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主題學習 探究大洲地理位置與自然要素的關系|第六章 世界第一大洲——亞洲布朗山新課導入閱讀一幅大洲地圖,依據其地理位置特點,你能推斷出其所處熱量帶和降水的空間分布概況嗎 核心素養學生可以通過學習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類型等自然環境特征,理解這些自然環境如何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例如,亞洲多樣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同時也帶來了自然災害的威脅。通過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到人類社會要更好地發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地協調觀學生需要掌握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類型等區域特征,并理解這些特征對亞洲內部各區域之間以及與其他大洲之間關系的影響。通過地圖和地理資料的學習,學生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它橫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擁有多樣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同時,學生還可以了解到亞洲與其他大洲之間的分界線以及相對位置關系,這有助于他們形成對亞洲區域的整體認知。區域認知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地理知識、地圖技能、數據分析等多方面技能來解決復雜的地理問題。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分析亞洲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理解這些自然環境特征如何影響亞洲的河流流向和水資源分布。同時,他們還可以結合人類活動的影響,探討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亞洲的水資源。這種綜合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化的地理學習體系,提高他們的地理學習能力和水平。綜合思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地圖繪制、氣候數據分析等活動,培養他們的地理實踐力。例如,組織學生參觀亞洲的某些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讓他們親身體驗亞洲的自然環境特征和文化特色。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和地理資料,分析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等自然環境特征,培養他們的地圖技能和數據分析能力。這些實踐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和拓展地理知識,還能提高他們的地理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地理實踐力目 錄CONTENTS地理位置與熱量帶分布壹貳地理位置與降水分布叁舉例分析地形格局的影響大洲氣候類型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大洲所處的熱量帶、降水空間分布關系密切,是形成大洲氣候類型分布格局的基礎。地理位置與熱量帶分布壹熱量帶通過地球五帶知識的學習,我們知道:從赤道到兩極,不同緯度的地球表面所獲得的太陽光熱多少不同。因此,緯度位置決定了一個大洲所處的熱量帶。南回歸線、北回歸線、南極圈和北極圈,將地球表面劃分為不同的熱量帶。在地圖上找到這四條特殊的緯線,對于判斷大洲所處的熱量帶至關重要。溫馨提示任務一 依據緯度位置,判斷非洲和歐洲所處的熱量帶圖6.23世界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分布示意☆描畫在圖中描畫南回歸線、赤道、北回歸線和北極圈,比較非洲與歐洲緯度位置上的差異。23°26′S0°23°26′N66°34′N歐洲:北極圈穿過其北部,主要位于中緯度地區非洲:北回歸線穿過其北部,南回歸線穿過其南部,主要位于低緯度地區任務一 依據緯度位置,判斷非洲和歐洲所處的熱量帶圖6.23世界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分布示意☆觀察觀察圖中年平均氣溫0℃、10℃、20℃三條等溫線,比較非洲、歐洲年平均氣溫的差異。歐洲:年平均氣溫較低非洲:年平均氣溫較高,被稱為“熱帶大陸”0℃10℃10℃20℃20℃23°26′S0°23°26′N66°34′N任務一 依據緯度位置,判斷非洲和歐洲所處的熱量帶圖6.23世界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分布示意☆判斷判斷非洲、歐洲所處的熱量帶,說明非洲被稱為“熱帶大陸”的原因。歐洲:主要位于北溫帶,北部位于別北寒帶非洲:主要位于熱帶0℃10℃10℃20℃20℃23°26′S0°23°26′N66°34′N地理位置與降水分布貳世界降水量分布一般規律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因素共同影響著一個大洲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赤道地區降水多,極地地區降水少;1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2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大陸內部降水少。3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規律主要有:任務二 探究緯度位置與非洲降水空間分布的關系圖6.24非洲年降水量分布示意☆觀察對照圖例,依次說出圖中A、B、C、D、E不同色塊區域的年降水量。A色塊:大于2000毫米B色塊:1000~2000毫米C色塊:500~1000毫米D色塊:200~500毫米E色塊:小于200毫米任務二 探究緯度位置與非洲降水空間分布的關系圖6.24非洲年降水量分布示意☆歸納描述非洲大陸從赤道向南北兩側降水量的變化規律。非洲大陸從赤道向南北兩側,降水量先逐漸減少,到回歸線附近降水達到較少值,之后向高緯地區又有所增多,但總體仍比赤道地區少 。任務二 探究緯度位置與非洲降水空間分布的關系圖6.24非洲年降水量分布示意☆拓展通常,赤道地區太陽輻射強、氣溫高,大氣上升運動強烈,多對流雨。查閱非洲地形圖,分析同處于赤道的A、F兩地年降水量不同的原因。A 地位于剛果盆地,地勢低平,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豐富。F 地位于東非高原,海拔較高,氣溫相對較低,空氣對流運動較弱,降水較少,形成熱帶草原氣候。所以同處赤道,A、F 兩地年降水量不同。任務三 探究海陸分布對歐洲降水空間分布的影響圖6.25歐洲年降水量分布示意☆描畫在圖中指出歐洲瀕臨的海洋,描畫歐洲的大陸海岸線,說出歐洲海陸位置及大陸輪廓特點。海陸位置:位于亞歐大陸西部,北靠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 。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黑海里海大陸輪廓特點:海岸線曲折、破碎,多半島(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等)、島嶼(如大不列顛島、冰島等)和海灣(如波羅的海、北海等)任務三 探究海陸分布對歐洲降水空間分布的影響圖6.25歐洲年降水量分布示意☆描述對照圖例,描述歐洲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點。從西部沿海向東部內陸逐漸減少;南部地中海沿岸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較多;北部北冰洋沿岸降水較少;西部沿海地區年降水量較多,部分地區超過 1000 毫米。任務三 探究海陸分布對歐洲降水空間分布的影響圖6.25歐洲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分析從海陸分布的角度,分析歐洲年降水量超過500毫米區域占比大的原因。歐洲三面臨海,海岸線曲折漫長,各地距海較近,受海洋影響大。來自大西洋的西風能夠深入內陸,帶來豐富水汽,形成較多降水,使得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能超過 500 毫米。拓展閱讀盛行風向和地形對大洲降水分布的影響海洋是降水的主要來源,海洋產生的水汽需要借助風的吹送才能深入大陸,途中如遇高大山脈或高原的阻擋,會限制水汽輸送的距離和范圍,從而影響降水的分布。歐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面積廣大,山地分布在南北兩側;歐洲40°~60°N之間的廣大地區處于西風帶,常年盛行西風。歐洲的水汽主要來自大西洋,南北兩側的山脈對水汽輸送的阻擋作用很小,使得歐洲廣大地區降水較為豐富。圖6.26歐洲地形與盛行風向示意歸納總結參照下面的框圖,說出如何依據大洲地理位置特點判斷大洲所處熱量帶和降水空間分布。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熱量帶降水的空間分布判斷大洲所處熱量帶:根據大洲的緯度位置判斷。若大部分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大部分位于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或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為溫帶;大部分位于北極圈以北或南極圈以南,為寒帶。判斷大洲降水空間分布:依據大洲的海陸位置判斷。一般來說,沿海地區距海洋近,受海洋水汽影響大,降水較多;內陸地區距海洋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較少 。此外,若大陸東西兩側有海洋,且受季風或盛行風影響,迎風岸降水多,背風岸降水少。舉例分析地形格局的影響叁素養提升北美洲南北縱列的地形格局對其氣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產生了深刻影響。北美洲中部的平原南北貫通,地形平坦。這里冬季受寒潮影響大,來自北冰洋沿岸的寒冷氣流可以長驅南下,直抵墨西哥灣沿岸;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暖濕氣流可以深入內陸,帶來豐沛的降水。在其南部,發育了支流眾多、水系龐大的密西西比河。圖6.27北美洲地形事象識別圖6.27北美洲地形1.觀察圖6.27,描述北美洲的海陸位置。北美洲位于北半球,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臨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與南美洲為界,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相望 。事象識別圖6.27北美洲地形2.觀察圖6.27、6.28,描述北美洲地形、地勢特征。地形上呈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如落基山脈等),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如阿巴拉契亞山脈)和高原。地勢特點是東西高,中部低。事象識別圖6.27北美洲地形3.觀察圖6.27,描述密西西比河干支流的流向和水系形狀特點。支流多從東西兩側流向中部的干流,水系呈樹枝狀,支流眾多,向四周延伸,水網密集 。關聯分析圖6.27北美洲地形1.從海陸位置和地形方面,分析寒湖對北美洲影響大的原因。海陸位置方面,北美洲北臨北冰洋,北冰洋沿岸寒冷氣流容易南下。地形方面,中部是南北貫通的大平原,對寒冷氣流幾乎無阻擋作用,使得來自北冰洋沿岸的寒冷氣流可以長驅南下 。關聯分析圖6.27北美洲地形2.說出導致北美洲中部地區夏季降水相對較多的因素。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暖濕氣流可以沿著中部平原北上,帶來豐富的水汽;同時,中部平原地形平坦,暖濕氣流容易深入內陸,形成較多降水 。關聯分析圖6.27北美洲地形3.密西西比河干支流呈樹枝狀,水網密集,試說出其影響因素。地形上,中部平原廣闊平坦,東西兩側為山地高原,使得支流從東西兩側向中部干流匯聚;氣候上,降水較為豐富,為河流發育提供了充足水源,促進了眾多支流的形成 。思維建模課堂小結課堂小練生物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必須依賴并適應環境,并維持其生存和發展。下圖為非洲大陸年降水量和某動物分布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1.非洲大陸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是( )A.南北回歸線之間,降水量大致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B.整個大陸地區,降水量大致由沿海向內陸逐漸遞減C.赤道穿過的地區,降水量超過1500毫米D.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地區,降水量低于250毫米解析:讀圖可知,非洲氣候類型分布特點是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非洲降水量的分布特點是自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降水量分布不均勻,故A正確,B錯誤;赤道穿過的地區,在剛果盆地的附近降水量超過1500毫米,但在東部地區降水在1000毫米左右,并未達到1500毫米,故C錯誤;北回歸線穿過的地區降水在250毫米以下,但南回歸線穿過的地區降水量大部分在250毫米以上,故D錯誤。故選A。A歐洲西部有許多海峽、半島、島嶼和峽灣,多冰川湖泊。下圖示意歐洲西部地形和歐洲西部部分城市氣候資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根據圖中某動物分布地可知,該動物主要適宜生活在( )A.干熱的沙漠地區B.深受海洋影響的沿海地區C.濕熱的雨林地區D.干濕分明的稀樹草原地區解析:讀圖可知,圖中某動物的分布地可推知,該動物主要適宜生活在熱帶草原氣候區,氣候特征為全年高溫,降水分明顯的干、濕兩季,植被為稀樹草原,故D正確;干熱的沙漠地區分布在熱帶沙漠氣候區,濕熱的雨林地區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深受海洋影響的沿海地區,都與題干動物分布描述無關,故ABC錯誤。故選D。D讀亞洲地理位置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3.圖中倫敦到華沙,氣溫和降水的變化規律是( )①年降水量變大②年降水量變小③氣溫年較差變大④氣溫年較差變小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解析:據圖可知,從倫敦到華沙,隨著離海洋的距離越來越遠,受海洋的影響也越來越小,大陸性逐漸增強,年降水量變小,氣溫年較差變大。故選D。D讀亞洲地理位置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4.對歐洲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A.以高原、山地為主,冰川地貌典型B.歐洲大陸輪廓破碎,海岸線很平直C.大部分位于30°N—40°N之間,終年盛行來自大西洋的暖濕西風D.山脈多東西走向,平原廣闊,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濕氣流長驅直入解析:從地形看,歐洲西部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冰川地貌典型與歐洲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無關;歐洲大陸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從緯度位置看,歐洲西部位于35°N—70°N之間:歐洲西部南北以山地為主,中部為廣闊的平原,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山脈多東西走向,由于中部地區無山脈阻擋,有利于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面積廣大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故選D。D讀北美洲局部圖,完成下面小題。5.關于圖中兩點,說法正確的是( )A.A點位于B點的東南方向B.A點位于中緯度地區C.B點的坐標是(30°N,60°W)D.B點位于熱帶地區解析:讀圖可知,根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可判斷,A點在B點的西北方向,A不正確;A點的緯度大于北緯66.5°,位于高緯度,B不正確;B點的地理坐標是(30°N,60°W),C正確;B點在北緯,位于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屬于北溫帶,D不正確。故選C。C讀北美洲局部圖,完成下面小題。6.影響北美洲中部大范圍地區冬季寒冷、夏季高溫多雨的主要原因是( )A.緯度跨度廣,南北溫差大B.距海較近,降水充足C.中部地勢低平,對氣流阻擋較小D.人類活動較多,氣候變化不穩定解析:讀圖分析可知,北美洲地形南北縱列分布,西部是高大的高原山地,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矮的山地,中部地勢低平,對氣流阻擋較小,所以冬季冷空氣可以直驅南下,夏季暖濕氣流也可以直達中部。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符合題意;與跨緯度大,距海遠近及人類活動關系不大,排除ABD。故選C。C|THANK YOU|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