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牧場上的家》教學設計教材版本:走進音樂世界第八冊課業類型:音樂綜合課課時 : 一課時教學分析這是一首廣泛流傳的美國田園牧童歌曲。3/4拍,大調式,旋律優美、流暢。歌曲由四個樂句組成(A A B A)的曲式結構。第一、二個樂句是重復變化的樂句構成,舒展的節奏,曲調在平穩中帶起伏,使旋律優美而又有蕩漾之感,描繪了綠草茵茵的寬闊牧場,水牛、小鹿、羚羊的歡跳及夜幕下星星閃爍,牧場在寧靜的夜晚中的美麗景象,富有詩意。第三樂句在上移五度跳進后,以寬松的節奏展開,使得曲調更加優美而抒情,它不僅表現了開闊空曠的家園意境,而且還縱情的抒發了人們對可愛的家園的贊美之情。最后的第四樂句再現了歌曲第二樂句的旋律,曲調又趨平穩,它使人們完全沉浸在這美麗的家園情景之中,感受和表達了對家鄉甜美生活的熱愛情感。教學目標1、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在聆聽表演的基礎上突出主題,表達對家鄉的依戀及贊美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讓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唱歌曲,使學生領略美國鄉村、牧場歌曲風格和音樂文化特色的同時,建立平等的多元音樂文化。3、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歌曲的三拍子強弱規律和認識弱起小節,并理解歌曲的曲式結構。教學重點用平穩、柔美的聲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教學難點1、弱起小節的學習及旋律走向的表現2、理解和表現歌曲的曲式結構教學方法分層次漸進式教學法、直覺參與體驗式教學法、教師體態語言導引教學法、創造性活動式教學法、藝術情景教學法、柯爾文手示教學法……等等。教學用具電腦、教學課件、音響、鋼琴、動物頭飾、打擊樂教學過程1、 談話導入1、 啟發學生說一說你的家鄉。2、 老師也向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家鄉。[設計意圖]讓學生回憶自己的家鄉,說一說家鄉的特點,名勝古跡等,通過簡短的溝通與交流讓老師與學生的第一次見面距離得到快速拉近,并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2、 歌曲導入——感受美國鄉村音樂特點1、 初聽。老師范唱歌曲《牧場上的家》思考:這首歌曲是幾拍子?家鄉在哪里?唱了些什么?3、 課件出示北美洲的地圖,老師介紹加利福尼亞州的地理位置。4、 出示歌譜。提問:這首加利福尼亞州的民歌《牧場上的家》給你什么感受?音樂樸素深情、柔美5、 老師簡單介紹北美州的人文情況和美國鄉村音樂的特點。如:老師現場給學生提供以下資料,通過小組討論后派代表發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自然人文環境(課件展示相關圖片)(1)氣候與面積優勢。 地處美國西海岸,西臨太平洋,全年氣候 溫和。(2)天然資源豐富。 農、林、牧、礦等天然資源豐富, 盛產石油、水泥、天然氣及石綿等礦產, 農產品方有棉花、大麥、小麥、玉米、 水果、干果等;是美國最重要的葡萄酒產地;為美國木材、紙 漿及紙的主要產地之一。(3)投資優勢。有美國最大的進出口港口 - 長堤國際港口。是美國批發、進 出口的中心 。(4)加州著名風景名勝有:雷德伍德國家公園、約塞米蒂國家公園、金斯峽谷國家公園、約書亞樹國家保護區。鄉村音樂介紹:鄉村音樂是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鄉村音樂除了表現鄉村的勞動生活之外,還表現了人們向往溫暖、安寧的家園,他們常常通過歌唱來贊美自己美麗的家鄉和抒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設計意圖]此環節圍繞“音樂與文化”的主題,使學生了解美國北美洲的音樂人文特色的同時,建立平等的多元音樂文化。3、 學唱歌曲——理解歌曲的曲式結構(一)旋律教學1、出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唱的歌曲就是一首美國鄉村音樂,加利福尼亞州民歌——《牧場上的家》。3、第一次聽歌曲錄音。學生邊聽邊用lu模唱歌曲旋律,老師帶領學生用柔美連貫的動作劃出旋律線,并啟發學生思考:歌曲中有那幾個樂句開頭的旋律線像下面這樣:小結:歌曲有三個樂句是相同的旋律線,另一樂句是不同的。4、課件顯示相同的樂句用紅色表示,不同的樂句用藍色表示5、第二次聽歌曲錄音。請同學們根據旋律線的走向,邊聽邊畫簡單的圖形表示歌曲的結構。提示:相同的樂句用相同的圖形表示,不同的樂句用不同的圖形表示。A A B A☆ ☆ ○ ☆如:6、 解決難點:學習歌曲的主旋律---弱起小節① 3/4 x | x x x | x -||② 3/4 xx | x x x | x -||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拍腿、拍手的動作幫助學生掌握弱起小節和表現此主旋律的音樂特點。7、學唱歌曲旋律一遍。[設計意圖]在劃旋律線和畫圖形的環節中,通過感知旋律線的走向和形象的圖形體驗,啟發學生聽辯出相同的樂句和不同的樂句,讓學生能簡易地理解歌曲的曲式結構和重復創作法。(二)歌詞教學——處理歌曲1、出示一音多字的個別歌譜,并逐一練唱。2、老師用鋼琴伴奏,學生唱第一段歌詞,并能邊唱邊劃旋律線。(注意聲音位置)3、第三次聽歌曲錄音。引導學生創造動作分別表現A B樂句,其中用相同的動作表示A樂句,用不同的動作表現B樂句。4、運用mp mf的對比力度處理歌曲。請學生找出歌曲中哪一句最能表現對家的贊美和熱愛之情,并引導用mf的力度處理。5、歌曲長音的處理。如:2 - -| 2 - ,引導學生用小樂器或者動作加以表現。三、綜合表演第四次聽歌曲錄音,要求:1、請一個同學戴上頭飾扮演牧場的小主人,另幾個同學出來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其他同學自由創造動作邊唱邊表演歌曲。2、突出表現歌曲mp和mf的力度變化。如:歌曲前半段(第一、二樂句)mp力度的地方用三角鐵伴奏,全班輕聲唱;后半段的mf力度地方加上鈴鼓、沙錘伴奏,全班用中強的力度演唱。3、其他同學用各種動作表演歌曲。如:用劃旋律線;AB樂句的兩個動作;或者自己喜歡的動作等等。[設計意圖]以音樂為主線,強調“聽”為重要性,使學生在表演中感悟到音樂的表現要素,并能在合作表演中增強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四、拓展延伸1、創編歌詞分小組創作歌詞,唱一唱自己的家鄉2、 小組展示創作成果。[設計意圖]基于本課教學內容的拓展,使相關文化為音樂本體服務。五、總結下課同學們,今天我們用美國鄉村音樂的風格,歌唱了我們美麗的家鄉,大家都非常投入地抒發了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這說明了世界上有兩種語言是相通的,那就是:愛和音樂!教學反思:《牧場上的家》是一首旋律優美,感情豐富的美國鄉村兒童歌曲。它給學生們勾勒出一副在美麗的牧場上,美國少年兒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畫面。本節課以聆聽音樂為主,感受美國鄉村音樂的歌(樂)曲的風格。上課伊始讓學生聆聽綠箭口香糖廣告主題歌曲,感受美國鄉村音樂的風格,學生馬上進入了情境,投入狀態。在學習弱起小節的演唱及附點四分音樂的演唱中,我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采用了游戲法——闖關游戲,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化難為簡的解決了難點。在歌曲感情處理的時候,我讓學生觀看圖片,感受美國朋友熱愛家鄉,愉快的情緒,并讓學生用歌聲和表情來體現美國朋友的心情,學生馬上就掌握了對家鄉熱愛的情緒。為了讓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美國鄉村音樂的曲式風格,在這節課上我結合教學內容以聆聽為主題,在聆聽的基礎上感受,在感受基礎上表現,在表現的基礎上升華。學生在聆聽的時候感受歌曲的節奏、速度、情感、演奏樂器、總結鄉村音樂的特點。最后讓學生再次演唱《牧場上的家》。 本節課的課堂教學從單純的師唱生學的模仿、記憶階段的灌輸式已經走向了以聆聽、感受為主的探索的過程。學生在我的引導下也能積極地參與創編活動,歌頌自己家鄉。愉快地學習,我和學生成了課程的創造者與開發者,成了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機結合體。 在教學過程中,我能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實踐,力求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的還給學生,讓學生把體驗感受音樂貫穿與于學習的始終。通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些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合作討論的時間不夠多,學生對歌曲的總體感受不夠深刻。在今后中的教學中我會將教學工作做得更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音樂的王國中去盡享學習和創造的無限快樂。我的家在廣州,這里經濟繁榮,還有著名羊城八景 - -| - -,這兒多么歡暢,這兒沒有悲傷,遼闊天空多么晴 朗 - -| - - -。家 - -| 廣州 我的家 - -| - - ,擁有歷史文化古城- -| - -,這里四季常青,這里風光優美,我們愛你我的家鄉- -|- -!我的家在 ,是個溫暖之家,還有愛我的爺爺奶奶- -| - -,這兒多么歡暢,這兒沒有悲傷,遼闊天空多么晴 朗 - -| - - -。家 - -| 我的家 - -| - - ,那有古老的名勝古跡- -| - -,那兒多么溫暖,那兒沒有煩惱,我們擁有溫暖之家- -|- -我的家在 ,那里歷史悠久,還有著名的 ,這兒多么歡暢,這兒沒有悲傷,遼闊天空多么晴 朗 - -| - - -。家 - -| 我的家 - -| - - ,那兒經濟繁榮發達- -| - -,這兒多么環保,這兒沒有污染,我們愛你我的家鄉- -|- -我的家在 ,那里歷史悠久,還有著名的 ,這兒多么歡暢,這兒沒有悲傷,遼闊天空多么晴 朗 - -| - - -。家 - -| 我的家 - -| - - ,那兒經濟繁榮發達- -| - -,這兒多么 ,這兒沒有 ,我們愛你我的家鄉- -|-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自然人文環境(1)氣候與面積優勢。 地處美國西海岸,西臨太平洋,全年氣候 溫和。(2)天然資源豐富。 農、林、牧、礦等天然資源豐富, 盛產石油、水泥、天然氣及石綿等礦產, 農產品方有棉花、大麥、小麥、玉米、 水果、干果等;是美國最重要的葡萄酒產地;為美國木材、紙 漿及紙的主要產地之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自然人文環境(3)投資優勢。有美國最大的進出口港口 - 長堤國際港口。是美國批發、進 出口的中心 。(4)加州著名風景名勝有:雷德伍德國家公園、約塞米蒂國家公園、金斯峽谷國家公園、約書亞樹國家保護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