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生物學業水平測試復習 專題十一 生物的進化(課件+檢測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生物學業水平測試復習 專題十一 生物的進化(課件+檢測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合格演練測評(十一)
(建議用時:30分鐘)
一、單選題Ⅰ: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某地由于劇烈的地質變化,生活在一起的某種植物被海洋隔離為兩個種群。千百萬年之后,這兩個種群的植株不能相互傳粉。該現象屬于(  )
A.適者生存 B.自然選擇
C.生殖隔離 D.共同進化
2.化石材料顯示,甘肅渭河的古三趾馬相比于同時期生活在歐洲的古三趾馬具有更纖細的跖骨,而纖細的跖骨更利于行走和奔跑。關于兩種古三趾馬的推測合理的是(  )
A.渭河古三趾馬更高等
B.兩者不是由同一祖先進化來的
C.歐洲古三趾馬更古老
D.兩者當時生存的環境有差異
3.某科研小組在野外捕獲四種袖蝶,測定其染色體,結果如下圖所示,據此可判斷四種袖蝶間的親緣關系,圖中所示的研究結果屬于能證明生物進化的(  )
A.胚胎學證據
B.比較解剖學證據
C.分子水平證據
D.化石證據
4.下列關于適應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生物對它的生活環境都具有一定的適應性
B.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C.適應是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D.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絕對的
5.下列有關地球上現存生物來自共同祖先的分子生物學證據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大多數現存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
B.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其DNA序列相似性越高
C.人與猩猩、恒河猴及兔的血紅蛋白基因中的堿基序列有一定的相似性
D.不同生物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存在較大差異
6.下列關于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自然選擇所保留的變異,對人類都是有利的
B.“生存”的“適者”,對人類都是有益的
C.在自然選擇中,人類起主導作用
D.“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環境條件
7.下列關于“共同由來”的認識,不科學的是(  )
A.多種多樣的物種,由一個祖先物種發展而來
B.不同種生物之間有著或遠或近的親緣關系
C.自然界的生物由一個祖先個體繁衍而來
D.由于共同由來,生物界既有統一性,又存在多樣性
8.生物進化最可靠的證據是(  )
A.各類生物化石在地層里按一定的順序出現
B.哺乳動物在胚胎發育初期非常相似
C.脊椎動物具有結構相似的器官
D.生物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
9.下列關于種群基因頻率和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基因頻率是指某種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值
B.昆蟲的殘翅變異不一定屬于有害變異
C.突變使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D.染色體結構變異可能引起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10.下列屬于生物協同進化實例的有(  )
①通過捕食關系,獵豹跑得越來越快,羚羊跑得也越來越快 ②某種蘭花和專門為它傳粉的蛾 ③植物體內產生了有毒化合物,食草動物體內形成了特殊的酶進行解毒
A.1個 B.2個
C.3個 D.0個
11.下列敘述中,不是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內容的是(  )
A.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B.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C.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D.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
12.在某一人群中,經調查得知,隱性性狀者的比例為16%,該性狀不同類型的基因型頻率分別是(按AA、Aa、aa順序排列答案)(  )
A.36%、48%、16%
B.36%、24%、16%
C.16%、48%、36%
D.16%、36%、48%
13.某動物的基因A、a和B、b分別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不能成活,若基因型為AABB和aabb的個體交配,F1雌雄個體相互交配,F2群體中A基因的頻率是(  )
A.50% B.45%
C.60% D.40%
14.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細胞色素c的差異反映了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B.生物進化的每個環節都有化石證據
C.越晚形成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結構越簡單、越低等
D.在最古老的地層中也有生物化石
15.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和協同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
B.協同進化只能發生在生物與生物之間
C.研究生物多樣性進化歷程的主要依據是化石
D.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16.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個體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B.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協同進化的結果
C.地理隔離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D.大量引進國外物種是增加當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措施
17.下圖表示生物的進化過程,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該圖表示生物界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B.該圖說明地理隔離就會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C.多樣的后代物種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在進化過程中,滅絕和新物種形成一樣重要
18.某地區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著一種麗魚,該麗魚種群包含兩種類型的個體:一種具有磨盤狀齒形,專食蝸牛和貝殼類軟體動物;另一種具有乳突狀齒形,專食昆蟲和其他軟體動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麗魚會與蝸牛、昆蟲和貝殼類軟體動物協同進化
B.根據能否雜交并產生后代可判斷兩種麗魚是否為同一物種
C.不同麗魚種群齒形的性狀分化與基因重組有關
D.與齒型相關的基因的頻率隨生存時間的延長而增大
19.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現代生物技術也是利用這一點來改變生物遺傳性狀的。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人工誘變因突變率的提高而實現了定向變異
B.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
C.突變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突變和基因重組都一定能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
20.稻飛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為生,成蟲有短翅型和長翅型兩種,長翅利于稻飛虱在水稻發育晚期遷移到適宜生存的環境中。研究人員在含糖量不同的封閉環境中飼養稻飛虱若蟲(幼蟲),探究種群密度對成蟲翅形比例的影響,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水稻和稻飛虱共同組成生物群落
B.稻飛虱屬于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
C.稻飛虱種群在高糖、高密度的情況下遷移能力提高
D.水稻與稻飛虱在相互選擇中協同進化
二、單選題Ⅱ: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全球抗藥性雜草的發生呈上升趨勢。目前全球已有188種雜草中的324個生物類型對19類化學除草劑產生了抗藥性。回答第21~25題:
21.有的雜草有卷須,有的雜草有鱗莖,有的雜草有刺,經分析這些都是莖的變態。分析不同物種同源器官的結構差異可以推斷它們親緣關系的遠近。這屬于哪類進化證據(  )
A.化石證據
B.胚胎學證據
C.比較解剖學證據
D.細胞生物學證據
22.研究證實,雜草解毒能力增強是雜草對除草劑產生抗性的主要機制之一。從種群水平分析,這是因為(  )
A.種群內的基因突變加快
B.種群內的基因頻率發生了變化
C.種群內形成了生殖隔離
D.種群內的基因突變朝著抗藥性發展
23.相對于抗藥性雜草生物類型來說,對除草劑敏感的為敏感性生物類型,那么在原來沒有除草劑使用的農田生態系統中,抗藥性生物類型個體數量與敏感性生物類型個體數量的關系是(  )
A.無敏感性個體
B.抗藥性個體多于敏感性個體
C.無抗藥性個體
D.敏感性個體多于抗藥性個體
24.某雜草初始種群中,等位基因A和a 的基因頻率均為50%,一段時間后,a 基因頻率變為5%、A基因頻率變為95%。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初始種群中AA 的基因型頻率為25%
B.該種群中95%個體的表型更適應環境
C.該種群所處環境可能發生了較大變化
D.顯性基因A所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境
25.抗藥性雜草已成為農業生產的嚴重威脅。下述幾種策略中,不能有效延緩抗藥性雜草發生的是(  )
A.機械除草
B.除草劑交替使用
C.人工除草
D.提高除草劑使用頻率
參考答案
合格演練測評(十一)
1.C 
2.D 兩種古三趾馬都具有跖骨,說明二者具有共同祖先;跖骨形態不同,說明兩者當時生存的環境有差異,但無法判斷哪種馬更高等或更古老。
3.C 分子水平證據主要通過對比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異同點來研究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由題意和題圖可知,該過程通過分析測定染色體來對比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這屬于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屬于生物進化的分子水平證據,故選C。
4.D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但并非生物能適應所有的環境,這種適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A正確,D錯誤;適應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是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B、C正確。
5.D 大多數現存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其DNA序列相似性越高,人與猩猩、恒河猴及兔的血紅蛋白基因中的堿基序列有一定的相似性,這都屬于地球上現存生物來自共同祖先的分子生物學證據,A、B、C正確;不同生物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存在較大差異,這不能說明地球上現存生物來自共同祖先,D錯誤。
6.D 自然選擇保留的變異都是適應自然環境的,談不上對人類有利或有害,A、B、C三項都混淆了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A、B、C錯誤。在自然選擇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環境條件,D正確。
7.C 共同由來是指物種之間的發展,而不是生物個體的發展。
8.A 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證據是化石,因為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各類生物的化石在地層中的出現是有一定順序的。
9.C 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值叫作基因頻率,A正確;變異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對的,由生存環境決定,昆蟲的殘翅變異在經常刮大風的海島上屬于有利變異,B正確;突變是不定向的,不會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C錯誤;染色體結構變異如缺失、重復可引起種群基因頻率改變,D正確。
10.C 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①②③均屬于生物協同進化的實例。
11.A 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是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內容,A符合題意。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進而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B、C、D不符合題意。
12.A 題干中隱性性狀者的比例為16%,即aa的基因型頻率為16%,則a基因的頻率為40%,A基因的頻率為1-40%=60%。因此AA的基因型頻率為60%×60%=36%,Aa的基因型頻率為2×40%×60%=48%。
13.C 由題意可知,后代基因型為A_bb或aaB_的個體胚胎致死,故后代中不存在這兩種基因型個體。基因型為AABB和aabb的個體交配,F1的基因型為AaBb,全部存活,F1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則存活的F2個體的基因型為9/10A_B_、1/10aabb,在9/10的基因型為A_B_的個體中,只考慮A、a基因,基因型為AA個體占其中的1/3,即占F2個體的3/10,基因型為Aa個體占其中的2/3,即占F2個體的6/10,因此,F2個體中AA∶Aa∶aa=3∶6∶1,由此可推知F2中A基因的頻率為30%(AA)+(1/2)×60%(Aa)=60%。
14.A 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細胞色素c的差異越小,A正確。化石是證明生物進化的最可靠的證據,但并不是生物進化的每個環節都有化石證據,B錯誤。越是古老的地層中發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簡單、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層中發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復雜、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越多,C錯誤。在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生物化石,D錯誤。
15.B 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協同進化形成生物的多樣性,A正確;協同進化不僅可以發生在生物與生物之間,也可以發生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B錯誤;利用化石可確定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種類及其形態、結構、行為等特征,化石可作為研究生物多樣性進化歷程的主要依據,C正確;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D正確。
16.B 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地理隔離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引入外來物種可能會對當地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甚至使生物多樣性降低。
17.B 題圖表示生物界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A正確;題圖不能說明地理隔離就會導致新物種的形成,B錯誤;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進而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所以多樣的后代物種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正確;在進化過程中,滅絕和新物種形成一樣重要,D正確。
18.A 不同物種之間可以協同進化,麗魚會與蝸牛、昆蟲和貝殼類軟體動物協同進化,A正確。雜交并產生可育后代,說明兩種麗魚還是一個物種;雜交產生的后代不可育,說明兩種麗魚已經發生生殖隔離,屬于兩個物種,B錯誤。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因此麗魚種群產生齒形的性狀分化可能與突變和基因重組有關,C錯誤。環境基本穩定,與齒型相關的基因的頻率不會隨生存時間的延長而增大,D錯誤。
19.C 人工誘變的原理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A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故基因頻率的改變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B錯誤;突變是不定向的,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C正確;突變一定會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但基因重組不一定能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D錯誤。
20.A 群落是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A錯誤;稻飛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為生,屬于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B正確;由題圖可知,稻飛虱種群在高糖、高密度的情況下,短翅個體比例下降,長翅個體比例升高,因此遷移能力提高,C正確;生物進化是協同進化,因此水稻與稻飛虱在相互選擇中協同進化,D正確。
21.C 比較解剖學證據是指分析不同物種同源器官的結構差異從而推斷它們親緣關系的遠近,由題干“有的雜草有卷須,有的雜草有鱗莖,有的雜草有刺,經分析這些都是莖的變態”可知,其屬于生物學中的比較解剖學證據,C符合題意。
22.B 基因突變具有隨機性、不定向性,不會朝著某一特定方向發展,且基因突變是發生在分子水平上的,A、D不符合題意;種群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故從種群水平分析,雜草解毒能力增強是因為種群內的基因頻率發生了變化,B符合題意;種群內形成了生殖隔離意味著形成了新的物種,與本題不符,C不符合題意。
23.D 在原來沒有除草劑使用的農田生態系統中,沒有除草劑這一環境因素,因此具有抗藥性生物類型個體與敏感性生物類型個體且二者均可以繁殖后代,但由于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所以在沒有除草劑使用的農田生態系統中,敏感性個體多于抗藥性個體,D符合題意。
24.B 初始種群中,等位基因A和a 的基因頻率均為50%,故AA 的基因型頻率為50%×50%=25%,A正確;一段時間后,a 基因頻率變為5%、A基因頻率變為95%,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5%×5%=0.25%,基因型為A_的個體占1-0.25%=99.75%,故該種群中99.75%個體的表型更適應環境,B錯誤;種群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該雜草種群發生了進化,推測該種群所處環境可能發生了較大變化,C正確;由題意可知,A的基因頻率由50%變為95%,因此顯性基因A所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境,D正確。
25.D 為有效延緩抗藥性雜草的發生,可以減少對某種單一除草劑的依賴,降低使用頻率,具體做法有機械除草、除草劑交替使用、人工除草等,D符合題意。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60張PPT)
專題十一 生物的進化
[知識網絡]
考點一
PART
01
第一部分
考點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

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
1.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1)組成:__________學說和__________學說。
(2)意義:共同由來學說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進化來的;自然選擇學說揭示了__________的機制,解釋了適應的形成和__________的原因。
共同由來
自然選擇
原始的共同祖先
生物進化
物種形成
2.地層中陳列的證據——化石
(1)概念: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確定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種類及其形態、結構、行為等特征。
3.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
比較解剖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給生物進化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
胚胎學
細胞和分子水平
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相對性
1.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1)適應的含義:一是指生物的__________適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和繁殖。
(2)適應的特性:普遍性和相對性。
形態結構
形態結構及其功能
2.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1)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①觀點: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________的生物進化而來的,適應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這些因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給后代的。
②意義:徹底否定____________,具有進步意義。
③局限性:對__________的解釋是膚淺的,未被人們普遍接受。
更古老
用進廢退
獲得性遺傳
物種不變論
適應形成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①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
②進步意義
a.使生物學第一次擺脫了神學的束縛,走上了科學的軌道。
b.揭示了生物界的________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________。
③局限性
a.對于____________的本質未做出科學的解釋。
b.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局限于______水平。
統一性
適應性
遺傳和變異
性狀
3.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展
(1)發展的原因
①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入到______水平,人們逐漸認識到了____________的本質。
②關于適應以及____________等問題的研究,已經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展到以______為基本單位。
(2)發展的結果:形成了以__________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基因
遺傳和變異
物種的形成
種群
自然選擇

  (2023年7月·廣東學考)科學家從古人類活動遺址挖掘到一些豬骨骼化石,從中提取線粒體DNA進行分析以研究其進化過程,該研究未涉及的進化證據是(  )
A.胚胎學證據 B.比較解剖學證據
C.化石證據 D.分子生物學證據
解析:豬骨骼化石可以作為化石證據和比較解剖學證據,提取線粒體DNA分析屬于分子生物學證據,題干中的信息不包括胚胎學證據,A符合題意。

  枯葉蝶形似枯葉,不易被天敵發現。這種適應性的形成是(  )
A.自然選擇的結果 B.長期生存斗爭的結果
C.其祖先努力適應的結果 D.萬能的上帝創造的結果
解析:枯葉蝶形似枯葉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1.蟒蛇外形上沒有四肢,但其體內還保留著后肢骨的殘余,說明蟒蛇起源于有四肢的動物。這屬于生物進化的(  )
A.比較解剖學證據
B.胚胎學證據
C.化石證據
D.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

2.已知物種A的化石比物種B的化石在地層中出現得晚,由此可知(  )
A.物種A比物種B數量多
B.物種A比物種B的結構復雜
C.物種A一定是從物種B進化而來的
D.物種B一定是從物種A進化而來的
解析:在越晚的地層中出現的生物越高等、結構越復雜,但不能由此證明物種A和物種B的數量關系和進化關系。

3.(2022年1月·廣東學考)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下列敘述不能支持該觀點的是(  )
A.幾乎所有生物體都共用一套密碼子
B.生物體都通過有絲分裂產生新個體
C.脊椎動物具有形態和結構相似的器官
D.脊椎動物在胚胎發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
解析:生物體并不是都通過有絲分裂產生新個體,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為二分裂,高等生物主要以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來產生后代;A、C、D三項都是支持生物進化的論據。

4.化石之所以能成為生物進化的證據,主要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
B.各類生物的化石,在地層中的出現是有一定順序的
C.化石是古生物學家研究的對象
D.化石是經過了漫長的地質年代才形成的

5.揭示和證明生物進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是(  )
A.胚胎的形成和發育
B.化石在地層中以一定的順序出現
C.生物的分類
D.現有生物的細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
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故選B。

6.下列不能作為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這一觀點的證據的是(  )
A.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核酸
B.所有生物都可以由ATP供能
C.各種生物的細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結構
D.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動都是靠能量驅動的
解析:從細胞和分子水平看,當今生物有許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等,這是對生物有共同祖先這一論點的有力支持。不是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動都是靠能量驅動的,有些生命活動不需要能量。
7.下列說法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是(  )
A.昆蟲抗藥性形成的原因是農藥引起了昆蟲的變異
B.生活在洞穴中的盲螈的眼睛因長期不使用而退化
C.長頸鹿的祖先中的短頸個體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
D.獵豹和斑馬通過單向選擇而進化

解析:昆蟲本身具有抗藥性和無抗藥性的變異,農藥對其起了選擇作用,但農藥并不能引起昆蟲的變異,A不符合題意;B選項體現了拉馬克進化學說中的用進廢退,B不符合題意;獵豹和斑馬通過雙向選擇向善于奔跑這一方向進化,而不是單向選擇,D不符合題意。
8.以下屬于適應的相對性實例的是(  )
A.枯葉蝶在停息時,它的翅很像一片枯葉
B.竹節蟲俯身于竹枝上,其身體顏色和形態與竹枝相似
C.仙人掌的葉退化成葉刺,光合作用減弱
D.冬季來臨前,雷鳥將羽毛換成白色的
解析:仙人掌的葉退化成葉刺,這是對干旱環境的一種適應,但光合作用減弱,這說明適應是相對的。

9.下列關于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拉馬克認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
B.生物的適應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C.器官廢而不用,就會造成形態上的退化
D.因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不可以遺傳給后代
解析:拉馬克認為因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給后代的。

10.下列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解釋是(  )
①環境的改變使生物產生適應性變異
②能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③變異是不定向的
④變異是定向的
⑤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積累就可能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解析:達爾文認為,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④錯誤;生物的變異都是適應性的,是環境因素誘導下的定向變異,這與拉馬克的觀點是一致的,不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①錯誤。
11.下列對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及其各內容之間的關系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達爾文的進化學說的中心內容是自然選擇學說
B.生物進化的動力是生存斗爭
C.生物同時存在著遺傳和變異的矛盾
D.生存斗爭的原因是生物個體間有強有弱

解析:自然選擇學說是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中心內容,A正確;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B正確;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因,遺傳和變異的矛盾促進了生物的進化,C正確;生存斗爭的原因是生物能夠產生大量的后代,但在自然界中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有限的,D錯誤。
考點二
PART
02
第二部分
考點2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1.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
(1)種群和種群基因庫
①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的__________全部個體的集合。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
同種生物
②基因庫與基因頻率
a.種群的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______。
b.基因頻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__________占全部____________的比值。
基因
某個基因
等位基因數
(2)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①可遺傳的變異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可遺傳的變異來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統稱為突變。
②可遺傳變異的形成、特點和作用
a.形成
Ⅰ.__________產生等位基因。
Ⅱ.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________。
b.特點:隨機的、__________。
c.作用:只提供生物進化的________,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______。
基因突變
基因重組
染色體變異
基因突變
染色體變異
基因突變
基因型
不定向的
原材料
方向
(3)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
(4)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
①實驗原理: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生________。在實驗室連續培養細菌時,如果向培養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藥菌有可能存活下來。
耐藥性
相互垂直
涂布器
不含抗生素
抗生素紙片
12~16 h
抑菌圈的直徑
抑菌圈邊緣
(3)根據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的方法
A的基因頻率=AA的基因型頻率+(1/2)×Aa的基因型頻率,a的基因頻率=aa的基因型頻率+(1/2)×Aa的基因型頻率
(4)根據遺傳平衡定律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
①遺傳平衡定律
在一個有性生殖的自然種群中,在符合以下5個條件的情況下,各等位基因的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在一代一代的遺傳中是穩定不變的,或者說是保持著基因平衡的,又稱為哈迪—溫伯格定律。
a.種群足夠大;
b.種群中個體間的交配是隨機的;
c.沒有突變發生;
d.沒有新基因加入;
e.沒有自然選擇。
②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特點
設A的基因頻率為p,a的基因頻率為q,則p+q=1,AA的基因型頻率=p2,Aa的基因型頻率=2pq,aa的基因型頻率=q2。
3.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二、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協同進化
2.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3.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要點
①適應是__________的結果。
②種群是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__________,進而通過______形成新的物種。
④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________________協同進化的過程。
⑤生物多樣性是__________的結果。
自然選擇
基本單位
突變和基因重組
定向改變
隔離
生物與無機環境
協同進化
(2)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①觀點一
a.基因突變對生物適應性的影響并不是__________的,大量的基因突變是______的。
b.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的逐漸積累,而不是自然選擇。
②觀點二:物種形成并不都是______的過程,而是__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_交替出現的過程。
③影響廣泛和深遠的觀點是以__________學說為核心的進化理論。
非益即害
中性
中性突變
漸變
物種長期穩定
迅速形成新種
自然選擇

  (2023年7月·廣東學考)下列生物學現象中,形成了新物種的是(  )
A.馬和驢交配產生騾
B.長頸鹿后代中出現脖子更長的個體
C.環境變化使樺尺蛾種群中黑色個體增多
D.地理隔離使加拉帕戈斯群島形成多種地雀
解析:馬和驢交配產生騾,騾不可育,說明騾不是一個物種,故馬和驢交配沒有形成新物種,A不符合題意;長頸鹿后代中出現脖子更長的個體,是出現了新的變異,不是形成了新的物種,B不符合題意;環境變化使樺尺蛾種群中黑色個體增多,說明環境選擇了黑色個體,但其依然是同一個物種,C不符合題意;長期的地理隔離使加拉帕戈斯群島形成多種地雀,且這些地雀之間出現了生殖隔離,因而形成了新物種,D符合題意。

  (2022年7月·廣東學考)某昆蟲種群中,綠色翅(A)對褐色翅(a)顯性。如果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22%,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64%,則a的基因頻率是(  )
A.14% B.23%
C.32% D.46%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22%,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64%,則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14%,則a的基因頻率=14%+(1/2)×64%=46%。
1.(2023年1月·廣東學考)調查發現某地區鐮狀細胞貧血患者(aa)占2%,雜合子(Aa)占40%,其余為正常顯性純合子。該地區人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  )
A.21% B.22%
C.24% D.42%


2.(2023年1月·廣東學考)兩萬年前尼加拉瓜火山爆發形成了一個深水坑,其中生存的雙冠麗魚逐漸演化成體型較小的札里雙冠麗魚(捕食昆蟲)和較胖的橘色雙冠麗魚(濾食藻類),它們不能進行交配。下列關于兩種雙冠麗魚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二者的基因庫不同
B.二者存在地理隔離
C.二者存在生殖隔離
D.二者屬于不同物種

3.某生物興趣小組抽樣調查的200人中,各種基因型和人數情況如下表所示,則這200人中,Xb基因的頻率為 (  )



A.85% B.30%
C.20% D.15%
解析:該小組調查的200人中男、女總人數均等,因此該人群中Xb基因的頻率為[(14×1+8×2+30×1)÷(100×2+100×1)]×100%=20%。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數 78 14 8 70 30

4.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有隨機性
B.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C.只有有利變異才是進化的原材料
D.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5.下列不屬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基本觀點的是(  )
A.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B.基因突變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C.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解析: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A不符合題意;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B符合題意;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不符合題意;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D不符合題意。

6.下列有關生物進化和隔離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農田里的害蟲抗藥性越來越強,進化的內因是害蟲個體之間存在抗藥性的差異
B.人們培育了種類繁多的金魚,在培育過程中金魚進化的外因是人工選擇
C.二倍體西瓜和四倍體西瓜是同一物種,不存在生殖隔離
D.兩個種群之間通常不發生基因交流
解析:農田里的害蟲抗藥性越來越強,進化的內因是害蟲種群中個體抗藥性存在差異,A正確;人們培育了種類繁多的金魚,在培育過程中金魚進化的外因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進行人工選擇,B正確;二倍體西瓜和四倍體西瓜雜交形成的三倍體西瓜高度不育,說明二倍體西瓜和四倍體西瓜存在生殖隔離,屬于兩個物種,C錯誤;兩個種群之間往往存在地理隔離,故通常不發生基因交流,D正確。

7.下列有關生物的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在進化地位中越高等的生物,適應能力越強
B.生態系統多樣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協同進化
C.從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狀具有多樣性的根本原因是遺傳多樣性
D.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解析:適應是有范圍的,并不是在進化地位中越高等的生物,適應能力越強,應在一定環境中比較,A錯誤;協同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B正確;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原因,C正確;生物多樣性從不同的層次上可以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D正確。
8.(2023年1月·廣東學考)某班同學進行“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使用分別含有相同濃度慶大霉素、阿米卡星的兩種紙片對大腸桿菌進行選擇性培養,測量抑菌圈的直徑變化,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阿米卡星抑菌效果比慶大霉素好
B.大腸桿菌的耐藥性一代比一代弱
C.阿米卡星誘導基因突變效果更好
D.慶大霉素對耐藥細菌的選擇更強

9.18世紀在某山谷發現趾間有蹼和無蹼的兩種老鼠,1900年由于筑壩,此山谷成為沼澤。現在人們發現,山谷中絕大多數老鼠有蹼,偶爾才能找到一只沒有蹼的老鼠。下列四種解釋中正確的是(  )
A.山谷環境的改變,使無蹼向有蹼方向變異
B.有蹼鼠對沼澤環境適應性強,成活率提高
C.老鼠的有蹼性狀主要由環境控制
D.蹼有利于在沼澤中活動,使無蹼鼠長出了蹼

解析:有蹼性狀是由遺傳物質控制的,而不是由環境決定的,A、C、D項錯誤;性狀是被保留還是被淘汰是由環境決定的,適應環境的將被保留下來,B項正確。
10.(2023年7月·廣東學考)南印度洋上的凱爾蓋朗島經常刮大風,達爾文發現該島上某種昆蟲大部分殘翅或無翅,少部分正常翅。該現象說明(  )
A.正常翅昆蟲更適應島上環境
B.無翅和正常翅昆蟲存在生殖隔離
C.昆蟲種群基因頻率沒有發生變化
D.島上環境對昆蟲進行了定向選擇

解析:大風對昆蟲的性狀進行了選擇,殘翅或無翅更適應島上環境,A不符合題意;該島上的某種昆蟲大部分殘翅或無翅,少部分正常翅,只是說明該昆蟲有不同的性狀表現,殘翅或無翅昆蟲和正常翅昆蟲依然為同一物種,它們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B不符合題意;由于自然選擇,昆蟲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了定向改變,C不符合題意;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即島上環境對昆蟲進行了定向選擇,D符合題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昌市| 博乐市| 古浪县| 邯郸县| 福海县| 霍州市| 凤冈县| 根河市| 长治县| 呼玛县| 龙泉市| 安平县| 沛县| 大理市| 兴义市| 盐津县| 永修县| 博湖县| 钦州市| 上虞市| 甘德县| 定南县| 叙永县| 冀州市| 包头市| 大新县| 梁平县| 普定县| 波密县| 察雅县| 邛崃市| 广饶县| 克东县| 凤城市| 昌黎县| 新宁县| 盈江县| 阜新| 无锡市| 卫辉市| 松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