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一、課程內容分析“克和千克的認識”是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它將帶領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與千克,通過生活實例、操作體驗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克和千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掌握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培養學生的質量觀念和估量能力。二、教學目標學生能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會用克和千克表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通過觀察、操作、估量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估量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為 1 千克 = 1000 克,能準確區分并合理運用克與千克來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認識常見的秤并掌握其讀數方法。教學難點感受 1 克和 1 千克實際重量,形成清晰的質量表象,能在實際情境中靈活運用克和千克的知識,準確估量物品質量。四、教學準備每組準備天平、砝碼、1 克物品(如 2 分硬幣)、10 克物品(如一小包菊花茶)、100 克物品(如一小包瓜子)、500 克物品(如一袋鹽)、1 千克物品(如兩袋 500 克白砂糖)、若干黃豆、蘋果、洗衣液等物品。五、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展示情境: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超市購物場景,畫面聚焦在食品區的月餅、水果、洗衣液等商品上,展示它們的標簽。引出課題: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標簽,提問:“同學們,從這些標簽上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質量單位克或千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克和千克。”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二)探究新知識認識秤展示秤的圖片:展示磅秤、電子秤、體重秤等多種秤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說說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這些秤,它們分別是用來稱什么物品的。學生交流分享: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如在菜市場看到過磅秤稱蔬菜,在超市看到電子秤稱水果等。教師總結: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秤在日常生活中用于測量物品質量的重要作用。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和交流,讓學生對常見的秤有初步的認識,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為后續學習用秤測量物品質量奠定基礎。認識“克”提出問題:教師提問:“1 克大約有多重呢?大家在課前準備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學生開始在自己準備的物品中尋找感覺較輕的物品,嘗試估量其質量。介紹天平:在學生交流后,教師介紹:“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天平來稱。”并向學生展示天平的實物,介紹天平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感受 1 克:教師拿出一個 2 分硬幣,放在天平上稱一稱,向學生展示 2 分硬幣約重 1 克。讓學生拿起 2 分硬幣掂一掂,感受 1 克的重量。接著,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掂一掂 1 克的物品,交流自己的感受。稱黃豆實驗:教師提出問題:“1 克黃豆大約有多少粒呢?”引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用天平稱出 1 克黃豆,數一數有多少粒。學生完成實驗后,小組代表匯報結果,教師進行總結和記錄。總結“克”的應用:教師展示一些標有“克”的物品圖片“‘克’一般是什么樣的物品的質量單位呢?”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g)作單位。”設計意圖:通過實際操作和感受,讓學生直觀地認識 1 克的重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估量意識。通過實驗和總結,讓學生明確“克”的應用范圍,加深對“克”的理解。認識“千克”引入“千克”:教師展示蘋果、洗衣液等較重物品的圖片提問:“這些物品也用‘克’作單位合適嗎?”引導學生思考,引出“千克”這個質量單位。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教師拿出兩袋 500 克的白砂糖,放在一起展示給學生看,提問:“兩袋白砂糖一共重多少克?”學生回答 1000 克后,教師指出:“2 袋白砂糖重 1000 克,也可以說重 1 千克。所以 1 千克 = 1000 克。”感受 1 千克:讓學生拿起兩袋 500 克的白砂糖,掂一掂,感受 1 千克的重量。然后在小組內傳遞,讓每個學生都充分感受 1 千克的質量。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秤:展示各種用“千克”作單位的秤,如體重秤、臺秤等,介紹它們的使用方法和讀數方式。總結“千克”的應用: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單位,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單位。”并強調“凈含量”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實際有多重。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和實際操作,讓學生理解“千克”的概念,掌握“千克”與“克”的換算關系。通過感受和認識相關秤,讓學生學會用“千克”作單位測量物品質量,進一步加深對“千克”的認識。(三)鞏固應用,深化認識基礎練習完成教材練習:讓學生說出圖中大米、固體膠、五仁月餅的質量。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點評和糾正。接著出示第 2 題,讓學生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圈一圈。學生完成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答案,教師進行反饋。設計意圖:通過這兩道基礎練習題,檢查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及單位選擇的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糾正,鞏固所學知識。拓展練習完成教材練習:讓學生讀一讀秤上的刻度,填出相應的質量。學生完成后,教師請幾位同學上臺展示答案,并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解決思考題:教師出示思考題:“1 千克棉花和 1 千克鐵比較,哪個重一些?”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小組代表發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解釋,強調雖然棉花和鐵的密度不同,體積不同,但它們的質量都是 1 千克,所以一樣重。設計意圖:拓展練習旨在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克和千克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讀數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考題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對質量概念的深入理解。生活應用練習小組活動: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一些物品,如蘋果、洗衣液、鉛筆等,讓學生先估量這些物品的質量,再用秤稱一稱,驗證自己的估量是否準確。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記錄小組內成員的估量結果和實際測量結果。匯報交流:各小組代表匯報小組活動情況,分享估量和測量的經驗。教師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進行估量練習,提高自己的估量能力。設計意圖:通過生活應用練習,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四)課堂小結引導回顧: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回顧克和千克的認識、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常見的秤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等知識點。總結歸納: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重點知識:“計量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克’可以用符號‘g’表示;計量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可以用符號‘kg’表示,1 千克 = 1000 克。”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用秤稱一稱家里的一些物品,記錄它們的質量,并在第二天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脈絡,強化記憶。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將數學學習延伸到生活中,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關注度。(五)備選練習完成備選練習:7 千克 =( )克;1 千克 - 400 克 =( )克;香蕉重( )克等。講解答案:學生完成后,教師公布答案,并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和指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解題能力。設計意圖:備選練習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練習機會,讓學生在課后能夠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查缺補漏,強化對克和千克知識的掌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