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蘇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學科素養大單元整體分析★★單元教學課題 一年級數學下冊 綜合與實踐 《50有多大》 版本 蘇教版2024 年級 一年級單元 自然單元 教師 Xxx學情分析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抓抓數數”。該活動以學生熟悉的花生米、蠶豆、玉米為操作材料,引導學生圍繞“50 粒有幾把”這個問題以及“比一比,看誰抓得準”這一要求,從不同角度感受物體自身大小與抓出的一把物體的數量多少有著密切關聯,從而豐富對 50所表示的數量多少的體驗。 二是“做做比比”。該活動側重引導學生圍繞“50個正方體能摞多高”“50 杯水能裝滿一個塑料桶嗎”“50 個同學排隊做操,教室外的一塊空地夠站嗎”等問題,通過嘗試估計、操作驗證、推理分析等活動,進一步豐富對 50所表示的數量多少的感受,積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材內容分析 一、引導學生完整經歷活動過程,結合不同數量類型感受 50 所表示的 數量多少 這部分內容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完整經歷抓一抓、摞一摞、倒一倒、站一站等實 踐活動過程,結合不同的數量類型,通過估一估、數一數、做一做、想一想,以及相應的動 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動,充分感受 50 這個數所表示數量的多少,發展數感和 初步的推理意識,積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數學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增強用數 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意識,獲 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提高主動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意愿。 “抓抓數數”活動以學生熟悉的食物種子如花生米、蠶豆、玉米等為操作材料,聚焦 “50粒有幾把”這個核心問題組織開展有層次的操作活動,同時在過程中以“估一估、抓 一抓、數一數”為基本操作流程,感受數量為 50 的物體有多少,進而豐富對 50 這個數的 認識,發展學生的數感,培養量感 。第一個活動是“50粒有幾把”。教材呈現了一幅情境圖,圖中有兩個小朋友坐在桌邊,桌上放著一盤花生米,問題是“抓出 50 粒花生米,要抓 幾把”,同時要求學生“先估一估,再抓一抓、數一數”。由于大部分學生對“50 粒花生米, 要抓幾把”這一問題并沒有清晰的認識,而且不同的人一把所能抓出的花生米的粒數通 常也有差異,所以這里的估計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正因為如此,學生在估計后自 然就會產生通過實際操作驗證估計是否合理的心理需求 。學生按要求“抓一抓、數一 數”后,教材及時引導他們開展交流:“你抓了幾把? 結果和 50粒相差多少?”“結果和估 計的一樣嗎?”由此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關于“50 粒花生米有多少 ”的直觀感知,體會分析 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教材要求學生進一步思考“抓出 50 粒蠶豆,估計要抓幾把? 怎樣才能抓得準一些?”學生基于此前從抓花生米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容易想到:因為 蠶豆比花生米大,一把蠶豆的粒數應該比一把花生米少,所以抓的把數應該比抓 50 粒 花生米多;同時,要使自己抓得準一些,可以先抓出一把數一數,再根據一把蠶豆的粒數 估計接下來還要再抓幾把 。經過這樣比一比、估一估、抓一抓、數一數的活動過程,學生 不僅能夠初步建立“50粒蠶豆有多少”的直觀感知,而且也能初步感受有根有據進行思 考的價值,從而提高估測水平、發展推理意識 。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 “抓出 50粒玉米,估計要抓幾把”這一問題。 “做做比比”活動創設學生熟悉的真實情境,聚焦“50 個正方體能摞多高 ”“50 杯水 能裝滿一個塑料桶嗎”“50個同學排隊做操,教室外的一塊空地夠站嗎”等問題開展有層 次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豐富對 50 所表示的數量多少的認識,培養發 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活動 。活動一,要求 學生圍繞“50個正方體能摞多高”這一問題,先估一估,再摞一摞 。這里所說的正方體主 要是指學生在認數學習中所使用的學具正方體 。 由于將 50 個學具正方體全部摞起來 進而明確相應的高度,通常不容易通過直接的操作來實現,所以操作性較強的做法是: 先摞幾個或十幾個正方體,看一看高度;再以此為標準,推想并比畫 50 個這樣的正方體 摞起來的高度 。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結合高度感受 50 所表示的數量多少,而 且滲透了由部分推想整體的估計策略,有助于豐富學生的估計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意識 。活動二,引導學生圍繞“50杯水能裝滿一個塑料桶嗎”這一問題,通過簡單實驗收集 數據,根據數據驗證自己的猜想,并思考“要把桶裝滿,大約需要多少杯”,從而結合容量 感受 50所表示的數量多少,進一步體會由部分推想整體的估計策略 。 由于學生用來開 展實驗的杯子和塑料桶的容量是不確定的,所以“50 杯水能否裝滿一個塑料桶”這一問 題的答案也是不確定的 。這樣一種答案不確定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而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條件與問題的內在關聯,獲得更多有益的感悟 。活動三,引導學生圍繞“50個同學排隊做操,教室外的一塊空地夠站嗎”這一問題,通過實 際的“站一站、排一排”獲得相應的結論,從而結合面積進一步感受 50 所表示的數量多少。 二、有序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數學活動經驗走向理性思考 這部分內容以實踐活動為主,教學中不僅要注意讓學生親身經歷各種操作活動過程會積累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更應關注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分析推理等數學活動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經驗,提高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數與數量的內在關聯,培養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和日常生活現象的意識,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例如,“抓抓數數”第二個活動是“比一比,看誰抓得準”。這個活動側重引導學生運用 在此前活動中所獲得的感性經驗,分別抓出 50 粒蠶豆和 50粒玉米,并比較“誰抓得準一 些”,進一步明確 50所表示的數量多少。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需要重點思考兩個問題。第一,怎樣才能使抓出的蠶豆或玉米的粒數更接近 50粒?第二,怎樣判斷“誰抓得準一些”?要回答第一個問題,需要引導學生根據一把蠶豆或玉米的粒數進行推算 。即如 :自己抓出的一把蠶豆通常有15粒,所以要想抓出50粒蠶豆,就要抓3把多一些。對于第二個問題 , 需要引導學生將抓出的蠶豆或玉米的粒數與 50進行比較,根據兩個數的接近程度作出相應的判斷 。即如:小亮抓出的蠶豆是 43 粒,小強抓出的蠶豆是 46 粒———由于 46 更接近 50,所以小強抓得準一些。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明確 50 粒花生米、50粒蠶豆、50粒玉米的數量多少,而且有助于他們感受數學思考的意義和價值 。 組織活動時,要引導學生從感性經驗走向理性思考。過程中一要引導學生充分經 歷由猜想到驗證的過程,在過程中逐步建立關于 “50 粒花生米、50 粒蠶豆、50 粒玉米各 有多少”的直觀感知。 例如,要知道“50粒花生米要抓幾把”,可以基于生活經驗試著估一估,再通過實際操作看看結果和先前的估計是否一樣。在此基礎上,對先前的估計作 出調整,重新開展驗證,從而建立關于 50 粒花生米有多少的直觀感知 。二要引導學生 對一把花生米、一把蠶豆、一把玉米的粒數,以及 50 粒花生米、50 粒蠶豆、50 粒玉米的 把數進行比較,在比較中主動推理、作出判斷,從而不斷積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經驗。 例如,估計“玉米要抓幾把”時,可以先想自己抓一把花生米的粒數,再根據一粒玉米與 一粒花生米的大小關系作出相應的判斷;也可以根據自己抓一把蠶豆的粒數以及一粒 玉米與一粒蠶豆的大小關系作出相應的判斷 。此外,也可適當提醒學生注意操作細節, 即如抓一把花生米、一把蠶豆或一把玉米時,手不宜握得太緊或太松,只要盡可能抓滿 即可,而且要注意抓法的前后一致,以提高結果的合理性。 三、重視“反思與評價”,關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積極態度、情感體驗 和學習收獲 關于這部分內容,在組織反思與評價時,重點要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和同學在活動中的表現,包括積極參與的態度和活動中的情感體驗,更重要的是學習收獲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思能否明白每一次活動的要求,并按要求開展相應的估計、操作、驗證活 動;能否在活動中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根有據地思考,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能否和 小組同學分工合作,順利完成相關的操作任務,感受到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意義。 此外,也要關注學生對 50所表示的數量多少是否有了更為豐富的直觀感知,看他們能否 結合不同事物以及相關數量類型合理描述“50有多大”,能否在描述“50 有多大”的過程 中進行有根有據、有條有理的表達。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和應用意識 。長度單位長度單位長度單位www.21cnjy.com長度單位長度單位精品試卷·第長度單位2長度單位頁長度單位(共長度單位2長度單位頁)(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