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解決問題 —— 計算經過時間》教學設計一、課程內容分析本課程圍繞 “計算經過時間” 這一主題展開,旨在幫助三年級學生掌握解決時間相關問題的方法。課程內容涵蓋知識復習、探究新知、鞏固練習和課堂小結等環節。知識復習部分,通過用 24 時計時法表示時間以及連線練習,回顧舊知,為新課學習做鋪墊。探究新知環節,以小紅坐火車去奶奶家的情境為例,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獲取信息,進而探究計算經過時間的多種方法,包括撥鐘面、分段計算和 24 時計時法計算,同時強調時刻和時間的區別。鞏固練習環節,設置了小亮睡覺時間、飯店營業時間計算以及四則運算等題目,不僅鞏固了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還兼顧了運算能力的訓練。課堂小結則對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進行梳理,強化學生記憶。二、教學目標學生能夠熟練運用 24 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準確區分時刻和時間;掌握計算經過時間的多種方法,如撥鐘面、分段計算和 24 時計時法計算,并能正確解決實際生活中與經過時間相關的問題。通過觀察、分析、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并解決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嚴謹思考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掌握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會用 24 時計時法計算經過時間;理解時刻和時間的概念,能正確區分兩者。教學難點:靈活運用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在涉及跨天或復雜時間情境的問題時;理解并熟練運用 “結束時刻 - 起始時刻 = 經過時間” 這一公式,以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變形應用。四、教學過程(一)趣味導入教師創設情境:“今天,我們要化身時光小偵探,去解決一些關于時間的神秘案件。第一個案件就是小紅坐火車去奶奶家,她想知道自己要坐多長時間的火車,讓我們一起去幫幫她吧!”(二)知識回顧展示復習題目:“說說用 24 時計時法怎樣表示下面的時間。”讓學生快速思考并舉手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糾正,強化 24 時計時法的轉換方法。接著展示連線題讓學生將普通計時法和對應的 24 時計時法進行連線。學生完成后,同桌之間互相檢查,教師選取部分學生的答案進行展示和講解,鞏固 24 時計時法的知識。(三)探究新知閱讀與理解 —— 線索收集站教師展示小紅坐火車的情境圖提問:“從這幅圖中,你們能得到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找出火車的發車時間(上午 9 時)和到站時間(下午 6 時)。教師再次提問:“要解決小紅坐多長時間火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什么?” 引導學生明確要求的是經過時間。分析與解答 —— 智慧策略庫方法一:撥鐘面教師拿出一個實物鐘面,向學生演示從上午 9 時開始,按照順時針方向撥動指針,一直到下午 6 時。在撥動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轉動,讓學生直觀感受時間的流逝。教師提問:“從上午 9 時到下午 6 時,時針走了幾大格?分針走了幾圈?一共經過了多長時間呢?” 讓學生自己數出經過的時間,得出答案為 9 小時。方法二:分段計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上午 9 時到下午 6 時,中間經過了中午 12 時,我們可以把這段時間分成幾段來計算呢?” 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將時間分為上午 9 時到中午 12 時和中午 12 時到下午 6 時兩段。教師分別計算兩段的時間:上午 9 時到中午 12 時經過了 12 - 9 = 3 小時;中午 12 時到下午 6 時經過了 6 小時。然后將兩段時間相加,3 + 6 = 9 小時,得出坐火車的時間為 9 小時。方法三:24 時計時法計算教師講解:“為了更方便地計算,我們可以把普通計時法轉化為 24 時計時法。上午 9 時用 24 時計時法表示還是 9:00,下午 6 時用 24 時計時法表示是 18:00。”教師在黑板上寫出計算過程:18 - 9 = 9(時),并強調:“在計算經過時間時,我們用結束時刻減去起始時刻,就可以得到經過的時間。”區分時刻和時間 —— 概念小助手教師結合 PPT 上上午 9:00 和下午 6:00 的時間顯示,講解:“上午 9:00 和下午 6:00 表示的是時間的某一個瞬間,這就是時刻;而小紅坐火車的 9 小時,是兩個不同時刻之間的間隔,這就是時間。”教師舉例讓學生判斷是時刻還是時間,如 “早上 7:30 起床”“一節課 40 分鐘” 等,加深學生對時刻和時間概念的理解。回顧與反思 —— 經驗總結屋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計算經過時間的三種方法:撥鐘面、分段計算和 24 時計時法計算,提問:“這三種方法各有什么特點呢?在什么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使用哪種方法呢?” 讓學生思考并發言,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教師強調在解決問題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同時要注意統一計時法,避免出現錯誤。(四)鞏固練習第一關:小亮的睡眠時間之謎教師展示小亮睡覺和起床的時間情境圖,提問:“小亮一共睡了多長時間?” 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用所學方法進行計算。教師巡視學生的做題情況,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學生完成后,指名學生上臺展示計算過程:12 時 - 8 時 30 分 = 3 時 30 分,3 時 30 分 + 6 時 30 分 = 9 時 30 分。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和講解,強化分段計算的方法。第二關:飯店營業時間大揭秘教師展示飯店營業時間的 PPT,提問:“飯店晚餐的營業時間是從下午_________到晚上_______?” 讓學生觀察營業時間,填寫答案(下午 4 時 30 分 - 晚上 9 時)。接著提問:“一天共營業多長時間?” 引導學生用分段計算或 24 時計時法計算。學生完成后,同桌之間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教師選取不同方法的學生進行展示和講解。最后教師提問:“你能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并解答嗎?”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如 “午餐營業時間比晚餐營業時間少多長時間?” 等,并讓學生自己解答。第三關:數學運算小能手教師在 PPT 上展示四則運算題目:(503 - 458)×32、368÷2÷4 等。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要求認真計算,書寫規范。教師巡視學生的計算情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學生完成后,教師公布答案,讓學生自己核對,對做錯的題目進行分析和改正,鞏固四則運算的知識。(五)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今天我們學習了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誰能來說一說都有哪些方法呢?” 讓學生舉手發言,回顧撥鐘面、分段計算和 24 時計時法計算等方法。教師強調計算經過時間的關鍵要點:要準確區分時刻和時間,統一計時法后再進行計算,以及 “結束時刻 - 起始時刻 = 經過時間” 這一公式的應用。教師提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會用到計算經過時間的知識呢?” 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實際場景,如看電視節目時長、乘坐飛機的飛行時間等,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六)布置作業讓學生記錄自己周末某一天的活動時間,如起床時間、吃早餐時間、做作業時間、看電視時間等,然后計算每項活動所用的時間以及一天中各項活動的總時長。查找自己家附近的公交車運營時間表,選擇一條公交線路,計算從起點站到終點站的大致運行時間。五、教學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在知識回顧環節,通過 24 時計時法的復習練習,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探究新知環節,借助直觀的鐘面演示、分段計算和 24 時計時法計算,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鞏固練習環節,設置的題目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講解復雜的時間計算問題時,部分學生理解起來仍有困難,尤其是涉及跨天的時間計算,后續需要增加針對性的練習進行強化。在小組討論環節,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沒有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今后要加強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和引導,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此外,在教學時間的把控上還需要更加精準,確保每個教學環節都能充分展開,又不出現拖堂現象。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和收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