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美版高中《美術鑒賞》教材第二單元《圖像之美—繪畫藝術》總 4 課時 第 3 課時課題: 主題三:現實與理想——西方古典繪畫 主備人;教學目標 1、通過對不同時期西方繪畫作品的鑒賞,了解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特點(圖像識讀) 2、通過對作品《蒙娜麗莎》的深度鑒賞,鞏固美術鑒賞的四個過程(描述 分析 解釋 評價),并嘗試挖掘美術作品背后體現的社會文化,進而理解其藝術思維的演化(圖像識讀 審美判斷 文化理解) 3、感受不同歷史時期藝術家對美的探索及創造力表現,感受人文主義的光輝,感受西方傳統繪畫的美術語言形式(文化理解 美術表現)學習重點 西方古典繪畫在西方美術體系中的作用及其蘊含的審美意識 2、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對古典繪畫的影響及其在主題、藝術風格、藝術形式和繪畫技巧的演進學習難點 1、如何通過作品來認識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和藝術思維 2、如何從形式方面來分析和解釋古典繪畫中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3、理解中西文化對美術作品藝術語言的影響學習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幾何體及素描作品 學具: 繪圖紙、鉛筆等教研共案 個性調整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情境導入 通過展示《蒙娜麗莎》作品直觀導入。 提出問題;為什么說《蒙娜麗莎》是一幅世界名畫? 引導學生展開求知思考——這幅油畫到底好在哪里?進而提醒學生應從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和文化的角度展開學習,為接下來的對西方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的鑒賞的學習做好鋪墊。 人們往往對美的事物情有獨鐘,大屏幕展示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 提出問題: 這是一幅世界名畫,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每件藝術名作都烙著時代的印記,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文化和審美意識。 西方古典繪畫與當時的歷史文化有著怎樣的關系,作品是怎樣反映當時的審美觀念的呢? 學生面對司空見慣的一幅作品展開思考……教學過程 學習任務一 西方繪畫中的理想美來自哪里?(現實與理想) 【設計意圖-圖像識讀 文化理解 審美判斷】 通過分析古代歐洲、古埃及的壁畫和古希臘的雕塑作品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引導學生發現在不的歷史同時期不同的國家對于美的認識和表達并不完全一樣。 問題設計: 舊石器時代的人們是怎么做到把動物畫的這么真實的? 古埃及人為什么采取這種表現方式(“正面率”) 結論:古埃及藝術家在表現人體的美時加入了自己對于美的認識創造了一種程式化的美——正面率 什么是“黃金比例”?它是怎么得來的?P68 結論:古希臘的雕塑作品體現了理想與現實的完美結合 1、辨認歐洲洞穴壁畫的形象 2、觀察識讀古埃及繪畫的正面率,思考古埃及人的審美觀念并回答 3、閱讀思考并回答 黃金比值5:8,古希臘的人物形象是嚴格按照1:7的美學法則塑造的學習任務二 文藝復興的藝術有何特點? (神性與人性) 【設計意圖-圖像識讀 文化理解 美術表現 】 通過深度鑒賞《蒙娜麗莎》了解作品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藝術語言與科技發展的關系,感受藝術作品中蘊含的人性的光輝 問題設計: 中世紀的歐洲是什么現狀?什么是文藝復興? (展示中世紀的圣像畫和《蒙娜麗莎》進行對比)兩幅畫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何區別?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大的不同?(描述、分析和題材 明暗 空間 構圖 透視 解剖) 展示幾何球體(圓球體和正方體)并講解明暗規律 4、《蒙娜麗莎》為什么被稱為世界名畫?(理解現實之美) 結論:從歷史、文化、科技、審美幾個方面說明 思考并回答 1、中世紀教皇統治的基督教會強調滅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 文藝復興以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名的人文主義社會思潮。其核心內容是提倡人性,反對神性 2、圣像:圣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表情動作刻板,平面化 蒙娜麗莎:現實生活中的人—生動立體逼真 3、練習球體明暗體積的表現 4、小組討論并總結發言學習任務三 豐富多彩的歐洲繪畫(現實與世俗) 【設計意圖-審美判斷】 通過比較鑒賞和形式鑒賞的方式了解文藝復興之后宗教畫、歷史畫之外的西方繪畫在主題內容、風格和審美上的新特征 多媒體展示作品 1、肖像畫《教皇英諾森十世》(《潑墨仙人圖》) 2、風俗畫《倒牛奶的女仆》(《搗練圖》) 3、風景畫《埃克河邊的磨坊》(《六君子圖》) 4、靜物畫《有檸檬、牡蠣和酒杯的生活》(《花籃圖》) 分組比較以上的每組作品,分析它們在美術語言運用上的差異是什么?這些西方古典繪畫的共同點是什么? 總結:1、西方古典繪畫強調明暗、體積、空間、色彩、透視等,而中國繪畫強調線條、筆墨等 2、再現、寫實 小組討論,按照美術鑒賞的四個過程(描述 分析 解釋 評價)記錄并分別表述學習任務四 新古典主義繪畫與浪漫主義繪畫(現實與浪漫) 【設計意圖-圖像解讀 審美判斷 文化理解】 選取戰爭與和平的主題作品展開鑒賞,使學生體會現實生活與理想的沖突,理解藝術作品中的浪漫傾向。同時教育學生珍惜和平的生活環境。 多媒體展示作品 1、《馬拉之死》 介紹法國大革命及作品的歷史背景 問題:作者是通過什么手法來描繪這一歷史情節的? 2、《自由引導人民》 介紹法國七月革命及作品的歷史背景 問題:作品中的形象與現實生活有何不同,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表現? 按照美術作品的鑒賞步驟對作品展開鑒賞并分析作者的創作意圖小結 【設計意圖-審美判斷】 緊緊圍繞現實與理想這一主題回顧知識點,加深學生對于西方古典繪畫的認識,強調西方古典繪畫的成就和總體上再現寫實的傾向特點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認為西方古典繪畫的總體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思考并回答課后拓展 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如果需要繪畫作品來裝飾自己的臥室,你會選擇西方古典繪畫嗎?為什么 根據自己喜歡的風格做出選擇并解釋實 踐 設 計 1.觀察石膏圓球體和正方體的光影變化并嘗試繪畫表現 2.展示歐式和中式的家庭裝飾效果圖并要求配好繪畫(中或西)作品 板 書 設 計 現實與理想——西方古典繪畫 一.現實與理想 二. 神性與人性 三. 現實與世俗 四. 現實與浪漫教 學 反 思 本節課的內容比較多,時間跨度很大,從舊石器時代的歐洲洞穴壁畫一直學習到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繪畫,所以在教學資料選取上做了取舍,每項學習任務只選了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展開鑒賞。以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導入課題,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展開教學,圍繞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設計教學環節和內容,在問題鏈的引導下層層深入展開鑒賞活動,添加了動手實踐和實際應用的教學設計,加深了對西方古典繪畫語言的認識和感受。 每個教學任務的問題設計都做了反復斟酌,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指向相應的核心素養,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本節課涉及的歷史知識較多,每幅作品都有其社會學背景,為作品鑒賞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師講解作品背景時費時較多使得課時緊張了些,以后在課堂教學前應備好閱讀資料,讓學生做好作品鑒賞的認知準備。 “學習任務一”特別提示古埃及創造性藝術思維的重要性,這和二十世紀西方立體派以及中國畫散點透視的觀察和表現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學習任務二”特別強調文藝復興美術給西方世界帶來的影響,作品蘊含的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輝照耀了整個歐洲,也為當時科技學術求真的追求掃清了思想障礙。 “學習任務三”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指向審美判斷,乍看比較容易,關鍵是學會運用比較的鑒賞方法來分析判斷中西美術語言的不同,進而理解中西文化對美術思維的影響,所以本環節其實是難點。 “學習任務四”了解美術作品的現實性和理想性的關系,既有聯系又有沖突,提示西方古典繪畫的造型藝術手法是具象的,具有再現和寫實的特點。 本課的評價主要體現為過程性評價,以便起到及時引導思維和糾錯認知的作用。(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