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課一練(二) 探究世界的本質一、選擇題1.2023年,杭州亞運會。良渚古城遺址、西湖、京杭大運河,這三大世界文化遺產化作“江南憶”——“琮琮”“蓮蓮”“宸宸”,向世界傳遞一個文化自信、溫潤內斂、創新發展的當代中國。杭州亞運會吉祥物的形象設計體現了( )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②對事物的正確把握取決于人們的認識③人的意識是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的統一④人們的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江南的雨,跑一陣,憩一陣。奔跑時,天與地渾然一體,蒼茫茫一片。休憩時,萬物皆清晰爽然,世界若明鏡。從哲學角度,上述材料讓我們體會到( )A.意識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B.意識是溝通主客觀世界的橋梁C.意識對人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作用D.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3.為滿足居民Citywalk的需求,重慶以演繹城市年輪、傳承城市人文、豐富市民生活為出發點,按照重慶人文地域實際,打造出“街巷步道、濱江步道、山林步道”為一體的“山城步道”網絡。這一做法表明( )①思維是對存在的正確反映 ②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思維和存在是相互依賴的 ④思維對存在具有能動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秋季,雖沒有了熱擾心神,但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俗稱“悲秋”。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秋季日照時間變短,人體分泌褪黑素增多,抑制了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易使人感到情緒低落。材料表明( )①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②人能夠通過實踐活動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③人的情緒不受自身主觀因素的影響 ④意識活動能夠把握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在距地球5.6億光年的類星體“馬卡良231”內,人類首次發現了氧氣,這次銀河系外氧氣的發現,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加深對宇宙物質組成的認識。這一科學發現佐證了( )①物質是由人的意識產生的 ②物質依賴于人的感覺而存在 ③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3年8月25日,住建部、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發文,推動落實首套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并將其納入“一城一策”工具箱。“認房不用認貸”政策落地,釋放了部分觀望和積壓的購房需求,給房地產市場注入了暖意。“認房不用認貸”政策( )①反映了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如實反映②堅持了主觀思想要與客觀實際相符合③肯定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推動事物發展④說明按規律辦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人類能制造出大量負離子,自動依附塵埃,這些塵埃微粒在太陽光產生的強熱上升氣流作用下上升到云層,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子,凝結成水滴,大量的水滴最終變成云朵,化作雨滴落到地面。這說明( )A.人們可以利用和改造規律為人類造福B.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認識和利用規律C.人們可以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D.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和基礎8.土神為“社”,谷神曰“稷”,合稱“社稷”,代指國家。這樣的指代,顯示了一個古老民族對農業的重視。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勞動實踐中,遵循天人合一之道,孕育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農耕文明。由此可見( )①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②必須按規律辦事,尊重自然順農時 ③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④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3年12月,河北省氣象部門為了增加降水量,緩解干旱等自然災害,組織在冀中南、冀東地區開展飛機增雪作業3架次,飛行12小時16分鐘,并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地面人工增雪作業85點次,發射火箭彈251枚,效果顯著。由此可見,人工增雪( )①是人們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的表現②在一定程度上創新了氣象運行規律③突破自然條件的制約滿足人類需要④需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23年10月5日,受臺風“小犬”和冷空氣共同影響,預計我國東部沿海以及東南部沿海將有大風和暴雨。對此,農業農村部啟動農業重大自然災害Ⅳ級應急響應,要求相關省份及時調度反映雨情災情,盯緊防汛重點,科學統籌外洪和內澇防御,全力確保農(漁)民生命財產和農業生產安全。當地部門的做法表明( )①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打破自然規律的制約 ②尊重臺風運行的規律是科學防汛的前提 ③人們可以認識規律,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④自然界的規律是客觀的,我們要順應自然規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非選擇題11.2024年是故宮建成604周年。故宮不僅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更是中國文化對外交往的一張亮麗名片。守住文化根脈,維系民族精神,才能讓我們的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給故宮的文物保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過多游客的“青睞”對故宮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故宮的路面、臺階磨損嚴重,游客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也對彩繪、局部裝飾造成一定的影響和損害,某種程度上,故宮旅游開發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仍很尖銳。保護故宮文化遺產需要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結合材料,運用意識的作用知識對此觀點加以說明。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是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2024年是“千萬工程”實施21周年,20多年來浙江鄉村實現了人居環境的極大改善、鄉村風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改革開放之初,浙江工業發展迅猛,但是在快速發展中,以電鍍、印染、紡織、化工為代表的浙江工業企業、鄉鎮企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也迅速顯現出來。面對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直面農村環境問題日漸嚴峻的挑戰,從改善村民人居環境的目標切入,向農村“臟亂差散”的面貌“宣戰”。“千萬工程”的提出體現了“定位—定標—定法”的思維邏輯。因歷史問題和工業化的迅速發展造成農村人居環境較差,這是“千萬工程”提出的現實基點;改變農村風貌差的現狀,建設美麗鄉村,這是“千萬工程”實施的奮斗目標;通過改水、改廁、綠化、亮化、農房改造、基礎設施拓展,使得鄉村生態優美,宜居宜業,這是“千萬工程”推進的方式方法。運用“探究世界的本質”的知識,結合材料分析“千萬工程”的實施是如何讓浙江鄉村變美變富的。3 /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