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知識回顧:傳統發酵利用的菌種為天然菌種,容易出現雜菌污染情況,因此會造成品質不一,生產效率低下。(p8)傳統發酵技術的不足之處有哪些?為了縮短發酵時間,確保品質穩定,可以通過微生物培養技術獲得單一菌種,再把它們接種到物料中進行發酵如何改進?第2節 微生物的培養技術及應用一、微生物的基本培養技術微生物是難以用肉眼觀察的微小生物的統稱,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及一些原生生物等。衣藻本章中提及的微生物主要指用于發酵的細菌和真菌。1. 微生物:微生物的基本培養技術大腸桿菌酵母菌毛霉草履蟲新冠病毒為微生物提供合適的營養和環境條件確保其它微生物無法混入,并將需要的微生物分離出來培養基無菌技術2.在實驗室培養微生物的基本思路:一、培養基的配制1. 培養基的定義人們按照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不同需求,配制出其生長繁殖的營養基質叫做培養基。① 培養、分離、鑒定、保存微生物。② 積累其代謝物。2. 培養基的用途① 分類依據:物理性質3. 培養基的種類液體培養基不含凝固劑,呈液體狀態微生物在瓊脂固體培養基表面或內部生長,可以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固體培養基+瓊脂凝固劑許多細胞聚集而成的肉眼可見的子細胞群體(p12)② 分類依據:用途3. 培養基的種類一、培養基的配制混合樣品選擇培養基上部分菌種才能生長普通培養基上所有菌種都能生長選擇培養基鑒別培養基目的菌目的菌周圍出現特殊現象非目的菌非目的菌周圍無明顯現象一、培養基的配制4. 培養基的基本成分基本成分:碳源氮源水無機鹽——水是微生物生長和代謝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NaCl、 K2HPO4、MgSO4等——調節酸堿平衡、 維持滲透壓提供碳元素的物質。提供氮元素的物質。是微生物合成各有機物所必需的除上述營養物質外,培養基是否還需要其他物質呢?一、培養基的配制4. 培養基的基本成分組分 含量 提供的主要營養牛肉膏 5g 碳源、氮源、磷酸鹽和維生素等蛋白胨 10g 碳源、氮源和維生素等NaCl 5g 無機鹽H2O 定容至1000mL 水表1-1 1000mL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的營養構成注:牛肉膏和蛋白胨來源于動物,含有糖、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基本成分:碳源、氮源、水、無機鹽還需滿足微生物對 pH、特殊營養物質、O2 的需求。乳酸桿菌霉菌細菌厭氧微生物特殊營養物質:維生素、氨基酸、生長因子等培養基中添加維生素培養基pH調至酸性提供無氧的條件培養基pH調至中性或弱堿性一、培養基的配制思考:2.任何培養基都必須含有有機碳源、有機氮源嗎?3.碳源都可以提供能量?含C、N的有機物是異養型微生物的碳源、氮源、能量。1.同一種物質能否既做作碳源又做氮源?自養微生物無需有機碳源。自生固氮菌無需有機氮源。CO2是自養微生物的碳源,但不提供能量。4.無機氮源能提供能量嗎?硝化細菌:NH3----HNO2-----HNO3 (釋放化學能)。碳源有機碳源:無機碳源:異養微生物自養微生物能量CO2氮源有機氮源:無機氮源:普通微生物自生固氮微生物能量NH3(可提供能量)二、無菌技術消毒滅菌無菌技術除用來防止實驗室的培養物被其他外來微生物污染外,還有什么作用?無菌技術還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被微生物感染。獲得純凈的微生物培養物的關鍵是防止雜菌污染。無菌技術應圍繞著如何避免雜菌污染展開。二、無菌技術使用較為溫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等方法殺死物體表面或內部一部分微生物。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學藥物消毒法紫外線消毒1. 消毒100℃煮沸5~6min。可殺死微生物的營養細胞和一部分芽孢。62~65℃煮30min或80~90℃下處理0.5~1min。可殺死絕大部分微生物,不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用70%酒精擦拭雙手、用氯氣消毒水源等。對接種室、接種箱或超凈工作臺用紫外線照射30min,以殺死物體表面或空氣中的微生物。二、無菌技術用強烈的理化方法殺死物體內外的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某些細菌在其生長發育后期,在細胞內形成的抗逆性強的休眠體。芽孢萌發可形成細菌體。芽孢孢子2. 滅菌細菌、原生動物、真菌和植物等產生的一種有繁殖作用的無性生殖細胞,能直接發育成新個體。芽孢和孢子具有高度的耐熱性,可抗化學藥物和抗輻射。濕熱滅菌法干熱滅菌法灼燒滅菌法高壓蒸汽滅菌鍋干熱滅菌箱接種環灼燒滅菌2. 滅菌利用沸水、流通蒸汽、高壓蒸汽進行滅菌的方法。高壓蒸汽滅菌效果最好:培養基滅菌160~170℃的熱空氣中,2~3h進行滅菌的方法耐高溫和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充分燃燒層(外焰)接種工具(接種環、涂布器等)、其他金屬工具及接種過程二、無菌技術3. 無菌技術的內容消毒和滅菌的主要方面對實驗操作空間、操作者的衣著和手進行清潔和消毒將培養器皿、接種用具和培養基等器具進行滅菌消毒和滅菌工作之后避免已經滅菌處理的材料用具與周圍物品相接觸為避免周圍微生物污染,實驗操作都應在超凈工作臺并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三、微生物的純培養純培養物培養物純培養在微生物學中,將接種于培養基內,在合適條件下形成的含有特定種類微生物的群體獲得純培養物的過程由單一個體繁殖所獲得的微生物群體配制培養基滅菌接種分離培養三、微生物的純培養探究 · 實踐:酵母菌的純培養1. 實驗原理①分散的微生物在適宜的固體培養基表面或內部可以繁殖形成肉眼可見的、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體,這就是菌落。念珠菌顯色培養基大腸桿菌培養基酵母菌培養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桿菌培養基注:菌落的大小、形狀、顏色、透明度、光澤度等是鑒定菌種的重要依據。三、微生物的純培養②采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能將單個微生物分散在固體培養基上,之后經培養得到的單菌落一般是由單個微生物繁殖形成的純培養物。探究 · 實踐:酵母菌的純培養1. 實驗原理分散或稀釋繁殖單個細胞微生物群單個菌落稀釋涂布平板法平板劃線法探究 · 實踐:酵母菌的純培養2. 實驗目的① 學會配制培養酵母菌的培養基并倒平板② 學會進行無菌操作③ 嘗試通過平板劃線操作來獲得純化的酵母菌菌落3.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養液提供接種用的酵母菌配制酵母菌固體培養基馬鈴薯葡萄糖(或蔗糖)蒸餾水瓊脂天平,小刀,紗布,燒杯,錐形瓶,棉塞、牛皮紙(或報紙);皮筋,培養皿,接種環,酒精燈,超凈工作臺;高壓蒸汽滅菌鍋,干熱滅菌箱和恒溫培養箱等;超凈工作臺探究 · 實踐:酵母菌的純培養3. 材料用具高壓蒸汽滅菌鍋干熱滅菌箱1.配制培養基去皮切塊加水(1000mL)加熱煮沸軟爛馬鈴薯紗布過濾加瓊脂(15~20g)酵母菌培養基加水定容(1000mL)稱取馬鈴薯(200g)馬鈴薯塊濾液加葡萄糖/蔗糖(20g)第1 步:制備培養基探究 · 實踐:酵母菌的純培養4. 方法步驟 調pH①②探究 · 實踐:酵母菌的純培養4. 方法步驟2.滅菌:培養基——高壓蒸汽滅菌轉移滅菌15~30min皮筋勒緊包牛皮紙放入高壓蒸汽滅菌鍋中(100kPa、121℃)酵母菌培養基錐形瓶加棉塞第1 步:制備培養基高壓蒸汽滅菌鍋1. 避免因水蒸氣凝結而浸濕棉塞。2. 避免再次污染探究 · 實踐:酵母菌的純培養4. 方法步驟2.滅菌:培養皿——干熱滅菌滅菌2h幾層牛皮紙包緊放入干熱滅菌箱(160~170℃)5~8套培養皿第1 步:制備培養基干熱滅菌箱探究 · 實踐:酵母菌的純培養4. 方法步驟3.倒平板:培養基冷卻到50℃左右,在酒精燈火焰附近倒平板。1拔出錐形瓶的棉塞。2將瓶口迅速通過火焰。3用拇指和食指將培養皿打開一條稍大于瓶口的縫隙,將培養基倒入培養皿(10~20mL),立即蓋上皿蓋。4等待培養基冷卻凝固后,將培養皿倒過來放置。第1步:制備培養基1.防止培養基水分蒸發。2.防止皿蓋上冷凝水滴落,造成污染。通過灼燒滅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養基。不能完全打開,以免雜菌污染培養基。探究 · 實踐:酵母菌的純培養4. 方法步驟第2 步:接種和分離酵母菌分離的方法平板劃線法通過接種環在固體培養基表面連續劃線的操作,將聚集的菌種逐步稀釋分散到培養基的表面。經過數次劃線后培養,可以分離到單菌落。連續劃線法分區劃線法三、微生物的純培養平板劃線法的具體操作1將接種環放在火焰上灼燒,直到接種環的金屬絲燒紅。2在火焰旁冷卻接種環。同時,拔出裝有酵母菌培養液的試管的棉塞。將試管口通過火焰。34在火焰附近用接種環蘸取一環菌液。探究 · 實踐:酵母菌的純培養4. 方法步驟第2 步:接種和分離酵母菌防止溫度太高殺死菌種。探究 · 實踐:酵母菌的純培養平板劃線法的具體操作5將試管口通過火焰,并塞上棉塞。在火焰附近將皿蓋打開一條縫隙,用接種環在培養基表面基表面迅速劃三至五條平行線,蓋上皿蓋。6灼燒接種環,待其冷卻后,從第一次劃線的末端開始作第二次劃線。重復以上操作,作第三、四、五次劃線。注意不要將最后一次的劃線與第一次的劃線相連。7將聚集的菌種逐步稀釋分散到培養基表面,經數次劃線后培養,可以分離得到單菌落。第3 步:培養酵母菌完成平板劃線后,待菌液被培養基吸收,將接種后的平板和一個未接種的平板倒置,放入28℃左右(培養溫度因酵母菌種類的不同而稍有差異)的恒溫培養箱中培養24~48h。在實驗室中,切不可吃東西、喝水,離開實驗室時一定要洗手,以防止被微生物感染。使用后的培養基在丟棄前一定要進行滅菌處理,以免污染環境。警示探究 · 實踐:酵母菌的純培養4. 方法步驟對照:說明培養基是否被雜菌污染。有人說:吃水果“酵素”可以美容、減肥、促進消化和提高免疫力。這一論點是否可信?“酵素”制作就是利用微生物進行無氧呼吸的原理,進行像制作泡菜一樣的發酵。這樣制作的“酵素”中可能有糖類(包括一些簡單的糖和膳食纖維等)、蛋白質(包括多種酶)、有機酸等成分,不存在它獨有的、特殊的營養物質,其中其至可能含有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有毒物質,食用后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吃水果“酵素”可以美容、減肥、促進消化和提高免疫力的論點是值得懷疑的。思維訓練:評估論點的可信程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