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8張PPT)必修上冊《勸學》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翻譯: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翻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地下的 ,是因為它用心專一。《勸學》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翻譯: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師說》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翻譯:因此,就從師問道來說,沒有貴和賤的區分,沒有年長和年少的區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翻譯:不明句讀,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出這種人是明智的。《師說》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超過學生,懂得道理的時間有早有晚,學術技藝(各)有(各的)專門學習或研究,如此罷了。4.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翻譯: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全面學習,不受時俗的限制,跟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循古人從師之道,寫了《師說》贈送給他。5.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翻譯:君子們不與同列,如今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實令人奇怪啊!《師說》《赤壁賦》1.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于一粟。翻譯:何況我和你在江邊捕魚砍柴,以魚蝦為伙伴,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在這里舉杯來互相勸酒。像蜉蝣一樣,將短暫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米。《赤壁賦》2.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翻譯:我們任憑小船隨意漂蕩,越過那茫茫的江面。3.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翻譯:這是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登泰山記》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翻譯: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長清兩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登泰山記》2.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翻譯:等到登上山頂以后,青黑色的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像一幅圖畫,而在半山腰處停留的云霧像一條帶子一樣。《登泰山記》3.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翻譯: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就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被照著,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鞠躬的樣子。必修下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翻譯: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2.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翻譯:治國要用禮,(可是)他(仲由)的話毫不謙遜,所以笑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3.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翻譯: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的中間,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雪,詠而歸。翻譯: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定了。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去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家。《齊桓晉文之事》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翻譯:養民而施行王道以統一天下,沒有人能抵擋他。2.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翻譯:王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嗇的而感到奇怪。用小的換大的,他們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齊桓晉文之事》3.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翻譯:這種心足夠用來實行王道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認為大王是吝惜,(可)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翻譯:敬愛自家的老人,從而推廣到(敬愛)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轉動。5.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翻譯:難道王使軍隊調動起來,使將士處于險境,和諸侯結怨,然后感到心里痛快嗎?6.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譯:慎重辦理學校教育,把善事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告誡他們,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道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老年人穿絲織衣服吃肉,壯年人不挨餓不受凍,這樣(做了)卻不能施行王道仁政統一天下的,(是)沒有的事。《齊桓晉文之事》7.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翻譯:我不是吝惜錢財而用羊換掉牛的,( 這么看來)百姓認為我吝嗇是理所當然的啊。8.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翻譯:想要開辟領土,使秦楚來朝見,統治中原地區并安撫四方的外族。按(您)如此的所作所為,追求您想要的東西,(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找魚。《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1.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翻譯: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戒懼地提高警惕,眼睛因為(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而凝視不動,動作也因此慢下來,動刀十分輕微。2.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翻譯:我提刀站立,因為這一成功而環顧四周,因為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揩拭好刀收藏起來。《燭之武退秦師》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翻譯:晉文公和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鄭國依附于晉的同時又親附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翻譯:而且您曾經給與晉君恩惠,(晉惠公)答應給您焦、瑕這兩個地方。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所知道的。《燭之武退秦師》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翻譯: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外交使者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資糧,對您頁沒有什么害處。《燭之武退秦師》4.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翻譯: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冒昧地用(亡鄭這件事)麻煩您。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哪里用得著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就相對削弱了。5.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翻譯: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它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之后,又想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 削弱秦國來使晉國得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燭之武退秦師》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翻譯: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和諧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1.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翻譯: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與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著劉邦。項伯于是連夜騎馬來到劉邦駐軍地,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張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2.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翻譯:淺陋無知的小人勸我說:“據守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領而(以此)稱王。”《鴻門宴》3.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翻譯:劉邦說:“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張良說:“秦朝時,他和我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了他。現在事情緊急,所以幸虧他前來告訴我。”4.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翻譯:我進入關中,財物絲毫不敢據為己有,造冊登記官吏、百姓,封閉了貯藏財物、兵甲的處所,等待將軍到來。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盜賊進入和意外的變故。5.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翻譯:你進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請求舞劍,趁機在座位上襲擊劉邦,殺掉他。否則,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6.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玨以示之者三。翻譯:范增多次向項王遞眼色,多次舉起他所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7.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翻譯:大王來時拿了什么東西?沛公在哪里?《鴻門宴》8.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翻譯:做大事不必理會細枝末節,行大禮不用回小的責備。現在人家正好是刀和砧板,我們則是魚和肉,何必告辭呢?《鴻門宴》《諫逐客書》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翻譯:秦孝公使用商鞅的新法,轉移風氣,改變風俗,人民因此變得殷實富裕,國家因此變得富強,百姓樂于為用,諸侯親附歸服,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占領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強盛。2.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翻譯:假使四位君主拒絕賓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以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諫逐客書》3.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翻譯:既然這樣那么,陛下所看重的只是美色、音樂、珠寶、玉器,而所輕視的卻是百姓。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啊!4.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翻譯: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君王不拒絕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5.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翻譯:現在竟然拋棄老百姓去資助敵國,拒絕賓客使諸侯成就霸業,使天下才士都退縮著而不敢向西來,止步不入秦國,這正是所謂“給敵人提供武器和糧食”啊。6.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翻譯:現在驅逐客卿來幫助敵國,減少本國人口而增加敵國人口,在內使自己虛弱,在外又和各國諸侯結怨,(這樣下去)要使秦國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諫逐客書》《促織》1.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翻譯:城里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年輕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籠子養著它,抬高它的價錢,儲存起來,當作稀奇的貨物(等待高價)。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翻譯:村里一個喜歡多事的年輕人養著一只蟋蟀,自己給它取名叫“蟹殼青”,(他)天天和其他年輕人斗蟋蟀,沒有一次不勝的。(他)想留著它居為奇貨來牟取暴利,便抬高價格,但是也沒有人買。(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門來找成名,看到成名所養的蟋蟀,只是掩著口從喉嚨里發出輕蔑的笑聲。《促織》3.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翻譯:成名的妻子說:“死有什么益處呢?不如自己去尋找,希望有萬分之一的收獲。”成名認為這些話說得對。4.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翻譯:不久在井里找到了他的尸體,于是化怒氣為悲痛,頭撞地,口呼天,幾乎要絕命。夫妻二人面對著墻角(哭泣),茅屋里沒有炊煙,面對面坐著不說一句話,不再有所指望。《諫太宗十思疏》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翻譯:我聽說,想要樹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穩固;想要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德行和道義。2.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翻譯:國君掌握著帝王的重權,處在天地間重要的地位上,將會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無窮的福祿。《諫太宗十思疏》3.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翻譯: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4.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翻譯: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察人民,用威風怒氣來威嚇人民,他們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內心卻不服氣。5.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翻譯: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貢獻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廣布他的仁愛,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1.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翻譯:我私下認為與您共處交往深厚密切非一朝一夕,可是議論國事時常常意見不同。這大概是由于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不同的緣故吧。2.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翻譯:所以現在詳細地說出我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寬恕我吧。《答司馬諫議書》3.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翻譯: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定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行)。4.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翻譯: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顧念國事、附和世俗向眾人獻媚討好作為美德。5.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翻譯: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考慮到(事情)適宜就采取行動,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做得正確且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緣故啊。《阿房宮賦》1.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翻譯:六國王侯的宮妃、女兒、孫女,辭別(六國的)樓閣宮殿,乘輦車來到秦國。早晚吟唱彈奏,成為秦國的宮人。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翻譯:秦朝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哀嘆,卻使后代人為他們哀嘆;如果后代人為他們哀嘆卻不以他們為鑒,那么又要讓后人來哀嘆他們了。《阿房宮賦》3.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翻譯: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石子,扔得到處都是,秦人看著,也不覺得可惜。4.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翻譯:假使六國能各自愛護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夠的力量來抗拒秦國;假使秦國也能愛護六國的百姓,就可以依次傳遞三世乃至萬世而做君王,誰能夠滅(他們的)族呢 《六國論》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翻譯:六國滅亡,不是因為兵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向秦割地求和,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就是滅亡的原因。2.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翻譯: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都是因為向秦國割地求和嗎 回答:不向秦國割地求和的國家因為向秦國割地求和的國家而滅亡。因為失去了其他國家強有力的援助,不能獨自保全。《六國論》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翻譯:想一想他們的祖輩父輩,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4.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翻譯: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是沒有滿足的,六國送給秦國土地越多,秦國侵犯六國越厲害。5.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翻譯:齊國人未曾向秦國割地求和,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而滅亡了,為什么呢?親附秦國而不援助其他五國呀。6.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翻譯: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為受讒謗而被殺害,趙國都城邯鄲也就成了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使用武力抗秦而不能堅持到底。《六國論》7.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翻譯:如果把各國向秦國割地求和的土地封賞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誠信心禮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擔心秦國人吃飯都吃不下去了。8.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翻譯: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自己為積久的威勢脅迫啊!《六國論》9.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翻譯:如果拿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降低身份而跟隨六國滅亡的先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六國論》選擇性必修上冊《<論語>十二章》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翻譯:看見有賢德、有才華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沒有賢德和才華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翻譯: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勝過質樸就會虛飾浮夸。文質兼備配合適當,那才是君子。《<論語>十二章》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翻譯:讀書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又很遙遠。4.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翻譯:一旦做到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贊你具備了仁的品格。《大學之道》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翻譯: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翻譯:從天子開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自身的修養作為根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翻譯:凡是具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它們就會像火剛剛開始燃燒一樣(最終將形成燎原之勢),(就會像)泉水剛剛開始涌出一樣(最終將匯聚成大江大河)。如果能擴充這四種發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這四種發端,就不足以侍奉父母。《<老子>四章》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翻譯: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沒有功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長久。《<老子>四章》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翻譯: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的自然變化而不加以干預。《五石之瓠》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翻譯:這藥物)能夠防止手凍裂是一樣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賞,有的人不能免除漂洗絲絮的勞動,那么就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啊。《兼愛》1.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翻譯:盜賊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盜竊別人的家以利于自己的家;搶劫者只愛自身,不愛別人,所以傷害別人以利于自身。2.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翻譯: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人們相愛呢?所以天下的人全都相親相愛,社會就會安定太平,互相仇恨則天下混亂。選擇性必修中冊《屈原列傳》1.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翻譯:知識廣博,長于記憶。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翻譯:屈原痛心于楚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說人壞話、奉承獻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懷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損害國家,端方正直的人不為(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就寫了《離騷》。《屈原列傳》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翻譯:屈原堅持正道,遵照道義行事,竭盡忠誠和智慧來侍奉君主,讒邪的小人離間他,可以說是處境非常艱難了。誠實不欺卻被懷疑,忠貞不二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恨嗎?4.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翻譯:秦惠王把這件事當作了憂患,于是就令張儀假裝離開秦國,拿著豐厚的禮物進獻給楚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5.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翻譯: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條理,沒有不全部顯現的。他的文筆簡約,他的用語含蓄隱晦,他的志趣高潔,他的品行正直。其文辭描寫的是尋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卻極為博大;列舉的事例淺近,而表達的意思很深遠。6.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翻譯:到楚國,又趁機送厚禮給楚國當權的臣子靳尚,讓他在懷王的寵姬鄭袖處說假話。《屈原列傳》7.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翻譯:國君無論愚笨、明智、賢明還是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幫助自己,選拔賢能的人來輔佐自己;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出現,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國家卻多少代也不出現,這是因為他認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誠,認為是賢臣的人并不賢明。8.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翻譯:屈原來到江邊,披散著頭發,在江邊邊行走變吟唱,他臉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樹木一樣。《屈原列傳》9.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翻譯:懷王因為不了解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蘭,軍隊遭到挫敗,土地被削割,失去漢中六個郡,自己客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恥笑。10.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翻譯:整個社會都污濁而我一人潔凈,眾人都昏醉而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屈原列傳》《蘇武傳》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翻譯: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憑借父親職位的關系而被任用,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從官郎官,漸漸升到栘中廄監。2.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翻譯: 漢武帝贊許他這種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持節(出使匈奴),護送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又趁機贈送單于豐厚的禮物,回報他的好意。《蘇武傳》3.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翻譯: 連同衛律所率領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謀劫持單于的母親閼氏歸附漢朝。恰逢蘇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漢朝時,一向與副使張勝相熟識,私下拜訪張勝。4.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翻譯: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對不起國家。5.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翻譯: 單于認為蘇武節操豪壯,早晚派人問候蘇武,卻把張勝逮捕監禁起來。6.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翻譯: 蘇武的傷漸漸痊愈,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會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蘇武傳》7. 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翻譯: 你是漢朝的臣子,不顧念恩德道義,背叛主上,背棄雙親,在異族那里做俘虜,要見你干什么?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翻譯: 況且皇上年紀大了,法令沒有定規,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盡的就有幾十家,安危不可預料,您還為誰(守節)呢?《蘇武傳》9.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翻譯: 我們父子沒有功業德行,都是被皇上提拔起來的,官職升到列將,爵位封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親近之臣,常常希望以身許國。現在得到犧牲自己效忠國家的機會,即使受到斧鉞和湯鑊這樣的刑罰,也確實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孩子侍奉父親一樣,孩子為父親而死,沒有什么遺憾的。《蘇武傳》10.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翻譯: 使者很高興,按照常惠的話責備單于。《蘇武傳》《過秦論》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翻譯: (秦孝公)有統一天下的野心。2.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翻譯: 在這時候,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致力于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橫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過秦論》3.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翻譯: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政策,向南奪取了漢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區。4.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翻譯: 秦國沒有丟失箭和箭頭的耗費,天下的諸侯卻已經困厄不堪了。5.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翻譯: 于是合縱解散,聯盟破裂,(各諸侯國)爭相割地賄賂秦國。秦國有富余的力量利用他們的弱點制服他們,追逐敗逃的軍隊,百萬敗兵橫尸道路,流血使盾牌漂浮起來。6.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翻譯: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過秦論》7.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翻譯: 然后據守華山作為帝都城墻,憑借黃河作為帝都的護城河,憑借億丈高的城墻,面臨不可測量的深淵,把它作為堅固的防御工事。8.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翻譯: 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關鍵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詰查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秦始皇心理,自認為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堅固的城池,正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過秦論》9.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翻譯: 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用翁做窗戶、用草繩系門扇的窮人,是下層百姓,是被征發的人。10.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翻譯: 砍下樹木做武器,舉起竹竿做旗幟,天下人像云一樣聚集起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擔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陳涉)。《過秦論》11.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絮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翻譯: 假使拿東方各諸侯國和陳涉量量長短,比比大小,比一比權勢和力量,就(知道)兩者是無法相提并論的。1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翻譯: 然而秦國憑借著它小小的地方,獲得兵車萬輛的國勢,統理八州,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過秦論》13.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翻譯: 一個戍卒起事就毀滅了天子的宗廟,國君死在別人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和守的形勢不同了。《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翻譯: 推究莊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了。2.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翻譯: 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3.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翻譯: 就派屬官用羊、豬各一頭祭告祖廟,恭敬地取出他父親留下的箭,用錦囊裝著,背著它走在前面。《五代史伶官傳序》4.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翻譯: 正當莊宗用繩索捆綁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裝著后梁皇帝和大臣的頭,進入祖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5.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翻譯: 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啊。6.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翻譯: 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極小的事積累起來的,而有才智勇氣的人也多被所溺愛的人或物困擾。7.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翻譯: 難道是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探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出自人的原因嗎?《五代史伶官傳序》選擇性必修下冊《陳情表》1.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翻譯: 我因為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不幸之事。剛出生六個月,慈父就棄我而去;年齡到了四歲,舅父強行改變了母親想守節的志向。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立,形影相吊。翻譯: 在外沒有什么近親,在內沒有照管門戶的僮仆。孤單無依靠地獨自生活,身體和影子互相安慰。3.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翻譯: (陛下)特地頒下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典,任命我為太子洗馬。《陳情表》4.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翻譯: 而且我年輕時在偽朝做官,曾經擔任郎中和尚書郎,本來就希圖官職顯達,并不想顧惜名譽與節操。5.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翻譯: (臣)既沒有伯伯叔叔,也沒有哥哥弟弟,家門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子嗣。6.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翻譯: 希望陛下憐恤臣的衷情,應許臣(實現)卑微的志愿,希望祖母劉氏能夠幸運地(蒙您恩典),(得以)終其余年。《項脊軒志》1.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翻譯: 閣子北面開了四扇窗,四周圍繞著院子砌上墻,用(北墻)對著南面射來的陽光(使其反照室內)。日光反照,室內才明亮起來。2.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翻譯: 項脊軒一共遭過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焚毀,恐怕是有神明護佑著它吧。《蘭亭集序》1.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翻譯: 抬頭觀望寥廓的宇宙,低頭細察繁多的自然界的萬物,借以縱目觀賞,開暢胸懷,可以盡情享受視覺和聽覺的歡娛,實在是快樂啊。2.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翻譯: 人與人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談,互相傾吐心里話;(有的人)把情懷寄托在所愛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羈。《蘭亭集序》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瘍為妄作。翻譯: (我)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虛妄之談。4.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翻譯: 先前感到高興的事物,轉眼之間,已成為陳跡,(人)尚且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觸;何況(人的)壽命長短聽憑造化,終究歸結于消滅。《歸去來兮辭并序》1.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翻譯: 恰逢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事,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我的叔父因為我家境貧苦(就推薦我),于是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3.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翻譯: (我)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我確實迷了路,或許走得還不太遠,現在已覺悟到如今歸田是正確的,而以前做官是錯誤的。4.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翻譯: 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好時節,感嘆我的一生將要結束。《種樹郭橐駝傳》1.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翻譯: 郭橐駝以種樹為業,凡是長安城里經營觀賞游覽和做種樹賣果買賣的富豪人家,都爭著迎接和雇用他。2.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翻譯: 我們小民中斷吃飯來慰勞官吏,尚且沒有空閑,又怎么能使我們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石鐘山記》1.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翻譯: 然而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后能發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是)這樣,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2.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翻譯: 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3.古之人不余欺也。翻譯: 古代的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石鐘山記》4.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翻譯: 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只憑主觀想象去推測它的有無,可以嗎?5.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翻譯: 漁人和船工,雖然知道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還自認為得到了它的真相。《石鐘山記》6.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翻譯: 我因此記下這件事,嘆惜酈道元記敘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必修上冊《勸學》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翻譯: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翻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地下的 ,是因為它用心專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翻譯: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師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翻譯:因此,就從師問道來說,沒有貴和賤的區分,沒有年長和年少的區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句讀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翻譯:不明句讀,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出這種人是明智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超過學生,懂得道理的時間有早有晚,學術技藝(各)有(各的)專門學習或研究,如此罷了。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翻譯: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全面學習,不受時俗的限制,跟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循古人從師之道,寫了《師說》贈送給他。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翻譯:君子們不與同列,如今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實令人奇怪啊!《赤壁賦》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于一粟。翻譯:何況我和你在江邊捕魚砍柴,以魚蝦為伙伴,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在這里舉杯來互相勸酒。像蜉蝣一樣,將短暫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米。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翻譯:我們任憑小船隨意漂蕩,越過那茫茫的江面。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翻譯:這是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登泰山記》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翻譯: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長清兩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翻譯:等到登上山頂以后,青黑色的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像一幅圖畫,而在半山腰處停留的云霧像一條帶子一樣。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翻譯: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就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被照著,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鞠躬的樣子。必修下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翻譯: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翻譯:治國要用禮,(可是)他(仲由)的話毫不謙遜,所以笑他。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翻譯: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的中間,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雪,詠而歸。翻譯: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定了。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去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家。《齊桓晉文之事》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翻譯:養民而施行王道以統一天下,沒有人能抵擋他。2.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翻譯:王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嗇的而感到奇怪。用小的換大的,他們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3.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翻譯:這種心足夠用來實行王道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認為大王是吝惜,(可)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翻譯:敬愛自家的老人,從而推廣到(敬愛)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轉動。5.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翻譯:難道王使軍隊調動起來,使將士處于險境,和諸侯結怨,然后感到心里痛快嗎?6.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翻譯:我不是吝惜錢財而用羊換掉牛的,( 這么看來)百姓認為我吝嗇是理所當然的啊。7.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譯:慎重辦理學校教育,把善事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告誡他們,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道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老年人穿絲織衣服吃肉,壯年人不挨餓不受凍,這樣(做了)卻不能施行王道仁政統一天下的,(是)沒有的事。8.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翻譯:想要開辟領土,使秦楚來朝見,統治中原地區并安撫四方的外族。按(您)如此的所作所為,追求您想要的東西,(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找魚。《庖丁解牛》1.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翻譯: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戒懼地提高警惕,眼睛因為(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而凝視不動,動作也因此慢下來,動刀十分輕微。2.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翻譯:我提刀站立,因為這一成功而環顧四周,因為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揩拭好刀收藏起來。《燭之武退秦師》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翻譯:晉文公和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鄭國依附于晉的同時又親附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翻譯: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冒昧地用(亡鄭這件事)麻煩您。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哪里用得著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就相對削弱了。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翻譯: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外交使者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資糧,對您頁沒有什么害處。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翻譯:而且您曾經給與晉君恩惠,(晉惠公)答應給您焦、瑕這兩個地方。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所知道的。5.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翻譯: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它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之后,又想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 削弱秦國來使晉國得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翻譯: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和諧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鴻門宴》1.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翻譯: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與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著劉邦。項伯于是連夜騎馬來到劉邦駐軍地,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張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2.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翻譯:淺陋無知的小人勸我說:“據守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領而(以此)稱王。”3.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翻譯:劉邦說:“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張良說:“秦朝時,他和我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了他。現在事情緊急,所以幸虧他前來告訴我。”4.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翻譯:我進入關中,財物絲毫不敢據為己有,造冊登記官吏、百姓,封閉了貯藏財物、兵甲的處所,等待將軍到來。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盜賊進入和意外的變故。5.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翻譯:你進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請求舞劍,趁機在座位上襲擊劉邦,殺掉他。否則,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6.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玨以示之者三。翻譯:范增多次向項王遞眼色,多次舉起他所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7.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翻譯:大王來時拿了什么東西?沛公在哪里?8.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翻譯:做大事不必理會細枝末節,行大禮不用回小的責備。現在人家正好是刀和砧板,我們則是魚和肉,何必告辭呢?《諫逐客書》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翻譯:秦孝公使用商鞅的新法,轉移風氣,改變風俗,人民因此變得殷實富裕,國家因此變得富強,百姓樂于為用,諸侯親附歸服,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占領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強盛。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翻譯:假使四位君主拒絕賓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以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翻譯:既然這樣那么,陛下所看重的只是美色、音樂、珠寶、玉器,而所輕視的卻是百姓。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啊!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翻譯: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君王不拒絕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翻譯:現在竟然拋棄老百姓去資助敵國,拒絕賓客使諸侯成就霸業,使天下才士都退縮著而不敢向西來,止步不入秦國,這正是所謂“給敵人提供武器和糧食”啊。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翻譯:現在驅逐客卿來幫助敵國,減少本國人口而增加敵國人口,在內使自己虛弱,在外又和各國諸侯結怨,(這樣下去)要使秦國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促織》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翻譯:城里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年輕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籠子養著它,抬高它的價錢,儲存起來,當作稀奇的貨物(等待高價)。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翻譯:成名的妻子說:“死有什么益處呢?不如自己去尋找,希望有萬分之一的收獲。”成名認為這些話說得對。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翻譯:不久在井里找到了他的尸體,于是化怒氣為悲痛,頭撞地,口呼天,幾乎要絕命。夫妻二人面對著墻角(哭泣),茅屋里沒有炊煙,面對面坐著不說一句話,不再有所指望。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翻譯:村里一個喜歡多事的年輕人養著一只蟋蟀,自己給它取名叫“蟹殼青”,(他)天天和其他年輕人斗蟋蟀,沒有一次不勝的。(他)想留著它居為奇貨來牟取暴利,便抬高價格,但是也沒有人買。(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門來找成名,看到成名所養的蟋蟀,只是掩著口從喉嚨里發出輕蔑的笑聲。《諫太宗十思疏》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翻譯:我聽說,想要樹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穩固;想要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德行和道義。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翻譯:國君掌握著帝王的重權,處在天地間重要的地位上,將會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無窮的福祿。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翻譯: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翻譯: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察人民,用威風怒氣來威嚇人民,他們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內心卻不服氣。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翻譯: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貢獻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廣布他的仁愛,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答司馬諫議書》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翻譯:我私下認為與您共處交往深厚密切非一朝一夕,可是議論國事時常常意見不同。這大概是由于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不同的緣故吧。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翻譯:所以現在詳細地說出我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寬恕我吧。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翻譯: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定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行)。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翻譯: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顧念國事、附和世俗向眾人獻媚討好作為美德。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翻譯: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考慮到(事情)適宜就采取行動,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做得正確且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緣故啊。《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翻譯:六國王侯的宮妃、女兒、孫女,辭別(六國的)樓閣宮殿,乘輦車來到秦國。早晚吟唱彈奏,成為秦國的宮人。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翻譯: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石子,扔得到處都是,秦人看著,也不覺得可惜。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翻譯:秦朝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哀嘆,卻使后代人為他們哀嘆;如果后代人為他們哀嘆卻不以他們為鑒,那么又要讓后人來哀嘆他們了。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翻譯:假使六國能各自愛護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夠的力量來抗拒秦國;假使秦國也能愛護六國的百姓,就可以依次傳遞三世乃至萬世而做君王,誰能夠滅(他們的)族呢 《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翻譯:六國滅亡,不是因為兵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向秦割地求和,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翻譯: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都是因為向秦國割地求和嗎 回答:不向秦國割地求和的國家因為向秦國割地求和的國家而滅亡。因為失去了其他國家強有力的援助,不能獨自保全。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翻譯:想一想他們的祖輩父輩,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翻譯: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是沒有滿足的,六國送給秦國土地越多,秦國侵犯六國越厲害。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翻譯:齊國人未曾向秦國割地求和,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而滅亡了,為什么呢?親附秦國而不援助其他五國呀。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翻譯: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為受讒謗而被殺害,趙國都城邯鄲也就成了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使用武力抗秦而不能堅持到底。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翻譯:如果把各國向秦國割地求和的土地封賞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誠信心禮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擔心秦國人吃飯都吃不下去了。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翻譯: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自己為積久的威勢脅迫啊!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翻譯:如果拿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降低身份而跟隨六國滅亡的先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選擇性必修上冊《<論語>十二章》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翻譯:看見有賢德、有才華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沒有賢德和才華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翻譯: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勝過質樸就會虛飾浮夸。文質兼備配合適當,那才是君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翻譯:讀書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又很遙遠。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翻譯:一旦做到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贊你具備了仁的品格。《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翻譯: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翻譯:從天子開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自身的修養作為根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翻譯:凡是具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它們就會像火剛剛開始燃燒一樣(最終將形成燎原之勢),(就會像)泉水剛剛開始涌出一樣(最終將匯聚成大江大河)。如果能擴充這四種發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這四種發端,就不足以侍奉父母。《<老子>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翻譯: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沒有功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長久。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翻譯: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的自然變化而不加以干預。《五石之瓠》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翻譯:這藥物)能夠防止手凍裂是一樣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賞,有的人不能免除漂洗絲絮的勞動,那么就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啊。《兼愛》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翻譯:盜賊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盜竊別人的家以利于自己的家;搶劫者只愛自身,不愛別人,所以傷害別人以利于自身。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翻譯: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人們相愛呢?所以天下的人全都相親相愛,社會就會安定太平,互相仇恨則天下混亂。選擇性必修中冊《屈原列傳》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翻譯:知識廣博,長于記憶。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翻譯:屈原痛心于楚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說人壞話、奉承獻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懷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損害國家,端方正直的人不為(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就寫了《離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翻譯:屈原堅持正道,遵照道義行事,竭盡忠誠和智慧來侍奉君主,讒邪的小人離間他,可以說是處境非常艱難了。誠實不欺卻被懷疑,忠貞不二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恨嗎?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翻譯: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條理,沒有不全部顯現的。他的文筆簡約,他的用語含蓄隱晦,他的志趣高潔,他的品行正直。其文辭描寫的是尋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卻極為博大;列舉的事例淺近,而表達的意思很深遠。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翻譯:秦惠王把這件事當作了憂患,于是就令張儀假裝離開秦國,拿著豐厚的禮物進獻給楚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翻譯:到楚國,又趁機送厚禮給楚國當權的臣子靳尚,讓他在懷王的寵姬鄭袖處說假話。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翻譯:國君無論愚笨、明智、賢明還是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幫助自己,選拔賢能的人來輔佐自己;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出現,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國家卻多少代也不出現,這是因為他認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誠,認為是賢臣的人并不賢明。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翻譯:懷王因為不了解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蘭,軍隊遭到挫敗,土地被削割,失去漢中六個郡,自己客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恥笑。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翻譯:屈原來到江邊,披散著頭發,在江邊邊行走變吟唱,他臉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樹木一樣。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翻譯:整個社會都污濁而我一人潔凈,眾人都昏醉而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蘇武傳》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翻譯: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憑借父親職位的關系而被任用,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從官郎官,漸漸升到栘中廄監。2.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翻譯: 漢武帝贊許他這種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持節(出使匈奴),護送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又趁機贈送單于豐厚的禮物,回報他的好意。3.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翻譯: 連同衛律所率領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謀劫持單于的母親閼氏歸附漢朝。恰逢蘇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漢朝時,一向與副使張勝相熟識,私下拜訪張勝。4.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翻譯: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對不起國家。5.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翻譯: 單于認為蘇武節操豪壯,早晚派人問候蘇武,卻把張勝逮捕監禁起來。6.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翻譯: 蘇武的傷漸漸痊愈,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會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7. 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翻譯: 你是漢朝的臣子,不顧念恩德道義,背叛主上,背棄雙親,在異族那里做俘虜,要見你干什么?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翻譯: 況且皇上年紀大了,法令沒有定規,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盡的就有幾十家,安危不可預料,您還為誰(守節)呢?9.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翻譯: 我們父子沒有功業德行,都是被皇上提拔起來的,官職升到列將,爵位封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親近之臣,常常希望以身許國。現在得到犧牲自己效忠國家的機會,即使受到斧鉞和湯鑊這樣的刑罰,也確實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孩子侍奉父親一樣,孩子為父親而死,沒有什么遺憾的。10.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翻譯: 使者很高興,按照常惠的話責備單于。《過秦論》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翻譯: (秦孝公)有統一天下的野心。2.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翻譯: 在這時候,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致力于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橫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3.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翻譯: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政策,向南奪取了漢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區。4.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翻譯: 秦國沒有丟失箭和箭頭的耗費,天下的諸侯卻已經困厄不堪了。5.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翻譯: 于是合縱解散,聯盟破裂,(各諸侯國)爭相割地賄賂秦國。秦國有富余的力量利用他們的弱點制服他們,追逐敗逃的軍隊,百萬敗兵橫尸道路,流血使盾牌漂浮起來。6.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翻譯: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7.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翻譯: 然后據守華山作為帝都城墻,憑借黃河作為帝都的護城河,憑借億丈高的城墻,面臨不可測量的深淵,把它作為堅固的防御工事。8.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翻譯: 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關鍵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詰查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秦始皇心理,自認為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堅固的城池,正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9.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翻譯: 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用翁做窗戶、用草繩系門扇的窮人,是下層百姓,是被征發的人。10.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翻譯: 砍下樹木做武器,舉起竹竿做旗幟,天下人像云一樣聚集起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擔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陳涉)。11.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絮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翻譯: 假使拿東方各諸侯國和陳涉量量長短,比比大小,比一比權勢和力量,就(知道)兩者是無法相提并論的。1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翻譯: 然而秦國憑借著它小小的地方,獲得兵車萬輛的國勢,統理八州,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13.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翻譯: 一個戍卒起事就毀滅了天子的宗廟,國君死在別人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和守的形勢不同了。《五代史伶官傳序》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翻譯: 推究莊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了。2.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翻譯: 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3.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翻譯: 就派屬官用羊、豬各一頭祭告祖廟,恭敬地取出他父親留下的箭,用錦囊裝著,背著它走在前面。4.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翻譯: 正當莊宗用繩索捆綁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裝著后梁皇帝和大臣的頭,進入祖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5.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翻譯: 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啊。6.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翻譯: 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極小的事積累起來的,而有才智勇氣的人也多被所溺愛的人或物困擾。7.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翻譯: 難道是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探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出自人的原因嗎?選擇性必修下冊《陳情表》1.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翻譯: 我因為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不幸之事。剛出生六個月,慈父就棄我而去;年齡到了四歲,舅父強行改變了母親想守節的志向。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立,形影相吊。翻譯: 在外沒有什么近親,在內沒有照管門戶的僮仆。孤單無依靠地獨自生活,身體和影子互相安慰。3.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翻譯: (陛下)特地頒下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典,任命我為太子洗馬。4.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翻譯: 而且我年輕時在偽朝做官,曾經擔任郎中和尚書郎,本來就希圖官職顯達,并不想顧惜名譽與節操。5.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翻譯: (臣)既沒有伯伯叔叔,也沒有哥哥弟弟,家門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子嗣。6.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翻譯: 希望陛下憐恤臣的衷情,應許臣(實現)卑微的志愿,希望祖母劉氏能夠幸運地(蒙您恩典),(得以)終其余年。《項脊軒志》1.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翻譯: 閣子北面開了四扇窗,四周圍繞著院子砌上墻,用(北墻)對著南面射來的陽光(使其反照室內)。日光反照,室內才明亮起來。2.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翻譯: 項脊軒一共遭過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焚毀,恐怕是有神明護佑著它吧。《蘭亭集序》1.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翻譯: 抬頭觀望寥廓的宇宙,低頭細察繁多的自然界的萬物,借以縱目觀賞,開暢胸懷,可以盡情享受視覺和聽覺的歡娛,實在是快樂啊。2.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翻譯: 人與人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談,互相傾吐心里話;(有的人)把情懷寄托在所愛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羈。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瘍為妄作。翻譯: (我)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虛妄之談。4.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翻譯: 先前感到高興的事物,轉眼之間,已成為陳跡,(人)尚且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觸;何況(人的)壽命長短聽憑造化,終究歸結于消滅。《歸去來兮辭并序》1.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翻譯: 恰逢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事,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我的叔父因為我家境貧苦(就推薦我),于是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2.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翻譯: (我)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我確實迷了路,或許走得還不太遠,現在已覺悟到如今歸田是正確的,而以前做官是錯誤的。3.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翻譯: 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好時節,感嘆我的一生將要結束。《種樹郭橐駝傳》1.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翻譯: 郭橐駝以種樹為業,凡是長安城里經營觀賞游覽和做種樹賣果買賣的富豪人家,都爭著迎接和雇用他。2.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翻譯: .我們小民中斷吃飯來慰勞官吏,尚且沒有空閑,又怎么能使我們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石鐘山記》1.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翻譯: 然而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后能發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是)這樣,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2.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翻譯: 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3.古之人不余欺也。翻譯: 古代的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4.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翻譯: 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只憑主觀想象去推測它的有無,可以嗎?5.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翻譯: 漁人和船工,雖然知道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還自認為得到了它的真相。6.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翻譯: 我因此記下這件事,嘆惜酈道元記敘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三第一輪復習《文言文句子翻譯》 共28頁.docx 高三第一輪復習《文言文句子翻譯》課件 共88頁.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