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精講本 1.6語法知識及文學文化常識(學生本+教師本+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精講本 1.6語法知識及文學文化常識(學生本+教師本+ppt)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語文學科
專題六 語法知識及文學文化常識
一、詞性
依據詞語的意義,可以很輕松地判斷詞語的類型(詞性)。
詞類 定義及舉例
名詞 表示人或事物(具體、抽象事物)、時間、方位等。如:手機、早晨、四周等
動詞 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發展變化的詞。如:跳、愛、提高、吃、派遣等
代詞 代指人和事物的名稱,或起指示作用,或用來提問的詞。如:你、我、他、這、誰等
介詞 表示詞與詞、詞與句子之間關系的虛詞,不能單獨作句子成分。如:由、為了等
形容詞 用來描摹人或事物的詞(狀態、顏色、形狀、性質)。如:高、冷、快、彎曲等
數詞 表示數目的詞,包括確數、概數、序數。如:一、三、少許、第一等
量詞 表示單位的詞。如:個、次、斤、趟等
副詞 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邊,起修飾、限制作用,表程度、范圍、語氣等。如:很、都、還等
連詞 用來連接詞、短語或句子,起連接作用的詞。如:跟、同、而且、只要等
嘆詞 表示強烈感情以及應答、招呼的詞,即感嘆詞。如:啊、喂等
助詞 附著在其他詞、詞組,或是句子上,作為輔助之用。如:的、地、得、了、嗎等
擬聲詞 模擬事物聲音的詞。如:嘩啦、轟隆、叮咚、啦等
二、短語類型
短語的結構分為五種類型:并列式、偏正式、動賓式、主謂式、補充式。
短語類型 解讀說明 結構形式 舉例說明
主謂式 表示陳述與被陳述的關系 名+動、名+形、代+動、代+形 感情激動、掌聲熱烈、辯論激烈
動賓式 動賓之間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 動+賓 熱愛祖國、發展生產、采取措施
補充式 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分是補語 動+補、形+補 看清楚、去一趟、打量一番、好極了
并列式 詞和詞之間沒有輕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名+名、動+動、形+形、代+代、數量+數量 今天明天、討論并通過、莊嚴肅穆、齊心協力、半斤八兩
偏正式 前偏后正:“偏”修飾、限制“正” 定+中(名、代)、狀+中(動、形) 祖國大地、頑強生活、輕輕撫摸、激動歡呼、江南水鄉
三、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是指組成句子的各個相關部分,包括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成分 說 明 符號 用法舉例
主語 主語是句子中的陳述對象,說明是誰或“什么事物”    ①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②他們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③紅的像火。
謂語 謂語是對句子的主語作陳述的成分,說明主語“是什么”或“怎么樣”    ①她是一名記者。②火車開動了。③趙州橋非常雄偉。
賓語 賓語是謂語的支配對象,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結果、處所、工具等    ①敵人監視著葦塘。②妹妹正在上小學。③我借用下你的圓珠筆。
定語 定語是句子中名詞中心語前面的修飾成分,說明事物的性質、狀態,或限定事物的領屬、質料、數量等 (  ) ①(我們家的)臺階有三級。②(眼前的)環境好像是(一個)夢。③(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變老。
狀語 狀語是句子中動詞或形容詞中心語前面的修飾成分,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狀態、時間、處所或性狀的程度等 [  ] ①畫眉[在樹林邊婉轉地]歌唱。②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③他們[輕飄飄地]浮在水上。
補語 補語是謂語的補充成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處所、數量、時間等 <   > ①水漲<起來>了。②樹葉兒綠得<發亮>。③我和母親走<在前面>。④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
四、復句類型辨識
復句類型 常用關聯詞
并列 “也”“又”“還”“既……,又……”“一邊……,一邊……”“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而是……”等
遞進 “更”“而且”“甚至”“尤其”“特別”“何況”“不但(不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也、還、甚至)……”“尚且……,何況……”等
選擇 “與其……,不如……”“寧可……,也……” “或者……”“也許……,也許……” “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轉折 “雖然(盡管、固然)……,但是(可是、卻)……”“然而”“不過”
因果 “因為”“由于”“所以”“因此”“因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為……” “既然……,就……”
假設 “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就……,(便)……”“即使(縱然、哪怕、就算)……,也……”
條件 “只要(只需、一旦)……,就(都、便、總)……”“只有(除非)……,才(否則、不)……”“無論(不論、不管)……,都……”
承接 “首先(先)……接著……”“于是”“然后”“便”
1.詞性判斷,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我確實親眼看到過倒掛著還能開花的仙人掌”一句中的“還”是介詞。( × )
(2)“他只說了一句”“往那邊走”“學而不思則罔”“喂,快過來”,這些短語中加點的詞分別是副詞、介詞、連詞和嘆詞。( √ )
(3)“她把那把油紙傘送給了那位丁香一樣的姑娘”一句中,第一個“把”是介詞,第二個“把”是量詞。 ( √ )
2.短語類型判斷,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互相挑逗”“春紅已謝”“活潑熱鬧”“爭取民主”,這四個短語類型分別是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并列短語和動賓短語。( √ )
(2)“打虎拍蠅”“治國理政”“狗仗人勢”“南征北戰”的結構類型相同。( × )
(3)“空氣干燥”“缺乏糧食”“平坦的地勢”“熱死了”四個短語類型依次是主謂短語、動賓短語、偏正短語和補充短語。( √ )
3.句子主干判斷,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我們的航天器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個簡單的兒童玩具。”這個句子的主干是“航天器是個簡單的玩具”。( × )
(2)“那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也不再是教科書中冰冷的符號了。”這個句子的主干是“名字不是符號”。( √ )
(3)“青春的歡歌笑語與少年的煩惱無奈編織成了這段如詩的旅程。”這個句子的主干是“青春與少年編織成旅程”。( × )
4.復句關系判斷,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該句是轉折復句。( × )
(2)“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該句是并列復句。( √ )
(3)“任憑窗外云卷云舒,季節更迭,窗內永遠是苦讀的身影。”該句是條件復句。( √ )
一、文學常識梳理
(一)中國古代重要文體
1.詩:起源于先秦,興盛于唐。古詩分類:(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歌”“歌行”“引”“曲”“吟”等古體體裁也屬古體詩,格律上更加自由。(2)近體詩:①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六言較少);②律詩:每首八句,偶句押韻,頷聯、頸聯必須對仗,有五律、七律等。課文舉例:《雁門太守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赤壁》《錢塘湖春行》。
2.詞: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一種詩歌,句式長短不一。詞的流派有兩種: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觀、李清照、納蘭性德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等。按字數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課文舉例:《念奴嬌·赤壁懷古》《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3.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又稱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包括小令、套數兩種。課文舉例:《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山坡羊·驪山懷古》。
4.說:從內容上看,該文體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作者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課文舉例:《馬說》《愛蓮說》。
5.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容多含頌揚或鑒戒之意。課文舉例:《陋室銘》。
6.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所贈親友的贊許、推崇、勉勵之辭。課文舉例:《送東陽馬生序》。
7.表:又稱奏疏、奏議,臣子向君主陳述意見或有所請求的一種文體。課文舉例:《出師表》。
8.記:大多數是游記,一種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跡等的散文體裁;其次是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課文舉例:《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小石潭記》《核舟記》。
9.傳:傳是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且事跡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跡,也可寫作“自傳”。多采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課文舉例:《陳涉世家》。
10.書:即書信,古代人的書信又叫“尺牘”“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可抒情,可寫景,也可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課文舉例:《誡子書》《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
11.注疏:注和疏的并稱。注,對經書字句的注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注的注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課文舉例:《三峽》(酈道元《水經注》)。
12.駢文: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為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漸衰。課文舉例:《陋室銘》《與朱元思書》。
(二)史書體例
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示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七下《孫權勸學》)、《左傳》(九下《曹劌論戰》)。
2.紀傳體: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前面,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示例:司馬遷《史記》(八上《周亞夫軍細柳》、九下《陳涉世家》)。
3.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示例:劉向主編的《戰國策》(九下《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4.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與斷代史正好相反。示例:司馬遷《史記》。
5.斷代史: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始創于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均屬此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的史書,以朝代為斷限的,也屬斷代史。示例:班固《漢書》、陳壽《三國志》等。
(三)中國古代重要作家作品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又稱“詩三百”。全書按內容分為風、雅、頌,按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二者合稱“詩經六義”,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課文:《關雎》《蒹葭》《式微》《子衿》。
2.《樂府詩集》:為北宋郭茂倩所編。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書。開拓了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處于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課文:《木蘭詩》《十五從軍征》。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后世尊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教育上主張“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等,首創私人講學之風。《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為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課文:《<論語>十二章》。
4.《左傳》:即《春秋左氏傳》,又稱《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記敘了東周前期254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課文:《曹劌論戰》。
5.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尊為“亞圣”。主張“仁政”,強調“民貴君輕”,實行“王道”。《孟子》: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的,屬語錄體散文集。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
6.莊子: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逍遙游》等。《莊子》:是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課文:《北冥有魚》《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7.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國前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列子》又名《沖虛真經》,是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學所著,是道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課文:《愚公移山》《杞人憂天》。
8.《禮記》: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學家戴圣編纂的,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其中的《學記》是我國最早的教育論文。課文:《雖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9.《史記》:是西漢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全書130篇,包括本紀(帝王傳記)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表10篇、書8篇,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課文:《周亞夫軍細柳》《陳涉世家》。
10.《戰國策》: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是一部國別體史書。著重記錄了戰國時期一些謀臣策士的言論和謀略。課文:《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11.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開創“建安風骨”新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課文:《觀滄海》《龜雖壽》。
12.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漢丞相,謚號“忠武”。作品收入《諸葛亮集》。課文:《誡子書》《出師表》。
13.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謚號“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課文:《桃花源記》《<飲酒>其五》。
14.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象,撰《水經注》。課文:《三峽》。
15.《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志人小說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與逸事。課文:《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
16.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詩文自成一家,稱為“吳均體”,善于寫作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三篇,并稱“吳均三書”。課文:《與朱元思書》。
17.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萬榮)人。唐初詩人,“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一。代表作有《滕王閣序》等。課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8.王維:字摩詰,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唐代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同為盛唐山水田園派代表人物,蘇軾贊其詩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課文:《使至塞上》《竹里館》。
19.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人稱“李杜”。課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渡荊門送別》《<行路難>其一》。
20.杜甫:字子美,世稱少陵野老,又稱杜工部,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其詩是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被稱為“詩史”。代表作“三吏”“三別”等。課文:《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1.岑參:唐代邊塞詩人,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邊塞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岑參集》。課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逢入京使》。
22.韓愈:唐代散文家、詩人,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作品收入《昌黎先生集》。課文:《馬說》《晚春》《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23.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與元稹合稱“元白”。他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品收入《白氏長慶集》。課文:《錢塘湖春行》《賣炭翁》。
24.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字夢得,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合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課文:《<秋詞>其一》《陋室銘》《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5.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人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他是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的文學作品的文學家,開拓了我國古代寓言文學發展的新階段。“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收入《柳河東集》。課文:《小石潭記》。
26.杜牧:晚唐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與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課文:《泊秦淮》《赤壁》。
27.《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 362年間的史事。其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課文:《孫權勸學》。
28.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希文,謚號文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兼工詩詞散文,屬豪放派。著有《范文正公集》。課文:《岳陽樓記》《漁家傲·秋思》。
29.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課文:《醉翁亭記》《賣油翁》《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30.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被后人尊為宋代理學家的“開山祖師”。課文:《愛蓮說》。
3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世稱臨川先生。積極推進古文運動,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收入《臨川先生文集》。課文:《登飛來峰》。
32.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同屬“唐宋八大家”之列。是豪放詞派創始人。課文:《記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3.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中成就最高者。作品前期多寫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課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34.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愛國詩人。課文:《游山西村》《卜算子·詠梅》《<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35.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繼承并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開拓了詞的表現范圍,人稱“詞中之龍”。作品收入《稼軒長短句》。課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36.文天祥: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其詩富有愛國情懷,激昂動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課文:《過零丁洋》《南安軍》。
37.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元散曲成就最高者之一。課文:《天凈沙·秋思》。
38.張養浩:元代文學家,字希孟,號云莊。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稱。課文:《山坡羊·潼關懷古》《山坡羊·驪山懷古》。
39.宋濂:元末明初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思想家,與劉基、高啟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有《宋濂全集》。課文:《送東陽馬生序》。
40.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課文:《湖心亭看雪》。
41.蒲松齡: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淄川(今屬山東淄博)人,清代文學家。著有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等。《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是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課文:《狼》。
42.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清代小說家。其著作《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小說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描寫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史,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廣闊的社會現實。課文:《劉姥姥進大觀園》。
43.沈括: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科學家。著有《夢溪筆談》。課文:《活板》。
44.龔自珍:字璱人,浙江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近代啟蒙思想的先驅。課文:《<己亥雜詩>其五》。
45.秋瑾: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革命烈士。課文:《滿江紅(小住京華)》。
(四)中國現、當代重要作家作品
1.魯迅:字豫才,原名周樹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第一篇現代短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等。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選自《朝花夕拾》)、《故鄉》《孔乙己》《社戲》(選自《吶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且介亭雜文》)。
2.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現代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代表作詩集《女神》《星空》,歷史劇《屈原》《虎符》。課文:《天上的街市》《<屈原>節選》。
3.朱自清:字佩弦,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等。課文:《背影》《春》。
4.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現代著名作家,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代表作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等。課文:《濟南的冬天》。
5.冰心:原名謝婉瑩,現代散文家、詩人、小說家、兒童文學家。代表作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課文:《荷葉·母親》。
6.葉圣陶:原名葉紹鈞,作家、教育家。代表作《稻草人》《倪煥之》《腳步集》。課文:《蘇州園林》。
7.艾青:原名蔣正涵,號海澄,詩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贊歌》《向太陽》。課文:《我愛這土地》。
8.余光中:出生于江蘇南京,后移居臺灣,詩人,“鄉愁詩人”。代表作《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課文:《鄉愁》。
9.舒婷:朦朧詩人。代表作《致橡樹》。課文:《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10.賀敬之:當代詩人,劇作家。代表作劇本《白毛女》,詩歌《桂林山水歌》。課文:《回延安》。
11.劉慈欣:科幻作家。代表作《三體》《流浪地球》。課文:《帶上她的眼睛》。
12.曹文軒:兒童文學家。代表作《草房子》。課文:《孤獨之旅》。
13.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作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蝕》三部曲、《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課文:《白楊禮贊》。
14.楊絳:作家、翻譯家。代表作《干校六記》《將飲茶》。課文:《老王》。
15.史鐵生:當代作家。代表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務虛筆記》《我與地壇》《合歡樹》。課文:《秋天的懷念》。
16.劉紹棠:當代著名鄉土文學家,“荷花淀派”代表人物。代表作《青枝綠葉》《蛾眉》《蒲柳人家》《運河的槳聲》。課文:《<蒲柳人家>節選》。
17.汪曾祺:當代作家、戲劇家,京派作家代表。代表作《受戒》《大淖記事》。課文:《昆明的雨》。
(五)外國重要作家作品
1.《伊索寓言》:古希臘作家伊索所編寓言,經后人加工,以詩或散文的形式結集成為后世流傳的《伊索寓言》。課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2.(蘇聯)高爾基:蘇聯作家,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長篇小說《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課文:《海燕》。
3.(俄國)普希金: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著名的詩人、小說家。代表作《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課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選自《普希金詩集》)。
4.(俄國)契訶夫:俄國作家、戲劇家。代表作《裝在套子里的人》。課文:《變色龍》。
5.(俄國)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和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6.(法國)雨果:法國作家,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課文:《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法國)莫泊桑: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并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代表作《羊脂球》《項鏈》《漂亮朋友》。課文:《我的叔叔于勒》。
8.(法國)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作家。代表作《昆蟲記》。課文:《蟬》(選自《昆蟲的故事》)。
9.(丹麥)安徒生:19世紀丹麥著名童話作家。代表作《夜鶯》《丑小鴨》《海的女兒》等。課文:《皇帝的新裝》。
10.(印度)泰戈爾: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新月集》《園丁集》。課文:《金色花》。
11.(美國)海倫·凱勒: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課文:《再塑生命的人》。
12.(美國)阿西莫夫:美國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代表作《基地》《新疆域》。課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13.(美國)馬克·吐溫:美國作家。代表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課文:《登勃朗峰》。
14.(奧地利)茨威格: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代表作小說《象棋的故事》,傳記《三位大師》。課文:《偉大的悲劇》《列夫·托爾斯泰》。
(六)中外作家、作品并稱
1.“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三吏”“三別”:指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三吏”指《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指《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3.永州八記:指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在永州時寫的八篇游記散文,依次是《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4.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游記》和曹雪芹的《紅樓夢》。
5.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6.孔孟:孔子(孔丘)和孟子(孟軻)。
7.“風騷”:《詩經·國風》和《楚辭·離騷》的并稱。
8.樂府雙璧:《木蘭詩》《孔雀東南飛》。
9.兩司馬:指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和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
10.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1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12.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3.王孟: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派代表詩人。
14.高岑:高適、岑參,邊塞詩代表詩人。
1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和杜牧。
16.韓柳: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17.書法四大家:唐代的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和元代的趙孟。
18.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19.蘇辛:蘇軾、辛棄疾。
20.蘇黃:蘇軾、黃庭堅。
21.三蘇: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22.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23.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簡稱關、白、馬、鄭。
24.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高啟、劉基。
25.公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26.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歐陽修。
27.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28.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29.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
二、文化常識梳理
(一)人物稱謂
1.古人的名、字、號
(1)名:是在古代社會中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時用名。
(2)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互為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如李白,字太白。
(3)號:①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和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如別號中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功名利祿的志趣。
②尊號,封建時代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廟等稱號。如“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指唐明皇。
③謚號,即死后由皇帝頒賜的榮譽。如“文正”是范仲淹的謚號。
④綽號,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如《水滸傳》里梁山上一百零八人個個都有綽號。
(4)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個人姓名的還有:
①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柳宗元稱為柳河東或柳柳州。
②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③以室名、齋名、軒名、堂名為號的。如辛棄疾的號“稼軒”取自室名。
2.敬辭稱謂
(1)令:用于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郎(對方兒子)、令愛(對方女兒)。
(2)惠:用于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如惠顧(光臨,多用于商店對顧客)、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惠存(請保存)、惠贈[指對方贈予(財物)]、惠允[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3)垂:用于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如垂問、垂詢、垂念、垂愛。
(4)賜:用于別人對自己的指示、光顧、答復等。如賜教、賜復。
(5)高:用于稱別人的事物。如高見、高論、高壽、高齡、高就、高朋、高鄰。
(6)賢:用于平輩或晚輩。如賢弟、賢侄。
(7)尊:用于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尊親(對方父母)、尊公、尊府、尊君(對方父親)。
(8)奉:用于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時。如奉送、奉還、奉勸、奉陪。
(9)特定對象:對帝王,如萬歲、圣上、天子、圣駕、陛下、大王。對將帥,如麾下。
(10)其他:久仰、勞駕、賞光、賞臉、貴姓、貴庚、大作、大駕。
3.謙辭稱謂
(1)家:用于對別人稱自己輩分高的或同輩年紀大的親屬。如家父、家嚴、家君、家母、家慈。
(2)舍:用于對別人稱自己輩分低的或同輩年紀小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
(3)小:用于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小女、小兒、小店。
(4)愚:用于自稱。如愚兄、愚見。
(5)拙:用于稱自己的(文章、見解等)。如拙作、拙著、拙見。
(6)敝:用于稱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校。
(7)鄙:用于自稱。如鄙人、鄙見。
(8)其他:寒舍、見諒、見教。
(二)年齡稱謂
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
3.始齔(chèn):指兒童換牙時,七八歲。
4.垂髫:指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小孩。如:黃發垂髫。[《桃花源記》(八下)]
5.黃口:十歲以下。
6.幼學:十歲。
7.束發:成童,指男子十五歲。
8.豆蔻:女子十三四歲。
9.及笄(jī):女子十五歲。
10.碧玉:女子十六歲。
11.加冠(弱冠):男子二十歲。如: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九下)]
12.而立:三十歲。
13.不惑:四十歲。
14.知天命:五十歲。
15.花甲、耳順:六十歲。
16.古稀:七十歲。
17.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
18.期頤:一百歲。
(三)古代地理
1.地區名常識
(1)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上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2)楚山:荊山。在湖北省西部。
(3)三秦:古代指關中地區。
(4)巴山楚水:指四川和兩湖(湖南、湖北)一帶。
(5)河北、河南:古代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
2.山川、關隘名常識
(1)江河:古代指長江、黃河。如:長河落日圓。“長河”指黃河。[《使至塞上》(八上)]
(2)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五津:岷江上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如:風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
(4)岱:指泰山。如:岱宗夫如何?[《望岳》(七下)]
(5)瀟湘: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如:南極瀟湘。[《岳陽樓記》(九上)]
3.地理常識
山水陰陽: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衡陽、江陰、華陰、漢陽、洛陽都符合這一原則。如:①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岸)[《愚公移山》(八上)]②陰陽割昏曉。[《望岳》(七下)]
(四)古詩文中的意象、指代
1.意象
(1)子規:即杜鵑,又稱“布谷鳥”。如:楊花落盡子規啼。[《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七上)]
(2)折柳:指《折楊柳》,漢代樂府曲名,內容多敘離別之情。如:此夜曲中聞折柳。[《春夜洛城聞笛》(七下)]
2.借代
(1)“鴻儒”代指“博學的人”, “白丁”代指“沒有功名的人”。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七下)]
(2)“絲竹”代指“音樂”。如: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七下)]
(3)“烽火”代指“戰事”。如:烽火連三月。[《春望》(八上)]
(4)“黃發垂髫”代指“老人和小孩”。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八下)]
(5)“嬋娟”代指“月亮”。如: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九上)]
(6)“鱗”代指“魚”。如: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岳陽樓記》(九上)]
(7)“廟堂”代指“朝廷”。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九上)]
(8)“騷人”代指“文人”。如:遷客騷人。[《岳陽樓記》(九上)]
(9)“桑梓”代指“家鄉”。如:世先生同在桑梓。[《范進中舉》(九上)]
(10)“傴僂提攜”代指“老人和小孩”。如:傴僂提攜。[《醉翁亭記》(九上)]
(11)“布衣”代指“平民”。如: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九下)]②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九下)]
(12)“汗青”代指“史冊”。如: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九下)]
(13)“干戈”代指“戰爭”。如:干戈寥落四周星。[《過零丁洋》(九下)]
(14)“南冠”代指“俘虜”。如: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別云間》(九下)]
3.其他特定文化詞匯
(1)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國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國家。
(2)須眉:指胡須和眉毛,也指男子。
(3)風騷:本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后來泛指文章辭藻。
(4)手足:比喻兄弟。
(5)黃花:指菊花。
(6)同窗:指同學。
(7)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輩和所教的門生。
(8)杏林: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以“杏林中人”自居。后遂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德和精良醫術。
(9)巾幗:巾幗原是古時的一種配飾,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巾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變為婦女專用。“巾幗”后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如今已是對婦女的一種尊稱。
(10)后庭花:曲名,《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南朝陳亡國之君陳叔寶所作,后世多稱之為亡國之音。
(五)十八個典故
1.歸雁
含義(情感):后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常常用來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課文詩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次北固山下》(七上)]
2.燕然
含義(情感):“燕然”泛指戰爭前線或邊塞,在古詩文中敘述建立邊塞功績時,常被引用。課文詩句:①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使至塞上》(八上)]②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秋思》(九下)]
3.聞笛賦
含義(情感):以“聞笛”“聞笛賦”為悼念故人之詞。課文詩句:懷舊空吟聞笛賦。[《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九上)]
4.爛柯人
含義(情感):后用“爛柯人”“爛柯”指久離家而剛回故鄉的人,亦指飽經世事變幻的人。課文詩句:到鄉翻似爛柯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九上)]
5.銅雀
含義(情感):(1)指曹操所建銅雀臺。(2)借指帝王宮殿。課文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八上)]
6.子規
含義(情感):(1)烘托傷春、惜春之情。(2)感慨險峻、亡國之情。(3)傾訴悲苦、哀怨之情。
課文詩句: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七上)]
7.八百里
含義(情感):后以“八百里”指牛。課文詩句:八百里分麾下炙。[《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九下)]
8.的盧
含義(情感):后用“的盧馬”形容快馬。課文詩句:馬作的盧飛快。[《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九下)]
9.后庭花
含義(情感):后以《玉樹后庭花》為“亡國之音”。課文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泊秦淮》(七下)]
10.黃金臺
含義(情感):后以“黃金臺”指“招攬賢良的地方”,也指“賢良薈萃的地方”。課文詩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雁門太守行》(八上)]
11.垂釣碧溪
含義(情感):詩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表現了詩人對未來充滿希望。課文詩句:閑來垂釣碧溪上。[《行路難(其一)》(九上)]
12.乘舟夢日
含義(情感):詩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表現了詩人對未來充滿希望。課文詩句: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其一)》(九上)]
13.長風破浪
含義(情感):比喻遠大的志向得以施展。課文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其一)》(九上)]
14.孫郎
含義(情感):詞人以孫權自比,表現出其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課文詩句: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江城子·密州出獵》(九下)]
15.馮唐
含義(情感):詞人以西漢名將魏尚自比,是希望朝廷重用他,讓他有機會再展宏圖,為國立功。課文詩句: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江城子·密州出獵》(九下)]
16.蓬山
含義(情感):借“蓬山”指對方住處。課文詩句:蓬山此去無多路。[《無題》(九上)]
17.青鳥
含義(情感):后借“青鳥”指傳遞信息的人,隱喻愛情。課文詩句:青鳥殷勤為探看。[《無題》(九上)]
18.四面楚歌
含義(情感):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課文詩句:四面歌殘終破楚。[《滿江紅》(九下)]
(六)傳統節日
1.九日:指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如:[《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七上)]
2.春社日:古代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祈求豐收。如:簫鼓追隨春社近。[《游山西村》(七下)]
節日 別 稱 時 間 習 俗
春節 新春、元日、新正 農歷正月初一 貼春聯、掛年畫、拜年、吃餃子
元宵節 上元節、元夕 農歷正月十五 賞花燈、吃元宵(北方)、吃湯圓(南方)
寒食節 禁煙節、冷節、百五節 清明前一二日 禁煙火、吃寒食
清明節 踏青節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在公歷四月五日前后 掃墓、祭祖、放風箏、踏青
端午節 端陽節、龍舟節 農歷五月初五 賽龍舟、吃粽子
七夕節 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 農歷七月初七 乞巧、拜織女
中秋節 團圓節、秋夕、八月節 農歷八月十五 賞月、祭月、吃月餅
重陽節 登高節、重九節、九九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 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吃菊花酒、插茱萸
臘八節 臘日祭、臘八祭 農歷臘月初八 喝臘八粥
除夕 大年夜、除夜 農歷十二月最后一天夜晚 守歲、吃年夜飯
(七)二十四節氣
節氣 含 義
立春 開始進入春天。“立”有“開始”的意思
雨水 空氣濕潤,雨水增多
驚蟄 天氣轉暖,春雷始響,萬物蘇醒
春分 晝夜等長。“分”有“半”的意思
清明 氣候變暖,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種的時節
谷雨 寒潮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利于谷物生長
立夏 夏季開始。溫度升高,雷雨增多
小滿 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夏至 炎熱將至。“至”有“到”的意思
小暑 天氣炎熱,未到最熱時。“暑”即“炎熱”
大暑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 開始進入秋天。“秋”指暑去涼來
處暑 炎熱暑期即將過去。“處”有“止息”的意思
白露 天氣已轉涼
秋分 秋季中間,晝夜等長
寒露 氣溫下降,露水更涼
霜降 天氣漸冷,開始降霜
立冬 冬季開始
小雪 部分地區開始降雪
大雪 天氣更冷,降雪可能性更大
冬至 寒冷將至
小寒 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
大寒 天氣嚴寒,最寒冷的時期到來
含有特殊意義的節氣:
1.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2.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寓意驅除寒冷。
3.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寒暑遞進變化程度。
4.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時間和程度。
5.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結、凝華現象。
6.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如“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雷打驚蟄前,高山好種田”。
(八)天干地支
1.紀年 (1)干支紀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兩兩相配,六十周年而復始,每六十年為一甲子。 (2)王公即位年次紀年 如:魯莊公十年。 (3)年號紀年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 元豐六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 慶歷四年: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 (4)生肖紀年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與地支對應) 2.紀月 如:孟春、仲春、季春 3.紀日 (1)干支紀日 (2)特定名稱 朔:初一    望:十五 既望:十六   晦:月末 4.紀時 子時:23—1點  丑時:1—3點 寅時:3—5點 卯時:5—7點 辰時:7—9點 巳時:9—11點 午時:11—13點 未時:13—15點 申時:15—17點 酉時:17—19點 戌時:19—21點 亥時:21—23點
(九)十二生肖
  又稱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的,與人出生年份對應的十二種動物。可用此來計算人的年齡。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對應關系如下:
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龍 蛇 馬 羊 猴 雞 狗 豬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古代科舉制度及官員任免
1.古代科舉制度(從隋至清)
(1)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2)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叫亞元。
(3)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300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2.古代官職任免
(1)拜:授給官職。
(2)除:免除舊職任新職。
(3)授:授給官職。
(4)擢:提拔。
(5)遷:調職。
(6)左遷:降職調動。
(7)罷:免職,停職。
(8)免:免除官職。
(9)黜:廢黜,貶退。
(10)謫:降職并調動。
(11)簡(簡拔):挑選錄取。
(12)任:委任。
(十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漢字演變過程
甲骨文(殷、商) 金文(西周、春秋) 大篆(戰國) 小篆(秦朝) 隸書(漢朝) 楷書、行書、草書
注:由“篆書”到“隸書”的演變稱為“隸變”,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2.漢字造字法——“六書”
“六書”是漢字構字的基本原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總結前人造字經驗,提出了“六書”的說法。并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3.古代書法名家
(1)書圣——東晉王羲之,作品《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
(2)草圣——唐代張旭,作品《肚痛帖》
(3)楷書四大家——歐陽詢(歐體)、顏真卿(顏體)、柳公權(柳體)、趙孟(趙體)
(4)初唐四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5)宋代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99張PPT)
中考語文
二輪復習課件
統編版
2025年中考語文 二輪專題復習精講本
第一部分 積累與運用
1.6 語法知識及文學文化常識
一、詞性
依據詞語的意義,可以很輕松地判斷詞語的類型(詞性)。
詞類 定義及舉例
名詞 表示人或事物(具體、抽象事物)、時間、方位等。如:手機、早晨、四周等
動詞 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發展變化的詞。如:跳、愛、提高、吃、派遣等
代詞 代指人和事物的名稱,或起指示作用,或用來提問的詞。如:你、我、他、這、誰等
詞類 定義及舉例
介詞 表示詞與詞、詞與句子之間關系的虛詞,不能單獨作句子成分。如:由、為了等
形容詞 用來描摹人或事物的詞(狀態、顏色、形狀、性質)。如:高、冷、快、彎曲等
數詞 表示數目的詞,包括確數、概數、序數。如:一、三、少許、第一等
量詞 表示單位的詞。如:個、次、斤、趟等
詞類 定義及舉例
副詞 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邊,起修飾、限制作用,表程度、范圍、語氣等。如:很、都、還等
連詞 用來連接詞、短語或句子,起連接作用的詞。如:跟、同、而且、只要等
嘆詞 表示強烈感情以及應答、招呼的詞,即感嘆詞。如:啊、喂等
助詞 附著在其他詞、詞組,或是句子上,作為輔助之用。如:的、地、得、了、嗎等
擬聲詞 模擬事物聲音的詞。如:嘩啦、轟隆、叮咚、啦等
二、短語類型
短語的結構分為五種類型:并列式、偏正式、動賓式、主謂式、補充式。
短語類型 解讀說明 結構形式 舉例說明
主謂式 表示陳述與被陳述的關系 名+動、名+形、代+動、代+形 感情激動、掌聲熱烈、辯論激烈
動賓式 動賓之間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 動+賓 熱愛祖國、發展生產、采取措施
短語類型 解讀說明 結構形式 舉例說明
補充式 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分是補語 動+補、形+補 看清楚、去一趟、打量一番、好極了
并列式 詞和詞之間沒有輕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名+名、動+動、形+形、代+代、數量+數量 今天明天、討論并通過、莊嚴肅穆、齊心協力、半斤八兩
偏正式 前偏后正:“偏”修飾、限制“正” 定+中(名、代)、狀+中(動、形) 祖國大地、頑強生活、輕輕撫摸、激動歡呼、江南水鄉
三、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是指組成句子的各個相關部分,包括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成分 說 明 符號 用法舉例
主語 主語是句子中的陳述對象,說明是誰或“什么事物”   ①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②他們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③紅的像火。
謂語 謂語是對句子的主語作陳述的成分,說明主語“是什么”或“怎么樣” ①她是一名記者。②火車開動了。③趙州橋非常雄偉。
成分 說 明 符號 用法舉例
賓語 賓語是謂語的支配對象,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結果、處所、工具等    ①敵人監視著葦塘。②妹妹正在上小學。③我借用下你的圓珠筆。
定語 定語是句子中名詞中心語前面的修飾成分,說明事物的性質、狀態,或限定事物的領屬、質料、數量等 (  ) ①(我們家的)臺階有三級。②(眼前的)環境好像是(一個)夢。③(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變老。
成分 說 明 符號 用法舉例
狀語 狀語是句子中動詞或形容詞中心語前面的修飾成分,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狀態、時間、處所或性狀的程度等 [  ] ①畫眉[在樹林邊婉轉地]歌唱。②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③他們[輕飄飄地]浮在水上。
補語 補語是謂語的補充成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處所、數量、時間等 <   > ①水漲<起來>了。②樹葉兒綠得<發亮>。③我和母親走<在前面>。④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
四、復句類型辨識
復句類型 常用關聯詞
并列 “也”“又”“還”“既……,又……”“一邊……,一邊……”“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而是……”等
遞進 “更”“而且”“甚至”“尤其”“特別”“何況”“不但(不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也、還、甚至)……”“尚且……,何況……”等
選擇 “與其……,不如……”“寧可……,也……” “或者……”“也許……,也許……” “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復句類型 常用關聯詞
轉折 “雖然(盡管、固然)……,但是(可是、卻)……”“然而”“不過”
因果 “因為”“由于”“所以”“因此”“因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為……” “既然……,就……”
假設 “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就……,(便)……”“即使(縱然、哪怕、就算)……,也……”
復句類型 常用關聯詞
條件 “只要(只需、一旦)……,就(都、便、總)……”“只有(除非)……,才(否則、不)……”“無論(不論、不管)……,都……”
承接 “首先(先)……接著……”“于是”“然后”“便”
×


2.短語類型判斷,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互相挑逗”“春紅已謝”“活潑熱鬧”“爭取民主”,這四個短語類型分別是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并列短語和動賓短語。(  )
(2)“打虎拍蠅”“治國理政”“狗仗人勢”“南征北戰”的結構類型相同。(  )
(3)“空氣干燥”“缺乏糧食”“平坦的地勢”“熱死了”四個短語類型依次是主謂短語、動賓短語、偏正短語和補充短語。(  )

×

3.句子主干判斷,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我們的航天器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個簡單的兒童玩具。”這個句子的主干是“航天器是個簡單的玩具”。(  )
(2)“那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也不再是教科書中冰冷的符號了。”這個句子的主干是“名字不是符號”。(  )
(3)“青春的歡歌笑語與少年的煩惱無奈編織成了這段如詩的旅程。”這個句子的主干是“青春與少年編織成旅程”。(  )
×

×
4.復句關系判斷,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該句是轉折復句。(  )
(2)“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該句是并列復句。(  )
(3)“任憑窗外云卷云舒,季節更迭,窗內永遠是苦讀的身影。”該句是條件復句。(  )
×


一、文學常識梳理
(一)中國古代重要文體
1.詩:起源于先秦,興盛于唐。古詩分類:(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歌”“歌行”“引”“曲”“吟”等古體體裁也屬古體詩,格律上更加自由。(2)近體詩:①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六言較少);②律詩:每首八句,偶句押韻,頷聯、頸聯必須對仗,有五律、七律等。課文舉例:《雁門太守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赤壁》《錢塘湖春行》。
2.詞: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一種詩歌,句式長短不一。詞的流派有兩種: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觀、李清照、納蘭性德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等。按字數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課文舉例:《念奴嬌·赤壁懷古》《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3.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又稱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包括小令、套數兩種。課文舉例:《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山坡羊·驪山懷古》。
4.說:從內容上看,該文體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作者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課文舉例:《馬說》《愛蓮說》。
5.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容多含頌揚或鑒戒之意。課文舉例:《陋室銘》。
6.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所贈親友的贊許、推崇、勉勵之辭。課文舉例:《送東陽馬生序》。
7.表:又稱奏疏、奏議,臣子向君主陳述意見或有所請求的一種文體。課文舉例:《出師表》。
8.記:大多數是游記,一種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跡等的散文體裁;其次是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課文舉例:《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小石潭記》《核舟記》。
9.傳:傳是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且事跡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跡,也可寫作“自傳”。多采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課文舉例:《陳涉世家》。
10.書:即書信,古代人的書信又叫“尺牘”“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可抒情,可寫景,也可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課文舉例:《誡子書》《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
11.注疏:注和疏的并稱。注,對經書字句的注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注的注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課文舉例:《三峽》(酈道元《水經注》)。
12.駢文: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為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漸衰。課文舉例:《陋室銘》《與朱元思書》。
(二)史書體例
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示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七下《孫權勸學》)、《左傳》(九下《曹劌論戰》)。
2.紀傳體: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前面,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示例:司馬遷《史記》(八上《周亞夫軍細柳》、九下《陳涉世家》)。
3.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示例:劉向主編的《戰國策》(九下《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4.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與斷代史正好相反。示例:司馬遷《史記》。
5.斷代史: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始創于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均屬此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的史書,以朝代為斷限的,也屬斷代史。示例:班固《漢書》、陳壽《三國志》等。
(三)中國古代重要作家作品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又稱“詩三百”。全書按內容分為風、雅、頌,按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二者合稱“詩經六義”,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課文:《關雎》《蒹葭》《式微》《子衿》。
2.《樂府詩集》:為北宋郭茂倩所編。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書。開拓了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處于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課文:《木蘭詩》《十五從軍征》。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后世尊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教育上主張“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等,首創私人講學之風。《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為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課文:《<論語>十二章》。
4.《左傳》:即《春秋左氏傳》,又稱《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記敘了東周前期254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課文:《曹劌論戰》。
5.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尊為“亞圣”。主張“仁政”,強調“民貴君輕”,實行“王道”。《孟子》: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的,屬語錄體散文集。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
6.莊子: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逍遙游》等。《莊子》:是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課文:《北冥有魚》《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7.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國前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列子》又名《沖虛真經》,是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學所著,是道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課文:《愚公移山》《杞人憂天》。
8.《禮記》: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學家戴圣編纂的,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其中的《學記》是我國最早的教育論文。課文:《雖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9.《史記》:是西漢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全書130篇,包括本紀(帝王傳記)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表10篇、書8篇,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課文:《周亞夫軍細柳》《陳涉世家》。
10.《戰國策》: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是一部國別體史書。著重記錄了戰國時期一些謀臣策士的言論和謀略。課文:《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11.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開創“建安風骨”新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課文:《觀滄海》《龜雖壽》。
12.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漢丞相,謚號“忠武”。作品收入《諸葛亮集》。課文:《誡子書》《出師表》。
13.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謚號“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課文:《桃花源記》《<飲酒>其五》。
14.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象,撰《水經注》。課文:《三峽》。
15.《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志人小說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與逸事。課文:《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
16.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詩文自成一家,稱為“吳均體”,善于寫作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三篇,并稱“吳均三書”。課文:《與朱元思書》。
17.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萬榮)人。唐初詩人,“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一。代表作有《滕王閣序》等。課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8.王維:字摩詰,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唐代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同為盛唐山水田園派代表人物,蘇軾贊其詩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課文:《使至塞上》《竹里館》。
19.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人稱“李杜”。課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渡荊門送別》《<行路難>其一》。
20.杜甫:字子美,世稱少陵野老,又稱杜工部,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其詩是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被稱為“詩史”。代表作“三吏”“三別”等。課文:《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1.岑參:唐代邊塞詩人,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邊塞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岑參集》。課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逢入京使》。
22.韓愈:唐代散文家、詩人,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作品收入《昌黎先生集》。課文:《馬說》《晚春》《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23.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與元稹合稱“元白”。他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品收入《白氏長慶集》。課文:《錢塘湖春行》《賣炭翁》。
24.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字夢得,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合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課文:《<秋詞>其一》《陋室銘》《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5.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人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他是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的文學作品的文學家,開拓了我國古代寓言文學發展的新階段。“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收入《柳河東集》。課文:《小石潭記》。
26.杜牧:晚唐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與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課文:《泊秦淮》《赤壁》。
27.《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 362年間的史事。其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課文:《孫權勸學》。
28.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希文,謚號文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兼工詩詞散文,屬豪放派。著有《范文正公集》。課文:《岳陽樓記》《漁家傲·秋思》。
29.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課文:《醉翁亭記》《賣油翁》《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30.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被后人尊為宋代理學家的“開山祖師”。課文:《愛蓮說》。
3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世稱臨川先生。積極推進古文運動,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收入《臨川先生文集》。課文:《登飛來峰》。
32.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同屬“唐宋八大家”之列。是豪放詞派創始人。課文:《記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3.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中成就最高者。作品前期多寫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課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34.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愛國詩人。課文:《游山西村》《卜算子·詠梅》《<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35.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繼承并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開拓了詞的表現范圍,人稱“詞中之龍”。作品收入《稼軒長短句》。課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36.文天祥: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其詩富有愛國情懷,激昂動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課文:《過零丁洋》《南安軍》。
37.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元散曲成就最高者之一。課文:《天凈沙·秋思》。
38.張養浩:元代文學家,字希孟,號云莊。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稱。課文:《山坡羊·潼關懷古》《山坡羊·驪山懷古》。
39.宋濂:元末明初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思想家,與劉基、高啟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有《宋濂全集》。課文:《送東陽馬生序》。
40.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課文:《湖心亭看雪》。
41.蒲松齡: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淄川(今屬山東淄博)人,清代文學家。著有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等。《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是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課文:《狼》。
42.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清代小說家。其著作《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小說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描寫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史,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廣闊的社會現實。課文:《劉姥姥進大觀園》。
43.沈括: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科學家。著有《夢溪筆談》。課文:《活板》。
44.龔自珍:字璱人,浙江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近代啟蒙思想的先驅。課文:《<己亥雜詩>其五》。
45.秋瑾: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革命烈士。課文:《滿江紅(小住京華)》。
(四)中國現、當代重要作家作品
1.魯迅:字豫才,原名周樹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第一篇現代短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等。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選自《朝花夕拾》)、《故鄉》《孔乙己》《社戲》(選自《吶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且介亭雜文》)。
2.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現代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代表作詩集《女神》《星空》,歷史劇《屈原》《虎符》。課文:《天上的街市》《<屈原>節選》。
3.朱自清:字佩弦,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等。課文:《背影》《春》。
4.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現代著名作家,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代表作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等。課文:《濟南的冬天》。
5.冰心:原名謝婉瑩,現代散文家、詩人、小說家、兒童文學家。代表作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課文:《荷葉·母親》。
6.葉圣陶:原名葉紹鈞,作家、教育家。代表作《稻草人》《倪煥之》《腳步集》。課文:《蘇州園林》。
7.艾青:原名蔣正涵,號海澄,詩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贊歌》《向太陽》。課文:《我愛這土地》。
8.余光中:出生于江蘇南京,后移居臺灣,詩人,“鄉愁詩人”。代表作《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課文:《鄉愁》。
9.舒婷:朦朧詩人。代表作《致橡樹》。課文:《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10.賀敬之:當代詩人,劇作家。代表作劇本《白毛女》,詩歌《桂林山水歌》。課文:《回延安》。
11.劉慈欣:科幻作家。代表作《三體》《流浪地球》。課文:《帶上她的眼睛》。
12.曹文軒:兒童文學家。代表作《草房子》。課文:《孤獨之旅》。
13.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作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蝕》三部曲、《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課文:《白楊禮贊》。
14.楊絳:作家、翻譯家。代表作《干校六記》《將飲茶》。課文:《老王》。
15.史鐵生:當代作家。代表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務虛筆記》《我與地壇》《合歡樹》。課文:《秋天的懷念》。
16.劉紹棠:當代著名鄉土文學家,“荷花淀派”代表人物。代表作《青枝綠葉》《蛾眉》《蒲柳人家》《運河的槳聲》。課文:《<蒲柳人家>節選》。
17.汪曾祺:當代作家、戲劇家,京派作家代表。代表作《受戒》《大淖記事》。課文:《昆明的雨》。
(五)外國重要作家作品
1.《伊索寓言》:古希臘作家伊索所編寓言,經后人加工,以詩或散文的形式結集成為后世流傳的《伊索寓言》。課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2.(蘇聯)高爾基:蘇聯作家,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長篇小說《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課文:《海燕》。
3.(俄國)普希金: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著名的詩人、小說家。代表作《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課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選自《普希金詩集》)。
4.(俄國)契訶夫:俄國作家、戲劇家。代表作《裝在套子里的人》。課文:《變色龍》。
5.(俄國)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和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6.(法國)雨果:法國作家,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課文:《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法國)莫泊桑: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并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代表作《羊脂球》《項鏈》《漂亮朋友》。課文:《我的叔叔于勒》。
8.(法國)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作家。代表作《昆蟲記》。課文:《蟬》(選自《昆蟲的故事》)。
9.(丹麥)安徒生:19世紀丹麥著名童話作家。代表作《夜鶯》《丑小鴨》《海的女兒》等。課文:《皇帝的新裝》。
10.(印度)泰戈爾: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新月集》《園丁集》。課文:《金色花》。
11.(美國)海倫·凱勒: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課文:《再塑生命的人》。
12.(美國)阿西莫夫:美國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代表作《基地》《新疆域》。課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13.(美國)馬克·吐溫:美國作家。代表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課文:《登勃朗峰》。
14.(奧地利)茨威格: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代表作小說《象棋的故事》,傳記《三位大師》。課文:《偉大的悲劇》《列夫·托爾斯泰》。
(六)中外作家、作品并稱
1.“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三吏”“三別”:指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三吏”指《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指《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3.永州八記:指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在永州時寫的八篇游記散文,依次是《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4.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游記》和曹雪芹的《紅樓夢》。
5.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6.孔孟:孔子(孔丘)和孟子(孟軻)。
7.“風騷”:《詩經·國風》和《楚辭·離騷》的并稱。
8.樂府雙璧:《木蘭詩》《孔雀東南飛》。
9.兩司馬:指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和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
10.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1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12.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3.王孟: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派代表詩人。
14.高岑:高適、岑參,邊塞詩代表詩人。
1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和杜牧。
16.韓柳: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18.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19.蘇辛:蘇軾、辛棄疾。
20.蘇黃:蘇軾、黃庭堅。
21.三蘇: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22.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23.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簡稱關、白、馬、鄭。
24.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高啟、劉基。
25.公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26.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歐陽修。
27.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28.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29.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
二、文化常識梳理
(一)人物稱謂
1.古人的名、字、號
(1)名:是在古代社會中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時用名。
(2)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互為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如李白,字太白。
(3)號:①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和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如別號中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功名利祿的志趣。
②尊號,封建時代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廟等稱號。如“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指唐明皇。
③謚號,即死后由皇帝頒賜的榮譽。如“文正”是范仲淹的謚號。
④綽號,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如《水滸傳》里梁山上一百零八人個個都有綽號。
(4)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個人姓名的還有:
①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柳宗元稱為柳河東或柳柳州。
②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③以室名、齋名、軒名、堂名為號的。如辛棄疾的號“稼軒”取自室名。
2.敬辭稱謂
(1)令:用于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郎(對方兒子)、令愛(對方女兒)。
(2)惠:用于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如惠顧(光臨,多用于商店對顧客)、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惠存(請保存)、惠贈[指對方贈予(財物)]、惠允[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3)垂:用于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如垂問、垂詢、垂念、垂愛。
(4)賜:用于別人對自己的指示、光顧、答復等。如賜教、賜復。
(5)高:用于稱別人的事物。如高見、高論、高壽、高齡、高就、高朋、高鄰。
(6)賢:用于平輩或晚輩。如賢弟、賢侄。
(7)尊:用于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尊親(對方父母)、尊公、尊府、尊君(對方父親)。
(8)奉:用于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時。如奉送、奉還、奉勸、奉陪。
(9)特定對象:對帝王,如萬歲、圣上、天子、圣駕、陛下、大王。對將帥,如麾下。
(10)其他:久仰、勞駕、賞光、賞臉、貴姓、貴庚、大作、大駕。
3.謙辭稱謂
(1)家:用于對別人稱自己輩分高的或同輩年紀大的親屬。如家父、家嚴、家君、家母、家慈。
(2)舍:用于對別人稱自己輩分低的或同輩年紀小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
(3)小:用于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小女、小兒、小店。
(4)愚:用于自稱。如愚兄、愚見。
(5)拙:用于稱自己的(文章、見解等)。如拙作、拙著、拙見。
(6)敝:用于稱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校。
(7)鄙:用于自稱。如鄙人、鄙見。
(8)其他:寒舍、見諒、見教。
(二)年齡稱謂
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
3.始齔(chèn):指兒童換牙時,七八歲。
4.垂髫:指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小孩。如:黃發垂髫。[《桃花源記》(八下)]
5.黃口:十歲以下。
6.幼學:十歲。
7.束發:成童,指男子十五歲。
8.豆蔻:女子十三四歲。
9.及笄(jī):女子十五歲。
10.碧玉:女子十六歲。
11.加冠(弱冠):男子二十歲。如: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九下)]
12.而立:三十歲。
13.不惑:四十歲。
14.知天命:五十歲。
15.花甲、耳順:六十歲。
16.古稀:七十歲。
17.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
18.期頤:一百歲。
(三)古代地理
1.地區名常識
(1)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上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2)楚山:荊山。在湖北省西部。
(3)三秦:古代指關中地區。
(4)巴山楚水:指四川和兩湖(湖南、湖北)一帶。
(5)河北、河南:古代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
2.山川、關隘名常識
(1)江河:古代指長江、黃河。如:長河落日圓。“長河”指黃河。[《使至塞上》(八上)]
(2)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五津:岷江上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如:風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
(4)岱:指泰山。如:岱宗夫如何?[《望岳》(七下)]
(5)瀟湘: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如:南極瀟湘。[《岳陽樓記》(九上)]
3.地理常識
山水陰陽: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衡陽、江陰、華陰、漢陽、洛陽都符合這一原則。如:①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岸)[《愚公移山》(八上)]②陰陽割昏曉。[《望岳》(七下)]
(四)古詩文中的意象、指代
1.意象
(1)子規:即杜鵑,又稱“布谷鳥”。如:楊花落盡子規啼。[《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七上)]
(2)折柳:指《折楊柳》,漢代樂府曲名,內容多敘離別之情。如:此夜曲中聞折柳。[《春夜洛城聞笛》(七下)]
2.借代
(1)“鴻儒”代指“博學的人”, “白丁”代指“沒有功名的人”。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七下)]
(2)“絲竹”代指“音樂”。如: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七下)]
(3)“烽火”代指“戰事”。如:烽火連三月。[《春望》(八上)]
(4)“黃發垂髫”代指“老人和小孩”。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八下)]
(5)“嬋娟”代指“月亮”。如: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九上)]
(6)“鱗”代指“魚”。如: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岳陽樓記》(九上)]
(7)“廟堂”代指“朝廷”。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九上)]
(8)“騷人”代指“文人”。如:遷客騷人。[《岳陽樓記》(九上)]
(9)“桑梓”代指“家鄉”。如:世先生同在桑梓。[《范進中舉》(九上)]
(10)“傴僂提攜”代指“老人和小孩”。如:傴僂提攜。[《醉翁亭記》(九上)]
(11)“布衣”代指“平民”。如: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九下)]②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九下)]
(12)“汗青”代指“史冊”。如: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九下)]
(13)“干戈”代指“戰爭”。如:干戈寥落四周星。[《過零丁洋》(九下)]
(14)“南冠”代指“俘虜”。如: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別云間》(九下)]
3.其他特定文化詞匯
(1)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國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國家。
(2)須眉:指胡須和眉毛,也指男子。
(3)風騷:本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后來泛指文章辭藻。
(4)手足:比喻兄弟。
(5)黃花:指菊花。
(6)同窗:指同學。
(7)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輩和所教的門生。
(8)杏林: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以“杏林中人”自居。后遂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德和精良醫術。
(9)巾幗:巾幗原是古時的一種配飾,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巾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變為婦女專用。“巾幗”后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如今已是對婦女的一種尊稱。
(10)后庭花:曲名,《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南朝陳亡國之君陳叔寶所作,后世多稱之為亡國之音。
(五)十八個典故
1.歸雁
含義(情感):后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常常用來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課文詩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次北固山下》(七上)]
2.燕然
含義(情感):“燕然”泛指戰爭前線或邊塞,在古詩文中敘述建立邊塞功績時,常被引用。課文詩句:①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使至塞上》(八上)]②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秋思》(九下)]
3.聞笛賦
含義(情感):以“聞笛”“聞笛賦”為悼念故人之詞。課文詩句:懷舊空吟聞笛賦。[《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九上)]
4.爛柯人
含義(情感):后用“爛柯人”“爛柯”指久離家而剛回故鄉的人,亦指飽經世事變幻的人。課文詩句:到鄉翻似爛柯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九上)]
5.銅雀
含義(情感):(1)指曹操所建銅雀臺。(2)借指帝王宮殿。課文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八上)]
6.子規
含義(情感):(1)烘托傷春、惜春之情。(2)感慨險峻、亡國之情。(3)傾訴悲苦、哀怨之情。
課文詩句: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七上)]
7.八百里
含義(情感):后以“八百里”指牛。課文詩句:八百里分麾下炙。[《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九下)]
8.的盧
含義(情感):后用“的盧馬”形容快馬。課文詩句:馬作的盧飛快。[《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九下)]
9.后庭花
含義(情感):后以《玉樹后庭花》為“亡國之音”。課文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泊秦淮》(七下)]
10.黃金臺
含義(情感):后以“黃金臺”指“招攬賢良的地方”,也指“賢良薈萃的地方”。課文詩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雁門太守行》(八上)]
11.垂釣碧溪
含義(情感):詩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表現了詩人對未來充滿希望。課文詩句:閑來垂釣碧溪上。[《行路難(其一)》(九上)]
12.乘舟夢日
含義(情感):詩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表現了詩人對未來充滿希望。課文詩句: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其一)》(九上)]
13.長風破浪
含義(情感):比喻遠大的志向得以施展。課文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其一)》(九上)]
14.孫郎
含義(情感):詞人以孫權自比,表現出其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課文詩句: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江城子·密州出獵》(九下)]
15.馮唐
含義(情感):詞人以西漢名將魏尚自比,是希望朝廷重用他,讓他有機會再展宏圖,為國立功。課文詩句: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江城子·密州出獵》(九下)]
16.蓬山
含義(情感):借“蓬山”指對方住處。課文詩句:蓬山此去無多路。[《無題》(九上)]
17.青鳥
含義(情感):后借“青鳥”指傳遞信息的人,隱喻愛情。課文詩句:青鳥殷勤為探看。[《無題》(九上)]
18.四面楚歌
含義(情感):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課文詩句:四面歌殘終破楚。[《滿江紅》(九下)]
(六)傳統節日
1.九日:指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如:[《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七上)]
2.春社日:古代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祈求豐收。如:簫鼓追隨春社近。[《游山西村》(七下)
節日 別 稱 時 間 習 俗
春節 新春、元日、新正 農歷正月初一 貼春聯、掛年畫、拜年、吃餃子
元宵節 上元節、元夕 農歷正月十五 賞花燈、吃元宵(北方)、吃湯圓(南方)
寒食節 禁煙節、冷節、百五節 清明前一二日 禁煙火、吃寒食
節日 別 稱 時 間 習 俗
清明節 踏青節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在公歷四月五日前后 掃墓、祭祖、放風箏、踏青
端午節 端陽節、龍舟節 農歷五月初五 賽龍舟、吃粽子
七夕節 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 農歷七月初七 乞巧、拜織女
中秋節 團圓節、秋夕、八月節 農歷八月十五 賞月、祭月、吃月餅
節日 別 稱 時 間 習 俗
重陽節 登高節、重九節、九九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 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吃菊花酒、插茱萸
臘八節 臘日祭、臘八祭 農歷臘月初八 喝臘八粥
除夕 大年夜、除夜 農歷十二月最后一天夜晚 守歲、吃年夜飯
(七)二十四節氣
節氣 含 義
立春 開始進入春天。“立”有“開始”的意思
雨水 空氣濕潤,雨水增多
驚蟄 天氣轉暖,春雷始響,萬物蘇醒
春分 晝夜等長。“分”有“半”的意思
清明 氣候變暖,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種的時節
谷雨 寒潮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利于谷物生長
立夏 夏季開始。溫度升高,雷雨增多
節氣 含 義
小滿 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夏至 炎熱將至。“至”有“到”的意思
小暑 天氣炎熱,未到最熱時。“暑”即“炎熱”
大暑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 開始進入秋天。“秋”指暑去涼來
處暑 炎熱暑期即將過去。“處”有“止息”的意思
白露 天氣已轉涼
節氣 含 義
秋分 秋季中間,晝夜等長
寒露 氣溫下降,露水更涼
霜降 天氣漸冷,開始降霜
立冬 冬季開始
小雪 部分地區開始降雪
大雪 天氣更冷,降雪可能性更大
冬至 寒冷將至
小寒 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
大寒 天氣嚴寒,最寒冷的時期到來
含有特殊意義的節氣:
1.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2.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寓意驅除寒冷。
3.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寒暑遞進變化程度。
4.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時間和程度。
5.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結、凝華現象。
6.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如“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雷打驚蟄前,高山好種田”。
1.紀年
(1)干支紀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兩兩相配,六十周年而復始,每六十年為一甲子。
(2)王公即位年次紀年
如:魯莊公十年。
(八)天干地支
(3)年號紀年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
元豐六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
慶歷四年: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
(4)生肖紀年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與地支對應)
2.紀月
如:孟春、仲春、季春
3.紀日
(1)干支紀日
(2)特定名稱
朔:初一    望:十五
既望:十六   晦:月末
4.紀時
子時:23—1點   丑時:1—3點
寅時:3—5點 卯時:5—7點
辰時:7—9點 巳時:9—11點
午時:11—13點 未時:13—15點
申時:15—17點 酉時:17—19點
戌時:19—21點 亥時:21—23點
(九)十二生肖
  又稱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的,與人出生年份對應的十二種動物。可用此來計算人的年齡。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對應關系如下:
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龍 蛇 馬 羊 猴 雞 狗 豬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古代科舉制度及官員任免
1.古代科舉制度(從隋至清)
(1)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2)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叫亞元。
(3)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300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2.古代官職任免
(1)拜:授給官職。
(2)除:免除舊職任新職。
(3)授:授給官職。
(4)擢:提拔。
(5)遷:調職。
(6)左遷:降職調動。
(7)罷:免職,停職。
(8)免:免除官職。
(9)黜:廢黜,貶退。
(10)謫:降職并調動。
(11)簡(簡拔):挑選錄取。
(12)任:委任。
(十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漢字演變過程
甲骨文(殷、商) 金文(西周、春秋) 大篆(戰國) 小篆(秦朝) 隸書(漢朝) 楷書、行書、草書
注:由“篆書”到“隸書”的演變稱為“隸變”,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2.漢字造字法——“六書”
“六書”是漢字構字的基本原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總結前人造字經驗,提出了“六書”的說法。并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3.古代書法名家
(1)書圣——東晉王羲之,作品《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
(2)草圣——唐代張旭,作品《肚痛帖》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兼職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語文學科
專題六 語法知識及文學文化常識
一、詞性
依據詞語的意義,可以很輕松地判斷詞語的類型(詞性)。
詞類 定義及舉例
名詞 表示人或事物(具體、抽象事物)、時間、方位等。如:手機、早晨、四周等
動詞 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發展變化的詞。如:跳、愛、提高、吃、派遣等
代詞 代指人和事物的名稱,或起指示作用,或用來提問的詞。如:你、我、他、這、誰等
介詞 表示詞與詞、詞與句子之間關系的虛詞,不能單獨作句子成分。如:由、為了等
形容詞 用來描摹人或事物的詞(狀態、顏色、形狀、性質)。如:高、冷、快、彎曲等
數詞 表示數目的詞,包括確數、概數、序數。如:一、三、少許、第一等
量詞 表示單位的詞。如:個、次、斤、趟等
副詞 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邊,起修飾、限制作用,表程度、范圍、語氣等。如:很、都、還等
連詞 用來連接詞、短語或句子,起連接作用的詞。如:跟、同、而且、只要等
嘆詞 表示強烈感情以及應答、招呼的詞,即感嘆詞。如:啊、喂等
助詞 附著在其他詞、詞組,或是句子上,作為輔助之用。如:的、地、得、了、嗎等
擬聲詞 模擬事物聲音的詞。如:嘩啦、轟隆、叮咚、啦等
二、短語類型
短語的結構分為五種類型:并列式、偏正式、動賓式、主謂式、補充式。
短語類型 解讀說明 結構形式 舉例說明
主謂式 表示陳述與被陳述的關系 名+動、名+形、代+動、代+形 感情激動、掌聲熱烈、辯論激烈
動賓式 動賓之間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 動+賓 熱愛祖國、發展生產、采取措施
補充式 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分是補語 動+補、形+補 看清楚、去一趟、打量一番、好極了
并列式 詞和詞之間沒有輕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名+名、動+動、形+形、代+代、數量+數量 今天明天、討論并通過、莊嚴肅穆、齊心協力、半斤八兩
偏正式 前偏后正:“偏”修飾、限制“正” 定+中(名、代)、狀+中(動、形) 祖國大地、頑強生活、輕輕撫摸、激動歡呼、江南水鄉
三、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是指組成句子的各個相關部分,包括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成分 說 明 符號 用法舉例
主語 主語是句子中的陳述對象,說明是誰或“什么事物”    ①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②他們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③紅的像火。
謂語 謂語是對句子的主語作陳述的成分,說明主語“是什么”或“怎么樣”    ①她是一名記者。②火車開動了。③趙州橋非常雄偉。
賓語 賓語是謂語的支配對象,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結果、處所、工具等    ①敵人監視著葦塘。②妹妹正在上小學。③我借用下你的圓珠筆。
定語 定語是句子中名詞中心語前面的修飾成分,說明事物的性質、狀態,或限定事物的領屬、質料、數量等 (  ) ①(我們家的)臺階有三級。②(眼前的)環境好像是(一個)夢。③(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變老。
狀語 狀語是句子中動詞或形容詞中心語前面的修飾成分,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狀態、時間、處所或性狀的程度等 [  ] ①畫眉[在樹林邊婉轉地]歌唱。②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③他們[輕飄飄地]浮在水上。
補語 補語是謂語的補充成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處所、數量、時間等 <   > ①水漲<起來>了。②樹葉兒綠得<發亮>。③我和母親走<在前面>。④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
四、復句類型辨識
復句類型 常用關聯詞
并列 “也”“又”“還”“既……,又……”“一邊……,一邊……”“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而是……”等
遞進 “更”“而且”“甚至”“尤其”“特別”“何況”“不但(不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也、還、甚至)……”“尚且……,何況……”等
選擇 “與其……,不如……”“寧可……,也……” “或者……”“也許……,也許……” “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轉折 “雖然(盡管、固然)……,但是(可是、卻)……”“然而”“不過”
因果 “因為”“由于”“所以”“因此”“因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為……” “既然……,就……”
假設 “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就……,(便)……”“即使(縱然、哪怕、就算)……,也……”
條件 “只要(只需、一旦)……,就(都、便、總)……”“只有(除非)……,才(否則、不)……”“無論(不論、不管)……,都……”
承接 “首先(先)……接著……”“于是”“然后”“便”
1.詞性判斷,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我確實親眼看到過倒掛著還能開花的仙人掌”一句中的“還”是介詞。( × )
(2)“他只說了一句”“往那邊走”“學而不思則罔”“喂,快過來”,這些短語中加點的詞分別是副詞、介詞、連詞和嘆詞。( √ )
(3)“她把那把油紙傘送給了那位丁香一樣的姑娘”一句中,第一個“把”是介詞,第二個“把”是量詞。 ( √ )
2.短語類型判斷,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互相挑逗”“春紅已謝”“活潑熱鬧”“爭取民主”,這四個短語類型分別是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并列短語和動賓短語。( √ )
(2)“打虎拍蠅”“治國理政”“狗仗人勢”“南征北戰”的結構類型相同。( × )
(3)“空氣干燥”“缺乏糧食”“平坦的地勢”“熱死了”四個短語類型依次是主謂短語、動賓短語、偏正短語和補充短語。( √ )
3.句子主干判斷,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我們的航天器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個簡單的兒童玩具。”這個句子的主干是“航天器是個簡單的玩具”。( × )
(2)“那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也不再是教科書中冰冷的符號了。”這個句子的主干是“名字不是符號”。( √ )
(3)“青春的歡歌笑語與少年的煩惱無奈編織成了這段如詩的旅程。”這個句子的主干是“青春與少年編織成旅程”。( × )
4.復句關系判斷,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該句是轉折復句。( × )
(2)“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該句是并列復句。( √ )
(3)“任憑窗外云卷云舒,季節更迭,窗內永遠是苦讀的身影。”該句是條件復句。( √ )
一、文學常識梳理
(一)中國古代重要文體
1.詩:起源于先秦,興盛于唐。古詩分類:(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歌”“歌行”“引”“曲”“吟”等古體體裁也屬古體詩,格律上更加自由。(2)近體詩:①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六言較少);②律詩:每首八句,偶句押韻,頷聯、頸聯必須對仗,有五律、七律等。課文舉例:《雁門太守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赤壁》《錢塘湖春行》。
2.詞: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一種詩歌,句式長短不一。詞的流派有兩種: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觀、李清照、納蘭性德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等。按字數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課文舉例:《念奴嬌·赤壁懷古》《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3.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又稱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包括小令、套數兩種。課文舉例:《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山坡羊·驪山懷古》。
4.說:從內容上看,該文體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作者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課文舉例:《馬說》《愛蓮說》。
5.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容多含頌揚或鑒戒之意。課文舉例:《陋室銘》。
6.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所贈親友的贊許、推崇、勉勵之辭。課文舉例:《送東陽馬生序》。
7.表:又稱奏疏、奏議,臣子向君主陳述意見或有所請求的一種文體。課文舉例:《出師表》。
8.記:大多數是游記,一種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跡等的散文體裁;其次是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課文舉例:《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小石潭記》《核舟記》。
9.傳:傳是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且事跡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跡,也可寫作“自傳”。多采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課文舉例:《陳涉世家》。
10.書:即書信,古代人的書信又叫“尺牘”“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可抒情,可寫景,也可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課文舉例:《誡子書》《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
11.注疏:注和疏的并稱。注,對經書字句的注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注的注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課文舉例:《三峽》(酈道元《水經注》)。
12.駢文: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為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漸衰。課文舉例:《陋室銘》《與朱元思書》。
(二)史書體例
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示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七下《孫權勸學》)、《左傳》(九下《曹劌論戰》)。
2.紀傳體: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前面,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示例:司馬遷《史記》(八上《周亞夫軍細柳》、九下《陳涉世家》)。
3.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示例:劉向主編的《戰國策》(九下《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4.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與斷代史正好相反。示例:司馬遷《史記》。
5.斷代史: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始創于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均屬此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的史書,以朝代為斷限的,也屬斷代史。示例:班固《漢書》、陳壽《三國志》等。
(三)中國古代重要作家作品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又稱“詩三百”。全書按內容分為風、雅、頌,按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二者合稱“詩經六義”,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課文:《關雎》《蒹葭》《式微》《子衿》。
2.《樂府詩集》:為北宋郭茂倩所編。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書。開拓了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處于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課文:《木蘭詩》《十五從軍征》。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后世尊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教育上主張“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等,首創私人講學之風。《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為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課文:《<論語>十二章》。
4.《左傳》:即《春秋左氏傳》,又稱《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記敘了東周前期254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課文:《曹劌論戰》。
5.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尊為“亞圣”。主張“仁政”,強調“民貴君輕”,實行“王道”。《孟子》: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的,屬語錄體散文集。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
6.莊子: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逍遙游》等。《莊子》:是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課文:《北冥有魚》《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7.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國前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列子》又名《沖虛真經》,是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學所著,是道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課文:《愚公移山》《杞人憂天》。
8.《禮記》: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學家戴圣編纂的,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其中的《學記》是我國最早的教育論文。課文:《雖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9.《史記》:是西漢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全書130篇,包括本紀(帝王傳記)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表10篇、書8篇,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課文:《周亞夫軍細柳》《陳涉世家》。
10.《戰國策》: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是一部國別體史書。著重記錄了戰國時期一些謀臣策士的言論和謀略。課文:《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11.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開創“建安風骨”新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課文:《觀滄海》《龜雖壽》。
12.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漢丞相,謚號“忠武”。作品收入《諸葛亮集》。課文:《誡子書》《出師表》。
13.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謚號“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課文:《桃花源記》《<飲酒>其五》。
14.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象,撰《水經注》。課文:《三峽》。
15.《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志人小說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與逸事。課文:《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
16.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詩文自成一家,稱為“吳均體”,善于寫作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三篇,并稱“吳均三書”。課文:《與朱元思書》。
17.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萬榮)人。唐初詩人,“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一。代表作有《滕王閣序》等。課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8.王維:字摩詰,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唐代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同為盛唐山水田園派代表人物,蘇軾贊其詩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課文:《使至塞上》《竹里館》。
19.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人稱“李杜”。課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渡荊門送別》《<行路難>其一》。
20.杜甫:字子美,世稱少陵野老,又稱杜工部,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其詩是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被稱為“詩史”。代表作“三吏”“三別”等。課文:《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1.岑參:唐代邊塞詩人,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邊塞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岑參集》。課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逢入京使》。
22.韓愈:唐代散文家、詩人,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作品收入《昌黎先生集》。課文:《馬說》《晚春》《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23.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與元稹合稱“元白”。他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品收入《白氏長慶集》。課文:《錢塘湖春行》《賣炭翁》。
24.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字夢得,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合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課文:《<秋詞>其一》《陋室銘》《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5.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人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他是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的文學作品的文學家,開拓了我國古代寓言文學發展的新階段。“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收入《柳河東集》。課文:《小石潭記》。
26.杜牧:晚唐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與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課文:《泊秦淮》《赤壁》。
27.《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 362年間的史事。其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課文:《孫權勸學》。
28.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希文,謚號文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兼工詩詞散文,屬豪放派。著有《范文正公集》。課文:《岳陽樓記》《漁家傲·秋思》。
29.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課文:《醉翁亭記》《賣油翁》《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30.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被后人尊為宋代理學家的“開山祖師”。課文:《愛蓮說》。
3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世稱臨川先生。積極推進古文運動,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收入《臨川先生文集》。課文:《登飛來峰》。
32.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同屬“唐宋八大家”之列。是豪放詞派創始人。課文:《記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3.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中成就最高者。作品前期多寫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課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34.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愛國詩人。課文:《游山西村》《卜算子·詠梅》《<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35.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繼承并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開拓了詞的表現范圍,人稱“詞中之龍”。作品收入《稼軒長短句》。課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36.文天祥: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其詩富有愛國情懷,激昂動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課文:《過零丁洋》《南安軍》。
37.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元散曲成就最高者之一。課文:《天凈沙·秋思》。
38.張養浩:元代文學家,字希孟,號云莊。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稱。課文:《山坡羊·潼關懷古》《山坡羊·驪山懷古》。
39.宋濂:元末明初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思想家,與劉基、高啟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有《宋濂全集》。課文:《送東陽馬生序》。
40.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課文:《湖心亭看雪》。
41.蒲松齡: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淄川(今屬山東淄博)人,清代文學家。著有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等。《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是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課文:《狼》。
42.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清代小說家。其著作《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小說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描寫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史,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廣闊的社會現實。課文:《劉姥姥進大觀園》。
43.沈括: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科學家。著有《夢溪筆談》。課文:《活板》。
44.龔自珍:字璱人,浙江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近代啟蒙思想的先驅。課文:《<己亥雜詩>其五》。
45.秋瑾: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革命烈士。課文:《滿江紅(小住京華)》。
(四)中國現、當代重要作家作品
1.魯迅:字豫才,原名周樹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第一篇現代短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等。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選自《朝花夕拾》)、《故鄉》《孔乙己》《社戲》(選自《吶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且介亭雜文》)。
2.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現代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代表作詩集《女神》《星空》,歷史劇《屈原》《虎符》。課文:《天上的街市》《<屈原>節選》。
3.朱自清:字佩弦,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等。課文:《背影》《春》。
4.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現代著名作家,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代表作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等。課文:《濟南的冬天》。
5.冰心:原名謝婉瑩,現代散文家、詩人、小說家、兒童文學家。代表作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課文:《荷葉·母親》。
6.葉圣陶:原名葉紹鈞,作家、教育家。代表作《稻草人》《倪煥之》《腳步集》。課文:《蘇州園林》。
7.艾青:原名蔣正涵,號海澄,詩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贊歌》《向太陽》。課文:《我愛這土地》。
8.余光中:出生于江蘇南京,后移居臺灣,詩人,“鄉愁詩人”。代表作《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課文:《鄉愁》。
9.舒婷:朦朧詩人。代表作《致橡樹》。課文:《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10.賀敬之:當代詩人,劇作家。代表作劇本《白毛女》,詩歌《桂林山水歌》。課文:《回延安》。
11.劉慈欣:科幻作家。代表作《三體》《流浪地球》。課文:《帶上她的眼睛》。
12.曹文軒:兒童文學家。代表作《草房子》。課文:《孤獨之旅》。
13.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作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蝕》三部曲、《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課文:《白楊禮贊》。
14.楊絳:作家、翻譯家。代表作《干校六記》《將飲茶》。課文:《老王》。
15.史鐵生:當代作家。代表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務虛筆記》《我與地壇》《合歡樹》。課文:《秋天的懷念》。
16.劉紹棠:當代著名鄉土文學家,“荷花淀派”代表人物。代表作《青枝綠葉》《蛾眉》《蒲柳人家》《運河的槳聲》。課文:《<蒲柳人家>節選》。
17.汪曾祺:當代作家、戲劇家,京派作家代表。代表作《受戒》《大淖記事》。課文:《昆明的雨》。
(五)外國重要作家作品
1.《伊索寓言》:古希臘作家伊索所編寓言,經后人加工,以詩或散文的形式結集成為后世流傳的《伊索寓言》。課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2.(蘇聯)高爾基:蘇聯作家,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長篇小說《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課文:《海燕》。
3.(俄國)普希金: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著名的詩人、小說家。代表作《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課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選自《普希金詩集》)。
4.(俄國)契訶夫:俄國作家、戲劇家。代表作《裝在套子里的人》。課文:《變色龍》。
5.(俄國)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和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6.(法國)雨果:法國作家,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課文:《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法國)莫泊桑: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并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代表作《羊脂球》《項鏈》《漂亮朋友》。課文:《我的叔叔于勒》。
8.(法國)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作家。代表作《昆蟲記》。課文:《蟬》(選自《昆蟲的故事》)。
9.(丹麥)安徒生:19世紀丹麥著名童話作家。代表作《夜鶯》《丑小鴨》《海的女兒》等。課文:《皇帝的新裝》。
10.(印度)泰戈爾: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新月集》《園丁集》。課文:《金色花》。
11.(美國)海倫·凱勒: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課文:《再塑生命的人》。
12.(美國)阿西莫夫:美國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代表作《基地》《新疆域》。課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13.(美國)馬克·吐溫:美國作家。代表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課文:《登勃朗峰》。
14.(奧地利)茨威格: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代表作小說《象棋的故事》,傳記《三位大師》。課文:《偉大的悲劇》《列夫·托爾斯泰》。
(六)中外作家、作品并稱
1.“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三吏”“三別”:指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三吏”指《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指《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3.永州八記:指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在永州時寫的八篇游記散文,依次是《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4.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游記》和曹雪芹的《紅樓夢》。
5.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6.孔孟:孔子(孔丘)和孟子(孟軻)。
7.“風騷”:《詩經·國風》和《楚辭·離騷》的并稱。
8.樂府雙璧:《木蘭詩》《孔雀東南飛》。
9.兩司馬:指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和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
10.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1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12.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3.王孟: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派代表詩人。
14.高岑:高適、岑參,邊塞詩代表詩人。
1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和杜牧。
16.韓柳: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17.書法四大家:唐代的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和元代的趙孟。
18.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19.蘇辛:蘇軾、辛棄疾。
20.蘇黃:蘇軾、黃庭堅。
21.三蘇: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22.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23.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簡稱關、白、馬、鄭。
24.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高啟、劉基。
25.公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26.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歐陽修。
27.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28.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29.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
二、文化常識梳理
(一)人物稱謂
1.古人的名、字、號
(1)名:是在古代社會中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時用名。
(2)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互為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如李白,字太白。
(3)號:①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和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如別號中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功名利祿的志趣。
②尊號,封建時代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廟等稱號。如“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指唐明皇。
③謚號,即死后由皇帝頒賜的榮譽。如“文正”是范仲淹的謚號。
④綽號,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如《水滸傳》里梁山上一百零八人個個都有綽號。
(4)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個人姓名的還有:
①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柳宗元稱為柳河東或柳柳州。
②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③以室名、齋名、軒名、堂名為號的。如辛棄疾的號“稼軒”取自室名。
2.敬辭稱謂
(1)令:用于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郎(對方兒子)、令愛(對方女兒)。
(2)惠:用于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如惠顧(光臨,多用于商店對顧客)、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惠存(請保存)、惠贈[指對方贈予(財物)]、惠允[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3)垂:用于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如垂問、垂詢、垂念、垂愛。
(4)賜:用于別人對自己的指示、光顧、答復等。如賜教、賜復。
(5)高:用于稱別人的事物。如高見、高論、高壽、高齡、高就、高朋、高鄰。
(6)賢:用于平輩或晚輩。如賢弟、賢侄。
(7)尊:用于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尊親(對方父母)、尊公、尊府、尊君(對方父親)。
(8)奉:用于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時。如奉送、奉還、奉勸、奉陪。
(9)特定對象:對帝王,如萬歲、圣上、天子、圣駕、陛下、大王。對將帥,如麾下。
(10)其他:久仰、勞駕、賞光、賞臉、貴姓、貴庚、大作、大駕。
3.謙辭稱謂
(1)家:用于對別人稱自己輩分高的或同輩年紀大的親屬。如家父、家嚴、家君、家母、家慈。
(2)舍:用于對別人稱自己輩分低的或同輩年紀小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
(3)小:用于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小女、小兒、小店。
(4)愚:用于自稱。如愚兄、愚見。
(5)拙:用于稱自己的(文章、見解等)。如拙作、拙著、拙見。
(6)敝:用于稱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校。
(7)鄙:用于自稱。如鄙人、鄙見。
(8)其他:寒舍、見諒、見教。
(二)年齡稱謂
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
3.始齔(chèn):指兒童換牙時,七八歲。
4.垂髫:指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小孩。如:黃發垂髫。[《桃花源記》(八下)]
5.黃口:十歲以下。
6.幼學:十歲。
7.束發:成童,指男子十五歲。
8.豆蔻:女子十三四歲。
9.及笄(jī):女子十五歲。
10.碧玉:女子十六歲。
11.加冠(弱冠):男子二十歲。如: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九下)]
12.而立:三十歲。
13.不惑:四十歲。
14.知天命:五十歲。
15.花甲、耳順:六十歲。
16.古稀:七十歲。
17.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
18.期頤:一百歲。
(三)古代地理
1.地區名常識
(1)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上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2)楚山:荊山。在湖北省西部。
(3)三秦:古代指關中地區。
(4)巴山楚水:指四川和兩湖(湖南、湖北)一帶。
(5)河北、河南:古代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
2.山川、關隘名常識
(1)江河:古代指長江、黃河。如:長河落日圓。“長河”指黃河。[《使至塞上》(八上)]
(2)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五津:岷江上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如:風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
(4)岱:指泰山。如:岱宗夫如何?[《望岳》(七下)]
(5)瀟湘: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如:南極瀟湘。[《岳陽樓記》(九上)]
3.地理常識
山水陰陽: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衡陽、江陰、華陰、漢陽、洛陽都符合這一原則。如:①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岸)[《愚公移山》(八上)]②陰陽割昏曉。[《望岳》(七下)]
(四)古詩文中的意象、指代
1.意象
(1)子規:即杜鵑,又稱“布谷鳥”。如:楊花落盡子規啼。[《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七上)]
(2)折柳:指《折楊柳》,漢代樂府曲名,內容多敘離別之情。如:此夜曲中聞折柳。[《春夜洛城聞笛》(七下)]
2.借代
(1)“鴻儒”代指“博學的人”, “白丁”代指“沒有功名的人”。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七下)]
(2)“絲竹”代指“音樂”。如: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七下)]
(3)“烽火”代指“戰事”。如:烽火連三月。[《春望》(八上)]
(4)“黃發垂髫”代指“老人和小孩”。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八下)]
(5)“嬋娟”代指“月亮”。如: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九上)]
(6)“鱗”代指“魚”。如: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岳陽樓記》(九上)]
(7)“廟堂”代指“朝廷”。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九上)]
(8)“騷人”代指“文人”。如:遷客騷人。[《岳陽樓記》(九上)]
(9)“桑梓”代指“家鄉”。如:世先生同在桑梓。[《范進中舉》(九上)]
(10)“傴僂提攜”代指“老人和小孩”。如:傴僂提攜。[《醉翁亭記》(九上)]
(11)“布衣”代指“平民”。如: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九下)]②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九下)]
(12)“汗青”代指“史冊”。如: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九下)]
(13)“干戈”代指“戰爭”。如:干戈寥落四周星。[《過零丁洋》(九下)]
(14)“南冠”代指“俘虜”。如: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別云間》(九下)]
3.其他特定文化詞匯
(1)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國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國家。
(2)須眉:指胡須和眉毛,也指男子。
(3)風騷:本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后來泛指文章辭藻。
(4)手足:比喻兄弟。
(5)黃花:指菊花。
(6)同窗:指同學。
(7)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輩和所教的門生。
(8)杏林: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以“杏林中人”自居。后遂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德和精良醫術。
(9)巾幗:巾幗原是古時的一種配飾,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巾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變為婦女專用。“巾幗”后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如今已是對婦女的一種尊稱。
(10)后庭花:曲名,《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南朝陳亡國之君陳叔寶所作,后世多稱之為亡國之音。
(五)十八個典故
1.歸雁
含義(情感):后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常常用來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課文詩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次北固山下》(七上)]
2.燕然
含義(情感):“燕然”泛指戰爭前線或邊塞,在古詩文中敘述建立邊塞功績時,常被引用。課文詩句:①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使至塞上》(八上)]②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秋思》(九下)]
3.聞笛賦
含義(情感):以“聞笛”“聞笛賦”為悼念故人之詞。課文詩句:懷舊空吟聞笛賦。[《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九上)]
4.爛柯人
含義(情感):后用“爛柯人”“爛柯”指久離家而剛回故鄉的人,亦指飽經世事變幻的人。課文詩句:到鄉翻似爛柯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九上)]
5.銅雀
含義(情感):(1)指曹操所建銅雀臺。(2)借指帝王宮殿。課文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八上)]
6.子規
含義(情感):(1)烘托傷春、惜春之情。(2)感慨險峻、亡國之情。(3)傾訴悲苦、哀怨之情。
課文詩句: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七上)]
7.八百里
含義(情感):后以“八百里”指牛。課文詩句:八百里分麾下炙。[《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九下)]
8.的盧
含義(情感):后用“的盧馬”形容快馬。課文詩句:馬作的盧飛快。[《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九下)]
9.后庭花
含義(情感):后以《玉樹后庭花》為“亡國之音”。課文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泊秦淮》(七下)]
10.黃金臺
含義(情感):后以“黃金臺”指“招攬賢良的地方”,也指“賢良薈萃的地方”。課文詩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雁門太守行》(八上)]
11.垂釣碧溪
含義(情感):詩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表現了詩人對未來充滿希望。課文詩句:閑來垂釣碧溪上。[《行路難(其一)》(九上)]
12.乘舟夢日
含義(情感):詩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表現了詩人對未來充滿希望。課文詩句: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其一)》(九上)]
13.長風破浪
含義(情感):比喻遠大的志向得以施展。課文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其一)》(九上)]
14.孫郎
含義(情感):詞人以孫權自比,表現出其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課文詩句: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江城子·密州出獵》(九下)]
15.馮唐
含義(情感):詞人以西漢名將魏尚自比,是希望朝廷重用他,讓他有機會再展宏圖,為國立功。課文詩句: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江城子·密州出獵》(九下)]
16.蓬山
含義(情感):借“蓬山”指對方住處。課文詩句:蓬山此去無多路。[《無題》(九上)]
17.青鳥
含義(情感):后借“青鳥”指傳遞信息的人,隱喻愛情。課文詩句:青鳥殷勤為探看。[《無題》(九上)]
18.四面楚歌
含義(情感):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課文詩句:四面歌殘終破楚。[《滿江紅》(九下)]
(六)傳統節日
1.九日:指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如:[《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七上)]
2.春社日:古代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祈求豐收。如:簫鼓追隨春社近。[《游山西村》(七下)]
節日 別 稱 時 間 習 俗
春節 新春、元日、新正 農歷正月初一 貼春聯、掛年畫、拜年、吃餃子
元宵節 上元節、元夕 農歷正月十五 賞花燈、吃元宵(北方)、吃湯圓(南方)
寒食節 禁煙節、冷節、百五節 清明前一二日 禁煙火、吃寒食
清明節 踏青節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在公歷四月五日前后 掃墓、祭祖、放風箏、踏青
端午節 端陽節、龍舟節 農歷五月初五 賽龍舟、吃粽子
七夕節 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 農歷七月初七 乞巧、拜織女
中秋節 團圓節、秋夕、八月節 農歷八月十五 賞月、祭月、吃月餅
重陽節 登高節、重九節、九九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 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吃菊花酒、插茱萸
臘八節 臘日祭、臘八祭 農歷臘月初八 喝臘八粥
除夕 大年夜、除夜 農歷十二月最后一天夜晚 守歲、吃年夜飯
(七)二十四節氣
節氣 含 義
立春 開始進入春天。“立”有“開始”的意思
雨水 空氣濕潤,雨水增多
驚蟄 天氣轉暖,春雷始響,萬物蘇醒
春分 晝夜等長。“分”有“半”的意思
清明 氣候變暖,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種的時節
谷雨 寒潮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利于谷物生長
立夏 夏季開始。溫度升高,雷雨增多
小滿 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夏至 炎熱將至。“至”有“到”的意思
小暑 天氣炎熱,未到最熱時。“暑”即“炎熱”
大暑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 開始進入秋天。“秋”指暑去涼來
處暑 炎熱暑期即將過去。“處”有“止息”的意思
白露 天氣已轉涼
秋分 秋季中間,晝夜等長
寒露 氣溫下降,露水更涼
霜降 天氣漸冷,開始降霜
立冬 冬季開始
小雪 部分地區開始降雪
大雪 天氣更冷,降雪可能性更大
冬至 寒冷將至
小寒 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
大寒 天氣嚴寒,最寒冷的時期到來
含有特殊意義的節氣:
1.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2.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寓意驅除寒冷。
3.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寒暑遞進變化程度。
4.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時間和程度。
5.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結、凝華現象。
6.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如“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雷打驚蟄前,高山好種田”。
(八)天干地支
1.紀年 (1)干支紀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兩兩相配,六十周年而復始,每六十年為一甲子。 (2)王公即位年次紀年 如:魯莊公十年。 (3)年號紀年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 元豐六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 慶歷四年: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 (4)生肖紀年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與地支對應) 2.紀月 如:孟春、仲春、季春 3.紀日 (1)干支紀日 (2)特定名稱 朔:初一    望:十五 既望:十六   晦:月末 4.紀時 子時:23—1點  丑時:1—3點 寅時:3—5點 卯時:5—7點 辰時:7—9點 巳時:9—11點 午時:11—13點 未時:13—15點 申時:15—17點 酉時:17—19點 戌時:19—21點 亥時:21—23點
(九)十二生肖
  又稱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的,與人出生年份對應的十二種動物。可用此來計算人的年齡。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對應關系如下:
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龍 蛇 馬 羊 猴 雞 狗 豬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古代科舉制度及官員任免
1.古代科舉制度(從隋至清)
(1)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2)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叫亞元。
(3)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300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2.古代官職任免
(1)拜:授給官職。
(2)除:免除舊職任新職。
(3)授:授給官職。
(4)擢:提拔。
(5)遷:調職。
(6)左遷:降職調動。
(7)罷:免職,停職。
(8)免:免除官職。
(9)黜:廢黜,貶退。
(10)謫:降職并調動。
(11)簡(簡拔):挑選錄取。
(12)任:委任。
(十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漢字演變過程
甲骨文(殷、商) 金文(西周、春秋) 大篆(戰國) 小篆(秦朝) 隸書(漢朝) 楷書、行書、草書
注:由“篆書”到“隸書”的演變稱為“隸變”,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2.漢字造字法——“六書”
“六書”是漢字構字的基本原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總結前人造字經驗,提出了“六書”的說法。并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3.古代書法名家
(1)書圣——東晉王羲之,作品《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
(2)草圣——唐代張旭,作品《肚痛帖》
(3)楷書四大家——歐陽詢(歐體)、顏真卿(顏體)、柳公權(柳體)、趙孟(趙體)
(4)初唐四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5)宋代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龙| 汉寿县| 桦甸市| 定远县| 云梦县| 法库县| 苗栗县| 玉龙| 彭水| 香港 | 洛宁县| 井研县| 彭泽县| 洛南县| 鞍山市| 德令哈市| 金坛市| 桑植县| 克什克腾旗| 东明县| 专栏| 柘荣县| 佛坪县| 浮山县| 定南县| 华蓥市| 横峰县| 桓仁| 玛纳斯县| 江陵县| 井冈山市| 遵义市| 北碚区| 云龙县| 湖南省| 工布江达县| 谢通门县| 广德县| 琼海市| 闸北区| 义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