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政治試卷考查范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與法治、經濟與社會、哲學與文化、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法律與生活、邏輯與思維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 2B 鉛筆填涂;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簽字筆書寫;必須在題號對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無效;保持答卷清潔、完整。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試題卷學生保存,以備評講)。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 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攝影愛好者馮瑩瑩為村里留守老人免費拍照圓夢,這一行為體現了( )A. 個人主義價值觀,追求個人榮譽B. 拜金主義價值觀,為獲取經濟利益C. 集體主義價值觀,關心他人、奉獻社會D. 享樂主義價值觀,尋求個人快樂2. 從文化生活角度看,老人們對北京天安門有一種信仰般的向往,這反映了( )A.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強制的B.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C.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D. 文化決定人們的思維方式3. 馮瑩瑩在和老人們聊天時發現他們的心愿,從而策劃了此次活動。從哲學角度看,這表明( )A.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B.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C.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D. 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4. 馮瑩瑩帶著專業攝影設備為老人拍照,還現場打印照片交給老人。從經濟生活角度看,這一行為( )A. 增加了社會財富,促進了經濟發展B. 屬于社會公益活動,體現了對社會的責任擔當C. 是一種浪費資源的行為D. 會導致市場競爭加劇5. 老人們收到照片時有的眼眶泛紅,有的激動得雙手顫抖,這說明( )A. 老人們過于情緒化B. 精神需求的滿足對人們具有重要意義C. 照片的質量非常高D. 老人們很少有機會拍照6. 馮瑩瑩的暖心之舉如同一束光,在春日綻放出耀眼光芒。從政治生活角度看,這體現了公民( )A. 履行法定義務,維護社會和諧B. 積極參與政治生活,行使民主權利C.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D. 直接參與國家事務管理7. 從哲學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角度看,馮瑩瑩的行為( )A. 是在正確價值觀指導下做出的正確選擇B. 是不考慮自身利益的盲目選擇C. 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錯誤選擇D. 是為了滿足個人虛榮心的選擇8. 此次公益行動為留守老人們留下珍貴回憶,這對社會的積極影響是( )A. 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B. 營造了關愛他人、互幫互助的良好社會氛圍C. 提高了人們的科學文化素養D. 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調整9. 馮瑩瑩發現老人的需求后,積極行動去滿足。這對我們的啟示是( )A. 要關注他人需求,勇于實踐,積極奉獻社會B. 只需要關注自己的需求,無需關心他人C.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D. 認識具有上升性10. 從文化傳承角度看,老人們對天安門的向往體現了( )A. 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是消極的B. 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已失去價值C. 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D. 傳統文化的傳承不需要創新11. 馮瑩瑩的行為得到社會認可,這表明( )A. 只要做好事就能得到社會認可B. 社會倡導和弘揚正能量,鼓勵人們積極奉獻C. 社會認可對個人來說并不重要D. 個人的行為不需要考慮社會影響12. 從經濟生活角度看,馮瑩瑩購買攝影設備等行為屬于( )A. 生產行為,創造了社會財富B. 消費行為,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C. 投資行為,追求經濟回報D. 儲蓄行為,增加個人財富13. 老人們對天安門的向往反映出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 )A. 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B. 人們的主觀感受C. 自然環境D. 社會的強制要求14. 馮瑩瑩的公益行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哪些內容相契合( )A. 富強、民主B. 愛國、敬業C. 自由、平等D. 友善、和諧15. 從政治生活角度看,政府對馮瑩瑩這樣的公益行為應( )A. 進行嚴格監管,限制其發展B. 不聞不問,任其自由發展C. 給予支持和鼓勵,營造良好社會氛圍D. 直接參與并主導此類活動16. 馮瑩瑩為老人圓夢的行為對我們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啟示是( )A. 人生的價值在于索取B. 要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C. 追求個人利益是人生的唯一目標D. 人生價值的實現與社會無關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6小題,共 52 分)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此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集中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材料二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狄更斯《雙城記》開篇中的一句話。《雙城記》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所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小說里描寫了貴族如何敗壞、如何殘害百姓,人民心中積壓對貴族的刻骨仇恨,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國大革命。該小說創作于19世紀50年代,正處于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種種罪惡和勞動人民生活的貧困化,導致下層群眾中存在極端的憤懣與不滿,英國社會處于爆發一場社會大革命的邊緣,這與18世紀末法國的社會現狀極為相似,狄更斯通過對兩個城市的對比,給當時的英國社會以借鑒及警醒。(1)根據材料一,指出封建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及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2)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封建制生產關系特點。(3)結合材料二,聯系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說明那個時代“好”在哪里,“壞”在哪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10月,李某入職某公司,雙方簽訂勞動合同。2019年5月,李某晉升為公司部門經理,月工資3萬元。2023年11月,該公司以經濟效益不好為由,直接將李某職位調為普通職員,月工資調整為1萬元。李某不服,要求公司恢復其原職原薪。2023年12月,該公司以李某不服從安排為由,向李某出具《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單方面宣布立即解除其與李某的勞動合同,并扣發李某1個月工資。2024年1月,李某向當地基層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該公司支付工資差額、扣發的工資以及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1)結合材料,評析該公司的做法及李某的維權行為。(2)結合材料,簡要談談該案例對勞動者的啟示。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北京扎燕風箏以燕子為造型,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創造出一個和諧的燕子家族——肥燕、瘦燕、比翼燕、半瘦燕、小燕、雛燕,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許多人致力于扎燕風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其中王某獨創的雛燕風箏廣受歡迎。◇在學校的勞動課上,有老師使用王某的作品講解風箏的畫法和扎法,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每個同學都制作了自己的“雛燕”。◇一直致力于推廣扎燕風箏文化的張某購買了王某最新版雛燕風箏,將其拆解后又重新組裝,并將這一過程拍成視頻在網絡上發布,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到扎燕風箏的創作中來。但有人指出,這樣將別人獨創的風等公開講解,可能涉嫌侵犯著作權。結合材料,談談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中,法律規定著作權并對其加以限制的意義。20.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推動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段時間以來,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平臺經濟、教育培訓、信息安全等多個領域的監管舉措,對一些企業的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依法查處。這些舉措的目的不是針對特定行業或企業,而是為了引導督促民營企業服從黨的領導,服從和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我們黨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上的觀點從來沒有動搖: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因此,中國的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有人認為:國家出臺監管舉措查處民營經濟的行為是在打擊民營經濟的發展。結合材料,運用《經濟與社會》的知識評析這一觀點。21.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上海市寶山區一位老人的老伴和獨生兒子(獨生兒子未留有子女)均已去世。從2017年開始,獨居的老人一直由水果攤攤主小游一家照顧,因此老人決定把自己的晚年和遺產都托付給小游,其中包括自己價值300萬元的房產,老人與小游簽訂了遺贈扶養協議并進行了公證。2021年老人去世,小游處理完老人的后事,老人的妹妹等家屬對遺產分配提出異議,雙方對簿公堂。庭審時,小游提供了老人的三封書信,均表達了老人想要贈予遺產的意愿。2024年1月14日,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涉案房屋及房屋內財物歸水果攤攤主小游所有。結合材料,運用法律與生活知識,分析法院作出上述判決的理由。22.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消除絕對貧困明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經過8年持續奮斗,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10年完成世界2030年減貧目標,創造了“減貧奇跡”,在尊重和保障人權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對世界減貧事業貢獻率高達七成,在減貧領域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結合材料,說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致力于減貧行動 山西省長治市沁縣2024年4月高三期中考試政治試卷答案一、選擇題1. 答案:C解析:馮瑩瑩為村里留守老人免費拍照圓夢,體現了關心他人、奉獻社會,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體現,C選項正確。A選項,她的行為并非追求個人榮譽的個人主義;B選項,沒有獲取經濟利益,不屬于拜金主義;D選項,不是為了尋求個人快樂,不屬于享樂主義。2. 答案:C解析:老人們對北京天安門有一種信仰般的向往,說明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C選項正確。A選項,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強制的;B選項,材料未體現文化對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的影響;D選項,文化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而非決定。3. 答案:A解析:馮瑩瑩通過和老人們聊天發現他們的心愿,從而策劃活動,表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A選項正確。B選項,材料未體現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C選項,材料強調的是認識的來源,而非目的;D選項,材料沒有體現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4. 答案:B解析:馮瑩瑩帶著專業攝影設備為老人拍照并現場打印照片交給老人,這屬于社會公益活動,體現了對社會的責任擔當,B選項正確。A選項,這一行為沒有直接增加社會財富、促進經濟發展;C選項,不是浪費資源的行為;D選項,和市場競爭加劇無關。5. 答案:B解析:老人們收到照片時激動,說明精神需求的滿足對人們具有重要意義,B選項正確。A選項,不能說老人們過于情緒化;C選項,不是因為照片質量高;D選項,原因不是老人們很少有機會拍照。6. 答案:C解析:從政治生活角度看,馮瑩瑩的行為體現了公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C選項正確。A選項,這不是法定義務;B選項,和參與政治生活、行使民主權利無關;D選項,公民不能直接參與國家事務管理。7. 答案:A解析:從哲學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角度看,馮瑩瑩的行為是在正確價值觀指導下做出的正確選擇,A選項正確。B選項,不是盲目選擇,也考慮了他人需求;C選項,不違背社會發展規律;D選項,不是為了滿足個人虛榮心。8. 答案:B解析:此次公益行動為留守老人們留下珍貴回憶,營造了關愛他人、互幫互助的良好社會氛圍,B選項正確。A選項,和文化產業發展無關;C選項,沒有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養;D選項,和經濟結構調整無關。9. 答案:A解析:馮瑩瑩發現老人的需求后積極行動,啟示我們要關注他人需求,勇于實踐,積極奉獻社會,A選項正確。B選項,不能只關注自己需求;C選項,材料未體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D選項,材料未體現認識的上升性。10. 答案:C解析:老人們對天安門的向往體現了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C選項正確。A選項,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不一定是消極的;B選項,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仍有價值;D選項,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創新。11. 答案:B解析:馮瑩瑩的行為得到社會認可,表明社會倡導和弘揚正能量,鼓勵人們積極奉獻,B選項正確。A選項,做好事不一定就能得到社會認可;C選項,社會認可對個人很重要;D選項,個人行為需要考慮社會影響。12. 答案:B解析:從經濟生活角度看,馮瑩瑩購買攝影設備等行為屬于消費行為,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B選項正確。A選項,不是生產行為;C選項,不是投資行為,不追求經濟回報;D選項,不是儲蓄行為。13. 答案:A解析:老人們對天安門的向往反映出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A選項正確。B選項,不是來自人們的主觀感受;C選項,不是自然環境;D選項,不是社會的強制要求。14. 答案:D解析:馮瑩瑩的公益行動體現了友善待人,促進了社會和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和諧相契合,D選項正確。A選項,富強、民主未體現;B選項,愛國、敬業未體現;C選項,自由、平等未體現。15. 答案:C解析:從政治生活角度看,政府對馮瑩瑩這樣的公益行為應給予支持和鼓勵,營造良好社會氛圍,C選項正確。A選項,不應嚴格監管、限制其發展;B選項,不能不聞不問;D選項,政府不能直接參與并主導此類活動。16. 答案:B解析:馮瑩瑩為老人圓夢的行為啟示我們,要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B選項正確。A選項,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C選項,追求個人利益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標;D選項,人生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社會。二、非選擇題17.(1)答案:封建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2)答案: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是: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通過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相對于奴隸,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勞動成果除繳納地租外,還能留下一部分歸自己支配。(3)答案:“好”的方面:資本主義制度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人類思想上的極大解放,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壞”的方面:資本主義發展帶來了種種罪惡,如生產的盲目性引發經濟危機;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加劇,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化;社會貧富差距懸殊,階級矛盾尖銳等。18.(1)答案:該公司的做法不合法。公司未經協商一致,擅自調整李某的職位和工資,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并扣發工資,侵犯了李某的合法權益。李某的維權行為是正確的。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李某通過向法院起訴的方式,要求公司支付工資差額、扣發的工資以及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依法維護了自己的權益。(2)答案:勞動者要增強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在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時,要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注意合同條款。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要敢于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通過合法途徑解決糾紛。19. 答案:法律規定著作權,保護了創作者的合法權益,有利于激發人們的創作積極性,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對著作權加以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創作者與社會公眾的利益。老師在勞動課上使用王某作品講解風箏畫法和扎法,張某拆解并重新組裝王某的雛燕風箏并拍成視頻發布,這些行為在一定條件下屬于對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有利于促進知識的傳播和文化的交流,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到扎燕風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20. 答案: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國家出臺監管舉措查處民營經濟的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不是打擊民營經濟發展,而是為了規范市場秩序,引導督促民營企業服從黨的領導,服從和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國家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致力于為其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查處民營經濟的違法行為,有利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使其更好地發揮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等方面的作用,中國的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21. 答案:根據法律規定,遺贈扶養協議是受扶養人和扶養人之間關于扶養人承擔受扶養人的生養死葬的義務,受扶養人將自己的財產于其死后轉歸扶養人所有的協議。遺贈扶養協議的效力優先于法定繼承。老人與小游簽訂了遺贈扶養協議并進行了公證,且小游履行了照顧老人的義務,老人的三封書信也表達了贈予遺產的意愿。所以,法院判決涉案房屋及房屋內財物歸小游所有,符合法律規定。22. 答案:①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致力于減貧行動,是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根本宗旨的體現。②中國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減貧行動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③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致力于減貧行動,是黨領導人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④減貧行動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體現,中國在減貧領域取得巨大成就,對世界減貧事業作出重要貢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擔當和國際形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