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滴水經過麗江》學習目標1.帶著想象反復朗讀課文,品味作品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表達方式的技巧。2.把握課文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視角,理解這種寫法的妙處,體會作者的感情。3.了解麗江的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情,感受其美麗、淳樸、厚重、和諧的特點。學習重點:帶著想象反復朗讀課文,品味作品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表達方式的技巧。學習難點:把握課文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視角,理解這種寫法的妙處,體會作者的感情。課前備學將課文朗讀至少三次,讀準字音、讀出情感。回顧游記三要素背景:2012年,阿來到甘肅武威做關于藏文化圈邊緣區的一些相關調查工作,武威之行結束后他又到了麗江。麗江市人民政府聽說作家阿來到了當地,就邀請他寫一篇關于麗江的、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文章。《一滴水經過麗江》就是應麗江當地政府此次邀請所作。課中探學自主預學阿來, 族,1959年生于 省, 著名作家。代表作《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等。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榮獲第五屆矛盾文學獎,成為矛盾文學獎歷史上 的獲獎者。小組合學小組討論完成下列問題,并展示。1.這篇游記是以什么為線索來組織材料的?2.在文中找出一滴水經歷的地點,把握一滴水的游蹤。3.作者筆下麗江的自然風光,色彩明麗,如一幅風景畫。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來描寫麗江的自然風光,極富層次感,結合文章內容,找出描寫自然風光的句子,體會按照一定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并感受景物的色彩美。高處遠景:山下:低處:4.麗江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別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們描繪麗江了哪些建筑呢?這些建筑有什么特點?建筑:特點:5.麗江作為旅游名城,它的風俗民情也是美好和諧的,作者向我們描寫了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呢?交流研學1.只有用美的語言,才能描繪出美的風景。請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品析妙處。句子:賞析:作者從“一滴水”瀏覽麗江的視角來展開描寫有什么好處?反饋評學下列有關課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本文使用擬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稱寫一滴水流過麗江的全過程。本文構思新奇,想象奇異,給人一種不真切的感覺。本文全方面、多角度地顯現了麗江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本文經過描述一滴水的奇異旅途,表達作者對麗江的熱愛。總結固學本文主旨(事件+情感)這篇游記,通過寫 的過程(事件),展現了麗江古城的美、 美和 美,表達了作者對麗江古城的 的之情。課后延學神山阿尼瑪卿阿來在我的童年時代,故鄉小村莊的東北方向,就有一座叫阿尼瑪卿雪山。就是這座雪山,主宰著山下小村的天氣變化。當天氣晴好,男人們會脫下帽子,低喚一聲山的名字。后來,我知道,那其實同時也是山神的名字。而眼下,在果洛,我心中擁塞著的,無非是關于它的歷史文化的零碎的知識,眼前正在展開的土地卻還十分陌生。我尤其不知道在漸漸升高的山谷盡頭遮斷視線的云霧會不會被正在升起的太陽驅散,或者被強勁的高原風吹開,讓阿尼瑪卿雪山出現在面前。驅車二十多公里后,我們來到了可以遙望雪山的地方。人云霧非但沒有散開,反而挾著細雨向著山口祭臺四合而來。成陣的經幡獵獵的振動聲,使風顯得更加凌厲。我把被風猛烈撕扯的哈達系到經幡陣中,手還沒有完全松開,豁然一聲,哈達就被勁道十足的風拉得筆直,像琴孩一樣振動不已,而一同前來的人們,都面朝著同一個方向——山口的西南。我知道,那是雪山所在的方向。強勁的風正從那個方向橫越而來,幅面寬廣。在眾人誦念祈禱文的聲音里,堆在祭臺上的柏樹枝點燃了。一柱青煙還未及升起,就被風吹散,融入了四周凄冷的云霧中。當我們繞著祭臺念誦禱文,每轉到下風處,充滿香氣的煙就撲到身上,讓我接受圣潔香煙的強勁沐浴。我念誦的是一段剛剛學來不久的對于阿尼瑪卿雪山的贊頌,非關祈請,只是贊頌它的圣潔與雄偉。風繼續勁吹,把我們手中揚起的風馬紙攪成一片稠密的雪花,在頭頂上升,在四周旋轉。然后,熏煙的柏枝被風吹得燃燒起來。變成了一團彤紅的火焰。火焰被風吹拂,旗幟般招展。“信民們點燃桑煙,擺上豐富的五色供品,虔誠地念誦祈禱祭文,雪山漸變為潔白宮殿,祥云靄靄……以阿尼瑪卿山神為主的神族,從彩虹裝飾的莊嚴宮門列隊而出……”是的,阿尼瑪卿是山,同時也是一個神。在藏語安多方言中,“阿尼”的意思是祖父。據當地的民間傳說,這位老祖父名叫沃戴貢杰。和很多民間傳說一樣,果洛地方原來妖魔橫行。而拯救了這片大地,使人們脫離苦海的正是來自遠方的英雄。在果洛,這位英雄就是有八個兒子的沃戴貢杰。他派出兒子去征服遠方。等到妖氛肅清,他們一家也就定居于此,這個家族自然就成了當地的部落酋長。隨著部族的代代繁衍,這位祖先成為部族的集體記憶,他的故事開始代代相傳。并且在這種沒有固定文本的口傳故事中,時時刻刻地被改寫,終于,祖先成了神。一位創世的神。當他的部族人口增長,在寬闊的草原上星羅棋布,分析出一個又一個新的支系,這個部族便需要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具象的中心。在青藏高原上,這樣的具象中心只能是一座雄偉的雪山。在果洛,便是瑪卿雪山。于是,口傳故事中越來越了不起的祖先,終于與雪山穩固超拔的形象合二而一。山神的故事便這樣產生了。大地,因為雪山而匯聚。星散在大地上游牧或家耕的人群,因為山神的信仰而凝聚在一起。山神,就是神格化了的人,就是人格化了的山。山,因為向背的不同,決定了眾水的流向。所以,是神。山,因為高度與縱深,決定了讓大氣流動還是延宕。所以,是神。山,高度人格化后,因為人一般情緒的變化造成了天氣的變化。所以,是神。青藏高原的雪山,不只是阿尼瑪卿,都關乎著這里的人群對于自然的深沉感受,也關乎著族群對于有建樹的領袖的強烈情感。閱讀全文,梳理出“我”對阿尼瑪卿雪山的認識過程。在作者的筆下,阿尼瑪卿雪山的鮮明特點是什么?這與文章主題有何關系?文中畫線句中“神格化了的人”和“人格化了的山”是什么意思?結合文意說說你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