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9張PPT)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e2.3運用資料,說明不同地區城鎮化的過程和特點,以及城鎮化的利弊。學習目標1.能說出城鎮化的含義、表現形式及動力機制;2.學會比較并總結城鎮化的地域差異特點;3.闡釋“城市病”及其解決措施課程標準DIRECTORY城鎮化城鎮化的地域差異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目錄一、城鎮化城鎮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是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漸近過程,是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1.城鎮化的含義1987年,上海人“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近些年,陸家嘴房價均價飆到了每平米8萬元左右,有些地段甚至每平米20萬元。【自主思考】從材料和圖中,你能看出哪些變化?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1990年用地54萬538萬1324萬①鄉村景觀逐漸轉化為城市景觀③城市人口不斷增加②城市用地規模擴大④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⑤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等隨之發生顯著變化;2.城鎮化的表現①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上升;②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③建設用地規模不斷擴大;④鄉村景觀逐漸轉化為城市景觀;⑤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等隨之發生顯著變化;衡量城鎮化水平的重要指標長三角地區的城市發展對比右面兩圖,你會發現,盡管才經過30年,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分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城市不斷涌現,城市數量急劇增多,原有的城市規模持續擴大。你的家鄉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現象出現?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呢?3. 城鎮化的動力3. 城鎮化的動力經濟發展是城鎮化的主要動力。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城鎮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城鎮化的不同發展階段,其主導驅動力有所不同。3. 城鎮化的動力3.城鎮化的動力機制①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明顯過剩,農業人口向城鎮大量轉移。進城務工人員從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務等行業,成為該鎮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②農業生產為工業提供了原材料,為城鎮發展提供市場,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城鎮化最基本的動力第一產業在大多數城鎮,工業是城鎮經的主要支柱,能夠安排大量勞動力就業,并為服務業提供廣闊的發展間。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第二產業經濟繁榮的城鎮,服務相對發達。服務業發展能夠安排大量勞動力產業就業。第三產業第三產業農業經濟是城鎮化的最基本動力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直接動力第三產業是城鎮化的后續動力不同點:珠江三角洲,僑鄉投資帶動經濟發展,毗鄰港澳,與港澳經濟互動,承接港澳的產業轉移;長江三角洲,長三角城市間的協調合作,承接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相同點:都受到了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在城鎮化的不同發展階段,其主導驅動力有所不同。在城鎮化剛起步階段,農業生產為工業提供了原材料,為城鎮發展提供市場,所以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城鎮化最基本的動力。查閱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鎮化的相關資料,分析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鎮化影響因素的異同。活動P46考點拓展中 國 城 市 化 模 式城鎮化的動力小結安排大量勞動力就業農業發展剩余勞動力工業發展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城市化社會經濟發展剩余農產品服務業發展1.城鎮化的動力是經濟發展:農業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第三產業是城市化的后續動力。2.某一區域不同時期城鎮化的動力有變化;3.不同區域城鎮化的動力也有差異。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城鎮化水平城市/個6005004003002001000城鎮化水平/%6050403020100195020002015閱讀教材P50內容,討論并回答:世界城鎮化的大致過程是什么?二、城鎮化的地域差異(一)世界城鎮化進程—時間差異100806040200時間城鎮人口比例/%初期階段中期階段后期階段30%70%城鎮化 階段 特點 出現的問題 發展新趨勢成熟階段加速階段緩慢發展階段世界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城鎮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可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如下圖所示: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長趨緩甚至停滯中心區表現出衰落的跡象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問題較少,處于城市化低水平時期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水平較高,增長迅速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環境惡化等問題出現了郊區城市化現象(一)世界城鎮化進程—時間差異出現中心城市化現象<30%30%-70%>70%鄉村郊區城市再城鎮化再城鎮化(后期階段)拉力:開發市中心衰落區,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人口遷回市區城鎮化 郊區城鎮化 逆城鎮化 再城鎮化一般順序 城鎮化→郊區城鎮化→逆城鎮化→再城鎮化 表現 人口由農村遷往城鎮,農村地域轉變為城鎮地域 人口由城鎮中心遷往郊區 人口由大城鎮繼續遷往郊區及周邊中小城鎮和鄉村 人口遷回城鎮成因 城鎮的拉力和鄉村的推力 城鎮人口激增,地價上漲,交通擁擠 為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 高科技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環境轉好圖解注意:逆城鎮化雖然人口遷往鄉村,但這些人口并不從事農業活動,因此逆城鎮化并不是城鎮化的倒退而是城鎮化的高級階段。2.世界城鎮化特點城鎮化是世界性的潮流20世紀以來世界城鎮化表現出以下特點:城鎮化水平大幅提升特大城市迅速發展出現了巨大的城市帶3. 城市群城市群指在較大的空間范圍內,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共同組成的城市群體,城市之間既有明確分工,更有密切聯系,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城市群的發展要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目的是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3.城市群城區常住人口 城市級別50萬以下 小城市50萬以上100萬以下 中等城市100萬以上500萬以下 大城市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 特大城市1000萬以上 超大城市2021年人口統計數據,上海常住人口為24870895人。經濟社會深入發展大中小城鎮組成進一步形成大都市城市群大都市帶1、城鎮化發展進程世界大都市城市帶分布圖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帶英格蘭大都市帶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帶長江三角洲大都市帶這些大都市帶具備雄厚的綜合實力和強大的輻射功能,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經濟中樞。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帶歐洲西北部大都市帶b. 城市化水平a. 城市化起步c. 城市化速度1.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特點發 達 國 家 :發展中國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由慢-快-慢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且發展不平衡,城市化速度由慢-快(二)世界城鎮化進程—空間差異1)城鎮化水平城鎮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有些國家甚至高達90﹪,但城鎮化速度緩慢。①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和信息產業相對發達;②現代交通和互聯網顯著提高了城鎮運行的效率;③注重營造高質量的人居環境,城鎮綠化率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城鎮歷史文化保護得到普遍的重視。2)城鎮化特點2.發達國家的城鎮化(二)世界城鎮化進程—空間差異有些大城市出現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現象。表現:①城市外圍地帶的人口顯著增加;②在大城市周邊建設了一系列衛星城和工業區;③市區范圍明顯擴大,城市邊緣區發展較快倫敦城市景觀2.發達國家的城鎮化(二)世界城鎮化進程—空間差異3)發展過程中的現象起步晚,發展水平低,發展速度快傳統建筑與現代高樓形成鮮明對比(尼日利亞拉各斯)1)城鎮化水平3.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城鎮化水平很不平衡,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國家多分布在亞洲和非洲。2)城鎮化特點注意:西亞和北非城鎮化水平較高3)發展過程中的現象:出現虛假城鎮化和滯后城鎮化3.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虛假城鎮化滯后城鎮化發展不合理城鎮化進程顯著落后于相應的經濟發展階段,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就屬于這種情況。過量的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明顯超過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相對落后。(拉丁美洲國家)城鎮化水平虛高城鎮化水平過低巴西的虛假城市化"虛假城市化"使得大量的人口進入到城市,但是社會經濟發展緩慢,不能提供相應的就業崗位,從而在城市里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在城市里生活極其艱難。大量城市中的貧困人口會集中到某些區域,從而形成規模巨大的“ 貧民窟”。使得南美很多城市既有富有的一面,又有貧窮的一面。虛假城市化(過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的速度。印度的滯后城市化滯后城市化城鎮化水平落后于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平。城鎮的集聚效應得不到充分發揮,城鎮發展無序。印度、孟加拉國等南亞發展中國家虛假城鎮化 滯后城鎮化不同點 表現 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低與工業化關系 城市化發展速度快于工業化發展速度 相反影響 城市人口膨脹;城市內貧富分化嚴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負荷達極限;出現就業、住房、交通等諸多社會問題 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發揮,而且還引發了諸如工業鄉土化、農業副業化,離農人口“兩棲化”和城鎮發展無序化等“農村病”現象發生的國家 主要在拉丁美洲,例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相同點 發生的國家 主要在發展中國家 現象的本質 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影響 都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活動1.討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鎮化進程的異同;想一想,產生這些異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是導致城市化差異的直接原因,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進程也不同。2.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發達國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區萎縮,中小城鎮則發展迅速,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人們對環境的要求提高,鄉村、城鎮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私人小汽車的普及。4.我國的城鎮化我國的城鎮化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入了持續穩定的快速發展階段。中國六次人口普查城鎮化水平城鎮化水平總人口城鎮人口03691215人口/億01020304050城鎮化水平/﹪195319641982199020002010年份4.我國的城鎮化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城鎮化水平較高,已超過60%,形成了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還不到50%。中國城市群空間分布示意起步振蕩停滯恢復正常快速我國城市化發展有何特點?(1)起步晚,目前速度快,水平較低;(2)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發展水平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差異:①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發展迅速;②中西部地區城市化水平比較低,中心城市發展較快,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相對滯后;中國城市群空間分布示意請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城鎮化水平差異較大的原因。自然原因:1)氣候:2)地形:3)水文:4)資源:社會經濟原因:東部地區位于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東部位于我國地勢第三級階梯,地勢起伏不大,地形平坦;東部水源充足,給人們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東部資源豐富1)東部地區人口密集;2)工業化水平高;3)改革開放初期受到國家政策傾斜,經濟快速發展,經濟水平較高;4)地區對外開放程度高。4.我國的城鎮化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長空間;拉動了生產與消費;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了區域對外開放程度;提升了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我國城鎮化的積極意義5. 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⑤ 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對自然界的干擾和破壞;① 以人為核心,全面提高城鎮化的質量;②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城鎮群為主體形態;③借助城鎮化推動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④ 優化城鎮布局,統籌城鄉發展;⑥ 重視歷史文化傳承,城鎮有記憶、有特色、有美麗的風光,讓居民“望山見水”,記得住鄉愁。⑦ 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設智慧城市:運用數字城市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化管理和運行。意義:對城市:破解城市病,降低資源消耗。對居民:提供出行、看病等便利條件對旅行者:及時獲取吃住行購娛各類信息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區別是:目標: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5.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新型城鎮化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設,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的管理和運行三、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利影響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城鎮化促進工業發展,改善產業結構,拉動內需,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人口和居住密度大,水、電、天然氣等設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利用率。改善城鄉居住環境污染物集中排放、集中處理;通過修建設施、綠化等措施,提高環境質量。增強區域社會和諧提供教育、醫療、交通等優質服務;提高收水平,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趨同不利影響: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變化(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面沉降)廢渣影響城市土地質量出現城市“熱島”、“雨島”和“霧島”現象密集的建筑群影響了日照、風速和風向,形成城市風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大氣污染燃燒化石燃料所排出的煙塵、煙氣;汽車的尾氣使城市空氣污濁,危害人體健康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業;集中供暖;擴大綠化,建立隔離帶(措施)城鎮化對環境的影響—環境污染水污染城市工業廢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徑流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建立污水處理廠,實行污水達標排放(措施)城鎮化對環境的影響—環境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生產和建設、居民生活過程中產生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及時清理,實行分類回收、利用(措施)城鎮化對環境的影響—環境污染噪聲污染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筑施工和社會活動(成因)影響人們休息、工作和交談,甚至損害身體健康(危害)噪聲大的工廠遠離城市布局,建立綠化隔離帶(整治措施)城鎮化對環境的影響—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難度增加、失業率高其他社會問題突出城鎮化對環境的影響—社會問題居住條件差交通擁擠城市人口急劇膨脹,汽車數量不斷增加時間和能源嚴重浪費,影響環境質量;影響居住質量控制城市人口增長;加快住房建設;合理布局道路;改善城市路網結構,增加城市交通線路;優先發展公交;促進地下交通發展(措施)城鎮化對環境的影響—社會問題就業困難失業增加城市人口急劇增加,鄉村人口無序遷入造成貧困問題、社會治安問題加快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就業崗位(措施)城鎮化對環境的影響—社會問題資源短缺(耕地面積減少,水資源短缺)①成因: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占用大量耕地;產業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②措施:城鎮、工交建設節約用地,盡量少占耕地;節約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城鎮化對環境的影響—其他問題生態破壞①成因: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質惡化②措施:減少地下水開采,雨季回灌城鎮化對環境的影響—其他問題城市病表現及解決措施田園城市田園城市的空間布局由具備文化吸引力的中央公園和周圍居住、商業部分以及外圍大部分屬于農用地的大型綠帶組成。當田園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則由若干個這樣的田園城市圍繞中心城市形成社會城市。其中每個城市之間設置永久的隔離綠帶,并通過放射交織的道路、環形的市際鐵路、城市運河相互聯系。(1)建設田園城市的優點和主要問題分別有哪些?優點:疏散過分擁擠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鄉村;建設新型城市,即建設一種把城市生活的優點同鄉村的美好環境和諧地結合起來的田園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價的增值歸開發者集體所有。主要問題:田園城市理論的烏托邦特征非常明顯(2)蘭斯塔德城市群綠心發展模式有哪些優越性?大面積的農田、綠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區的生態環境;環狀生態格局利于控制城鎮規模,疏散城市職能;減輕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3)隨著我國城市的不斷發展,田園城市理論和蘭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設,對我國城市規劃和建設具有哪些借鑒意義?田園城市理論和蘭斯塔德城市群的綠心發展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鎮化過程中帶來的城市病。中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必須結合具體區域實際情況,學習這些理論和模式的精髓,開展有中國特色的規劃和建設。生態城市(1)“大樹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綠化,但這種做法對當地生態環境會造成哪些不利影響?(2)城市的綠化以山區的森林植被破壞為代價,而山區的水土流失又會給下游地區和城市造成哪些影響?(3)你怎樣理解“生態城市”的內涵?(2)水資源缺乏,洪澇災害多發。(1)大量移植大樹對樹木原生存地會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直接影響當地的生態群落,還會引發水土流失、泥石流、山體滑坡、洪澇、 沙塵暴等自然災害。(3)內涵:指符合自然生態規律和適合人類生存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措施:統一規劃;城郊防護林和城內綠地構成層級系統;種植適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結合;依法保護綠地。小結:下圖為“1850~2050年中國、英國和美國三國城鎮化進程示意圖(含預測)”。讀圖,完成下面小題。2.與2000年相比,2030年三國城鎮化帶來主要變化有( )A.英國--第一、二產業比重增加B.美國--城市環境質量持續惡化C.中國--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完D.中國--城鄉人均收入差別加大1.圖中( )A.英國城鎮化進程的速度始終高于美國B.美國先于英國達到80%的城鎮化水平C.1970年以后中國城鎮化進程快于美國D.各國城鎮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標是城市人口數量√√由大數據和智能算法加持的智慧交通“大腦”正助力重慶市交通管理部門打通城市交通“腸梗阻”。圖示意重慶市城區局部街景。完成下面小題。3.為緩解重慶市交通堵點壓力,下列應用智慧交通“大腦”可實時做到的是( )A.分析高層建筑的數量和高度,預測交通出行人數B.分析居民出行的習慣和頻率,優化居民出行方式C.分析過江通道的數量和交通量,給出車輛通行建議D.分析多層立交橋的通行出錯率,合理布置交通指示牌√4.城市化的發展對區域水循環造成的影響是( )A.蒸發量增加 B.地下徑流量增加C.地表徑流量增加 D.降水量增加5.圖示小區雨水開發應用排放模式與傳統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優點包括( )①減少土壤侵蝕 ②補充地下水 ③延長徑流集聚時間 ④解決城市洪災 ⑤解決城市缺水問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水生態環境正發生著變化。下圖為城市某小區雨水開發應用排放模式與傳統雨水排放模式比較示意圖。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