鍵點變化的原因①BC段——DNA復制。②DE(de)段——同源染色體分離后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③ff′段——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④H(h)點——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形成的子染色體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和核DNA分子數的柱形圖(以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為2n的生物的精子形成過程為例)(1)次級性母細胞在分裂的前期、中期與后期染色體數量不同,但核DNA分子數相同。(2)后期Ⅱ,細胞中染色體數和核DNA分子數相等,且二者都與正常體細胞中的相等。(3)染色體數為2n的生物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最多為2n,而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最多可為4n。 歸納引發相關物質數量變化的四大原因例1 如圖是果蠅(2n=8)的一個精原細胞分裂過程中核DNA分子數的變化曲線,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AE段可發生有絲分裂,FL段可發生減數分裂B.CD段和GH段染色體數量都相等C.GH段都存在染色單體D.最終形成的精細胞中,染色體數和核DNA分子數都是體細胞的一半例2 如圖甲~丙依次表示某動物體內細胞分裂圖,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的變化,不同分裂時期細胞核中染色體數量、染色單體數量與核DNA數量關系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圖丙中與圖乙中BC段對應的只有②B.圖甲所示細胞對應圖乙中的DE段、圖丙中的②C.圖甲所示細胞中含有8條染色單體,8個核DNA分子D.圖丙中引起②→①變化的原因是同源染色體的分離二、細胞分裂圖像的識別1.結合不同分裂時期的特點判斷細胞分裂方式及時期(1)三個前期圖像的判斷(染色體看似散亂地排列在細胞中)①判斷步驟:②判斷結果:A為有絲分裂前期,B為減數分裂前期Ⅰ,C為減數分裂前期Ⅱ。(2)三個中期圖像的判斷(染色體排列在細胞中央)①判斷步驟:②判斷結果:A為有絲分裂中期,B為減數分裂中期Ⅱ,C為減數分裂中期Ⅰ。(3)三個后期圖像的判斷(染色體移向細胞兩極,動物細胞質膜開始凹陷)①判斷步驟:②判斷結果:A為有絲分裂后期,B為減數分裂后期Ⅱ,C為減數分裂后期Ⅰ。2.“三看”法判斷細胞分裂時期(以二倍體生物為例)例3 下列有關某雄性動物各細胞分裂示意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圖①處于減數分裂中期Ⅰ,細胞內有2對姐妹染色單體B.圖②處于減數分裂后期Ⅱ,細胞內有2對姐妹染色單體C.圖③處于減數分裂中期Ⅱ,該動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數量恒定為8條D.四幅圖可排序為①③②④,出現在該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中例4 如圖是動物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一個細胞中染色體數量變化規律的曲線和分裂過程中各分裂圖像之間的對應關系,其中錯誤有( )A.0處 B.1處 C.2處 D.4處1.如圖表示一個細胞進行分裂時,細胞核內染色體數量以及染色體上DNA分子數量的變化情況(設一個正常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為2n)。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實線和虛線分別表示染色體數量和核DNA分子數量的變化B.兩條曲線重疊的各段,每條染色體都含有一個DNA分子C.在MN段,每個細胞內都含有和體細胞數量相同的核DNAD.在IJ段,可能會發生同源染色體的交換2.(多選)假定某動物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為2n=4,下列關于圖中②③④⑤⑥細胞所處時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圖中不含同源染色體的細胞為③⑤⑥B.②③④分別為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C.④⑥分別為減數分裂后期Ⅰ、減數分裂后期 ⅡD.②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四分體時期,④⑤染色體數量暫時加倍3.(2024·南京高一期中)某實驗小組對某雄性動物的切片進行顯微鏡觀察,并繪制了甲、乙、丙三幅細胞分裂示意圖(僅展示部分染色體),圖丁表示該動物在生殖發育過程中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圖甲細胞分裂后產生的子細胞的名稱是精細胞B.圖乙中的染色單體數與圖丙相同,兩圖都對應圖丁的①階段C.圖丁中①⑤⑥⑦階段都含有同源染色體D.圖丁中②→③、⑤→⑥染色體數目加倍的原因相同4.(多選)(2024·揚州高一質檢)某實驗小組以某二倍體動物(2n=24)的卵巢為材料,先后觀察到甲、乙、丙、丁四個正常細胞中相關物質或結構的數量如表所示。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細胞 甲 乙 丙 丁染色體數/個 24 48 12 24同源染色體對數/對 12 24 0 0染色單體數/條 48 0 24 0A.甲細胞可能發生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的交換B.乙細胞一定發生了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C.丙細胞一定是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的細胞D.若乙、丙、丁三個細胞來自同一細胞,則形成的先后順序為丙→乙→丁5.圖1所示為某高等動物精原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內的同源染色體對數的變化曲線,圖2是該動物的一個細胞分裂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CD段含有核DNA分子12個B.圖2細胞對應時期為圖1的AB段C.FG段可發生交換和同源染色體的分離D.DE段和GH段的變化都是細胞一分為二的結果6.(2024·常州高一檢測)某細胞分裂過程中核DNA和染色體變化如圖所示,其中圖4表示減數分裂過程中該細胞內相關物質的變化。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A1B1段上升的原因是細胞核內________________,圖2表示______分裂時染色體數量變化。(2)圖3中對應圖1中B1C1段特點的細胞有______(填字母),圖3中的b細胞對應圖2中__________段。若圖1和圖2表示同一個細胞分裂過程,則圖1中發生C1D1段變化的原因與圖2中________段的變化原因相同。(3)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能夠________進而形成四分體。圖3的a細胞中含有____對同源染色體,b細胞的名稱為______________。(4)圖4的甲、乙、丙、丁所對應的時期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體的是______,乙時期對應圖3中的____(填字母)細胞。答案精析例1 B [CD段包括有絲分裂前、中、后、末期,細胞內染色體數量為8條或16條,GH段為減數第一次分裂,細胞內染色體數量為8條,存在染色單體,B錯誤。]例2 A [圖丙中與圖乙中BC段對應的只有②,每條染色體上有2個DNA分子、2條染色單體,A正確;圖甲所示細胞對應圖乙中的DE段、圖丙中的①,原因是著絲粒分裂,染色體數量加倍,此時沒有染色單體,B錯誤;圖甲所示細胞中不含染色單體,C錯誤;圖丙中引起②→①變化的原因是著絲粒分裂,D錯誤。]例3 D [圖①表示減數分裂中期Ⅰ,細胞內有2對同源染色體;圖②表示減數分裂后期Ⅱ,細胞內無姐妹染色單體;圖③表示減數分裂中期Ⅱ,該動物體細胞內染色體數量一般為4條,只有處于有絲分裂后期時,染色體數量加倍,暫時為8條。]例4 C [①處為有絲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不聯會;③處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面的位置上,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因此有2處錯誤。]跟蹤訓練1.A [由于DNA復制加倍,圖中實線表示細胞核內染色體上DNA分子數量的變化,虛線表示染色體數量的變化,A錯誤;兩條曲線重疊的各段,染色體與核DNA分子數量相等,即每條染色體上都含有一個DNA分子,B正確;在MN段,著絲粒分裂產生的染色體還未進入兩個子細胞中,所以每個細胞內都含有和體細胞數量相同的核DNA,C正確;IJ段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在四分體時期可發生同源染色體中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換,D正確。]2.ABD [②細胞中出現了四分體,處于減數分裂前期Ⅰ;③細胞中存在同源染色體,且染色體的著絲粒排列在赤道面上,處于有絲分裂中期;④細胞中發生分離的同源染色體含有姐妹染色單體,處于減數分裂后期Ⅰ;⑤細胞中著絲粒分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離,且含有同源染色體,處于有絲分裂后期;⑥細胞中也發生了著絲粒的分裂,但沒有同源染色體,處于減數分裂后期Ⅱ。]3.B [圖乙中的染色單體數與圖丙相同,圖乙對應圖丁的①階段,而圖丙對應圖丁的⑤階段,B錯誤。]4.ABC [甲細胞可能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發生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的交換,A正確;乙細胞中同源染色體對數和染色體數較體細胞增加了一倍,且沒有染色單體,由此可知乙細胞處于有絲分裂后期,發生了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B正確;分析表格數據可知,丙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但還有姐妹染色單體,染色體數是體細胞中的一半,故丙細胞一定是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的細胞,C正確;丁細胞一定是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細胞,結合B、C項的分析可知,若乙、丙、丁三個細胞來自同一細胞,則形成的先后順序為乙→丙→丁,D錯誤。]5.B [圖2細胞無同源染色體,著絲粒分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離,處于減數分裂后期Ⅱ,由此可知該動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為6條;圖1縱坐標是同源染色體對數,AF段表示有絲分裂,CD段表示有絲分裂后期、末期,染色體數量加倍,核DNA數=染色體數=12,A正確,B錯誤;FG段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可發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換和同源染色體的分離,C正確。]6.(1)DNA復制(或染色體復制) 減數 (2)b、c A2B2 D2E2 (3)聯會 4(或四) 初級精母細胞 (4)甲 c解析 (1)圖1表示每條染色體上的DNA含量變化,圖中A1B1進行DNA復制(染色體復制),圖2過程中產生的子細胞染色體數目最終減半,為減數分裂,說明圖2表示減數分裂過程中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變化。(2)圖1中B1C1段每條染色體上有2個DNA分子,即有染色單體,圖3中能夠對應B1C1段特點的細胞有b、c;圖3中的b細胞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對應圖2中A2B2段,圖1中C1D1段發生著絲粒分裂,與圖2中D2E2段的變化原因相同。(4)圖4中甲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有絲分裂前期、中期,乙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丙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丁表示精細胞。圖4的甲、乙、丙、丁所對應的時期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體的是甲。圖4乙時期染色體數目減半,且染色體、染色單體和核DNA的數目比為1∶2∶2,可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因而可對應圖3中的c細胞。(共42張PPT)微專題一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核DNA等數量的變化規律及細胞圖像識別第一章 遺傳的細胞基礎<<<一、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核DNA等數量的變化規律1.減數分裂過程中核DNA、染色體、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以體細胞為2n的生物為例)項目 精(卵) 原細胞 減數 分裂 前間期 前期Ⅰ 中期Ⅰ 后期Ⅰ 末期Ⅰ 前期Ⅱ 中期Ⅱ 后期Ⅱ 末期Ⅱ 子細胞核DNA 2n 2n→4n 4n 4n 4n 4n→2n 2n 2n 2n 2n→n n染色體 2n 2n 2n 2n 2n 2n→n n n 2n 2n→n n染色單體 0 0→4n 4n 4n 4n 4n→2n 2n 2n 0 0 02.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和核DNA數的變化曲線(1)在減數分裂前間期DNA復制之前(AB段和ab段)和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粒分裂之后(FH段和f'h段),染色體數∶核DNA數=1∶1。(2)在減數分裂前間期完成DNA復制之后到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粒分裂之前(CF段和cf段),染色體數∶核DNA數=1∶2。(3)各關鍵點變化的原因①BC段——DNA復制。②DE(de)段——同源染色體分離后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③ff'段——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④H(h)點——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形成的子染色體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和核DNA分子數的柱形圖(以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為2n的生物的精子形成過程為例)(1)次級性母細胞在分裂的前期、中期與后期染色體數量不同,但核DNA分子數相同。(2)后期Ⅱ,細胞中染色體數和核DNA分子數相等,且二者都與正常體細胞中的相等。(3)染色體數為2n的生物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最多為2n,而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最多可為4n。歸納引發相關物質數量變化的四大原因核心歸納例1 如圖是果蠅(2n=8)的一個精原細胞分裂過程中核DNA分子數的變化曲線,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AE段可發生有絲分裂,FL段可發生減數分裂B.CD段和GH段染色體數量都相等C.GH段都存在染色單體D.最終形成的精細胞中,染色體數和核DNA分子數都是體細胞的一半√CD段包括有絲分裂前、中、后、末期,細胞內染色體數量為8條或16條,GH段為減數第一次分裂,細胞內染色體數量為8條,存在染色單體,B錯誤。例2 如圖甲~丙依次表示某動物體內細胞分裂圖,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的變化,不同分裂時期細胞核中染色體數量、染色單體數量與核DNA數量關系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圖丙中與圖乙中BC段對應的只有②B.圖甲所示細胞對應圖乙中的DE段、圖丙中的②C.圖甲所示細胞中含有8條染色單體,8個核DNA分子D.圖丙中引起②→①變化的原因是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圖丙中與圖乙中BC段對應的只有②,每條染色體上有2個DNA分子、2條染色單體,A正確;圖甲所示細胞對應圖乙中的DE段、圖丙中的①,原因是著絲粒分裂,染色體數量加倍,此時沒有染色單體,B錯誤;圖甲所示細胞中不含染色單體,C錯誤;圖丙中引起②→①變化的原因是著絲粒分裂,D錯誤。二、細胞分裂圖像的識別1.結合不同分裂時期的特點判斷細胞分裂方式及時期(1)三個前期圖像的判斷(染色體看似散亂地排列在細胞中)①判斷步驟:②判斷結果:A為有絲分裂前期,B為減數分裂前期Ⅰ,C為減數分裂前期Ⅱ。(2)三個中期圖像的判斷(染色體排列在細胞中央) ①判斷步驟: ②判斷結果:A為有絲分裂中期,B為減數分裂中期Ⅱ,C為減數分裂中期Ⅰ。(3)三個后期圖像的判斷(染色體移向細胞兩極,動物細胞質膜開始凹陷) ①判斷步驟: ②判斷結果:A為有絲分裂后期,B為減數分裂后期Ⅱ,C為減數分裂后期Ⅰ。2.“三看”法判斷細胞分裂時期(以二倍體生物為例)例3 下列有關某雄性動物各細胞分裂示意圖的敘述,正確的是A.圖①處于減數分裂中期Ⅰ,細胞內有2對姐妹染色單體B.圖②處于減數分裂后期Ⅱ,細胞內有2對姐妹染色單體C.圖③處于減數分裂中期Ⅱ,該動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數量恒定為8條D.四幅圖可排序為①③②④,出現在該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中√圖①表示減數分裂中期Ⅰ,細胞內有2對同源染色體;圖②表示減數分裂后期Ⅱ,細胞內無姐妹染色單體;圖③表示減數分裂中期Ⅱ,該動物體細胞內染色體數量一般為4條,只有處于有絲分裂后期時,染色體數量加倍,暫時為8條。例4 如圖是動物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一個細胞中染色體數量變化規律的曲線和分裂過程中各分裂圖像之間的對應關系,其中錯誤有A.0處B.1處C.2處D.4處√①處為有絲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不聯會;③處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面的位置上,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因此有2處錯誤。1.如圖表示一個細胞進行分裂時,細胞核內染色體數量以及染色體上DNA分子數量的變化情況(設一個正常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為2n)。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實線和虛線分別表示染色體數量和核DNA分子數量的變化B.兩條曲線重疊的各段,每條染色體都含有一個DNA分子C.在MN段,每個細胞內都含有和體細胞數量相同的核DNAD.在IJ段,可能會發生同源染色體的交換跟蹤訓練123456√由于DNA復制加倍,圖中實線表示細胞核內染色體上DNA分子數量的變化,虛線表示染色體數量的變化,A錯誤;兩條曲線重疊的各段,染色體與核DNA分子數量相等,即每條染色體上都含有一個DNA分子,B正確;跟蹤訓練123456在MN段,著絲粒分裂產生的染色體還未進入兩個子細胞中,所以每個細胞內都含有和體細胞數量相同的核DNA,C正確;IJ段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在四分體時期可發生同源染色體中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換,D正確。跟蹤訓練1234562.(多選)假定某動物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為2n=4,下列關于圖中②③④⑤⑥細胞所處時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圖中不含同源染色體的細胞為③⑤⑥B.②③④分別為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C.④⑥分別為減數分裂后期Ⅰ、減數分裂后期ⅡD.②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四分體時期,④⑤染色體數量暫時加倍√√√跟蹤訓練123456123456②細胞中出現了四分體,處于減數分裂前期Ⅰ;③細胞中存在同源染色體,且染色體的著絲粒排列在赤道面上,處于有絲分裂中期;④細胞中發生分離的同源染色體含有姐妹染色單體,處于減數分裂后期Ⅰ;跟蹤訓練123456⑤細胞中著絲粒分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離,且含有同源染色體,處于有絲分裂后期;⑥細胞中也發生了著絲粒的分裂,但沒有同源染色體,處于減數分裂后期Ⅱ。跟蹤訓練3.(2024·南京高一期中)某實驗小組對某雄性動物的切片進行顯微鏡觀察,并繪制了甲、乙、丙三幅細胞分裂示意圖(僅展示部分染色體),圖丁表示該動物在生殖發育過程中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圖甲細胞分裂后產生的子細胞的名稱是精細胞B.圖乙中的染色單體數與圖丙相同,兩圖都對應圖丁的①階段C.圖丁中①⑤⑥⑦階段都含有同源染色體D.圖丁中②→③、⑤→⑥染色體數目加倍的原因相同√跟蹤訓練123456圖乙中的染色單體數與圖丙相同,圖乙對應圖丁的①階段,而圖丙對應圖丁的⑤階段,B錯誤。123456跟蹤訓練4.(多選)(2024·揚州高一質檢)某實驗小組以某二倍體動物(2n=24)的卵巢為材料,先后觀察到甲、乙、丙、丁四個正常細胞中相關物質或結構的數量如表所示。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A.甲細胞可能發生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的交換 B.乙細胞一定發生了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C.丙細胞一定是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的細胞D.若乙、丙、丁三個細胞來自同一細胞,則形成的先后順序為丙→乙→丁跟蹤訓練123456細胞 甲 乙 丙 丁染色體數/個 24 48 12 24同源染色體對數/對 12 24 0 0染色單體數/條 48 0 24 0√√√甲細胞可能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發生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的交換,A正確;乙細胞中同源染色體對數和染色體數較體細胞增加了一倍,且沒有染色單體,由此可知乙細胞處于有絲分裂后期,發生了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B正確;跟蹤訓練123456分析表格數據可知,丙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但還有姐妹染色單體,染色體數是體細胞中的一半,故丙細胞一定是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的細胞,C正確;丁細胞一定是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細胞,結合B、C項的分析可知,若乙、丙、丁三個細胞來自同一細胞,則形成的先后順序為乙→丙→丁,D錯誤。跟蹤訓練123456細胞 甲 乙 丙 丁染色體數/個 24 48 12 24同源染色體對數/對 12 24 0 0染色單體數/條 48 0 24 05.圖1所示為某高等動物精原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內的同源染色體對數的變化曲線,圖2是該動物的一個細胞分裂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CD段含有核DNA分子12個B.圖2細胞對應時期為圖1的AB段C.FG段可發生交換和同源染色體的分離D.DE段和GH段的變化都是細胞一分為二的結果跟蹤訓練123456√圖2細胞無同源染色體,著絲粒分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離,處于減數分裂后期Ⅱ,由此可知該動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為6條;圖1縱坐標是同源染色體對數,AF段表示有絲分裂,CD段表示有絲分裂后期、末期,染色體數量加倍,核DNA數=染色體數=12,A正確,B錯誤;跟蹤訓練123456FG段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可發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換和同源染色體的分離,C正確。跟蹤訓練1234566.(2024·常州高一檢測)某細胞分裂過程中核DNA和染色體變化如圖所示,其中圖4表示減數分裂過程中該細胞內相關物質的變化。請回答下列問題:跟蹤訓練123456(1)圖1中A1B1段上升的原因是細胞核內 ,圖2表示 分裂時染色體數量變化。 跟蹤訓練123456DNA復制(或染色體復制)減數圖1表示每條染色體上的DNA含量變化,圖中A1B1進行DNA復制(染色體復制),圖2過程中產生的子細胞染色體數目最終減半,為減數分裂,說明圖2表示減數分裂過程中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變化。跟蹤訓練123456(2)圖3中對應圖1中B1C1段特點的細胞有 (填字母),圖3中的b細胞對應圖2中 段。若圖1和圖2表示同一個細胞分裂過程,則圖1中發生C1D1段變化的原因與圖2中 段的變化原因相同。跟蹤訓練123456b、cA2B2D2E2圖1中B1C1段每條染色體上有2個DNA分子,即有染色單體,圖3中能夠對應B1C1段特點的細胞有b、c;圖3中的b細胞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對應圖2中A2B2段,圖1中C1D1段發生著絲粒分裂,與圖2中D2E2段的變化原因相同。跟蹤訓練123456(3)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能夠 進而形成四分體。圖3的a細胞中含有 對同源染色體,b細胞的名稱為 。跟蹤訓練123456聯會4(或四)初級精母細胞(4)圖4的甲、乙、丙、丁所對應的時期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體的是 ,乙時期對應圖3中的 (填字母)細胞。跟蹤訓練123456甲c圖4中甲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有絲分裂前期、中期,乙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丙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丁表示精細胞。圖4的甲、乙、丙、丁所對應的時期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體的是甲。圖4乙時期染色體數目減半,且染色體、染色單體和核DNA的數目比為1∶2∶2,可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因而可對應圖3中的c細胞。跟蹤訓練12345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章 微專題一 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核DNA等數量的變化規律及細胞圖像識別.docx 第一章 微專題一 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核DNA等數量的變化規律及細胞圖像識別.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