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2024一2025學年(下)高三第一次四省聯考思想政治若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已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策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一現在的工人,即無產者”。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①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資產階級親手培養出了自己的掘墓人一無產階級③沒有外力作用資本主義的瓦解難以實現④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純粹的自然進化的結果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在2024年12月4日召開的信息支援部隊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指出,要貫徹新時代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強化使命擔當,勇于創新突破,夯實部隊基礎,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信息支援部隊,推動我軍網絡信息體系建設跨越發展。習近平強軍思想①為我軍始終在黨的旗幟下履行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和“方法論”③開辟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④全景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理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某村實行村級事務“積分制”管理,將村民投工投勞、誠實守信等生產生活各類表現量化為積分,年底統一進行集體利益所得分紅;同時,實行“三屋同治”,構建“黨小組牽頭引領、理事會商議治理、合作社發展產業”立體化治理格局。這個昔日的省級特困村,如今成為響當思想政治試題第1頁(共8頁)當的美麗脫貧致富村。該村能夠成功在于①多元主體共建,不斷豐富基層治理內涵②堅持黨建引領,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③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④貫徹群眾路線,提高基層治理智能化水平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新時代新征程,人民政協要發揚優良傳統,牢記政治責任,堅持黨的領導、統一戰線、協商民主有機結合,充分發輝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廣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慈、凝聚力量。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某班同學在團會活動中,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重要論述,分享了他們對人民政協的理解。以下幾位同學的理解,正確的是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共同執政寫華章②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切實履行國家職能③發揮統一戰線組織的功能,協力同心共商國是④踐行協商民主,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議政建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6年底,中央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行全面部署,隨著一項項措施先后落地,改革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2024年6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總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踐經驗,將改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①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完善②彰顯了改革與法治相互促進、相得益彰③體現改革是法治的保障,法治是改革的動力④表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24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25年來,國家把澳門作為掌上明珠,始終是澳門保持繁榮穩定的最堅強后盾,始終為澳門發展提供最大機遇。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區歷屆政府和社會各界同心協力,開創了澳門歷史上最好的發展局面,譜寫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華彩篇章。材料表明①“愛國者治澳”是實行“一國兩制”的前提②“一國兩制”是澳門繁榮穩定最佳制度安排③澳門特別行政區嚴格貫徹落實高度自治方針④中央全面管治權和澳門高度自治權是統一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思想政治試題第2頁(共8頁)絕密★啟用前2024—2025 學年(下)高三第一次四省聯考歷史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約 6000—5000 年的陜西華縣泉護村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稻米;河南三門峽南交口遺址中浮選出數粒炭化稻米、加工脫殼的粳米;此外鄭州大河村、澠池仰韶村的遺址也都發現了稻作遺存。這可用來說明A.原始手工業開始出現 B.區域間存在著文化交流C.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D.中原地區水稻種植發達2.表 1 為《后漢書》中的部分史料。綜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結論是表 1《第五倫傳》 倫后為鄉嗇夫,平徭賦,理怨結,得人歡心爰延,字季平,陳留外黃人也……后令史昭以為鄉嗇夫,仁化大行,人《爰延傳》但聞嗇夫,不知郡縣《爰延傳》 嗇夫孫性私賦民錢,市衣以進其父A.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 B.地方權力增強威脅中央C.儒家思想指導著國家治理 D.嗇夫負有基層治理職能3.《魏書》記載,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 年),“南土未賓,世祖親駕……略地至于陳汝,淮北之民詣軍降者七千余戶,遷之于兗豫之南,置淮陽郡以撫之,拜(李)祥為太守,加綏遠將軍。流民歸之者萬余家,勸課農桑,百姓安業”。上述現象A.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B.反映了社會矛盾尖銳C.加劇了地主兼并土地 D.促進了少數民族漢化歷史試題 第 1 頁(共 8頁)4.宋元時期,“平話”崛起,所謂“平話”就是現在所說的講史話本,只說不唱。宋元講史話本的代表作有《梁公九諫》《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五種》《新全相三國志平話》(圖 1)等。宋元“平話”的崛起A.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 B.表明文學中反專制傾向出現C.反映了市民文化訴求增強 D.標志著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5.明洪武二年(1369 年)賜爪哇國書曰:“朕奉天命已主中國,恐遐邇未聞,故專報王知之……頒去《大統歷》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俾爪哇之民安于生理,王亦永保祿位,福及子孫。”由此可見,洪武帝意在A.促使明朝歷法通行世界 B.貫徹推行朝貢外交體制C.確立明朝國際合法地位 D.維系兩國友好外交關系6.表 2 為 1897—1900 年中國杭州關出口大宗商品貨值及比重情況(單位:海關兩)。這折射出當時中國表 2生絲 綢緞 綠茶 扇 棉花年份 出口總值貨值(比重) 貨值(比重) 貨值(比重) 貨值(比重) 貨值(比重)729 960 802 300 4 267869 193524 3 5781897 年 6 169 372(11.8%) (13%) (69.2%) (3.1%) (0.1%)634 210 1 935 540 1921 935 70 418 97961898 年 5 033 245(12.6%) (38.5%) (38.2%) (1.4%) (0.2%)1 111 842 2516028 1 833 472 101 208 138 0831899 年 6402552(17.4%) (39.3%) (28.6%) (1.6%) (2.2%)229 626 1 580571 1.859 383 186376 32 2091900 年 4 785 371(4.8%) (33%) (38.9%) (3.9%) (0.7%)A.工業化發展水平低 B.對外貿易處于入超地位C.經濟結構趨向合理 D.自主調整稅率權力喪失歷史試題 第 2頁(共 8 頁)7.圖 2 是近代一報刊的社論標題(部分)。這些社論發表于A.國民大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C.全民族抗戰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8.1943 年元旦,聶榮臻在社論《為 1943 年打敗日寇而斗爭》中提出,我們的斗爭口號由“長期堅持,長期苦戰”改為“迅速打敗希特勒,1943 年打敗日本”,強調“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沒有問題的,中國戰勝日本也是沒有問題的”。該判斷主要基于A.抗日根據地規模不斷擴大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C.毛澤東提出“持久戰”思想 D.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9.1959 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規定西藏各級學校要開設體育課以及開展課余體育活動,積極倡導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運動。民主改革后,體育課成為政府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課程。這表明A.發展體育事業成為西藏的中心工作 B.政府重視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C.和平解放助推民族區域自治的建立 D.傳統民族體育文化得到了弘揚10.1993 年 5 月開始,中國 90%以上的縣(市)放開了糧油銷售價格,并先后放開了鋼鐵產品及部分統配煤炭的出廠價格,國家定價的比重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只占 5%,一大批區域性的農副產品和生產資料交易市場相繼建立。這主要得益于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 B.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C.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 D.全方位對外開放局面的逐漸形成11.121 年,羅馬帝國的皇帝哈德良自羅馬動身巡游了整個帝國,隨行的不是皇家的華貴行列,而是專家、建筑家、營造者、工程師和藝術家。史家曾評論哈德良:“他喜歡統治世界,也喜歡環游世界。”由此可知,哈德良的“環游”A.顯示出其對外征服的野心 B.使得羅馬疆域地跨歐亞非三洲C.促進了世界各地區的聯系 D.推動了羅馬文化的傳播與發展12.11 世紀晚期,西歐佛蘭德斯地區的一名騎士因在市集上復仇鬧事被一位伯爵活活扔進沸水里;法王路易六世(1108—1137 年在位)將大量時間花在鎮壓那些掠奪商人的人身上。這A.抑制了城市自治 B.助推了商品經濟活躍C.強化了專制王權 D.增強了民族國家意識歷史試題 第 3 頁(共 8頁)13、達·芬奇認為,凡是不由經驗即一切可靠性之父所產生的科學,凡是不以明顯的經驗來結束的科學,也就是說,凡是在開端、中途和終結這三個階段上都沒有通過任何一個感官的科學,都是空洞的、極端錯誤的。這一認識A.開啟了歐洲理性主義的傳統 B.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C.是近代科學革命的重大成果 D.以人作為審視世界的尺度14.1791 年,秘魯人比斯卡多—古斯曼在《致西班牙美洲人的信》中提到:“保護人身和財產的自然權利,特別是人身和財產的自由和安全,乃為整個人類社會之基石”,“自然、理性和正義已經確定要把我們從這種暴虐的統治下解放出來。”其旨在A.喚醒拉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 B.借鑒西歐文化構建民主國家C.爭取人民鞏固民族革命成果 D.傳播啟蒙思想促進民智開啟15.有學者這樣論述 19 世紀中期的英國:廣大民眾舉止得體,公開擁戴君主制。有產階級成員對自己感到慶幸,19 世紀 40 年代的緊張、一觸即發的革命氣氛,在 19 世紀 50 年代轉為平靜,到 19 世紀 60 年代社會氣氛已經變得非常自信。該論述主要基于,當時英國A.議會改革推進政治的包容性提升 B.君主立憲政體得到了完善C.工業革命完成社會財富大幅增加 D.福利制度的建設成效顯著16.圖 3 為 1946 年 3 月英國人創作的漫畫《鐵幕下的窺視》。漫畫中歐洲被一道鐵幕隔斷,但丘吉爾卻在窺視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他自己身后毫無建樹的西歐與蘇聯的建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漫畫意在A.批評英國的冷戰政策 B.贊揚蘇聯社會主義建設C.諷刺西方的偷窺行為 D.揭示冷戰序幕已經拉開歷史試題 第 4 頁(共 8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4小題,共 52 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一 子路、子貢對管仲頗有微詞。“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 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孔子以開放、包容的態度,站在華夏文明的高度,充分肯定了管仲對于華夏文明的歷史功績。——摘編自許春華《孔子的文明觀》材料二 中華文化自誕生之日起,便決非自我禁錮的系統。以遷徙、聚合、貿易、戰爭為中介,中華各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相激相蕩,中國文化因此生氣勃勃、氣象萬千。——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孔子的角度,說明管仲對華夏文明的“歷史功績”。(6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簡述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6 分)歷史試題 第 5 頁(共 8頁)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 政府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歷次機構改革是在多重力量驅動下展開的。表 3 1982—2013 年中國政府機構改革1982 年 精簡機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打破領導職務終身制,實行干部年輕化、知識化1988 年 著重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從以直接管理為主轉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加強宏觀調控和監督部門,強化社會管理職能部門,減少具.體審批事務對企業的直接1993 年管理,把屬于企業的權力放給企業轉變政府職能,進行國有企業所有制改革,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將行政管理1998 年從具體.的工業經濟管理中淡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健全金融監管體制,推進流通體制2003 年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2008 年 在以往改革的基礎上繼續和深化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藥品、2013 年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摘編自呂志奎、曾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機構改革的創新路徑》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 1982——2013 年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主要特征。(8 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 1982—2013 年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主要驅動力。(6 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 1955 年,法國議員歐貝爾提出可以在發展農業同時發展旅游業,從國家、地區角度在資金上支持鄉村住宿改建。該議題得到法國東南部地區政府的支持,他們建造便宜的住宿設施,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筑、文化等資源,讓經濟日漸富裕家庭參與旅游。當時法國休假制度形成以周末旅游為主體的旅游需求,因而到附近鄉村旅游成為主要旅游方式。現代鄉村旅游在法國興起。法國現代鄉村旅游以為本國民眾提供良好的休閑健身環境為首要目的,約 77%的游客住宿在別墅、父母和朋友家。2000—2006 年,法國用于幫助鄉村旅游的資金達 5 300 萬歐元。2003 年,法國還成立部際小組,開始在全國規劃自行車道和綠色道路。——摘編自劉海鴻《鄉村旅游:國外的理論與實踐對中國的啟示》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法國現代鄉村旅游興起的背景。(6 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法國現代鄉村旅游的特點及意義。(8 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表 41894—1895 年中華民族覺醒,“中華民族復興”的觀念萌生1915 年 民族復興的話語進一步發酵,“中華民族復興”觀念初具雛形1931 年 民族復興思想蓬勃興起1937 年 中華民族空前覺醒,民族復興思潮持續發展并不斷深化、不斷高漲1945 年 中華民族實現了從向下沉淪到走向復興的偉大轉折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民族復興”擬定論題,并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論述充分、邏輯嚴密)歷史試題 第 8 頁(共 8 頁)天一大聯考2024—2025 學年(下)高三第一次四省聯考歷史·答案1~16 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分。1.答案 B命題透析 本題以遺址中的稻作遺存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可知,距今約 6000—5000 年的陜西華縣、河南三門峽、鄭州等地的先民已種植水稻,說明水稻在北方擴展,區域間存在文化交流,B 項正確。僅憑材料中“加工脫殼的粳米”不能說明原始手工業開始出現,排除 A 項;C 項“形成”夸大了稻米和稻作遺存發現的影響,排除;僅憑稻米和稻作遺存的發現,并不能說明“中原地區水稻種植發達”,且 D 項與史實不符,排除。2.答案 D命題透析 本題以《后漢書》的記載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聯系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鄉設嗇夫,掌獄訟、賦稅。由材料中“嗇夫,平徭賦,理怨結”“人但聞嗇夫,不知郡縣”“私賦民錢”可知,嗇夫輔助官府征召徭役、征收賦稅、處理鄉間民眾怨結,這些是基層治理的職能,D 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嗇夫的職責,未體現豪強地主與國家對人口的爭奪,排除 A 項;材料并未涉及地方權力增強,排除 B 項;“儒家思想指導著國家治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項。3.答案 A命題透析 本題以《魏書》有關北魏地方治理的記載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可知,北魏時期政府將淮北之民遷到兗豫之南,使該地區的勞動力增加,且設官進行管理,勸課農桑,使百姓安業,推動了該區域經濟發展,A 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社會矛盾尖銳,排除 B 項;北魏實行均田制,土地國有,抑制地主對土地的兼并,排除 C 項;材料現象不是促進少數民族漢化的措施,排除 D 項。4.答案 C命題透析 本題以宋元“平話”的崛起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可知,宋元時期的“平話”是講史話本,“平話”崛起體現了市民階層文化訴求增強,也迎合了這一訴求,C 項正確。《水滸傳》等小說開創了章回體小說的寫作體裁,A項錯誤;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現反對專制的傾向,排除 B 項;“平話”與戲曲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娛樂方式,D 項錯誤。5.答案 C命題透析 本題以明朝賜給爪哇的國書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中“朕奉天命已主中國”“頒去《大統歷》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可知,明朝建立后,通過向爪哇國頒賜國書,明確明王朝統治是天命所歸,以此確立明王朝的國際合法地位,C 項正確。A、B、D三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1 —6.答案 A命題透析 本題以 1897—1900 年杭州關出口大宗商品貨值及比重情況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信息可知,1897—1900 年杭州關出口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生絲、綢緞、綠茶等傳統農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且比重較大,這反映出當時中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仍以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為主導,工業發展程度不高,A項正確。僅從杭州關出口商品的情況不能得出中國“對外貿易處于入超地位”,排除 B項;材料體現的是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產品占主導,經濟結構不合理,排除 C 項;材料并未涉及商品稅率問題,不能體現關稅自主權力的喪失,排除 D項。7.答案 B命題透析 本題以近代一報刊的部分社論標題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材料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熱河華北”“獻給江西省第二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開展查田運動”表明,這些社論發表于土地革命時期,B項正確。A、C、D三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8.答案 D命題透析 本題以社論《為 1943 年打敗日寇而斗爭》中的判斷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斗爭口號改為“迅速打敗希特勒,1943 年打敗日本”以及“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與 1942 年 1 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及此后同盟國協同作戰的形勢密切相關,D項正確。該判斷是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角度,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937 年 9 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排除 B項;1938 年 5 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持久戰”的思想,排除 C項。9.答案 B命題透析 本題以西藏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可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要求學校“開設體育課”“開展課余體育活動”,后“體育課成為政府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課程”,這使學校的體育教育得到發展,有利于學生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體現了政府對學生體質增強的重視,B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西藏的中心工作是發展體育事業,排除 A項;民族區域自治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已開始實踐,C 項錯誤;材料僅涉及學校開設體育課及開展體育活動,不能體現對傳統民族體育文化的弘揚,D項錯誤。10.答案 C命題透析 本題以中國 1993 年 5 月開始的改革措施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中“1993 年 5 月”“中國 90%以上的縣(市)放開了糧油銷售價格”等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措施均具有市場經濟的性質,這主要得益于中共十四大確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 項正確。20 世紀 80 年代初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已開始,排除 A 項;B 項是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決定,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經濟體制改革,而不是對外開放,D項錯誤。11.答案 D命題透析 本題以哈德良巡游羅馬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中“隨行的……是專家、建筑家、營造者、工程師和藝術家”可知,哈德良把古羅馬文化傳播到帝國統治區域內,同時也接觸、學習了其他區域文化,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在哈德良之— 2 —前,羅馬就已經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B 項排除;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區才開始有了真正的聯系,C項排除。12.答案 B命題透析 本題以歐洲封建領主對商人和商業的保護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可知,11 世紀晚期至 12 世紀早期,歐洲不同地區均出現了封建領主保護商業發展的現象,這推動了當時商品經濟的活躍和發展,B 項正確。A、C、D三項夸大了封建領主對商業和商人的保護對于城市自治、專制王權、民族國家意識的影響,均排除。13.答案 D命題透析 本題以達·芬奇的認識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可知,達·芬奇強調科學要基于人的感官,這是以人作為審視世界的尺度,D 項正確。古希臘時期,歐洲已產生理性主義思想,排除 A項;B項夸大了達·芬奇認識的影響,排除;近代科學革命發生在 16—17 世紀,而達·芬奇是文藝復興前期的代表人物,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14.答案 A命題透析 本題以《致西班牙美洲人的信》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材料中“1791 年”“西班牙美洲人”“人身和財產的自然權利”“自然、理性和正義”“要把我們從這種暴虐的統治下解放出來”表明,比斯卡多—古斯曼借助啟蒙思想來喚醒拉美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A項正確。B、C、D三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15.答案 C命題透析 本題以學者對 19 世紀中期英國的論述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時間“19 世紀中期”以及學者的論述可知,這一時期由于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社會財富急劇增加,國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國民公眾號三晉高中指南對國家的信心增強,C項正確。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A、B兩項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均排除;D項發生在二戰后,排除。16.答案 A命題透析 本題以漫畫《鐵幕下的窺視》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1946 年,丘吉爾發表了“鐵幕演說”,主張對抗社會主義國家,這種對抗導致了漫畫中歐洲被一道鐵幕隔斷,但丘吉爾卻在窺視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自己身后毫無建樹的西歐與蘇聯的建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批評了英國的冷戰政策,A項正確。蘇聯的建設與西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該漫畫對冷戰政策的抨擊,蘇聯的建設只是用來作對比的一部分,排除 B 項;諷刺偷窺行為只是表象,排除 C項;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序幕,但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D 項。17.命題透析 本題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答案要點 (1)歷史功績:維系了華夏文明的純粹性(或“避免了被發左衽”);維護了華夏文明的統一性(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對華夏文明有匡正之功(或“民到于今受其賜”,或使華夏文明能夠利澤天下百姓)。(6 分,言之成理即可)— 3 —(2)示例 1:認識: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說明:中華文化在漫長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不少來源于異國他邦的文化。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到宋明時期,形成宋明理學。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新知識,近代西學在中國一定范圍內傳播,豐富了中華文化。總之,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以外來文化為補充,不斷發展,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6 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2:認識:中華文化在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得到發展。(6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3:認識:中華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6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僅供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8.命題透析 本題以 1982—2013 年中國政府機構改革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答案要點 (1)特征:著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為目標;多重力量驅動;逐步推進;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為目的;涉及面廣;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8 分,言之成理即可)(2)驅動力:經濟轉型(或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轉型(或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和城市社會);政治轉型(或從傳統封閉政治轉向現代開放政治);技術轉型(或從手工作坊轉向現代信息網絡技術)。(6 分,言之成理即可)19.命題透析 本題以法國現代鄉村旅游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答案要點 (1)背景:鄉村環境的改善;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的閑暇時間和旅游機會增加;人們對鄉村生活的向往。(6 分,言之成理即可)(2)特點:政府支持;出發點是為民眾提供良好休閑健身環境;以非商業經營為主。(4分,言之成理即可)意義: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鄉村經濟的發展;有助于鄉村自然環境和文化資源的開發。(4 分,言之成理即可)20.命題透析 本題以近代中華民族復興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答案要點 示例:論題:民族危機刺激了“中華民族復興”觀念的產生與發展。闡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而近代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刺激著“中華民族復興”觀念的產生與發展。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的戰敗而告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大大加深,有識之士意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富強的緊迫性,“中華民族復興”觀念隨之萌生;1915年,雖然“中華民國”已經建立,但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和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使中華民族的危機有增無減,社會層面的愛國運動也日益頻繁,民族復興的話語進一步發酵;1931—1937 年,日本對中國由局部侵略發展到全面侵略,伴隨著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在這種局面下,中華民族空前覺醒、民族意識不斷強化,民族復興的思潮也不斷深化、不斷高漲。綜上所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近代“中華民族復興”觀念隨著中華民族危機的加劇而不斷深化。(12 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僅為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4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政治答案.pdf 政治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