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走近世界民間美術》教學方案目標確定的依據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審美感知:通過觀察、體驗世界民間美術作品的形式美與內涵美,感知不同文化的藝術特色。藝術表現:運用繪畫、手工等形式,嘗試表現民間美術的典型符號與風格。創意實踐:結合文化背景,設計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美術作品。文化理解:理解民間美術與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的關系,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本課以“世界民間美術”為載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創作等活動,提升綜合藝術素養。2.教材分析本課為人美版七年級下冊第1單元“民藝蘊情”的首課,以“走近世界民間美術”為主題,通過欣賞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民間美術作品(如非洲木雕、墨西哥剪紙、日本折紙、印度彩繪等),幫助學生理解民間美術的多樣性與文化內涵。課程結合歷史、地理等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從藝術形式、材料工藝、象征意義等角度分析作品,培養跨文化審美能力。3.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具備基礎的美術鑒賞能力,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如剪紙、年畫)有一定了解,但對世界民間美術的認知較為有限。學生可通過小組合作、網絡資源搜集整理資料,結合生活經驗探究民間美術的功能與意義。教學中需注重直觀圖像與動手實踐結合,激發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興趣與探索欲。目標1.通過觀察與描述,歸納不同國家民間美術的造型、色彩與材料特點,感知其藝術風格與文化象征。2.選擇一種民間美術形式(如剪紙、彩繪),嘗試運用其典型符號進行創作,表達對文化的理解。3.結合地理環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分析民間美術與地域文化的關系,理解藝術作為文化載體的意義。4.小組合作設計一件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民間美術作品,體現創新思維與文化包容。評價任務評價任務 評價要點 針對目標每組選取一個國家(如墨西哥、印度、非洲),通過PPT或手抄報介紹其民間美術的代表形式與文化背景。 內容準確、圖文并茂;語言表達清晰;能體現藝術與文化的關聯。 目標1、3四人一組,對比非洲木雕與日本折紙的造型特點,結合材料與功能討論其藝術差異。 分析全面,能結合文化背景解釋差異。 目標1、3以“節日”為主題,運用剪紙或彩繪技法設計一件作品,體現某一文化的民間美術特征。 作品符號鮮明;技法運用合理;體現文化內涵。 目標2、4圍繞“民間美術的傳承與創新”展開辯論,討論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的價值。 觀點明確,邏輯清晰;能結合實例論證。 目標3、4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1.播放世界民間美術紀錄片片段(如墨西哥亡靈節剪紙、非洲部落面具舞蹈),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藝術作品的功能是什么?它們的造型、色彩給你怎樣的感受?2.話題討論: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舉例說明“民間美術”與“專業美術”的區別,引出課題“走近世界民間美術”。二、探究學習1.小組展示與互評(對應目標1、3):五個小組分別研究墨西哥剪紙、印度彩繪、非洲木雕、日本折紙、北歐編織藝術。從歷史背景、材料工藝、象征意義三方面介紹,結合圖片或實物示例。2.對比分析活動(對應目標1、3):案例分析:以非洲木雕(粗獷抽象)與日本折紙(精致簡約)為例,引導學生從造型、材料、功能等角度對比差異。問題鏈引導:為什么非洲木雕多采用夸張的頭部造型?日本折紙為何強調對稱與幾何美感?總結提升:民間美術的風格受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三、藝術實踐——創意與文化融合(對應目標2、4)1.技法學習:教師示范墨西哥剪紙的“陰陽刻”技法、印度彩繪的“點線面”裝飾規律。學生選擇一種技法,在草稿紙上嘗試繪制基礎紋樣。2.主題創作:任務:以“節日”為主題,設計一件作品(如剪紙燈籠、彩繪面具)。要求:融入文化符號(如中國龍紋、非洲幾何圖案),并撰寫50字創作說明。展示與互評:小組內評選最佳作品,全班展示并說明設計思路。四、文化思辨——傳統與當代的對話(對應目標3、4)1.辯論活動:辯題:“民間美術應保持傳統原貌”VS“民間美術需創新以適應現代”。規則:正反方各4人,其余學生作為評委投票。教師總結:傳承是根基,創新是活力,二者需平衡發展。2.拓展思考:如何通過社交媒體宣傳民間美術?如果請你設計一款“世界民間美術”文創產品,你會選擇什么形式?五、總結反思——藝術的責任1.課堂小結:民間美術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記憶。作為青少年,我們應主動了解、保護并傳播世界多元文化。2.課后任務:拍攝身邊具有民間美術元素的物品(如刺繡服飾、陶器),上傳班級平臺并標注文化來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