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第1課 認識計算機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發明人是美國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一、計算機的發展美國國防部用它來進行彈道計算。它是一個龐然大物,用了18000個電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鐘可進行5000次運算,這在現在看來微不足道,但在當時卻是破天荒的。 ENIAC以電子管作為元器件,所以又被稱為電子管計算機,是計算機的第一代。第一代 電子管計算機 (1946年 - 1956年)一、計算機的發展第二代電子計算機采用晶體管制造的電子計算機。晶體管不僅能實現電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輕、壽命長、效率高、發熱少、功耗低等優點。第二代 晶體管計算機 (1956年 - 1964年)一、計算機的發展第三代計算機即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1964-1971)。特征是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每片上集成一千個邏輯門以內)(西文寫作SSI、MSI)來構成計算機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儲器采用半導體存儲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基本運算。在軟件方面,操作系統日趨完善。第三代 集成電路計算機 (1964年 - 1970年)一、計算機的發展由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裝成的計算機,被稱為第四代電子計算機。例如80386微處理器,在面積約為10mm X l0mm的單個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約32萬個晶體管。第四代 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0年 - 至今)2016年,我國自主研發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系統,如圖所示,其峰值計算速度達每秒12.5億億次,是世界上首臺運算速度超過十億億次的超級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大家庭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手寫電腦智能手機主機:是計算機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處理信息鍵盤:用來輸入文字、符號,給計算機下達命令,是計算機重要的輸人設備顯示器:像一臺小電視,可 以顯示圖形、圖像、文字等,屬于計算機的輸出設備鼠標:指揮計算機完成各種各樣的工作,屬于 計算機的輸入設備二、計算機的組成耳機,可以發出計算機的音樂和聲音,屬于輸出設備。音響,可以把電腦的音頻電能轉換成相應的聲能發出來,屬于輸出設備。攝像頭,可以將畫面或視頻傳輸給計算機,屬于輸入設備。話筒,可以將聲音轉換成電信號傳輸給計算機,屬于輸入設備。打印機,將計算機處理結果打印在相關介質上,屬于輸出設備。掃描儀,將圖片、照片、膠片以及文稿資料等書面材料或實物的外觀掃描后輸入到電腦當中,并形成文件保存起來,屬于輸入設備。認一認、記一記使用說明:按下一頁出現動畫。存儲和處理信息對數據進行運算控制其他設備的工作使用說明:出示問題,學生思考并討論。小組討論: 將計算機類比成人,各個硬件對應人身體的哪些部位呢?三、計算機設計師1.觀察未來計算機圖片,發揮想象畫出你設計的計算機。2.注明每個部分的名稱和功能。3.為其添加必要的外部設備。活動要求:計算機的各個部分是協同工作的,損壞了其中一個部分計算機的工作就會受到影響,我們一定要愛護計算機。課程小結: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