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連續兩問的問題解決》教學設計一、課程內容分析本課程是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中關于數量間加減關系的教學內容,聚焦于“連續兩問的問題解決”。教材通過具體實例,如媽媽和小紅參加志愿活動的次數問題,先呈現已知條件,讓學生發現問題的特點,即包含兩個相關聯的問題。接著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運用“大數 - 相差數 = 小數”等方法解決第一個問題,再利用第一個問題的結果解決第二個問題。在課堂練習環節,設置了不同情境的題目,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連續兩問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掌握,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教學目標學生能夠理解連續兩問問題的結構和特點,學會分析多個數量間的加減關系,并能正確、熟練地解答連續兩問的問題。通過觀察、分析、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和自信心。三、教學重難點重點:掌握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正確解答“連續兩問的問題”。難點:理清兩個問題之間的內在關聯,明確解決第二個問題需要用到第一個問題的結果。四、教學過程(一)趣味導入展示情境:“媽媽參加了 14 次志愿活動,小紅參加的比媽媽少 5 次”。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信息,提問:“根據這些信息,你們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由發言。引出課題:當學生提出如“小紅參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動”“媽媽和小紅一共參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動”等問題后,教師指出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連續兩問的問題解決”,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閱讀理解:再次展示媽媽和小紅參加志愿活動的完整題目,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教師提問:“這個問題和我們以前學過的解決問題有什么不同呢?”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后請小組代表發言。分析解答:分析數量關系:針對“小紅參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動”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媽媽參加的次數是大數,小紅比媽媽少的次數是相差數,小紅參加的次數是小數,得出數量關系“小數 = 大數 - 相差數”。列式計算:根據數量關系,學生列出算式“14 - 5 = 9(次)”,教師板書計算過程,并強調計算的準確性和書寫規范。解決第二個問題:教師提問:“知道了小紅參加的次數,那怎么求媽媽和小紅一共參加的次數呢?”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用媽媽參加的次數加上小紅參加的次數,即“14 + 9 = 23(次)”,教師板書。回顧與反思: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解題過程,思考第二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的關系。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讓學生明白知道了小紅參加的次數,才能求兩人參加的總次數,求第二個問題一定要先算出小紅參加活動的次數。(三)課堂練習第一關:南瓜搬運大挑戰:“有 84 個南瓜,李叔叔運走了 40 個,還剩多少個?王叔叔又運走了 26 個,還剩多少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數量關系,列出算式解答。請一名學生上臺板演計算過程,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教師巡視,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并給予指導。第二關:書本數量大揭秘:“小明有 28 本故事書,科普書比故事書多 6 本。小明有多少本科普書?故事書和科普書一共有多少本?”讓學生分組討論解題思路,然后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匯報。在學生匯報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強調解題的關鍵步驟。第三關:補充條件巧解題:“二 (1) 班有 27 幅畫,二 (2) 班有 36 幅畫。已經貼了 41 幅,還沒貼的有多少幅?”以及三個補充條件選項,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條件完成問題。學生完成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答案,教師進行講解和強調。第四關:信息搭配我最棒:請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搭配的題目和解答過程,教師挑選部分學生的作業進行展示和評價。(四)課堂小結引導回顧:教師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都學會了什么呢?”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連續兩問問題的特點、解題方法和步驟等。總結歸納: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解決連續兩問的問題時,要先分析兩個問題之間的關系確定解決問題的先后順序,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再把第一個問題的結果作為已知信息解決第二個問題。(五)課后作業完成作業課件中的相關練習。完成練一練 2、3 題。五、教學反思在本次教學過程中,“趣味導入”環節通過貼近生活的志愿活動場景,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的思考和討論中。在“探究新知”階段,借助具體實例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逐步掌握解題方法,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和運用,但仍有少數學生在分析數量關系時存在困難,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個別指導。“課堂練習”以“智慧大闖關”的形式展開,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在練習過程中,發現學生對于簡單情境的題目掌握較好,但對于一些條件較為復雜的題目,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培養。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練習,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環節讓學生分享收獲,培養了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但部分學生的表達不夠清晰完整,后續應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傮w而言,本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但在教學方法和個別輔導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和改進,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