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授課人教材分析 (1)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理解乘除法的意義及其相互關系。 (2)本節課主要介紹了乘法的意義,即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除法的意義,即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同時,強調了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并讓學生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3)通過學習本節課,學生能夠掌握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學會如何應用這些知識進行簡單的乘除法驗算。此外,還能夠培養學生邏輯推理和概括的能力,以及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為后續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目標回顧 (1)能夠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掌握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學會運用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解決實際問題并進行乘除法的驗算。 (2)通過對乘除法意義及關系的探究過程,提升自主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 (3)在學習乘除法知識的過程中,養成嚴謹認真、善于思考的態度并體會數學知識的邏輯性。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讓學生深刻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并能用于驗算。 (2)教學難點:從學生角度,難以從實例中歸納出乘、除法的意義;從知識角度,理解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系以及運用除法意義解釋解題依據。教學資源 (1)多媒體投影儀,用于展示乘法和除法的應用題實例,以及相關的計算過程和圖形輔助理解。 (2)互動白板,以便師生共同參與討論和總結乘除法的意義及其各部分間的關系。 (3)《小學數學練習冊》,提供額外的乘除法練習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進行實際應用。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整數乘除法計算和應用題的練習,對于乘除法知識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們要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乘除法的意義,并學會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板書課題: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義 (1)乘法的意義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 + 3 + 3 + 3 = 12 用乘法算:3 × 4 = 12 教師:為什么我們可以用乘法來代替加法呢?請小組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生:因為這里有4個3相加,可以用3乘以4來表示,這樣更簡便。) 教師:很好,誰能總結一下乘法的定義? (生: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 教師小結:是的,乘法就是這樣一種簡便運算。其中,3和4稱為因數,12稱為積。 教師:現在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個例子中的因數3換成5,結果會怎樣? (生:5 × 4 = 20) 教師:非常好!那么,如果因數4換成6呢? (生:3 × 6 = 18) 教師: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乘法不僅可以簡化多個相同加數的累加,還能幫助我們快速計算出結果。 (2)理解除法的意義 改編例題 教師:現在,我想把上面的乘法應用題改編成除法應用題,請大家思考一下怎樣改寫。 出示例2(2)、(3) 第(2)題:12 ÷ 3 = 4 第(3)題:12 ÷ 4 = 3 教師:與第(1)題相比,第(2)題和第(3)題分別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 (生:第2題是已知總數和每個部分的數量,求份數;第3題是已知總數和份數,求每個部分的數量。) 教師:很好。那么,怎樣的運算是除法呢?請大家再小組討論。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生:除法就是在已知兩個數的積和其中一個因數的情況下,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教師小結:是的,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其中,12稱為被除數,3或4稱為除數,4或3稱為商。 教師:現在請大家思考一個實際問題,如果小明有12個蘋果,要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幾個蘋果?你能用除法來解決嗎? (生:12 ÷ 3 = 4,每人能分到4個蘋果。) 教師:非常好!那么,如果小明有12個蘋果,每人分到4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 (生:12 ÷ 4 = 3,可以分給3個小朋友。) 教師: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除法在生活中非常有用,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3)教學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觀察關系 教師: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下面這三個式子: 3 × 4 = 12 12 ÷ 3 = 4 12 ÷ 4 = 3 問:第②、③與①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有什么變化? (生:第①式中,我們知道因數3和4,求積12;而在第②式中,我們知道積12和因數3,求因數4;在第③式中,我們知道積12和因數4,求因數3。) 教師小結: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變成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變成已知的。也就是說,除法是知道積和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教師:現在請大家再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有15個糖果,要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幾個糖果?你能用除法來解決嗎? (生:15 ÷ 5 = 3,每份有3個糖果。) 教師:非常好!那么,如果我要將15個糖果每份分3個,可以分成幾份? (生:15 ÷ 3 = 5,可以分成5份。) 教師: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除法和乘法之間的關系。 (4)教學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乘法關系 教師:根據上面的第①組算式,我們可以總結出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誰愿意試一下? (生:積 = 因數 × 因數;一個因數 = 積 ÷ 另一個因數。) 教師:很好!我們再來看一下除法的關系。 除法關系 商 = 被除數 ÷ 除數 除數 = 被除數 ÷ 商 被除數 = 商 × 除數 教師:請大家思考,在有余數的除法里,被除數與商、除數和余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被除數 = 商 × 除數 + 余數。) 教師:非常正確。這個關系可以幫助我們在驗算時更好地檢查答案是否正確。 教師:現在請大家再舉一個有余數的除法例子,例如23 ÷ 4。 (生:23 ÷ 4 = 5……3,23 = 5 × 4 + 3。) 教師:非常好!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在有余數的除法中,被除數、商、除數和余數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做一做 鞏固練習 舉例練習:15 ÷ 5 = 驗算:15 = 3 × 5 + 0 教師:請大家自己嘗試幾道類似的題目,然后互相交流你的思路和驗算方法。 (學生完成練習并互相交流) 綜合應用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一些實際問題,看看是否能用我們剛剛學的知識來解決。 例如:小明有24個蘋果,要分給6個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幾個蘋果?你能用乘法和除法的關系來解決問題嗎? (生:24 ÷ 6 = 4;或者6 × 4 = 24。) 四、總結 教師:通過今天的課程,我們學習了乘法和除法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靈活運用這些關系來解題,并且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如果你們有任何疑問,隨時可以提出來。作業設計 (1)回家后,請嘗試用今天學習的乘法意義和除法意義,編制兩個應用題,并用乘法和除法分別解答。 (2)選擇一道你之前解決的乘法或除法題目,運用今天學到的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進行驗算,并記錄下驗算的過程和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