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黃河頌》導學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詩人光未然及《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等相關知識。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的主題及情感內涵。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過程與方法目標反復誦讀詩歌,提高朗讀能力,在讀中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發散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贊頌黃河、贊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感。品味詩歌語言,體會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提高對詩歌的鑒賞能力。難點: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把握黃河作為一個象征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深入理解詩歌內涵,感悟黃河的英雄氣概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感。三、教學過程1趣味導入(5分鐘)導入:播放《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船夫曲》和《保衛黃河》的音樂片段, 在激昂的音樂聲中感受黃河的氣勢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問:聽完后的感受是什么?2圖片展示:展示黃河奔騰不息、波濤洶涌的壯麗畫面,如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黃河蜿蜒流淌的全景等, 直觀地感受黃河的雄偉壯觀。教師激情導入:“同學們,剛才我們聆聽的音樂和欣賞的圖片,展現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她以英雄的氣魄和偉大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她是我們民族的屏障,保護著炎黃子孫免受外敵的侵略;她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勇向前。在抗日戰爭時期,詩人光未然隨八路軍行進在黃河岸邊,被黃河的磅礴氣勢和抗日軍民的偉大形象所震撼,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黃河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歌,去感受黃河的偉大,去體會中華民族的精神!”(板書課題:黃河頌)3進行作者簡介:光未然,原名張光年,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1936年到延安,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風行全國。4介紹創作背景:《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樂作品,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創作于抗日戰爭時期。當時,日寇的鐵蹄肆意踐踏著中華大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詩人隨八路軍行進在黃河邊,雄奇壯麗的山河,面對偉大而堅強的抗日軍民,唱出了豪邁的頌歌。5預習檢查:字詞積累:找同學朗讀字音:澎湃(pài) 哺育(bǔ) 屏障(zhàng) 氣魄(pò) 巔(diān) 狂瀾(lán)6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悟: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氣勢和感情,同時思考以下問題:全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詩人從哪幾個方面贊美了黃河?7梳理詩歌結構,概括大意:引導學生梳理詩歌的結構,明確詩歌由序曲、主體、尾聲三部分組成,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序曲:點明黃河的偉大堅強,引出對黃河的贊頌。主體:從黃河的自然特點、地理特征以及黃河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三個方面,熱情地贊美了黃河的英雄氣魄。尾聲: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的精神。8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分組探究,明確任務: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擇一個探究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要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做好記錄,準備發言。問題一:歌詞中“頌黃河”部分反復出現“啊!黃河!”起了怎樣的作用?問題二: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向南北兩岸伸出萬千條鐵的臂膀”?問題三:作者心目中的黃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各小組圍繞探究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學生的討論,適時給予引導和啟發,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各小組選派代表進行發言,展示小組討論的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歸納和點撥提升:9品讀感悟,賞析詩歌美點賞讀課文,交流批注:再次朗讀課文,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批注賞析,可以從語言、修辭、情感等方面入手,體會詩歌的美點。小組交流,分享感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學生以“我欣賞這首詩的_______(方面),因為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發言,分享自己對詩歌的賞析和感悟。四、課堂小結主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深入理解了《黃河頌》這首詩歌,感受到了詩人對黃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體會到了黃河所象征的偉大、堅強的中華民族精神。情感: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傳承和弘揚黃河精神,努力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五、課堂基礎練習: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澎湃( )哺育( )屏障( )氣魄( )巔( )狂瀾( )六、課后小練筆假如你是一位導游,帶領游客游覽黃河,請你為黃河寫一段導游詞,介紹黃河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字數不少于200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