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數學魯教版(五四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九章1 感受可能性一、教學目標1. 能區分確定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與隨機事件,理解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2. 通過實例分析,列舉簡單隨機事件的所有可能結果。3. 通過實驗、游戲等活動,經歷“猜測—試驗—分析”的過程,培養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形成隨機觀念。4. 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團隊協作意識,提升探究問題的能力。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區分確定事件與隨機事件,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難點:感受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三、教學過程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視頻導入:播放綜藝節目片段(如“抽獎轉盤”游戲),提問:“參與者能否中獎?中獎的可能性有多大?”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生活實例:列舉天氣預報、抽簽等場景,引出“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概念。2. 活動探究,學習新知活動一:摸球游戲——區分事件類型材料:不透明盒子,內裝3個紅球、1個白球。步驟:(1)學生輪流摸球,記錄顏色后放回,重復10次。(2)提問:“摸到紅球是必然的嗎?摸到綠球可能嗎?”引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的定義。總結:必然事件:在一定條件下一定會發生(如“摸到紅球或白球”)。不可能事件:一定不會發生(如“摸到綠球”)。隨機事件: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如“摸到紅球”)。活動二:擲骰子實驗——感受可能性大小規則:分組擲骰子50次,記錄點數1和點數6出現的次數。分析:(1)匯總全班數據,計算各點數出現的頻率。(2)提問:“點數1和6出現的可能性相同嗎?為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可能性大小與結果數量相關。結論:隨機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可通過試驗頻率初步判斷。3. 深化理解,應用提升例題分析:(1)判斷事件類型:“太陽從西邊升起”是不可能事件;“拋硬幣正面朝上”是隨機事件;“水在100℃沸騰”是必然事件。(2)可能性比較:口袋中有5只黑襪、3只白襪,提問:“摸到哪種顏色的襪子可能性更大?”結論:結果數量越多,可能性越大。小組任務:設計“抽卡游戲”要求:用卡片模擬抽獎(如5張“謝謝參與”、1張“中獎”),分析中獎可能性并設計宣傳語。目標: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可能性大小的應用價值。4. 鞏固練習,課堂檢測(1)基礎題:判斷事件類型:“擲骰子點數為7”(不可能事件)、“明天下雨”(隨機事件)。連線題:將事件與可能性大小對應(如“地球自轉”→“必然事件”)。(2)拓展題:袋子中有8個紅球、2個白球,若再放入3個白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如何變化?5. 課堂小結(1)知識梳理:確定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與隨機事件的區別。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結果數量多→可能性大”。(2)思想滲透:數學源于生活,概率思維幫助理性決策。四、作業設計1. 實踐作業:記錄一周內某電視節目的播出時間,分析“準時開播”是哪種事件類型。2. 探究作業:設計一個包含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隨機事件的游戲,并說明規則。五、板書設計感受可能性1. 事件分類:必然事件:一定發生不可能事件:一定不發生隨機事件:可能發生2. 可能性大小:結果數量多 → 可能性大教學反思通過游戲增強體驗,但需注意課堂紀律管理。結合生活實例深化理解,避免抽象化講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