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課一練(九)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一、選擇題1.把“開學第一課”的課堂搬到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下,邀請南昌市老兵宣講團成員為同學們講述革命先烈的故事;在南昌艦上迎來“開學第一課”,同學們學習旗語、打軍體拳……2023年9月,江西省各大中小學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開學第一課”。這些做法( )①讓紅色精神在青少年中煥發出新的光芒②有利于激發青少年愛國情、強國志③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④是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的主要途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回顧黨的百年奮斗史,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夠領導人民完成中國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于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并不斷結合新的實際推進理論創新,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命力,使黨掌握了強大的真理力量。這表明( )①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 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 ③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 ④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傳入中國直接解決了中國的問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濰坊是山東省內建黨較早的地區之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革命遺址。這些革命遺址銘刻著濰坊黨組織和濰坊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印記,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艱苦奮斗、不屈不撓、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是寶貴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資源。由此可見( )①革命遺址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 ③我們應以紅色文化為載體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④革命文化能夠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故宮博物院和全國29家博物館舉辦了“何以中國”文物展覽。此次展覽共展出我國本土珍貴文物130余件(套)。展覽采用了大量的高科技AR技術,使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文物的風采,講述了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以下對“何以中國”文物展覽的正確評價有( )①以物記事,以事敘史,建立了古今文物間的固有聯系 ②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既克服又保留,賡續中華文脈 ③用現代表達方式激活文物生命力,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 ④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引領文化發展的方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3年成都大運會吉祥物為一只叫“蓉寶”的大熊貓(如圖),其面部有川劇臉譜的元素,呈奔跑姿態,手持“31”字樣火焰的大運會火炬,耳朵、眼睛、尾巴都呈現火焰形態。其靈感來源于成都的代表性動物——大熊貓,以及著名的文化遺址——金沙遺址。“蓉寶”的設計( )①有利于更好向世界展現四川地區的歷史文化 ②反映了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關鍵 ③旨在增強各國運動員對主辦城市的文化認同 ④充分體現了主辦城市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特色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3年9月23日,第十九屆亞洲運動會在杭州開幕,第一篇章文藝表演《國風雅韻》以宋韻文化為基礎,使觀眾既能感知蘊含其中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也可以看到“山水入詩畫”“煙雨染江南”等獨具韻味的畫面。下篇中“水”則寓意著中國和亞洲各國山水相依,攜手同行。可見( )①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發展 ②文化的精神力量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 ③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互鑒互融 ④彰顯民族精神是文化創新的立足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3年11月17日上午,“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藝作品展在鄭州美術館舉行,本次展覽集合了諸位優秀藝術家的創作精品。展覽共設四個展廳,分別以厚重河南文化行、現代河南發展行、大美河南風光行、幸福河南生活行作為主題。文學謳歌偉大創造,美術勾勒時代肖像,書法書寫文化記憶,攝影記錄今日風貌,民間文藝展現人民智慧,不同藝術門類作品交相輝映,各美其美。這說明( )A.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反映人民的心聲B.藝術家是文化創造和社會實踐的主體C.藝術家創作的根本目的是謳歌新時代D.創新文藝表達方式,用科技手段賦予文化時代內涵8.2023年12月,黑龍江國際文化產業暨創意設計博覽會(簡稱“龍江文創會”)在哈爾濱開展,“何所有”、非遺滿族旗袍、渤海靺鞨繡工藝品、赫哲族魚皮制品等黑龍江省各地特色的文創產品,將“龍江味道”“龍江元素”與潮流文化相結合,與黑龍江冰雪文化相呼應,為觀者呈現了獨具黑龍江冰雪特色的文化大餐和視覺盛宴。舉辦該活動旨在( )①展示黑龍江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 ②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打造文化遺產的商業價值和品牌效應 ③把握文化內涵,堅守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民族性 ④涵養家國情懷,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在“絲路瓷緣·釉見敦煌——瓷畫藝術展”中,20件來自敦煌的高保真復制藏品集中展出,60件景德鎮當代藝術家創作的敦煌壁畫主題瓷畫薈萃一堂,以現代陶瓷詮釋敦煌壁畫新貌,為觀眾帶來一場古今融合的藝術視覺盛宴。“瓷畫藝術展”成為一場藝術視覺盛宴,這表明( )①各民族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②文化交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③文化發展要在融通資源中不斷創新④多彩的文化活動是文化自信的基礎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0.2023年8月26日,2022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終選結果出爐,550件網絡正能量作品脫穎而出。鄉村振興、保家衛國……以平實質樸的文字、直抵人心的視頻和圖片等方式,勾勒出奮進中國的大美畫卷,鼓舞億萬人民勇毅前行。這啟示我們,建設文化強國要( )①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弘揚主旋律②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忠于祖國、忠于人民③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④不斷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修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選擇題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各地立足城鄉特點,打造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2023年7月,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圍繞“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主題赴四川開展民主監督性調研。在調研中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在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過程中存在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例如,一些公共場所和設施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場地設施缺少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等。調研組認為,在城鄉基層財政投建的一般公益性場所和設施,除了優先保證專項業務使用之外,都應向當地群眾開放,實行共建、共用、共享,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2023年10月,全國政協圍繞“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會上,政協委員們表示,要健全政策措施和標準體系,加大激勵扶持力度,推動社會力量更好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住建部、農業農村部、文旅部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也參與了協商討論。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知識,分析應如何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中國國慶檔電影在“多強爭霸”中市場表現平穩,未出現“大爆款”,沒有延續暑期檔的火爆,也沒有達到人們期待的票房“井噴”。一方面,火爆的暑期檔影片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觀眾的觀影熱情。2023年暑期檔影片在題材、制作、宣發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創新,而且大多致力于扎實的戲劇敘事,利用影像語言來營造強勁的敘事動力,刻畫鮮活獨特的人物。這種戲劇性敘事符合中國觀眾樂于聽故事的習慣,發揮中國藝術和中國電影的傳統優勢。部分現實題材電影貼近生活、話題性強,容易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順應了經由市場檢驗的符合大眾審美期待的創作趨勢。另一方面,2023年國慶檔影片總體來說題材陳舊,話題較少,沒有貼近生活的爆款影片出現,使得國慶檔期間的觀影需求相對減少。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知識,說明2023年中國暑期檔電影的火爆對增強文化自信的意義。5 / 5一課一練(九)1 2 3 4 5 6 7 8 9 10A A D C B A A B B A1.A [把“開學第一課”的課堂搬到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下,邀請南昌市老兵宣講團成員為同學們講述革命先烈的故事;在南昌艦上迎來“開學第一課”,同學們學習旗語、打軍體拳,這些做法讓紅色精神在青少年中煥發出新的光芒,有利于激發青少年愛國情、強國志,①②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革命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關,③不符合題意。材料中的做法是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的重要途徑,但不能說是主要途徑,④錯誤。]2.A [材料中,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取得重大成就,得益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表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①②符合題意。我們應該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③錯誤。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最終要通過中國人民的實踐才能解決問題,④錯誤。]3.D [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故①說法錯誤。材料強調的是革命文化而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②不符合題意。材料中“這些革命遺址銘刻著濰坊黨組織和濰坊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印記,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艱苦奮斗、不屈不撓、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是寶貴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資源”,說明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這些革命遺址弘揚革命精神和偉大建黨精神,革命文化能夠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故③④符合題意。]4.C [聯系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①中“建立了古今文物間的固有聯系”說法錯誤。展覽講述了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可見,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何以中國”文物展覽經歷了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過程,有利于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文化發展,②符合題意。展覽采用了大量的高科技AR技術,用現代表達方式激活文物生命力,有利于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③符合題意。展覽立足中國大地,展出我國本土珍貴文物,講述了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但并沒有引領文化發展的方向,④排除。]5.B [“蓉寶”的設計繼承了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突出了四川地域文化特色,充分體現了主辦城市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特色,有利于更好向世界展現四川地區的歷史文化,①④正確。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②排除。外國運動員認同的是本民族文化,而不是認同主辦城市的文化,③錯誤。]6.A [第一篇章文藝表演《國風雅韻》以宋韻文化為基礎,這體現了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發展,①符合題意。使觀眾感知蘊含其中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下篇中“水”則寓意著中國和亞洲各國山水相依,攜手同行,這說明文化的精神力量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②符合題意。材料強調了中華文化,沒有涉及其他民族文化,③不符合題意。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立足點,④錯誤。]7.A [文學謳歌偉大創造,美術勾勒時代肖像,書法書寫文化記憶,攝影記錄今日風貌,民間文藝展現人民智慧,這說明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反映人民的心聲,A正確。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和社會實踐的主體,B排除。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因此藝術家創作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C排除。材料不涉及科技手段,D排除。]8.B [“何所有”、非遺滿族旗袍、渤海靺鞨繡工藝品、赫哲族魚皮制品等黑龍江省各地特色的文創產品,將“龍江味道”“龍江元素”與潮流文化相結合,表明舉辦該活動旨在展示黑龍江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涵養家國情懷,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①④符合題意。舉辦該活動旨在促進優秀文化的交流傳播、保護傳承,材料沒有涉及打造文化遺產的商業價值和品牌效應,②錯誤。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文化發展是文化繼承的必然要求。要促進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而不是堅守不變,③不符合題意。]9.B [材料強調的是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沒有體現各民族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①不符合題意。以現代陶瓷詮釋敦煌壁畫新貌,為觀眾帶來一場古今融合的藝術視覺盛宴,這表明文化發展要在融通資源中不斷創新,也表明文化交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②③符合題意。多彩的文化活動不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我們要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④錯誤。]10.A [材料強調宣傳網絡正能量,這啟示我們,建設文化強國要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弘揚主旋律,①正確。材料中,鼓舞億萬人民勇毅前行,這啟示我們,建設文化強國要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忠于祖國、忠于人民,②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發展,③不符合題意。材料涉及的是人們的道德修養,而不是科學文化修養,④不符合題意。]11.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保障人民群眾共建、共用、共享公共場所和設施資源,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②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要鼓勵人民群眾乃至整個社會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凝聚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磅礴力量。12.①文化自信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2023年中國暑期檔電影的火爆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帶動了經濟發展,為增強文化自信夯實了物質基礎。②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2023年中國暑期檔電影真正講好了中國故事,更好構筑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激發了觀眾深層次的文化自信。3 /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一課一練9答案.docx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一課一練9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