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8)1 2 3 4 5 7 8 9 11 12 13 14C D D A C B C C B C ABD ABC6.(1)次生 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 (2)先增加后減少 喬木層形成后,草本層可接受的光照強度減弱,不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長 (3)下降 植物種間競爭加劇,使植物個體數量呈現下降趨勢 (4)在中等或高等強度的林火干擾后,喬木層郁閉度大幅度降低,草本和灌木將得到更多的光資源,可用的生存空間及資源大幅度增加;林火促進了土壤養分循環,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表現出物種多樣性的上升(答出一點即可)10.(1)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人類活動 (2)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 (3)灌木群落垂直結構比草本群落復雜,植物對光的利用率較高,光合作用能力較強 (4)速度和方向 不贊同 全國各地的植物種類多樣,不一定適應荒灘鹽堿的環境15.(1)互利共生 (2)地下部分 (3)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4)加拿大一枝黃花群落中的物種競爭能力強,實驗地的環境條件更適合加拿大一枝黃花生存 次生演替 (5)協調原則;避免引入外來入侵物種;要有相應的監測機制(答出兩點即可)1.C [外界因素的改變,包括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可能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確;裸巖上沒有土壤結構,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而棄耕農田具有較好的土壤結構,甚至保留了部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因此棄耕農田上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B正確;初生演替先后經歷了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等,但次生演替一般直接進入草本階段,不經過苔蘚階段,C錯誤;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只有遇到極端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時,群落結構會退化,穩定性降低,D正確。]2.D [草本植物階段在群落演替過程中先于灌木階段出現,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生物的種類越來越多,即物種的豐富度逐漸增大,所以草本植物階段和灌木階段的物種豐富度不同,灌木階段的物種豐富度較大。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群落的空間結構逐漸變得復雜,所以草本植物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要比灌木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簡單。草本植物階段的物種豐富度小于灌木階段,抵御環境變化的能力比灌木階段弱。在群落演替過程中,前一個階段能為后一個階段創造適宜的環境。]3.D [裸底階段沒有植被覆蓋,屬于初生演替,A錯誤;只有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才能演替出森林群落,B錯誤;裸底階段缺乏土壤條件,沉水植物無法扎根生長,C錯誤;浮葉根生植物植株個體高,葉片浮于水面遮擋光照,導致浮葉根生植物階段的沉水植物逐漸減少,D正確。]4.A [甲地因森林火災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甲地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噴發被火山巖全部覆蓋,植被徹底消失,乙地發生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A錯誤;甲地原先是一片森林,因此該地具備形成森林的環境條件,所以若沒有外力干擾,可演替到森林階段,B正確;初生演替一般要依次經歷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故地衣會比苔蘚更早地出現在乙地火山巖上,C正確;通常情況下,演替是朝著物種多樣化、結構復雜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發展,故甲、乙兩地隨著時間延長,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D正確。]5.C [退耕還林后,在農田上出現的植物依次是草本植物、灌木、喬木,故①②③分別表示草本植物、喬木、灌木,A正確;退耕還林是在原有農田的基礎上進行的演替,所以屬于次生演替,B正確;在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率發生改變,比如在群落演替過程中,喬木會逐漸取代灌木的優勢地位,主要是因為喬木高大,能接受更多的陽光,C錯誤;當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數量、種類仍會有所改變,物種組成仍會發生變化,D正確。]7.B [裸露的沙丘中無生物或繁殖體存在,再形成新群落過程屬于初生演替,A正確;沙丘的治理過程說明人類活動往往會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錯誤;該群落不同高度生長的主要植物類群不同,與光照有關,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C正確;在恢復早期沙米能作為優勢種可能是其根系發達,能固著在沙丘上,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D正確。]8.C [群落演替類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沙丘的人工生態改造屬于初生演替,而退耕還林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二者演替類型不同,A錯誤;群落中的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二者并沒有絕對關聯,故若某濕地經過保護后物種豐富度未發生變化,群落的空間結構有可能發生變化,B錯誤;封山育林過程可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更加適合生物的生存,使群落的結構更復雜,使生態系統營養結構復雜性增加,利用資源的能力更強,C正確;演替過程中,前一階段優勢物種并沒有完全消亡,而是優勢地位被取代,D錯誤。]9.C [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結構也會隨著季節發生變化,A正確;據圖可知,燒荒、過度放牧可導致草原退化,種植檉柳等可建立草場防護林,人類活動能夠改變次生演替的方向,B正確;高草草原群落中高草為優勢種,燒荒后陽生草本增加,向一年生草本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增加,群落結構更復雜,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層現象,C錯誤;調查草場防護林的物種豐富度,可同時使用樣方法和取樣器取樣法,D正確。]11.B [恢復過程中,植物種類數增加,但不是所有植物的數量均逐漸增加,A錯誤;在Ⅰ~Ⅳ階段的演替過程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抵御環境變化的能力逐漸增強,B正確;退耕還湖發生的演替和火災后森林發生的演替都屬于次生演替,C錯誤;人為種植喬木,改變了演替的速度,但并未改變該群落演替的方向,D錯誤。]12.C [牧場的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更換牧草后,牧場群落優勢草種發生了改變,故牧場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A正確;根據題表數據可知,黃花苜蓿所占的百分比逐年降低,即黃花苜蓿在與其他牧草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B正確;題表數據中只有牧草的物種變化,無法確定牧場其他物種數目變化,故無法確定更換牧草后5~15年間,牧場群落的豐富度是否改變,C錯誤;更換牧草后的第10年和第15年,均是狼尾草占比最高,故優勢種沒有改變,D正確。]13.ABD [北極地區低溫、降水量少,由題圖可知,苔原中植物生長所需光照和水分較少,可以適應北極地區的環境,故北極地區的頂極群落最可能是苔原,A正確;熱帶雨林地區高溫多雨,林冠郁閉度較高,空氣流通差,風媒植物不能很好地傳粉并繁殖后代,林下生長的植物葉片一般較大,以適應環境,B正確;據圖可知,熱帶雨林地區大部分降水量和溫度皆高于落葉林地區,故只增加降水量時,落葉林群落不一定能演替為熱帶雨林,C錯誤;據圖可知,年平均降水量為700 mm、年平均溫度為20 ℃地區的頂極群落可能為草原或落葉林,D正確。]14.ABC [過火地帶上的群落演替過程中,優勢物種先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然后是灌木,最后是喬木,優勢物種高度在逐漸增大且每種優勢物種在演替的相應階段會保持一段時間,這與曲線Ⅰ的變化趨勢相符,A正確;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物種的豐富度會越來越大,最終達到相對穩定,故曲線Ⅱ代表物種豐富度,g時群落可能已基本恢復到火災前的狀態,B正確;火災后土壤中留存的繁殖體可快速發育出個體,有利于群落外貌的恢復,火災后仍有部分甲存活,而灌木、喬木等植物出現后種群密度急劇下降,說明甲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C正確;與de段相比,ef段灌木數量較多,灌木間的競爭會加劇,D錯誤。]15.(1)叢枝菌根真菌(AMF)可為加拿大一枝黃花提供無機鹽,加拿大一枝黃花可以為AMF提供有機物,說明它們是互利共生的關系。(2)結合柱狀圖可知,低濃度銨態氮處理,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地下部分生物量增加較多,因此加拿大一枝黃花在氮缺乏的環境下能成功入侵的機制是促進地下部分的生長。(3)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4)若加拿大一枝黃花群落中的物種競爭能力強,實驗地的環境條件更適合加拿大一枝黃花生存,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入侵地的草本植物群落會逐漸被加拿大一枝黃花群落替代。加拿大一枝黃花是中途入侵來的,該地原來就有物種在此生活,所以是次生演替。(5)引入外來物種,可能會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故在引入以前需要考慮引入物種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有無敵害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注意協調原則,避免造成生物入侵,還需建立外來物種引進的風險評估機制、綜合治理機制及跟蹤監測機制。課時分層作業(8) 群落的演替題組一 群落演替的類型1.群落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下列關于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說法,錯誤的是( )A.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擾可以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分別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要經歷苔蘚階段、草本階段D.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2.下列關于初生演替中草本植物階段和灌木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A.草本植物階段與灌木階段群落的豐富度相同B.草本植物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復雜C.草本植物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抵御環境變化的能力強D.草本植物階段為灌木階段的群落形成創造了適宜環境3.一般來說,群落演替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此時稱為頂極群落,一個湖泊經歷一系列的演替階段可以演變為一個森林群落,演替過程大體要經歷如圖所示的5個階段。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A.該湖泊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B.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群落演替均會達到森林群落C.裸底階段沉水植物無法生長是因為缺乏充足的氧氣條件D.因缺少光照導致浮葉根生植物階段的沉水植物逐漸減少4.甲地發生森林火災導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噴發被火山巖全部覆蓋,之后兩地均發生了群落演替。關于甲、乙兩地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甲地和乙地發生的演替類型相同B.若沒有外力干擾,甲地可重現森林C.地衣會比苔蘚更早地出現在乙地火山巖上D.甲、乙兩地隨著時間延長,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5.某區域退耕還林后,20年間農田中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的物種數目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圖中①②③分別表示草本植物、喬木、灌木B.退耕還林后,在該農田上發生的群落演替為次生演替C.在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率保持不變D.當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組成仍會發生變化6.科研人員為分析發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在不同演替階段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和多樣性變化規律,選取4個不同演替階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火后演替15年、火后演替23年和森林頂極群落作為一個演替序列,采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及個體數量,結果見下表。請回答下列問題:不同演替階段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及個體數量演替階段 物種組成(種) 個體數量/[株·(400m2)-1]森林頂極群落 喬木 灌木 草本 總計 喬木 灌木 草本 總計火后演替5年 — 24 76 100 — 131 3 579 3 710火后演替15年 — 17 46 63 — 196 2 773 2 969火后演替23年 7 18 39 64 151 204 2 077 2 432森林頂極群落 12 35 30 77 112 171 1 476 1 759(1)發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進行________________演替,作出該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隨著演替的進行,灌木層植物個體的數量表現出________________的變化趨勢。喬木層形成后,草本植物的個體數出現急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發生重度林火后,不同生態位的植物能在短時期侵入并定居,植物物種數達到最高。但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植物個體數量呈現____________趨勢。從種間關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當群落演替到森林頂極群落后,在中等或高等強度的林火干擾后,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會上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點即可)。題組二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7.我國北方某地區草地在近幾十年退化為裸露的沙丘,治沙人將沙地圍封使其自然恢復并統計各恢復時期的植物優勢種(如表)。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恢復階段 恢復早期 恢復中期 恢復后期優勢植物 沙米 糙隱草子 沙地榆中亞蟲實 黃柳 賴草A.裸露的沙丘中無生物存在,再形成新群落過程為初生演替B.沙丘的治理過程說明人類活動往往與自然演替的方向相同C.恢復后期該群落不同高度生長的主要植物類群不同,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D.在恢復早期沙米能作為優勢種可能是其根系發達,能固著在沙丘上8.“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沙丘改造、退耕還林、濕地保護、封山育林等是生態建設工作中的重要舉措,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沙丘的人工生態改造與退耕還林的群落演替類型相同B.若某濕地經過保護后物種豐富度未發生變化,則其群落結構也一定不會發生變化C.封山育林過程將使群落的結構更復雜,利用資源的能力更強D.退耕還林過程中,后一階段優勢物種的興起伴隨前一階段優勢物種的消亡9.燒荒、過度放牧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而利用一些耐旱的喬木(如檉柳)、灌木(如沙棘)來建立草場防護林,是進行生態恢復的重要措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草原群落的外貌和結構會隨著季節發生有規律的變化B.①向②、②向③的轉變說明人類活動能改變次生演替的方向C.①向②轉變后群落結構變得簡單,垂直方向上不具有分層現象D.調查草場防護林的物種豐富度,可同時使用樣方法和取樣器取樣法10.科研人員對黃河三角洲進行調查,發現此處常見斑塊性生長的蘆葦、菖蒲、澤瀉和鼠尾草等,能為白鷺等動物提供棲息地,已經發展成為一片濕地?;卮鹣铝袉栴}:(1)該區域的形成是群落演替的結果,群落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某地區群落演替的結果往往由環境和群落內的生物共同作用而決定,但__________________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有時超過其他因素的影響。(2)一般來說,與初生演替相比,若要從濕地階段演替到相對穩定的森林階段,演替所需的時間短,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隨著演替的進行,研究人員發現單位面積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機物比草本群落多,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們通過對荒灘引入淡水、引種耐鹽堿植物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灘短期內出現物種比較豐富的濕地生物群落,這說明人類活動可以改變群落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為了解決荒灘治理種子匱乏的難題,有人提議采集各地樹種支援荒灘的改造,你__________________(填“贊同”或“不贊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某地的常綠闊葉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壞,一段時間后逐步恢復,下圖為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階段及其植物組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恢復過程中的各階段,所有植物的數量均逐漸增加B.在Ⅰ~Ⅳ階段的演替過程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C.退耕還湖發生的演替和火災后森林發生的演替類型不同D.若在恢復過程中人為種植一些喬木,則改變了演替的方向12.牧民將牧場的牧草更換為單一的羊喜食的豆科牧草“黃花苜?!?,在沒有繼續人為干預的情況下,牧場各種牧草的相對比例隨時間變化的數據如表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牧草種類 更換牧草前各牧草比例/% 更換牧草后各牧草比例/%0年 5年 10年 15年黃花苜蓿 1 100 5 3 2白三葉 7 0 36 17 8黑麥草 10 0 50 22 13狼尾草 82 0 9 58 77A.更換牧草后,牧場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B.黃花苜蓿在與其他牧草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C.更換牧草后5~15年間,牧場群落的豐富度沒有改變D.更換牧草后的第10年和第15年優勢種沒有改變13.(不定項)頂極群落是群落演替的最終階段,只要不受外力干擾,就能長時間保持相對穩定。如圖為不同環境下分布的頂極群落類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北極地區的頂極群落最可能是苔原,因為苔原中生物生長所需光照和降水量較少B.熱帶雨林群落中,林下植物葉片一般較大,且風媒植物較少C.據圖可知,若落葉林地區降水量持續增加,群落將演替為熱帶雨林D.年平均降水量為700 mm、年平均溫度為20 ℃地區的頂極群落可能為草原或落葉林14.(不定項)某片發育成熟的森林發生了嚴重火災后,研究人員對過火地帶上的植被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跟蹤調查,抽取了物種豐富度、優勢物種高度、植物甲的種群密度隨時間變化的三組數據,繪制數量變化曲線如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曲線Ⅰ代表優勢物種高度B.曲線Ⅱ代表物種豐富度,g時群落可能已基本恢復到火災前的狀態C.植物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災后土壤中留存的繁殖體有利于群落外貌的恢復D.與de段相比,ef段灌木間的競爭會減弱15.加拿大一枝黃花是一種“美貌與邪惡并存”的植物,其繁殖能力超強,與本土植物、農作物爭奪營養物質和水分,被稱為“生態殺手”。它的生態入侵會對當地物種造成嚴重威脅,在營養極度貧瘠的環境中,根部微生物對加拿大一枝黃花的成功入侵有影響,請回答下列問題:(1)叢枝菌根真菌(AMF)是定植在加拿大一枝黃花根內的一種微生物,AMF會優先利用土壤中的與加拿大一枝黃花交換有機物,改善植物對氮的吸收水平,由此推測兩者的種間關系為____________。(2)為了解極度貧瘠(用低濃度銨態氮處理模擬,單位:mmol·L-1)對加拿大一枝黃花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響,科研人員進行生物控制實驗,部分結果如下圖(對照組處理10 mmol·L-1銨態氮):實驗結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黃花在氮缺乏的環境下能成功入侵的機制是促進________(填“地上部分”或“地下部分”)的生長來擴大其吸收氨的面積,從而提高自身的環境適應能力。(3)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后,第一年可能只有零星幾棵,但第二年開始會爆發,會使當地物種豐富度下降,物種豐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隨著時間的推移,入侵地的草本植物群落逐漸被加拿大一枝黃花群落替代,則發生替代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群落演替的類型為________。(5)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所帶來的危害警示我們,引種時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共87張PPT)第3節 群落的演替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闡明一個群落替代另一個群落的演替過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類型。課標要求知識點1 演替的類型1.群落演替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演替的類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一個從來沒有被____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____、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②過程(以裸巖上發生的演替為例)裸巖階段→____階段→苔蘚階段→____植物階段→____階段→喬木階段。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植物植被地衣草本灌木1.(P40“思考·討論”)在群落演替中,地衣通過____________加速巖石風化形成________,并積累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苔蘚取代地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分泌有機酸 土壤 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勢地位,逐漸取代了地衣(2)次生演替①概念:在原有____雖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__________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②過程(以棄耕農田上發生的演替為例)棄耕農田→__________→多年生雜草→______→灌木叢→喬木。(3)自然群落演替的共同點:都是從結構____的群落發展為結構復雜的群落,群落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增多,__________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植被土壤條件植物的種子一年生雜草小灌木簡單物種數量和群落層次土壤、光能2.(P40“圖2-12”)若一塊棄耕農田位于干旱的荒漠地區,群落演替可能發展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階段,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草本植物階段或稀疏的灌木 棄耕農田處于干旱的荒漠地區,受水分影響,棄耕農田最可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階段或稀疏的灌木階段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的組成和數量會發生變化。判斷下列相關表述是否正確。1.在裸巖上發生演替時,首先出現的生物是地衣。 ( )2.在退化林地上形成自然恢復林所發生的演替為次生演替。 ( )3.某島嶼由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現已成為旅游勝地,島上植被茂盛,風景優美。該島嶼形成后最初進行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 )4.裸巖上的群落演替,最終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態。 ( )提示:1.√ 2.√3.× 從光裸的海底火山巖演替成植被茂盛、風景優美的旅游勝地屬于初生演替。4.√圖1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歷程,圖2為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的變化情況。1.圖1中正確的演替順序是什么?其演替類型與火山噴發處所發生的演替的主要區別是什么?提示:丁→甲→丙→乙。該演替屬于次生演替,它與火山噴發處所發生的演替的主要區別在于起始條件不同。2.圖2中甲、乙分別屬于哪類演替類型?其中演替速度更快、歷時更短的是甲還是乙?提示:甲屬于初生演替,乙屬于次生演替。演替速度更快、歷時更短的是乙。3.在森林階段,群落中還能找到地衣、苔蘚、草本植物和灌木嗎?說明理由。提示: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深化歸納]1.兩種演替類型的區別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實例 沙丘、火山巖、冰川泥等 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等經歷時間 長 短速度 慢 快發展趨勢 趨向形成新群落 趨向于恢復原來的群落經歷階段 多 少2.群落演替的方向及變化實例 大多數自然群落(環境條件適宜) 受污染或破壞的群落方向 簡單→復雜→穩定 復雜→簡單→穩定能量變化 增加并趨向于穩定 減少并趨向于穩定物質變化結果 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對點練習]1.下圖為湖岸沙丘演替示意圖(圖中所標植物為各階段的優勢植物)。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在從未被植物覆蓋過的沙丘開始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B.“木棉階段”的植物可能出現在“松樹階段”C.在該演替過程中,“櫟樹階段”群落的結構最復雜D.優勢種的變化與土壤變化無關√D [據題圖可知,起始于未被植物覆蓋過的沙丘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A正確;群落演替主要體現為優勢種的代替,“木棉階段”的植物也可能會在“松樹階段”出現,B正確;在該演替過程中,群落結構會越來越復雜,“櫟樹階段”的群落結構應是最復雜的,C正確;群落演替中優勢種的變化是環境、種間關系等共同作用的結果,與土壤變化有關,D錯誤。]2.圖甲表示棄耕農田上群落演替的情況,圖乙、圖丙、圖丁為演替過程中各種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A.圖甲中,b、d時群落均存在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B.圖乙可表示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與時間的關系C.圖丙可表示該農田上植物固定的能量與時間的關系D.圖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數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C [圖甲中,b、d時群落均存在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A正確;由棄耕農田演替到茂密的喬木林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物種數目逐漸增多,物種豐富度增加,植物固定的能量逐漸增加,B正確,C錯誤;在灌木和喬木占優勢前,草本植物數量逐漸增加,在灌木和喬木占優勢后,草本植物數量可能減少,最終趨于相對穩定,D正確]易錯提醒 有關群落演替的兩點提醒(1)能否演替成森林階段與演替的類型無關,不管是初生演替還是次生演替,都可能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2)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本質區別在于演替的起點不同,即是否具備土壤條件。初生演替是在不具備土壤條件的地方進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則是在具備土壤條件的地方進行的演替。知識點2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1.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1)群落________的變化。(2)生物的遷入、遷出,群落內部____相互關系的發展變化。(3)人類的活動等。2.群落演替的結果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______________。外界環境種群相對穩定的狀態3.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1)對下列人類活動進行歸類①封山育林?、诳撤ド帧、壑卫砩衬、芴詈斓亍、莶稓游铩、藿⑷斯と郝洹、吖芾聿菰?br/>①③⑥⑦②④⑤(2)結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進行。(3)掌握演替規律的應用根據現有情況,預測__________,從而正確掌握__________,使之朝著對人類有益的方向發展。4.退耕還林、還草、還湖(1)原因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墾殖活動(如________、圍湖造田等),導致了嚴重的________。速度和方向群落的未來群落的動向毀林開荒生態問題(2)目的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走__________道路。(3)措施:頒布了《________條例》。(4)結果:實現了我國從毀林毀草開荒到____________的歷史性轉變,改變了過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可持續發展退耕還林退耕還林還草“越墾越窮、越窮越墾”(P42“圖文信息”)某地區由于氣候越來越干燥,森林逐漸被灌木叢取代。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導致該地區局部灌木叢出現了荒漠化,該現象表明人類的開墾活動使得該地區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發生改變”“變慢”或“變快”),演替方向________(填“發生改變”或“未發生改變”)。提示:變快 未發生改變人類的許多活動正在影響著群落的演替,判斷下列表述是否正確。1.群落中生物的遷入、遷出會影響群落的演替。 ( )2.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群落演替都是向結構更復雜的方向進行。 ( )3.人類掌握群落演替的規律,可使其朝著對人類有益的方向發展。 ( )4.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實質是消除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 ( )提示:1.√2.× 若氣候條件變得惡劣,即便沒有人為干預,群落也會向結構更簡單的方向演替。3.√ 4.√荒漠化是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之一,通過努力,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治沙最多的國家,并為世界治理沙漠提供了寶貴經驗。某沙地植被發生自然演替,大致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①流動沙地→②半流動沙地白沙蒿群落→③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④固定沙地油蒿群落→⑤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針茅+苔蘚群落→⑥地帶性的本氏針茅草原→⑦迅速沙化?;卮鹣铝袉栴}:1.從群落角度分析,荒漠化過程實質上是群落演替的過程,通過治理,沙漠變為綠洲,說明人類活動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油蒿根系發達、抗風沙,本氏針茅根系淺、不抗風沙。據此判斷,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階段適度干預治理。提示:⑤3.荒漠化土地適合甘草等抗旱植物生長,這些植物能通過固氮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具有良好的治沙改土效果,這體現了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關系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一定區域內無機環境的狀況,決定了哪些生物能夠在這一區域定居和繁衍;生物群落的存在又改變著無機環境[深化歸納]1.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1)砍伐森林、過度放牧、污水排入河流等活動,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維持。(2)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等活動,使群落朝著物種增多、結構復雜的方向演替,對于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群落演替的影響因素(1)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的必然結果:環境不斷變化,為群落中某些物種提供繁殖條件,而對另一些物種生存產生不利影響。(2)植物繁殖體的散布:即植物不斷地進行繁殖和遷移。(3)植物之間直接或間接地相互作用,使它們之間不斷相互影響,種間關系不斷發生變化。(4)自然因素的影響: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5)人類活動的影響:如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以及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環境污染等。人類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進行的,因此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往往會超過其他因素的影響。[對點練習]1.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改變了過去“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局面。下列關于退耕農田上發生的演替,說法錯誤的是( )A.退耕還林過程中,退耕農田上群落發生的演替類型為次生演替B.調查退耕農田上群落是否發生演替,需要分析該群落的物種組成C.若第2年人為種植一些灌木和喬木,草本植物將提前達到最大豐富度D.若群落演替至喬木階段,灌木與喬木因垂直分層不存在生態位的重疊√D [退耕后發生的演替為次生演替,相對于初生演替速度較快,A正確;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調查退耕農田上群落是否發生演替,需要分析該群落的物種組成,B正確;人為在退耕農田中種植灌木和喬木,灌木和喬木比草本更高大,導致草本植物利用的陽光減少,會使草本植物達到最大豐富度的時間提前,C正確;若群落演替至喬木階段,灌木與喬木因垂直分層存在生態位的重疊,最終重疊的生態位會被在競爭中占有優勢的物種占有,D錯誤。]2.(不定項)自20世紀60年代起,長江中游某湖泊進行了大規模的圍湖造田,湖水面積縮減近50%。對該湖泊多種生物的調查表明,水生植物、魚類的物種豐富度下降,占優勢的物種發生變化(如下表)。生物類群 20世紀60年代 20世紀80年代水生植物 種類 92種 68種占優勢的物種 菱、竹葉眼子菜、苦草、黑藻 微齒眼子菜、菰、金魚藻√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圍湖造田的過程屬于初生演替B.圍湖造田的過程中人類活動改變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菱、竹葉眼子菜、苦草、黑藻這些物種被微齒眼子菜、菰、金魚藻完全取代了D.該湖泊上中下各層分布的水生植物和魚類各不相同,這種分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生物類群 20世紀60年代 20世紀80年代魚類 種類 74種 54種占優勢的物種 鯉魚、鯽魚、鳊魚 鯽魚、黃顙魚、紅鰭鲌√BD [圍湖造田具備一定的土壤和植被等條件,因此屬于次生演替,A錯誤;圍湖造田的過程中人類活動使物種的數目減少,群落中的優勢種發生改變,導致群落向不同于原來的方向演替,故該過程改變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確;由菱、竹葉眼子菜、苦草、黑藻這些物種為優勢種演替為微齒眼子菜、菰、金魚藻為優勢種,演替過程只是優勢種的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C錯誤;湖泊上中下各層分布的水生植物和魚類各不相同,這種分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D正確。]易錯提醒 辨析群落演替的三個易錯點(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優勢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但人類活動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3)演替是一個漫長但并非永無休止的過程當群落演替到與環境處于平衡狀態時,就以相對穩定的群落為發展的頂點。1.群落演替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3.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4.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處于變化的過程中,適應變化的種群數量增長或得以維持,不適應的數量減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斷地演替。課堂檢測 素養測評243題號15√1.下列關于棄耕農田和裸巖上的演替,說法正確的是( )A.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為初生演替B.裸巖上的演替為次生演替C.這兩種演替過程完全相同D.這兩種演替過程不完全相同D [棄耕農田上發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裸巖上發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二者的演替起點等不同,A、B、C錯誤,D正確。]√243題號152.政府對某開采后的礦山進行了生態修復,對平臺及平地采用“整體覆土+撒播草籽+種植灌木”等手段進行綠化,斜坡采取掛網客土噴播進行復綠,使該礦山披上了綠裝,鳥類及其他物種也越來越豐富。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該礦山生態修復進行的演替與棄耕農田的演替類型相同B.可以預測該礦山演替的不同階段,優勢植物種群類型不同C.該礦山不同地段物種組成的差異,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D.人類采取的生態修復工程改變了該礦山自然演替的速度243題號15C [該礦山生態修復進行的演替與棄耕農田的演替類型相同,都是次生演替,A正確;群落的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所以可以預測該礦山演替的不同階段,優勢植物種群類型不同,B正確;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別,它們常呈鑲嵌分布,所以該礦山不同地段物種組成的差異,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C錯誤;人類生產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人類活動可以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人類采取的生態修復工程改變了該礦山自然演替的速度,D正確。]√243題號153.在水體或濕地中發生的植物群落演替稱為水生演替,演替開始于水生環境中,但一般都發展到陸地群落,一般淡水湖泊中,水深超過7米時,便是水底的原生裸地,其水生演替一般會經歷自由漂浮植物階段、沉水植物階段、浮葉根生植物階段、直立水生植物階段、濕生草本植物階段、木本植物階段(出現頂極群落)。下列有關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A.水深超過7米的湖泊的水生演替屬于初生演替B.環境不斷變化是水生演替的原因之一C.在陸地階段,群落均會逐漸演替成森林群落D.頂極群落處于不斷變化的相對穩定狀態243題號15C [水深超過7米時,便是水底的原生裸地,以此為起點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A正確;群落演替的過程受環境條件的影響,因此環境不斷變化是水生演替的原因之一,B正確;在陸地階段,群落的演替速度與方向還受環境條件的影響,因此陸地群落不一定會逐漸演替成森林群落,C錯誤;頂極群落是動態的,處于不斷變化的相對穩定狀態,D正確。]243題號15√4.下列關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過去的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現在黃沙滿天,水土流失的現狀是人類過度破壞群落結構導致群落退化的結果B.人類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通過植樹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C.我國頒布的《退耕還林條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進行D.在沙漠上不能演替出穩定的群落243題號15D [群落的演替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進行的,如果人為破壞群落結構而且程度很大時群落就難以恢復,甚至退化;另一方面人類也可以通過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等措施加速次生演替的速度,或改變演替的方向;我國頒布的《退耕還林條例》,能使群落盡快恢復并按自然演替規律進行,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沙漠地區可演替成穩定的群落。]243題號155.圖甲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災前后植被的變化情況;圖乙是某處沙丘發生自然演替過程中的三個階段。回答下列問題:243題號15(1)圖甲中的演替類型是________,大火過后生物體儲存的能量大量減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圖甲所示的演替過程中。三類生物出現的先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c~d段屬于優勢種的是_____,且該階段植物具有________現象,引起這種現象的環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3)從階段Ⅰ到階段Ⅱ、階段Ⅲ,物種豐富度的變化規律是________。有人認為階段Ⅰ中沒有垂直結構,你認同該觀點嗎?________。在這三個階段中所處群落穩定性最強的是________。次生演替有機物通過燃燒被氧化分解草本植物、灌木、喬木喬木分層光照逐漸增加不認同階段Ⅲ243題號15[解析] (1)在遭受火災后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發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大火過后植被中的有機物通過燃燒被氧化分解,所以生物體儲存的能量大量減少。(2)根據題圖,在次生演替過程中,植物群落的演替情況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優勢取代,灌木又被喬木優勢取代。在c~d段屬于優勢種的是喬木。在喬木階段,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別有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具有分層現象。植物的分層現象與光照有關,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3)據圖可知,圖乙中從草本植物階段到灌木階段、喬木階段物種增多,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階段Ⅰ表示草本植物階段,存在垂直結構。階段Ⅲ是喬木階段,物種豐富度大,群落的穩定性強。題號課時分層作業(8) 群落的演替13524687910111213√題組一 群落演替的類型1.群落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下列關于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說法,錯誤的是( )A.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擾可以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分別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要經歷苔蘚階段、草本階段D.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1415C [外界因素的改變,包括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可能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確;裸巖上沒有土壤結構,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而棄耕農田具有較好的土壤結構,甚至保留了部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因此棄耕農田上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B正確;初生演替先后經歷了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等,但次生演替一般直接進入草本階段,不經過苔蘚階段,C錯誤;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只有遇到極端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時,群落結構會退化,穩定性降低,D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題號21345687910111213√2.下列關于初生演替中草本植物階段和灌木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A.草本植物階段與灌木階段群落的豐富度相同B.草本植物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復雜C.草本植物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抵御環境變化的能力強D.草本植物階段為灌木階段的群落形成創造了適宜環境1415題號21345687910111213D [草本植物階段在群落演替過程中先于灌木階段出現,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生物的種類越來越多,即物種的豐富度逐漸增大,所以草本植物階段和灌木階段的物種豐富度不同,灌木階段的物種豐富度較大。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群落的空間結構逐漸變得復雜,所以草本植物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要比灌木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簡單。草本植物階段的物種豐富度小于灌木階段,抵御環境變化的能力比灌木階段弱。在群落演替過程中,前一個階段能為后一個階段創造適宜的環境。]1415題號32456879101112131√3.一般來說,群落演替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此時稱為頂極群落,一個湖泊經歷一系列的演替階段可以演變為一個森林群落,演替過程大體要經歷如圖所示的5個階段。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A.該湖泊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B.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群落演替均會達到森林群落C.裸底階段沉水植物無法生長是因為缺乏充足的氧氣條件D.因缺少光照導致浮葉根生植物階段的沉水植物逐漸減少1415題號32456879101112131D [裸底階段沒有植被覆蓋,屬于初生演替,A錯誤;只有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才能演替出森林群落,B錯誤;裸底階段缺乏土壤條件,沉水植物無法扎根生長,C錯誤;浮葉根生植物植株個體高,葉片浮于水面遮擋光照,導致浮葉根生植物階段的沉水植物逐漸減少,D正確。]1415題號42356879101112131√4.甲地發生森林火災導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噴發被火山巖全部覆蓋,之后兩地均發生了群落演替。關于甲、乙兩地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甲地和乙地發生的演替類型相同B.若沒有外力干擾,甲地可重現森林C.地衣會比苔蘚更早地出現在乙地火山巖上D.甲、乙兩地隨著時間延長,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1415題號42356879101112131A [甲地因森林火災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甲地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噴發被火山巖全部覆蓋,植被徹底消失,乙地發生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A錯誤;甲地原先是一片森林,因此該地具備形成森林的環境條件,所以若沒有外力干擾,可演替到森林階段,B正確;初生演替一般要依次經歷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故地衣會比苔蘚更早地出現在乙地火山巖上,C正確;通常情況下,演替是朝著物種多樣化、結構復雜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發展,故甲、乙兩地隨著時間延長,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D正確。]1415題號24536879101112131√5.某區域退耕還林后,20年間農田中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的物種數目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圖中①②③分別表示草本植物、喬木、灌木B.退耕還林后,在該農田上發生的群落演替為次生演替C.在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率保持不變D.當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組成仍會發生變化1415題號24536879101112131C [退耕還林后,在農田上出現的植物依次是草本植物、灌木、喬木,故①②③分別表示草本植物、喬木、灌木,A正確;退耕還林是在原有農田的基礎上進行的演替,所以屬于次生演替,B正確;在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率發生改變,比如在群落演替過程中,喬木會逐漸取代灌木的優勢地位,主要是因為喬木高大,能接受更多的陽光,C錯誤;當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數量、種類仍會有所改變,物種組成仍會發生變化,D正確。]1415題號245368791011121316.科研人員為分析發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在不同演替階段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和多樣性變化規律,選取4個不同演替階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火后演替15年、火后演替23年和森林頂極群落作為一個演替序列,采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及個體數量,結果見下表。請回答下列問題:1415不同演替階段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及個體數量演替階段 物種組成(種) 個體數量/[株·(400m2)-1]森林頂極群落 喬木 灌木 草本 總計 喬木 灌木 草本 總計火后演替5年 — 24 76 100 — 131 3 579 3 710題號24536879101112131(1)發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進行________演替,作出該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5演替階段 物種組成(種) 個體數量/[株·(400m2)-1]火后演替15年 — 17 46 63 — 196 2 773 2 969火后演替23年 7 18 39 64 151 204 2 077 2 432森林頂極群落 12 35 30 77 112 171 1 476 1 759次生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題號24536879101112131(2)隨著演替的進行,灌木層植物個體的數量表現出______________的變化趨勢。喬木層形成后,草本植物的個體數出現急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發生重度林火后,不同生態位的植物能在短時期侵入并定居,植物物種數達到最高。但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植物個體數量呈現____________趨勢。從種間關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5先增加后減少喬木層形成后,草本層可接受的光照強度減弱,不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長下降植物種間競爭加劇,使植物個體數量呈現下降趨勢題號24536879101112131(4)當群落演替到森林頂極群落后,在中等或高等強度的林火干擾后,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會上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點即可)。1415在中等或高等強度的林火干擾后,喬木層郁閉度大幅度降低,草本和灌木將得到更多的光資源,可用的生存空間及資源大幅度增加;林火促進了土壤養分循環,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表現出物種多樣性的上升[解析] (1)發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因此發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進行次生演替。(2)由表中數據可知,灌木層植物個體數量隨著演替的進行表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變化趨勢。由于喬木層形成后,草本層可接受的光照強度減弱,不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長,因此草本植物個體數急劇下降。(3)由于發生重度森林火災后,不同生態位的植物能在短時期侵入并定居,植物物種數達到最高,植物種間競爭加劇,使植物個體數量呈下降趨勢。(4)在中等或高等強度的林火干擾后,喬木層郁閉度大幅度降低,草本和灌木將得到更多的光資源,可用的生存空間及資源大幅度增加;林火促進了土壤養分循環,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表現出物種多樣性的上升。題號245368791011121311415題號24537689101112131題組二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7.我國北方某地區草地在近幾十年退化為裸露的沙丘,治沙人將沙地圍封使其自然恢復并統計各恢復時期的植物優勢種(如表)。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1415恢復階段 恢復早期 恢復中期 恢復后期優勢植物 沙米 糙隱草子 沙地榆中亞蟲實 黃柳 賴草題號24537689101112131A.裸露的沙丘中無生物存在,再形成新群落過程為初生演替B.沙丘的治理過程說明人類活動往往與自然演替的方向相同C.恢復后期該群落不同高度生長的主要植物類群不同,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D.在恢復早期沙米能作為優勢種可能是其根系發達,能固著在沙丘上1415√題號24537689101112131B [裸露的沙丘中無生物或繁殖體存在,再形成新群落過程屬于初生演替,A正確;沙丘的治理過程說明人類活動往往會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錯誤;該群落不同高度生長的主要植物類群不同,與光照有關,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C正確;在恢復早期沙米能作為優勢種可能是其根系發達,能固著在沙丘上,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D正確。]1415題號24538679101112131√8.“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沙丘改造、退耕還林、濕地保護、封山育林等是生態建設工作中的重要舉措,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沙丘的人工生態改造與退耕還林的群落演替類型相同B.若某濕地經過保護后物種豐富度未發生變化,則其群落結構也一定不會發生變化C.封山育林過程將使群落的結構更復雜,利用資源的能力更強D.退耕還林過程中,后一階段優勢物種的興起伴隨前一階段優勢物種的消亡1415題號24538679101112131C [群落演替類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沙丘的人工生態改造屬于初生演替,而退耕還林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二者演替類型不同,A錯誤;群落中的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二者并沒有絕對關聯,故若某濕地經過保護后物種豐富度未發生變化,群落的空間結構有可能發生變化,B錯誤;封山育林過程可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更加適合生物的生存,使群落的結構更復雜,使生態系統營養結構復雜性增加,利用資源的能力更強,C正確;演替過程中,前一階段優勢物種并沒有完全消亡,而是優勢地位被取代,D錯誤。]1415題號92453867101112131√9.燒荒、過度放牧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而利用一些耐旱的喬木(如檉柳)、灌木(如沙棘)來建立草場防護林,是進行生態恢復的重要措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1415A.草原群落的外貌和結構會隨著季節發生有規律的變化B.①向②、②向③的轉變說明人類活動能改變次生演替的方向C.①向②轉變后群落結構變得簡單,垂直方向上不具有分層現象D.調查草場防護林的物種豐富度,可同時使用樣方法和取樣器取樣法題號92453867101112131C [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結構也會隨著季節發生變化,A正確;據圖可知,燒荒、過度放牧可導致草原退化,種植檉柳等可建立草場防護林,人類活動能夠改變次生演替的方向,B正確;高草草原群落中高草為優勢種,燒荒后陽生草本增加,向一年生草本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增加,群落結構更復雜,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層現象,C錯誤;調查草場防護林的物種豐富度,可同時使用樣方法和取樣器取樣法,D正確。]1415題號9245386710111213110.科研人員對黃河三角洲進行調查,發現此處常見斑塊性生長的蘆葦、菖蒲、澤瀉和鼠尾草等,能為白鷺等動物提供棲息地,已經發展成為一片濕地?;卮鹣铝袉栴}:(1)該區域的形成是群落演替的結果,群落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地區群落演替的結果往往由環境和群落內的生物共同作用而決定,但_________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有時超過其他因素的影響。1415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人類活動(2)一般來說,與初生演替相比,若要從濕地階段演替到相對穩定的森林階段,演替所需的時間短,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隨著演替的進行,研究人員發現單位面積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機物比草本群落多,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號924538671011121311415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灌木群落垂直結構比草本群落復雜,植物對光的利用率較高,光合作用能力較強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4)人們通過對荒灘引入淡水、引種耐鹽堿植物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灘短期內出現物種比較豐富的濕地生物群落,這說明人類活動可以改變群落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為了解決荒灘治理種子匱乏的難題,有人提議采集各地樹種支援荒灘的改造,你__________________(填“贊同”或“不贊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號924538671011121311415速度和方向不贊同全國各地的植物種類多樣,不一定適應荒灘鹽堿的環境[解析] (1)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群落演替的方向由環境和群落內的生物共同作用而決定,但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有時超過其他因素的影響。(2)初生演替是在從來沒有生物生存,或生物被完全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發生在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所以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3)灌木群落中有草本植物、灌木等,垂直結構比草本群落復雜,所以植物對光的利用率較高,光合作用能力較強,因此單位面積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機物比草本群落多。(4)人類活動可以改變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全國各地的植物種類多樣,不一定適應荒灘鹽堿的環境,因此不能采集各地樹種支援荒灘的改造。題號924538671011121311415題號92453867101112131√11.某地的常綠闊葉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壞,一段時間后逐步恢復,如圖為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階段及其植物組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恢復過程中的各階段,所有植物的數量均逐漸增加B.在Ⅰ~Ⅳ階段的演替過程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C.退耕還湖發生的演替和火災后森林發生的演替類型不同D.若在恢復過程中人為種植一些喬木,則改變了演替的方向1415題號92453867101112131B [恢復過程中,植物種類數增加,但不是所有植物的數量均逐漸增加,A錯誤;在Ⅰ~Ⅳ階段的演替過程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抵御環境變化的能力逐漸增強,B正確;退耕還湖發生的演替和火災后森林發生的演替都屬于次生演替,C錯誤;人為種植喬木,改變了演替的速度,但并未改變該群落演替的方向,D錯誤。]1415題號92453867101112131141512.牧民將牧場的牧草更換為單一的羊喜食的豆科牧草“黃花苜?!保跊]有繼續人為干預的情況下,牧場各種牧草的相對比例隨時間變化的數據如表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牧草種類 更換牧草前各牧草比例/% 更換牧草后各牧草比例/%0年 5年 10年 15年黃花苜蓿 1 100 5 3 2白三葉 7 0 36 17 8黑麥草 10 0 50 22 13狼尾草 82 0 9 58 77題號924538671011121311415A.更換牧草后,牧場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B.黃花苜蓿在與其他牧草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C.更換牧草后5~15年間,牧場群落的豐富度沒有改變D.更換牧草后的第10年和第15年優勢種沒有改變C [牧場的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更換牧草后,牧場群落優勢草種發生了改變,故牧場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A正確;根據題表數據可知,黃花苜蓿所占的百分比逐年降低,即黃花苜蓿在與其他牧草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B正確;題表數據中只有牧草的物種變化,無法確定牧場其他物種數目變化,故無法確定更換牧草后5~15年間,牧場群落的豐富度是否改變,C錯誤;更換牧草后的第10年和第15年,均是狼尾草占比最高,故優勢種沒有改變,D正確。]√題號92453867101112131141513.(不定項)頂極群落是群落演替的最終階段,只要不受外力干擾,就能長時間保持相對穩定。如圖為不同環境下分布的頂極群落類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北極地區的頂極群落最可能是苔原,因為苔原中生物生長所需光照和降水量較少B.熱帶雨林群落中,林下植物葉片一般較大,且風媒植物較少C.據圖可知,若落葉林地區降水量持續增加,群落將演替為熱帶雨林D.年平均降水量為700 mm、年平均溫度為20 ℃地區的頂極群落可能為草原或落葉林√√√題號924538671011121311415ABD [北極地區低溫、降水量少,由題圖可知,苔原中植物生長所需光照和水分較少,可以適應北極地區的環境,故北極地區的頂極群落最可能是苔原,A正確;熱帶雨林地區高溫多雨,林冠郁閉度較高,空氣流通差,風媒植物不能很好地傳粉并繁殖后代,林下生長的植物葉片一般較大,以適應環境,B正確;據圖可知,熱帶雨林地區大部分降水量和溫度皆高于落葉林地區,故只增加降水量時,落葉林群落不一定能演替為熱帶雨林,C錯誤;據圖可知,年平均降水量為700 mm、年平均溫度為20 ℃的地區的頂極群落可能為草原或落葉林,D正確。]題號92453867101112131141514.(不定項)某片發育成熟的森林發生了嚴重火災后,研究人員對過火地帶上的植被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跟蹤調查,抽取了物種豐富度、優勢物種高度、植物甲的種群密度隨時間變化的三組數據,繪制數量變化曲線如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曲線Ⅰ代表優勢物種高度B.曲線Ⅱ代表物種豐富度,g時群落可能已基本恢復到火災前的狀態C.植物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災后土壤中留存的繁殖體有利于群落外貌的恢復D.與de段相比,ef段灌木間的競爭會減弱√√√題號92453867101112131ABC [過火地帶上的群落演替過程中,優勢物種先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然后是灌木,最后是喬木,優勢物種高度在逐漸增大且每種優勢物種在演替的相應階段會保持一段時間,這與曲線Ⅰ的變化趨勢相符,A正確;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物種的豐富度會越來越大,最終達到相對穩定,故曲線Ⅱ代表物種豐富度,g時群落可能已基本恢復到火災前的狀態,B正確;火災后土壤中留存的繁殖體可快速發育出個體,有利于群落外貌的恢復,火災后仍有部分甲存活,而灌木、喬木等植物出現后種群密度急劇下降,說明甲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C正確;與de段相比,ef段灌木數量較多,灌木間的競爭會加劇,D錯誤。]1415題號924538671011121311415互利共生題號92453867101112131(2)為了解極度貧瘠(用低濃度銨態氮處理模擬,單位:mmol·L-1)對加拿大一枝黃花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響,科研人員進行生物控制實驗,部分結果如下圖(對照組處理10 mmol·L-1銨態氮):1415實驗結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黃花在氮缺乏的環境下能成功入侵的機制是促進_________(填“地上部分”或“地下部分”)的生長來擴大其吸收氨的面積,從而提高自身的環境適應能力。地下部分題號92453867101112131(3)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后,第一年可能只有零星幾棵,但第二年開始會爆發,會使當地物種豐富度下降,物種豐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隨著時間的推移,入侵地的草本植物群落逐漸被加拿大一枝黃花群落替代,則發生替代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群落演替的類型為__________。1415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加拿大一枝黃花群落中的物種競爭能力強,實驗地的環境條件更適合加拿大一枝黃花生存次生演替題號92453867101112131(5)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所帶來的危害警示我們,引種時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1415協調原則;避免引入外來入侵物種;要有相應的監測機制題號92453867101112131(3)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4)若加拿大一枝黃花群落中的物種競爭能力強,實驗地的環境條件更適合加拿大一枝黃花生存,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入侵地的草本植物群落會逐漸被加拿大一枝黃花群落替代。加拿大一枝黃花是中途入侵來的,該地原來就有物種在此生活,所以是次生演替。(5)引入外來物種,可能會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故在引入以前需要考慮引入物種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有無敵害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注意協調原則,避免造成生物入侵,還需建立外來物種引進的風險評估機制、綜合治理機制及跟蹤監測機制。141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2章第3節群落的演替課件.ppt 課時分層作業(8)答案.docx 課時分層作業(8)群落的演替.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